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曾挑戰思科,現在是紫光股份「印鈔機」

2020-12-22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呂江濤

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計算、存儲、網絡、5G、安全等全方位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整體能力的公司,目前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1000件,而且其中90%以上都是發明專利。2020年上半年,新華三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

就是這樣一家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名字卻略顯怪異,那是因為新華三與華為和3COM公司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自成立後該公司的控股權幾度易手,最後成為A股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體系內的重要子公司。

生於憂患,曾是思科的競爭對手

思科(Cisco)曾經是網絡基礎設施的代名詞,在網際網路的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度做到了誰都離不開它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在網絡泡沫的高峰期,思科是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股票市值最高超過5000億美元。

如此強大的思科,如果說還能有對手讓他感到不安,那麼這個對手非新華三的前身華三(H3C)莫屬。2003年才成立的華三,到2011年已經能夠在全球交換機市場佔據一定的份額,且呈現穩定增長勢頭。雖然此時思科仍佔據絕對優勢,但當時僅有8年歷史的華三,已經完成了其執行長鄭樹生的目標:「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個特長,這個特長就是專注,華三希望基於IT領域,成為全球除了思科之外的第二選擇。」

而到了2014年,華三已經擁有8000名員工,多項業務在中國市場牢牢佔據第一名的位置。

資料顯示,成立初期,華三是由華為絕對控股,脫胎於華為數據通信部。2003年11月,3Com公司(思科公司主要的競爭對手)通過配股方式,取得了華三49%的股權。

此時也正是華為與思科之間官司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

2002年6月份,華為首次正式亮相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電信設備展,展示的數據產品性能與思科產品相當,但價格卻比對手低20%到50%。2002年12月中旬,思科的全球副總裁從美國來到中國深圳,正式提出了華為侵犯思科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並於2003年初提起訴訟。2003年1月23日,思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提起訴訟,指控華為及其美國子公司Future Wei盜用部分思科的IOS(網際網路作業系統)原始碼,應用在其Quidway路由器和交換機的作業系統中,對思科專利形成至少5項侵權。

2004年7月份,雙方達成最終和解協議,終止各自提出的訴訟及反訴訟請求。據媒體報導,華三公司的成立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和解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華為與思科的訴訟案中,時任3Com公司的CEO 布魯斯·克拉弗林也曾出庭作證,提供了對華為有利的證詞。

在與思科的官司和解後,華為於2006年年初將華三2%的股份轉讓給了3Com公司,後又於2007年3月份將其所持的華三49%的股權也賣給了3Com公司,轉讓價為8.82億美元。

幾經易手,終成中資控股公司

頗據戲劇性的是,出售華三49%股權所得的8.82億美元資金,讓華為有了更大的資本順利地渡過2008年這場始於美國並席捲全場的金融危機,但3Com公司卻在2009年被惠普以2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最終沒能挺過這場危機。收購完成後,華三也順理成章的進入惠普大家庭。

華三在成為惠普體系內的一員之後,仍舊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並且在惠普的銷售渠道和服務渠道下,華三的海外市場份額增長也非常快。

但惠普入主後,與華三的原管理層相處的並不愉快,這才有了後來紫光股份收購華三51%的股權。2015年5月份,紫光股份公告稱,擬以不低於25億美元的價格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H3C Holdings Ltd)發起收購,主要標的是其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香港華三」不同於此前的惠普子公司華三,前者相比後者多出了惠普伺服器業務等多項資產,按照官方說法是「新華三」。

根據紫光股份當時的公告,惠普將在香港華三51%股權交割前,完成對香港華三的業務整合,將其持有的與伺服器及存儲器硬體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相關的業務及資產、昆海軟體100%股權、天津惠普100%股權轉移至香港華三。

2016年5月4日,紫光股份才公告表示完成對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51%股權的交割手續,華三通信正式整合為「新華三」,納入紫光股份合併報表範圍。紫光股份還表示,新華三將憑藉紫光的多元資源、資金實力與科研優勢促進自身發展,同時其在全球企業網絡、雲計算、大互聯、超融合架構、存儲等市場具備的領先優勢也能夠助力紫光股份向世界最全面和領先的IT服務平臺型企業加速邁進。

新華三也確實沒有辜負紫光股份的期望,迅速成為該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和業績增長點。

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紫光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55.5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8.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6%和4.21%。新華三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67.54億元和12.79億元。可見,新華三目前已經成為紫光股份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說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也不為過。

