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上映後,對其評價出乎意料的以負面居多,從故事、人物、整體節奏再到價值觀,幾乎被批了個遍,更有人將其與前作《你的名字》相比,認為新海誠水準有明顯下滑。然而,正如同大眾對於《你的名字》的追捧大多不得要領,對《天氣之子》的批評也是全然的偏離靶心,而完全忽視了其中的重要意義。
影片的故事結構非常簡單:東京正在經歷嚴重的天氣異常,作為「晴女」的女主角如果犧牲自己的生命,則可以去除暴雨、恢復晴天。女主起初選擇犧牲自己,但最後在男主的堅持下,兩人選擇放棄拯救世界,而是一起活下去。
在日本動漫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即是「奪回日常」——平凡的學生被捲入巨大的陰謀或災難中,經過一系列的戰鬥與抗爭,最後順利奪回了最初的平靜生活,順便完成對日常之珍貴性的讚頌。有趣的是,影片的主題和此正好背道而馳,講述的恰恰是日常的不可能。如果說通常故事中,女主角會被描寫成日常的象徵,是和日常一起需要被守護的東西,而在《天氣之子》中,女主角則成了某種和日常無法兼容的存在。於是,面對「世界系」作品的經典命題「世界還是她」,主角的答案是斬釘截鐵的——比起世界,我更需要她。
東亞價值觀向來歌頌勤勞、吃苦、奉獻、犧牲,而當這種價值與資本主義相結合時,就形成了一種以「被盤剝」為榮的畸形導向。這就是為什麼男主的態度如此可貴,他沒有被所謂的「大義」所矇騙,如果需要犧牲女主來救世界,要我們接受被盤剝的命運,那就讓世界垮掉好了。
電影同時存在著兩個完全發生在不同層面上的衝突,一是只存在於男女主角之間的,關於要不要犧牲女主、拯救世界的問題,事實上外界對此完全不知情,也並沒有給他們任何道德壓力;另一個則是成人世界和男女主角的衝突,警察尋找離家出走的男主和獨自照顧弟弟的女主,以試圖讓他們回歸日常生活。因此男主在警車上喊出「你們什麼都不懂!」時,觀眾清楚感受到了兩個衝突之間明顯的錯位——成人世界對年輕人內心鬥爭的無知,同時也是無感;年輕人的激喊在成人世界裡,顯示為無意義的噪聲,甚至從未發生過。
陽菜脖子上的項圈實際上是她母親的遺物,影片開頭有對床上的母親一張特寫,右手腕上的手環。母親去世後,陽菜將它戴在了脖子上。後來劇情發展到立花奶奶家,有介紹到人死去後的第一年是新盂蘭盆節,只要跨過迎魂火,母親就會保佑他們。劇情來到帆高將陽菜拯救,喊出了讓人淚目的「比起晴空,我更需要陽菜」後,也對陽菜說了「為你自己祈禱吧,陽菜」。回到廢棄大樓上的鳥居,鏡頭給了陽菜脖子上的母親遺物一個特寫,斷開了,這裡其實小編更傾向理解為陽菜的母親保佑了他們,因為前面有了隱晦的鋪墊。
很多人評分不高,覺得無聊看不懂,實際上只看一遍的確是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但是《天氣之子》是《天氣之子》,《你的名字》是《你的名字》,一碼歸一碼,新海誠不該被束縛在君名之中,君名是很棒,不過也請理智對待,抬高君名來踩其他作品是愚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