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世界依然充滿不確定,但也有很多人希望在變化中抓住機會,開始自己的創業。上周我們邀請了奇績創業營合伙人曹勖文,針對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的留學生,做了一場《如何評估創業想法》的分享。
作為曾經在大學就開始創業的投資人,他分享了投資人和創業者兩種視角下評估創業想法的關鍵方法,並以「奇績創壇」為例進行了闡述;此外關於「大學期間如何組建團隊和找創業想法」他不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還分享了奇績看到的創業機會。
上一篇我們分享了《如何評估創業想法》,今天這篇重點分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在校期間如何啟動創業、如何從0到1把技術商業化、以及疫情下新的創業機會和建議。全文分享如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
﹀
本期分享嘉賓
(奇績創業營合伙人曹勖文)
在校期間如何啟動創業
在校期間啟動創業—說白了就是兩件事情,找團隊和找方向。
▌找團隊
第一個是找團隊,找團隊是在學校創業最關鍵的一個事情。因為創業實在是太難了,所以一個人往往做不了,不只是能力上不夠,心理上也不一定hold得住。團隊不能太大,不然人一多,七嘴八舌就把時間耗在了爭吵之中,早期團隊一定要快速迭代,所以你應該找兩三個遇到挫折依然能夠互相信任的朋友。
我的建議是找一些比你聰明的人,或者比你做事利索的人,我前面也提到創業有兩個方面,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執行能力。你應該思考自己到底更缺的是什麼能力?因為即使是非常出色的人,可能思考與執行能力也是不一致的。所以創始人最好找一些互補的人來合作。
▌找方向
第二個就是找方向,自己平常在生活中有哪些經常遇到的痛點。有哪些沒有滿足的需求?這一塊我覺得適合做c端的產品為主的創業項目。創始人應該經常做這樣的思考,就有機會琢磨出一個創業項目。
其次,創業者需要對不同的想法有高容忍度。一個好的想法或者方向,可能一開始聽起來是很荒謬的。在創業過程之中,大家不可避免地是要做一些頭腦風暴,往往這個時候產生的想法聽起來是很不現實的,但是這個時候要有很強的容忍度,因為這種時候,我們往往最需要的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想法來打開整個團隊的思路。
另外一點就是必須要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我覺得這可能是國內大學生更加需要彌補的點。從我個人和實際的情況來看,中國大學生的創業項目普遍想法很多,實際創業的很少,總是在說需要人、資金等等。但是矽谷的一個創業項目可能三四個人就做起來了,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多面手,每一個人都有非常強的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實戰能力,而這些是在大學期間需要培養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然後最重要的是學習創業的方法,是去創業。紙上談兵,真的不如做起來有用。真正地學習創業的方法,還是真的得去自己去撞兩次牆,然後才能夠體會到當中的要點。
我相信在座同學們思維能力應該是比較強的,但是千萬不要自己想一出就做一出了,這也是我自己在創業當中的一個教訓——往往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做一個小工具,我自己做得開心就行了,不管別人怎麼想的,但這個就是屬於娛樂創業了,不是真的創業應該做的事情。
創業一開始的切入點要小,因為我們保證不了切入點是精確的,保證不了切入點跟最後做的事情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作為一個小團隊,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跑得快。
如果切的點太泛,迭代起來太慢,就失去了創業團隊這樣一個優勢。而且一開始切入的市場跟最終的市場也不是一回事,所以你不要覺得現在做的事情小,但很多最終做出來的大佬都是多次迭代,失敗很多次,然後越做越厲害。
如何從0到1把技術商業化
技術創業者應該如何從0到1做商業化?技術創業它的優勢是競爭比較少,比如我們在國內有一些看好的方向,但是根本找不到團隊,或者我們看到一個團隊在做的事情,但完全找不到他的競品。
這是好事也是不好的事情,好事就是避免競爭,國內以前這種百團大戰在技術創業裡面是很少碰見的,但是反過來說,這些技術團隊很多時候,可能是找不到落地場景,所以也是不好的事情。
▌不要拿著錘子找釘子
我的建議在取得產品市場匹配( product market fit)之前,不應該拿著錘子去找釘子,這是我們看到的技術創業者最大的一個問題:手裡有一個新的技術,拼命地拿著這個技術去找適合的釘子。但創業不應該是這樣的。你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這個錘子也是可以變的,你是可以把它變成不同形狀的。
▌早期需要做一些難以規模的事情
在創業的早期,我們更應該為我們的產品做口碑的優化,早期可能需要做很多解決方案,產出的不是一個標準化的產品,而是很多難以規模化的事情。我們經常看到技術創業會有個誤區,就是大家很想做一個標準化的產品,認為這種產品能夠很快從1到n,但是連這個市場都沒有的時候,你其實沒法做1到n。
▌切入點小,快速迭代
因此我們切入點一定要保持聚焦,並且能夠快速試錯。我們要為用戶做很多定製化的開發,這是任何早期科技行業都很難避免的事情。要把價值釋放出來,你在創業早期就要做很多定製化的、端到端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來
對於早期創業者來說,靠風投活下來,靠政府活下來,靠大學活下來,這都是本事。如果這個產品靠你的市場活下來了,從0到1你至少是過了第一關,至少也就是我們說的Romen profitable,就是你產生的利潤至少可以每天買拉麵了。恭喜你,你過了一個絕大多數技術創業公司過不了的坎。
舉個例子,這就跟一個遊擊隊一樣,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先佔領一個根據地,然後再慢慢擴大。很多的時候,我們的遊擊隊可能會疑慮,就是說我好像看到某個大廠,國內國外的也好,他好像已經有團隊在做類似的事了,怎麼辦?