脫胎於華為的新華三經歷了多次身份轉換,終於又成為了中資控股的公司。而最具傳奇色彩的是,雖然控股權幾經易手,但新華三的身價卻越賣越高,而且其業務似乎也沒有受到影響,反而越做越大,直到成為可以在多個領域與思科、浪潮、華為等國內外行業巨頭相抗衡的公司。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曾經可以挑戰思科的華三,現在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計算、存儲、網絡、5G、安全等全方位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整體能力的公司,目前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1000件,而且其中90%以上都是發明專利。
  • 曾經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們,後來都過得怎麼樣?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華為在11月17日宣布,整體出售榮耀手機業務資產,不再持有股權,也不再參與任何關於榮耀的經營管理和決策。  華為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稱,「共有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聯合發起了本次收購,這也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 財經考古|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後來都怎麼樣了?
    正因為如此,才有媒體評價稱,多年以前華為的一次資產剝離,竟無意中推動了中國一整個產業的發展。曾經可以挑戰思科的華三,現在是紫光股份的「印鈔機」新華三,全稱為新華三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計算、存儲、網絡、5G、安全等全方位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整體能力的公司,目前研發人員佔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1000件,而且其中90%以上都是發明專利。
  • 王者紫光股份股價啟動,新基建的「茅臺」龍抬頭,年內股價劍指100?
    來源:新財網紫光系最近龍抬頭,旗下上市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國微股價進入上升通道!筆者最近被驚了一下,紫光國微從7月1號開始,股價像瘋了一樣,連續四個漲停板,市值超過600億!二、紫光股份的價值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紫光股份名下有多家公司,如新華三、紫光軟體、紫光數碼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新華三集團。新華三的核心產品包括交換機、路由器、網絡安全、大數據、雲計算等產品和系統,和美國思科公司的產業、業務完全相同。思科的市值是多少呢?近2000億美元。
  • 那些年華為賣掉的子公司 曾催生電源界黃埔軍校
    其實華為因應危機出售業務或子公司並非首例,2001年將當時旗下最大子公司安聖電氣賣給美商艾默生電氣(Emerson Electric Manufacturing),造就出被稱為網絡電源界黃埔軍校的「華電-艾默生系」,如今在A股就有10家屬此系統,總市值超過1800億人民幣。
  • 那些被華為賣掉的公司:10家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超1800億元
    如果把視野拉得足夠長,就可以發現,在華為發展的歷史上,類似的選擇華為已經做過不只一次,遠的包括剝離安聖電氣、華三,近的還有剝離華為海洋。在一次次或主動或被動的剝離中,華為保住了最核心的通訊業務,屢屢在危機中化險為夷。而那些被剝離的業務部門,未來甚至可能會成就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 阿爾卡特朗訊、北電、瞻博被思科碾壓,華為卻崛起了
    在那個時代,華爾街把阿爾卡特朗訊、加拿大北電和瞻博網絡當成思科的競爭對手,這也是沒辦法。因為當時思科真的太強大了,思科一家公司的市值超過了其他傳統通信設備公司的總和。試想,思科收購了瞻博,整個高端路由器有絕對話語權,為了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思科任由瞻博發展。也像極了英特爾和AMD。思科怎麼都沒有想到,華為成為了思科最大的競爭對手。看到這裡,大家就應該知道了,華為並不是做手機起家的,而是通信設備。所以華為對外宣傳是一家ICT(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的企業。
  • 華三歸紫光:與老東家華為同體量血拼
    今天新華三集團正式成立,經過一年多努力,華三終歸紫光門下,成為紫光股份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5/290806.htm  新華三本來應當是另一個故事,華三回歸是中國政府意願,畢竟華三很多業務都與中國政府有關,最早與華三洽談收購的是中國電子,可惜收購價格雙方一直談不 攏,之後工信部領導建議紫光介入,而紫光能夠介入,源於紫光收購展訊、銳迪科樹立的良好信譽,雖然同為國有控股企業,由於紫光大股東清華控股的開明及放
  • 一次業務剝離,就誕生10家上市公司
    其實,榮耀並不是第一個被賣掉的公司,這樣的事在華為發展的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比較有影響力的是出售安聖電氣、華三和華為海洋。最令人敬佩的是,華為一次業務剝離,就誕生了10家上市公司,深度影響了國內網絡能源界,華為也因此被稱為科技界的黃埔軍校。
  • 趙偉國辭去紫光股份董事長職位由於英濤接替,2018年藍思科技與環旭...
    打開APP 趙偉國辭去紫光股份董事長職位由於英濤接替,2018年藍思科技與環旭電子一季度業績呈下降趨勢 工程師郭婷 發表於 2018-06-07 06:20:40
  • 華為、紫光計算機進軍商用PC市場 新勢力如何PK行業大佬?
