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半,杭州奧體博覽城,天空露出一抹魚肚白,天要開始亮了。
5點47分,太陽露出頭,金色的光芒灑在錢塘江邊的「大蓮花」(杭州亞運會主體育場)上,把「花瓣」暈染得極為好看。
此刻,多數人還在酣睡,而陳師傅和妻子的一天已經開始了。
換衣、洗手,熬粥、揉面,煎雞蛋、下麵條……窗外就是「大蓮花」,窗內是他們每天的日常。
夫妻倆在杭州奧體博覽中心濱江建設指揮部的食堂幹了十年,見證著這片土地,從一片荒蕪,到成為城市地標的變化。
夫妻倆默契配合
為亞運場館建設者守「胃」
陳師傅本名陳土根,是杭州奧體博覽中心濱江建設指揮部食堂的掌勺師傅。
食堂就在大蓮花邊上,從窗戶看出去,正好對著大蓮花的東南方。
十年前,指揮部剛成立時,陳師傅通過競聘當上了主廚,從此與妻子徐福英開始了守「胃」蓮花的生活。
「我記得很清楚,我是2010年3月5號來的。那時候奧體博覽城還是一片平地,指揮部才剛剛成立,一大堆人要吃飯。」
今日,我去探班。徐阿姨要做南瓜餅,到了廚房,她先將南瓜切成條,放入蒸籠。待蒸熟後,她要取出去皮,加入麵粉和成南瓜面,放入餡包好,再由陳師傅煎熟。
另一邊,陳師傅熱好油鍋,煎起了荷包蛋。待數十個雞蛋煎完,徐阿姨的南瓜餅也包好了餡,陳師傅正好接著煎南瓜餅,倆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指揮部的食堂不大,但早餐品種豐富,包子、餃子、餛飩、拌麵、豆漿、油條,中式早餐中的「常見配置」,夫妻倆都「信手拈來」。
陳師傅說,每頓飯約莫50來個人吃,口味差別很大。十年來,夫妻倆一有空,就琢磨怎麼把食物口味做得更大眾化,以便大家都吃得落胃。兩人還經常討論配合,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更多菜品。
「十年前我們到這裡的時候,場館還沒開始建,一片空地,草長得很高。到了現在,你看變得多好看吶!」徐阿姨說起了工地以前的樣子。
夫妻倆的午餐
平時,陳師傅和妻子一日做早、午兩餐,從早上五點半開始忙碌,到下午兩點結束;遇到指揮部有大型活動,他們要根據情況準備晚餐,有時還要煮宵夜。
「只要有人加班,食堂就會開著。基本上除了春節過年,我們沒有別的休息日。」
徐阿姨說,老家在衢州常山,家裡有三個八十多歲的老人,還有兩個外孫。兒子孫女在餘杭,雖然離得不遠,但他們因工作「走不開」,一個月只能見一次。
「特別想他們,尤其是孫女。我孫女跟我都很陌生了,好在現在有手機,平時聊聊視頻,還能看看孩子。」
十年見證「蓮花」盛開
做的飯得到大家認可,就是搞好了服務
陳師傅說,十年來,雖然他每天的生活,就在廚房這一小塊地方重複著,但他無時不刻不在關注著窗外的變化。
奧體博覽城建設前
「大蓮花」技術難點攻堅階段——鋼結構合攏
建設中的「大蓮花」
他看著「大蓮花」從無到有,從有到全。雖然天天看,但看不膩。白天黑夜,陰晴雨雪,「大蓮花」給人的感覺都會有所不同。
8月12日拍攝的大蓮花 攝影 楊陽
他說,最喜歡看晚上亮燈的「大蓮花」,在紫色燈光的襯託下,「大蓮花」顯得特別漂亮。同時,錢江新城還有燈光秀,「小蓮花」也亮燈,讓錢塘江兩岸很美。
難得閒暇時刻,夫妻倆喜歡一起去散散步,看看燈。
兩年後,杭州亞運會就要開了,陳師傅和徐阿姨都表示,已經做好了「越來越忙」的心裡準備。
「來吃飯的同事比我們更辛苦,其他事情我們幫不上忙,只能給他們做點好吃的,讓他們吃飽吃好。」
陳師傅說,希望他做的飯,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服務好他們,就服務好了杭州亞運會。」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兩年後要舉辦的杭州亞運會,幾乎把城市的每位居民都聯繫在一起。此刻,也許你與陳師傅夫妻倆一樣,正在為亞運付出努力。請聯繫我們,說出你的亞運故事。你可以給杭州2022年亞運會公眾號留言,也可以將你的故事發送到郵箱:agocmedia@hangzhou2022.cn,期待讀到你的故事。
文字:楊亦淇
圖片:杭州奧體博覽中心濱江建設指揮部
編輯:李師禮
責任編輯:沈志軍 朱曉東
主編:陳奕
監製:劉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