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成化皇帝是個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帝,其一生任用宦官制衡文官,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文治上,不但一舉扭轉了老爹英宗皇帝留下來的政治爛攤子,還為之後的孝宗留下來了一個比較充足的府庫;武功上,收河套犁建州的武功也讓孝宗朝的環境比較安定,因此後人對這個皇帝的評價頗高。
但是這個皇帝的黑點也不少,比如說萬貴妃,再比如說西廠的建立,以及最為文官們所厭惡反對的傳奉官制度。這些黑點當中的萬貴妃事件其實作為後人,並不覺得這是黑點,不就是人家的家事嘛,文官對這事咬住不放純屬沒事兒找事兒,因此我們今天就不談這個事情。
主要是西廠和傳奉官這兩點,值得說道說道。我們首先說西廠的事情。關於西廠的影視作品其實大家都曾經看過,特別是《龍門飛甲》當中的雨化田,一句「東廠管的了的我要管,東廠管不了的我也要管」,讓大家對西廠的霸道印象可謂十分深刻。
那麼歷史上的西廠是不是這麼厲害霸道呢?答案是肯定的。歷史上的西廠就是這麼的霸道和厲害。在明代的歷史上,宦官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自朱棣設置東廠之後,大明朝的兩大特務機構就一直是文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威懾力逐漸衰微,首先是錦衣衛幾乎是逐漸變成東廠的下屬機構,只能欺壓京城富戶,更多時候都無法制衡文官;而東廠則在英宗朝逐漸失控,甚至出現了執掌東廠的宦官勾結外臣謀反的事情(曹吉祥)。
等到了成化朝的時候,皇帝所在的禁宮裡面更是混進來了妖人。而且在春祭的時候,更是有樂官無緣無故死在宮裡,種種事跡都告知成化皇帝一個基本的事實——皇宮很不安全,自己就是個聾子和瞎子。
皇帝的不安使得他開始放棄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個已經沒了牙齒的老虎,於是在成化皇帝的授意之下,汪直作為皇權代表,重新組建了一個嶄新的特務班子——西廠。西廠的人員全由汪直從錦衣衛和東廠裡面的精銳裡挑選,待遇一流,在極短的時間裡就通過拿三楊首輔的後人開刀,樹立了無上的威望。
當然,這裡要備註一下,三楊首輔的這個後人之所以被西廠找到理由制裁,不全是陷害忠良。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是咎由自取。這裡放一段史料佐證,看官們可以自己評價,反正我是覺得,這個名門之後簡直就是汪直最好的立威工具: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明憲宗建立西廠,由汪直統領,欽定校尉人數多於東廠一倍。二月,已故少保楊榮曾孫、福建建寧衛指揮同知楊華與其父楊泰暴橫鄉裡,慘害人命,被仇家所舉報,於是入京行賄,被汪直所發覺,關進西廠監獄嚴刑拷問,並牽連多位大臣,一時西廠「權寵赫奕,都人側目」。
然而,文官們的反應也是很激烈的,在楊家父子被關進西廠大牢之後,文官們開始反擊,多次彈劾舉報西廠,理由則比較有趣,說西廠太嚴了,搞得官不聊生——內閣首輔商輅(就是那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天才)等人上疏,言西廠「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網太密」,並聯合六部九卿請罷西廠。
成化皇帝迫於壓力,最後同意關閉了西廠。但是要讓我來評價這事兒,我是真覺得如果朱元璋還活著,不會嫌棄這個刑罰太嚴,而會覺得太鬆了——畢竟老朱的時代,貪汙五十兩就要「剝皮」,那才是真正的「官不聊生」。
總之,西廠這麼一把快刀,在汪直手裡讓文官們十分恐懼。因此遭到了文官們的集體反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文官們反對,其他宦官們也不喜歡西廠,尤其是東廠那幫人。所以最後汪直的下場其實是很不妙的——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後因久鎮遼東,與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
西廠的事情講完了,再聊聊成化的傳奉官的事情。成化皇帝由於對文官們極為不信任,因此除了設置嶄新的特務機構來從外部制衡他們之外,還試圖從內部分化瓦解文官,培植屬於自己的文官代言人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傳奉官」制度。
在描繪封建王朝的電視劇裡面,皇帝作為一國之主,封官許願那都是基本操作,但是在唐宋之後,皇帝要想直接越過禮部和吏部,不經科考正途或者層層選拔直接授官,那會為整個士林所不齒。這個現象在明朝也不例外。
不過一碼歸一碼,不齒歸不齒,反正成化帝就很喜歡這麼做,他作為皇帝,經常使用「中旨」的權限,提拔看得順眼的人為傳奉官近臣,這些傳奉官近臣其實就是他成化皇帝的皇權另一代表,他們擁有著皇帝的信任,同時也是皇帝的耳目,因此讓其他文官們很不開心。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往往根本不是純粹的儒家子弟。天順八年二月,新繼位的成化皇帝命司禮監太監傳奉聖旨,升工匠姚旺為文思院副使,這個官職是副使,按照大明的官制,只不過才堪堪從九品。因此一開始文官們其實不太在意,而到了成化元年八月,情況開始變得不同尋常,太監傅恭傳奉聖旨,升文思院副使李景華、陳斆、任傑三人為中書舍人——這可是最為清貴的從七品的中書舍人啊,居然讓一幫江湖工匠擔任,說一句有辱斯文完全沒有問題。
文官們也不是軟柿子,他們的反擊也很迅速。和反對西廠類似,文官們一直在以一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反對成化皇帝,他們說如果皇帝這樣亂給官位,就會導致天下大亂,就會有負蒼生萬民,最重要的是,會招來災禍。
一開始,面對文官們的威脅,成化皇帝其實是不怕的,但是後來,確實出現了很多詭異的「災禍」,比如說上文介紹過的春祭之時橫死宮內的樂官,再比如窺探禁宮的妖人。不過當時由於西廠組建及時,也沒有造成什麼太大的危害,直到成化二十一年的正月初一的時候,出大事了: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延綏波羅堡有星二,形如轆軸,一墜樊家溝,一墜本堡,紅光燭天。二十年五月丙申,有大星墜番禺縣東南,聲如雷,散為小星十餘。既而天地皆晦,良久乃復。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墜,化白氣,復曲折上騰有聲。逾時,西方有赤星大如碗,自中天西行近濁,尾跡化白氣,曲曲如蛇行良久,正西轟轟如雷震。
這就很要命了,成化天子不得不敕諭文武百官,令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堂上官及六科十三道官上疏言事,凡一應弊政及有利於國家生民之事,皇帝都會採而行之,用回天意。大臣們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激動,紛紛上書表明這就是報應,這既是上天的警告。於是成化屈服了,將大量的傳奉官鞭笞遣散。
成化帝的西廠和傳奉官,為什麼被文官們反對?其實本質上是因為這兩樣東西嚴重侵犯了當時明代文官們的利益,因此成化皇帝在駕崩之後,長期在野史小說裡被反覆黑。
文人手裡有筆,恨不得把成化皇帝貶為和他老爹英宗一樣的昏君,但畢竟成化的政績擺在那兒,所以文人們靈光一閃,乾脆把功勞都給了明孝宗。因此我們會很驚奇的發現,在明代的輿論裡,明孝宗的名聲比明憲宗好得多,但如果仔細比較,卻又找不到過於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