    作為由鄭州市人民政府和紫光股份共同投資打造的公司,除了國資背景之外,紫光計算機還擁有紫光集團產業生態鏈優勢以及被譽為行業「奮鬥者」之稱的新華三的支持。因此,由華為和紫光計算機組成的商用PC新勢力,對於行業的衝擊力足以令「老大哥們」震驚。
  • 紫光股份:股東林芝清創減持計劃到期,減持股份約1204萬股
    每經AI快訊,紫光股份(SZ 000938,收盤價:23.41元)1月1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2021年1月11日,公司收到林芝清創發來的《關於股份減持計劃期限屆滿的告知函》,截至2021年1月9日,上述減持計劃期限屆滿。
  • 紫光股份:關聯交易公告
    股票簡稱:紫光股份 股票代碼:000938 公告編號:2020-085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關聯交易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的內容真實、準確和完整,沒有虛假本次基金份額受讓完成後,公司將作為有限合伙人,擬與紫光網芯基金普通合伙人西藏紫光投資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藏紫光投資基金公司」)及有限合伙人西藏紫光科技、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誠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青芯鑫(蘇州工業園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共14家機構共同持有紫光網芯基金
  • 紫光和華為,誰更聰明?
    紫光趙偉國紫光和華為,誰更聰明?紫光和華為,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家晶片企業;紫光和華為,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家網絡設備供應商。雖然,紫光目前和華為的收入規模差距較大,但毫無疑問,華為和紫光,是中國最重要的兩家IT技術企業。但華為顯然比紫光更聰明一些,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華為不碰晶片製造,除了房地產物業以外,華為不做任何重資產的投入,只做研發,不做製造。而紫光卻重金投入了晶片製造,紫光斥資千億,投入了存儲晶片的製造。
  • 紫光股份擬收購紫光雲控股權!19億元輸血紫光集團
    紫光股份從紫光集團手中收購紫光雲46.67%的股權。此前,紫光集團已出售多個資產償還債務 深陷債務泥潭的紫光集團從上市公司獲得19億現金輸血。12月11日晚,紫光股份( 000938.SZ )發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19.09億元,收購西藏紫光長青通信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紫光長青」)持有的紫光雲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紫光雲」)46.67%股權,據此計算,紫光雲對價40.9億元。
  • 被華為賣掉的公司,都成了一方梟雄!華為不愧被稱為「黃埔軍校」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華為,認為華為只是一家手機廠商。但當你真正了解華為之後,你會發現,你對華為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除了手機業務外,華為還有龐大的能源覆蓋網絡,甚至還有紅酒業務。這些你能想像的到嗎?如果把視野拉得足夠長,就可以發現,在華為發展的歷史上,類似的選擇華為已經做過不止一次,遠的包括剝離安聖電氣、華三,近的還有剝離華為海洋。在一次次或主動或被動的剝離中,華為保住了最核心的通訊業務,屢屢在危機中化險為夷。而那些被剝離的業務部門,未來甚至可能會成就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 紫光控股股東完成股份轉讓;中國鐵塔啟動2021年饋線集採;AGM X5...
    大公司  紫光控股股東完成5.68%股份轉讓  近日,紫光股份發布公告稱,2020年11月27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出具了《證券過戶登記確認書》,紫光股份控股股東西藏紫光通信向北京屹唐同舟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夥)轉讓的公司162,452,536股股份已辦理完成過戶登記手續,過戶日期為2020年11月26日。
  • 淘寶大敗ebay,華為絕地反擊思科,中國巨頭都是打出來的!
    展會期間,時任思科CEO錢伯斯注意到了華為。他來到華為展臺,對華為中高低端路由器產品了解了個遍。錢伯斯回去後說:「未來幾年,思科只有一個競爭對手,那就是華為。」於是,一場針對華為的打擊計劃,在錢伯斯腦中開啟。
  • 紫光股份溢價4.7倍收購加碼雲計算 5年超200億併購資產勁增近10倍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在紫光股份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併購進行產業布局是重要途徑。2015年,紫光股份曾耗資196.66億元收購紫光軟體等三家公司。   紫光股份的前身是清華紫光,由清華紫光集團於1999年發起設立,紫光集團前身為成立於1988年的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
  • 紫光集團是「大國重器」,還是「炒股狂魔」?紫光系資本運作剖析
    ——————2020年6月8日,紫光國微(002049.SZ)公告稱,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紫光聯盛資產未獲證監會通過,180億的收購項目告吹。這起事件,只是紫光系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的一朵小浪花。從2010年,趙偉國入主紫光集團開始,紫光系資本運作力度非常大,極惹爭議。紫光集團到底是「大國重器」,還是「炒股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