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律」抵禦殘酷競爭——
中國棒球少年追夢職棒聯盟
天還沒亮,大巴車引擎已經啟動。提早到達的強巴仁增徑直走向後座,等窗外天光大亮,車才抵達波士頓紅襪隊位於佛羅裡達州的春訓基地。室內的通道,一側牆掛著俱樂部標誌,另一側是貼滿密密麻麻通知的通告欄,電視裡棒球資訊循環播放。
每天如此,17歲的藏族少年強巴仁增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棒球選手在狹窄的通道間穿梭,心裡揣著通往美職棒大聯盟的夢。
強巴仁增喜歡用小視頻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鏡頭裡多是和他一樣在小聯盟的新人聯盟中打拼的年輕人——去年7月,來自MLB(美職棒大聯盟)中國棒球發展中心的學員強巴仁增與波士頓紅襪隊正式籤約,成為繼許桂源、宮海成之後,被MLB美職棒大聯盟俱樂部籤下的第3位中國學員,而美國職業棒球體系中的小聯盟新人聯盟是他們通往大聯盟的第一步。
在外界看來,這算是已經推開了頂級聯賽的大門,可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他們離外界熟知的美職棒大聯盟還有多重門檻。「競爭環境很殘酷,有時一覺醒來,隊友就已經離開,有的升級、有的淘汰。」許桂源在2015年與巴爾的摩金鶯隊籤約,作為MLB在中國培養的青年才俊中被大聯盟俱樂部籤下的第一人,他被寄予極高期望。像其他被球隊相中的年輕人一樣,許桂源需要先在小聯盟打出一番成績才有可能步步接近夢想。但小聯盟球隊依照實力又分為3A、2A、高階1A、1A、短期1A與新人聯盟等6個級別,「3A最接近大聯盟。」但競爭從新人聯盟已經十分激烈。
許桂源剛開始打一壘,他能明顯感覺到來自同一位置隊友的「敵意」,「距離很近的地滾球他也會全力丟給我,說話也帶刺。」後來許桂源改打外場,對方在態度上也有了180度大轉彎,「直接變得像哥們兒一樣。」
競爭的氛圍讓許桂源絲毫不敢鬆懈。有時,早晨力量房燈還沒開他已經開始訓練;有時,他從早上8點多一直練到下午1點多,全身溼透了換身衣服繼續練。這種緊迫感甚至讓他受了傷也不太敢講,「尤其狀態好的時候,特別怕去治療後回來位置就被搶走了。」對今年剛22歲的許桂源來說,他不願浪費太多時間去養傷,因為比賽對應著被發現的機會,「打一場少一場」。
「慫沒用,只能正面剛(對決)。」作為捕手,強巴觀察到隊內競爭對手「大約五六個」,但這已比其他位置好不少,「一個投手背後約有二三十號人等著。」
去年5月,與匹茲堡海盜隊籤約的18歲小將宮海成成為MLB中國棒球發展中心自主培養被大聯盟俱樂部籤下的第一位投手。試訓的3周,他已經感受到競爭的壓力,「生活、訓練中的表現都會決定你的上場資格。」
一切圍繞自律展開。每天6點多起床,要去驗尿看體重變化、有沒有缺水,「缺水就要補水」,然後是各種會議,布置任務、訓練之餘,工作人員會反覆強調如何成為職業球員,「比賽中怎麼調整心態、如何理解團隊配合、甚至還有如何理財等內容。」宮海成透露,分組訓練時一旦有人沒能完成任務,必須手挽手做仰臥起坐,同起同臥,有一次10個人做了7分鐘才達到要求,「就像訓練大兵一樣。」
真正到了訓練時,宮海成發現,無論練技術還是力量,大部分時間都靠隊員自覺執行教練的計劃,教練只是站在一旁觀察,「你得主動去問」。宮海成對自己的球速不夠滿意,「漲了力量不一定會漲球速。」在教練提點下,他開始琢磨,想讓球速達到90邁就需要更大爆發力、更好的柔韌性,他把目標拆分後再一一實現,「光刻苦不行,還得聰明訓練。」
在小聯盟的追夢生活,不僅是訓練和飲食控制,住宿、裝備器材也得自己想辦法。許桂源說,在小聯盟每個級別,資歷和技術決定了每個人的收入,而非賽時兩人一間的酒店費用也要自理,「一天10美金」,對打擊手來說,想打出好成績,還要有合適的打擊手套、球棒,這些甚至需要經紀公司拉來贊助,「最便宜的棒子七八十美金,兩根新棒子可能用一個賽季,也可能就用一天。」相對來說,中國球員還很難從棒球文化尚不發達的國內找到贊助商。
中美棒球文化的差異極為明顯。許桂源記得,2013年他第一次去美國加入一所高中隊伍參賽,最後交出20支安打3支全壘打的成績單,被美國教練取了外號「哥斯拉」。但再回美國時,當時一些瘦弱的隊友進大學後「一下子變壯了」,加上從小學到中學每年一兩百場比賽的經驗,球員成長速度非常快,「我們一年有質量的比賽有十幾二十場就已經很多了,經驗就是我們的短板。」
不過宮海成注意到,中國的棒球選手稀有,有時會引起教練特別注意,「可能給多一些機會,但能不能抓住全靠實力。」許桂源也表示,有時家人或朋友來看自己比賽,如果教練知道了,本來沒有上場機會的他也會意外獲得機會登場。可因為大家對中國棒球的不了解,如果表現很好也偶爾會遭到質疑,「你有沒有打激素?」面對隊友略帶玩笑的「挑釁」,許桂源沒說話,只用力舉起肌肉結實的胳膊。
「我和強巴遇到的機會很多,如果時機成熟,相信教練會願意讓我們同場競技。」在不久前的MLB小聯盟春訓賽上,巴爾的摩金鶯隊與波士頓紅襪隊遭遇,由於強巴仁增剛加入訓練不久,兩人沒能同場較量,但許桂源在這場比賽中交出2-4的成績單,1支三壘打1支二壘打,貢獻1分打點自己還跑回1分,「已經慢慢進入狀態。」許桂源把今年看成決定自己命運的一年,「這是我來的第3年,到了必須往前走的時候了。」
當許桂源準備迎接更大挑戰時,強巴仁增正在初來乍到的孤獨與新鮮間徘徊。出生在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一戶工薪階層家裡的強巴仁增從小跟跟爺爺奶奶長大,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被選到北京念書,又因在學校裡主動撿垃圾被大成學校棒球隊教練看中,「讓我跑跑圈、扔扔球,就開始學習棒球了,我那時候又黑又瘦,看著就營養不良,但教練說我未來會有出息。」強巴仁增回憶,「老師教我們把學校當成家,我看到垃圾就去撿了,所以教練看上了我的品質。」
頂著沙塵接地滾球、400米計時跑喝了一嘴涼風,日復一日的訓練卻沒有比賽,剛開始,強巴仁增想「不練了」。但隨著有了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的機會,他意識到,棒球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2007年離家後,強巴仁增只回過兩三次家,條件限制,他也很少給家裡電話,家裡的變故曾讓兒時的他感到命運不公,不願與人交流,但好在棒球場讓他找回自信,也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
在與紅襪隊籤約後,強巴仁增把家人拉進了一個微信群,時常往裡面放一些自己訓練的照片和視頻,「希望我能好好打球,變得更強,等真長本事了,就能帶他們到世界各地轉轉,我想通過我讓家裡團結起來。」而另一個「往大了說」的夢想,「棒球改變了我,我也希望將來有機會能讓家鄉有棒球隊,讓更多孩子的命運有更多的選擇。」
本報北京4月8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0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