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修的水泥路,居然長出了雜草!」在國家級貧困村——重慶市萬州區長灘鎮紅石村,一條長有雜草的水泥路使調查組大吃一驚。檢測結果顯示:這條長達10多公裡的生產生活道路,僅400多米達到質量要求,大部分路段嚴重破損,無論是長度還是厚度都未達到建設標準。萬州區財政局、區扶貧辦文件顯示,該項目獲得市財政給予的獎補資金高達80萬元。(9月2日新華網)
80萬元扶貧資金就修出了這麼一條長有雜草的水泥路,是誰動了扶貧「奶酪」?答案讓人觸目驚心:承建人同時也是某村書記的陳代林獲利30萬,分給了將工程交給他做的紅石村書記15萬,對工程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的紅石村村主任陳方祥也領了5000塊「好處費」,負責扶貧工程驗收的區財政局鄉財科科長張小平、主任科員劉祥祝各自領了1000元「封口費」。不用說,在這一過程中對「長草路」視而不見,還幫著糊弄驗收人員的鎮長楊本齊、副鎮長魏政權、鎮經發辦主任李永平等一干人等也必定在明裡暗裡得了不少好處。有了這樣一幫「碩鼠」,扶貧路能不修成長草的「渣渣路」嗎?
儘管在事情敗露後這一眾貪官均各自領罰,受到了黨紀國法的嚴肅處理,也是咎由自取,然而這件事中反映出來的諸多問題更值得深思。
首先,一個財政獎補資金近百萬的扶貧工程,為何沒有公開招標?也沒有聘請監理?而是一個村書記說給誰幹就給誰幹?當地扶貧資金的使用有沒有規範的程序和嚴格的監督?
其次,扶貧項目的驗收看似嚴密,從村到鎮再到區實行三級驗收,但實際上全是「走過場」。三級官員都沒發現這段「渣渣路」上的「一根草」,這說明了什麼?除了因為區、鎮相關官員均被買通外,這種不經專業檢測,全憑官員主觀「盲測」的所謂「驗收」,是不是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和漏洞?
再則,在官員們互相勾結,蠶食瓜分扶貧「奶酪」後對「工程長草」全部保持沉默的情況下,為何與這條扶貧路利益密切相關的村民們也沒有及時站出來踴躍舉報?導致其中的貓膩最後還是在審計中才被扒了出來?村民的維權意識和村委會這個自治機構的監督作用是不是都有待進一步引導和加強?
如今,許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尚未徹底脫貧,扶貧攻堅工作仍然在路上。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繼續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對貧困地區的「輸血」和「造血」工作以外,深刻吸取像上述「長草路」扶貧窩案等典型案例的教訓,有針對性地建立完善各項運行和監督制度,做好對扶貧資金調配使用的規範管理和長效監管,強化對扶貧工程項目的質量控制和檢測驗收,全環節、全方位加強審計審查和問效追責,切實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實際效益,及時堵住每一個腐敗黑洞,確保每一分錢用得其所,充分發揮其救濟效用,嚴防扶貧資金變成大小貪官們「人人爭而食之」的「餡餅肥肉」,扶貧工程淪為一些人發家致富的「牟利工程」,無疑更顯必要。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