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新開放 遊客可追憶耕織圖270年歷史變遷

2020-12-23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新開放

  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頤和園耕織圖景區今天正式開放。同時,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重新對外亮相,遊客可在此追憶耕織圖270年歷史變遷。

  耕織圖景區位於公園西北部,是頤和園在清漪園時期頗具江南水鄉風情的獨特園林景觀。這兒曾是一處生活氣息濃鬱、景色淳樸清幽而又融入傳統農桑生產的景區,乾隆將其命名為「耕織圖」,寓意著一幅洋溢男耕女織生活情趣的優美圖畫。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耕織圖遭到嚴重破壞。此後,這裡成為清朝專門培養滿族海軍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學堂。再之後,耕織圖地區的功能和歸屬幾經變化,最終成為廠房和生活區,園林景觀完全喪失。1998年,頤和園將耕織圖地域收回,耕織圖綜合整治工程得以實施。2004年9月,耕織圖景區正式開放。一直到去年,景區進行關閉改造。

  頤和園文物管理科主任隗麗佳介紹,去年開始,園方對耕織圖院落進行整體的優化配置,新增2個展廳,經過改造,展廳展覽面積增加了20%,目前共7個展廳、584平方米。

  記者注意到,整個展覽分為「耕織圖」滄桑、昆明湖水操學堂悲歌、耕織圖的再現、清代皇家園林石作工藝四大主題,回溯其歷史脈絡,通過一張張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的歷史檔案,講述了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展現了中國傳統的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展覽還設有專門的耕織文化互動區,展示了各樣的耕種農具,大屏幕上的互動式觸控篩谷機引來不少市民前來體驗,在實操中進一步了解農耕科普知識。 (北京晚報記者 任珊)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相關焦點

  • 來頤和園看「耕織圖」
    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後於12月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在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遊人們通過大量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檔案,了解中國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以及耕織圖景區的興衰歷史變遷。一位遊客正在展覽中拍攝。
  • 歷代《耕織圖》中始終如一的「牛」
    狩野永納刊本《耕織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因時代久遠,樓璹所繪的《耕織圖》現已失傳,據研究,現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的一部日本延寶四年(1676年)狩野永納刊本《耕織圖》,是可考證樓璹《耕織圖》最早的刻本。 清乾隆刊刻發行的「耕織圖」 朱藍套印本(此本是由康熙三十五年御製耕織圖縮摹而成)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聖祖南巡,江南人士紛紛將珍貴藏書進獻給康熙閱覽,其中就有南宋樓璹創作的《耕織圖》。
  • 《耕織圖》中的稻香與耕苦
    同時,這種以圖示意,以文解說的文獻形式,更加形象直觀、通俗易懂,在教化民眾,勸課農桑,推廣技術等方面能引起更強的社會效應,因此受到歷代統治者的認可和推崇。我國古代《耕織圖》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證實,早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便有了反映採桑活動的圖像,此後在出土的西漢磚石、魏晉墓穴和隋唐石窟的壁畫上均發現有描繪耕織勞動的大量圖畫,但不成體系,多為反映個別勞動場景的作品。
  • 線上講壇|《耕織圖》中的蠶桑絲織技術
    因此本期「線上講壇」我們將聚焦《耕織圖》中「織」的部分,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員龍博先生,結合「其耘陌上——耕織圖藝術特展」中的部分作品,詳細解讀《耕織圖》中的蠶桑絲織技術。「織」展廳現場此版「織圖」共計二十三圖,也可將蠶織過程歸納如下(圖4):圖3 《御製耕織圖》   ▲向左滑動
  • 唯知稼穡苦方能懂節儉——讀《耕織圖》有感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體驗,他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於是繪製《耕織圖》45幅,包括耕圖21幅、織圖24幅,以江南男耕女織為題材,系統地描繪了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植桑養蠶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描繪細緻入微又富有藝術感染力,每幅圖上配詩一首。宋高宗御覽後,大加讚賞,專門召見樓璹。一時朝野上下爭相傳誦《耕織圖》。
  • 教化與象徵:中國古代耕織圖意義探釋
    簡言之,耕織圖就是以農事耕作與絲棉紡織等為主題的繪畫圖像。耕織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起始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採桑銅紋壺,此後經漢至唐,又不斷充實豐富,至宋代最終形成為完整的耕織圖體系,此後歷經元明清而延續下來。具體來說,耕織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耕織圖是指所有與「耕」「織」相關的圖像資料,如銅器或瓷器上的紋樣、畫像石圖像、墓室壁畫等。
  • 韓笑:頤和園金牌講解員
    在東宮門外學雷鋒志願站「韓笑工作站」(頤和園遊客服務中心),一眼就見到了熱情洋溢的韓笑,她正耐心地為駐足這裡的遊客設計「遊覽線路」,其中不僅有中國遊客,更有不少外國遊客。      「頤和園景區分三大塊:宮廷與生活區、昆明湖景區、萬壽山後山景區。
  • 漫遊頤和園|昆明湖東堤銅牛的那些事兒
    頤和園,是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一座著名皇家園林,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
  • 侯旭東:漁採狩獵與秦漢北方民眾生計 ——兼論耕織為本傳統的形成與農民的普遍化(下)
    中國歷史上的重農思想,最早或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真正系統提出,是在戰國時期。當時諸子中有所謂農家,對儒、法頗有影響。落實到統治實踐,李悝發其端,成效顯著的,首推商鞅。商鞅變法時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通過獎罰來驅使民眾從事耕織。懲罰對象是經商者與所謂「怠而貧者」,後者恐怕就包括那些不樂田作,以漁採狩獵為生者。
  • 東莞耕山小寨 點亮「中秋國慶燈會」
    >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特展匯集各類文物398件
    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8項主場活動之一,「園說II——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昨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開幕。特展匯集了頤和園及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瀋陽故宮博物院等8家文化單位提供的各類文物398件/套,展品時間跨度超過2000年,其中近六成的珍貴展品首次「走出大牆」面向公眾展出。  為展現「三山五園」的歷史風貌,策展部門從瀋陽故宮博物院借來清代畫家張若靄的紙本設色《香山靜宜園圖冊》與清代畫家方琮的《靜明園圖屏》兩套珍貴文物。
  • 東莞耕山小寨點亮「中秋國慶燈會」
    近日隨著 「中秋國慶燈會」的正式亮燈,東莞耕山小寨又掀起一波旅遊熱浪,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打卡」追光。小寨風光綺麗,山道蜿蜒曲折,華燈璀璨奪目……東莞耕山小寨成功開業僅一個多月,便「點爆」珠三角周末親子遊市場,每逢周末,小寨裡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 潮人雍正行樂圖,看看他如何玩轉cosplay?
    在這兩套冊頁中所見胤禛的臉部和身材特徵都一致,也都近似於以下將要看到的《胤禛耕織圖冊》。而後者(B冊) 在每一幅的詩塘上,都有他的題詩,並鈐有「雍親王印」及「破塵居士」等二印,因此可知該圖冊應作成於他四十五歲(康熙六十一年,1722)登基之前。據同理,也可推斷這兩套《胤禛行樂圖冊》應作成於同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