其實很多的大廠都像帝國,確實非常強大,但是他的戰線拉得太長了,來跟你打的團隊可能也就是它的蝦兵蟹將,它的主力戰場不會在這,它的最強戰將也沒工夫來管你,他在跟其他的帝國打得不可開交,甚至他內部也打得不可開交。
我們作為一個遊擊隊最厲害的事情就是什麼?我們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這邊活不下去我們就換一個地方,但對帝國來說,它可能已經就是一個種田型的模式了,他已經改變不了。他的首都定了,皇宮定了,他就在那了。它移動起來是很慢的,但是我們跑起來很快,我們吃的少很容易養,而且我們沒有什麼歷史負擔,我們想跑就跑。
不過,咱們的根據地也不能太差,我們不能到沙漠去建立根據地,如果是沙漠,我們也活不下來,也沒機會去擴大,千萬要能夠保證你自己的團隊活下來,再一步一步做大。
疫情新格局下的創業機會
疫情後可能有很多行業都回不到過去了。我們看到新冠疫情之下,對很多的傳統行業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對於一些新興行業反倒成了一個好機會。
遠程辦公:
在遠程辦公、協同辦公領域,我們在疫情前就非常看好,因為它在一些細分的賽道上可能走得更快一些。我們往往看到一些IT重鎮,不管是國內的北京、上海、深圳這種一線城市,還是美國矽谷。IT公司厲害的地方,它生活成本是非常高的。往往在生活成本之下,這個小公司也活不下去,大公司也活得不是很好。
我們覺得遠程辦公,其實在IT行業是很好落地的,因為這些行業裡的工作成果是很好被驗證的。工程師做了沒有以及做得好不好,其實很多時候看代碼就行了。遠程辦公反而可以讓這些創業公司更能招到一流的程式設計師,因為一流程式設計師很多時候因為生活的壓力也不想活在特別艱苦的地方。在一線城市生活,每天交通是個大問題,買房、買車都是開銷巨大的。
所以遠程辦公、協同辦公,這是我們非常看好的一個方向。
線上教育:
我們同樣看到線上教育在國內也是一個大賽道,但是這些教育巨頭的滲透率不是很高,我們覺得相對於今後來說,現在的教育只是開場,因為疫情後一些新的市場環境會愈演愈熱。
教育經常有一個大市場小公司的問題,你怎樣真正找到一個現在可以觸達的,而且可以漲得比較大的機會,這是需要創業者們自己思考的問題。
文娛遊戲:
文娛遊戲類似,疫情下我們看到文娛行業需求,其實都是越來越強的。我們在疫情裡可以看到很多文娛遊戲的項目,它的留存是比之前高了非常多,獲客成本比之前也降了非常多,我覺得對這種文娛遊戲的項目也是有比較大的利好。
機器人與無人機:
在疫情要求無接觸的情況下,對機器人、無人機這些行業,包括醫療行業、工業場景、服務業等,其實都是有很多應用場景的。機器人和無人機在未來幾年肯定也有一個飛速的發展。
生物醫療:
在疫情格局下,如果生物醫療能夠早一天把任何國家的健康狀況調到我們的正常水平的話,那任何國家和企業都願意支付超額的價格。可以肯定的是,生物醫療在未來幾年是一個比較好的新方向。
建議
針對在新格局下的創業機會,可能給大家也提幾個建議:
第一,新的創業公司需要對估值降低期望值,先保證自己能夠活下來,能夠至少保證不餓死,再慢慢保證擴大。
第二,避免重資本的支出,在這樣的創業環境下,如果要靠風投做早期投入,對風投依賴性比較強,這樣的重資本行業,基本上很多風險投資機構都不會考慮了。
但是對一些新興的行業,我剛剛可能提到了,一些用戶的獲取成本反而變得便宜了,而人才的成本也是降低了。如果疫情對你創業想法是有利的話,其實在這個時候是應該加碼,然後抓住這個機會。
所以我給大家最後一個建議:宗旨就是我們要保證先能活下來,再去贏得我們創業的比賽。因為創業往往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我們的心理、整個思維的考驗都是非常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