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每個人都想活出自己的價值,都想體驗成功。
而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裡面,人一定要努力,只有努力,才會成功。可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努力的方向是錯的,如果不知為什麼而努力,那這樣的努力能成功嗎?
因此,沒有目標感的努力是無用的,在某種程度上,努力是走向成功的方法論,而目標感則是決定方法論的世界觀。
01目標感的重要性
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突然不知道自己手頭的工作有什麼意義,自己在做什麼;總是給自己找各種理由去拖延、搪塞自己的工作,遲遲不肯行動。
這些情況產生的根源就是目標感缺乏。
目標感真的能成就一個人嗎?美國耶魯大學的一個團隊曾經做過一個為期30年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了一批學生,問他們是否有目標,所有學生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研究人員繼續讓這些有目標的學生寫下來具體的目標,這次只有4%的學生寫了出來。
30年後,研究人員在次回訪時驚奇地發現:96%的未寫出目標的學生正在給那些4%的學生打工。這些4%的學生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了96%的這些人。
在這項實驗中,雖然所有人都回答有目標,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目標感。所謂目標感就是一種能夠朝著目標不懈追求、付諸於行動的信念。目標是我們隨口可以說的,但是目標感是鞭策我們行動的。前者能偽造,後者不能。
那些96%的人有目標卻沒有目標感,因為目標於他們來說只是一個空想,並沒有付諸任何的想法和實際行動,所以他們寫不出。
而那剩下的4%的學生,知道自己的目標,也已經為了這個目標做出過一定的思考和努力,所以他們能夠快速地寫下自己的具體目標和相關規劃。這些人才是有目標感的人。
有目標感的人更易取得成就,這一點從理論上也是說得通的。目標感實際上就是一種自律、一種信念,它讓你能夠知道為什麼努力,知道努力的方向在哪裡。如此,在朝著一個目標進發的過程中,我們便不會丟了初心,不會忘記為什麼出發。
02如何培養良好的目標感
一、通過行動強化自己對目標的認知
痛苦是會隨著時間淡化,目標也是。我們今天能夠興致勃勃地為目標大幹一場,那十天後,二十天後,還能繼續一如既往嗎?所以,要培養良好的目標感,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對於目標的認識。
鄰家哥哥一直愛好攝影,想要成為一個攝影家。從高中到大學畢業,他整整用了十年。我曾經問他,他是怎麼堅持下來這個攝影夢的?
他的回答是這樣:「我從開始有這個夢想的時候,就一直在探索學習,從沒有停止。而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成為我每天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隨著我的努力,我對攝影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有動力去專研,所以走到了現在。」
我也有過攝影夢,但是為什麼我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我不愛,而是因為我從未行動,沒有目標感。目標感不是憑空產生的,他需要你去了解你的目標,而了解目標的途徑就是行動。在這個過程中,你對目標的認知會深化,而這些又會轉化為你推動你向前的目標感。
所以,不斷了解你的目標,深化對目標的認知,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目標感。
二、學會分解目標
我們必需學會分解目標時,讓一個個分解的小目標為目標感續航,讓目標感持續。
老子有言:「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一個大目標的實現,往往需要數十年,有時候可能是一輩子。當我們把在這個大目標分解成更容易實現的小目標時,每一個階段性的勝利,都能讓我們體會到成就感和獲得感,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這樣下來,目標感不會因為時間而消退,反而因為這一次次的小成功被增強。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目標感與努力哪一個更重要?歡迎留言探討。
文/二十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