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成人遊戲場(如過山車或垂直大擺錘等)都會看到這樣的警示:心臟病患者、孩子和老人嚴禁。為什麼?因為這些遊戲都包含著強度極高的內耳前庭活動,內耳前庭還沒有發育好的孩子、前庭功能退化的老人根本無法承受這些強刺激,輕則眩暈、嘔吐,重則心臟出現問題或大腦充血。
人的內耳前庭是我們最重要的感官(沒有之一),其涉及視覺、聽覺、平衡覺、空間感等發展。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暈車、恐高、幽閉症、方向感差、環境適應力差等都和這個感官相關。它同時也是人體的感覺系統中最早成熟的感官系統。我們24小時都離不開這個感官,如果您睡著了而內耳前庭也去休息了,那您可能就會在睡夢中從床上掉下來。一些看似毫不相關的現象,如寶寶落地就醒、換個地方就睡不好的寶寶們,其實都和這個內耳前庭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嬰幼兒的內耳前庭從胎兒期開始就已開始迅速發展,嬰幼兒的內耳前庭發展大概在受精8-9周後就已形成,到了10-11周左右就已經開始動作了,他已經可以吸收來自地心的引力了。在媽媽懷孕5個月時,內耳前庭覺的發展更為完善,胎兒已經可以感受母體的身體活動。在出生時,胎兒的前庭覺發已臻於完善,所以待寶寶出生之後已經可以做出明顯的反應。
怎麼搖晃才能有效地鍛鍊內耳前庭又不傷害嬰兒呢?
胎兒期
胎兒所感受到的前庭刺激,主要來自於母體的活動。從胎兒期8-9周大開始,媽媽就可以與寶寶玩「魚兒水中遊」的遊戲。媽媽的日程活動無時不刻都在刺激羊水運動,鍛鍊胎兒的內耳前庭。胎兒期一定要定期產檢,以免羊水過少。
新生兒時期
家長可以在哺乳之後,把寶寶抱在懷裡,輕搖5-10分鐘,每天三次即可。
出生1-3個月
寶寶的前庭持續在強化當中,可以適度地將搖晃的感覺輸入。家長可以在臥室播放白噪音,再將寶寶放在搖籃中或者抱在懷裡,輕輕地搖晃,讓寶寶在悠揚的樂音中享受前庭感覺刺激。同樣可以在哺乳之後進行,順便哄睡寶寶。不過,為免孩子產生搖晃症候群,搖晃幅度嬰兒不宜超過5度。這個時期的寶寶大部分都會出現腸絞痛現象,飛機抱也是鍛鍊寶寶內耳前庭的方法。
出生4-6個月
這個時候的寶寶,體重已經是出生時的兩倍以上了,可以讓爸爸來幫寶寶做前庭訓練。將寶寶以水平的方式抱起,並且慢慢地上下移動,讓寶寶感受上下不同的空間感,之後再改換一手託住寶寶的臀,另一手託住寶寶的頭部,平順地上下移動,有時託高一點,有時託低一點。
出生7-9個月
這個時期的寶寶平衡感已經較為成熟,可以接受來自不同的方向的前庭刺激,以及複雜的重力、空間變化。爸爸可以一手託住寶寶的臀,另一手託住寶寶的頭頸部,使其呈現水平仰躺狀,之後再慢慢地讓寶寶的腳上頭下,頭上腳下,使其有頭腳位置的變化。
出生10-12個月
可以讓寶寶趴在大人的肩膀上,由家長託起寶寶的雙腳,接著大人先順時針自轉1-3圈,稍作休息後,再逆時針轉1-3圈。如果家長本身平衡感不佳,可以抱著寶寶坐在搖椅上玩比較安全。
在做內耳前庭訓練一定要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家長和寶寶都要小心磕碰到,如果在做訓練時寶寶感覺不舒服,一定要及時停止,降低訓練強度。
前庭覺是人體最早發展的系統,如果刺激不足,胎兒的體重和肌肉發展會較差。適度的搖晃可以刺激胎兒大腦和肌肉的成熟。尤其是對早產兒和體重較輕的嬰兒而言。現在好多家長都懼怕搖晃寶寶,怕寶寶得搖晃綜合症,一點兒都不敢搖晃寶寶,這樣對寶寶的發育很不好,落地醒的寶寶就是內耳前庭發育不完善的體現。還有些寶寶不自覺地搖頭或者抓耳朵,也是因為內耳前庭沒有發育完善。
寶寶的家長們,現在你們知道如何來訓練寶寶的內耳前庭了吧,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好的建議可以留言給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