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假期裡對小孩上學期各次考試成績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發現小孩缺少了深度學習能力。
問題在於小孩不是不願意鑽研思考,而是小孩根本沒有這樣的意識,不知道如何鑽研思考。比如在校學習期間,小孩每天按時上下學,老師布置的作業都按時完成。小孩自我感覺已經做得很好,比班上大多數同學都做得好,但成績卻並不理想。
所以,在學習上勤奮往往並不能彌補深度學習能力的缺失。
01 什麼是深度學習能力?
深度學習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大腦進行深層次思考,從而逐漸接近事物本質的能力。也即,深度學習是建立在深度思考的基礎之上的。
深度思考包括兩種思考模式:橫向的多元思考和縱向的深度思考。多元思考是指對一件事物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角度越多,對事物的理解越全面。深度思考是指挖掘事物的縱深邏輯關係,逐層遞進,找到事物的本質。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完全割裂的單一思維體系。在多元思考時,不同角度之間相互聯繫也會促進縱深的思考與理解。而在縱深思考的過程中,也必然伴隨著一些枝節的向外延伸思考。
比如,之前我寫的一篇文章《老師為什麼不讀書?符合三個原理》,有網友評論我說煞有其事地整出幾個理論,有什麼作用呢?這是我對中小學老師不讀書的原因做出的多元思考。我是思考老師不讀書從生命發展角度來看原因是什麼、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原因是什麼、是否遵循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自然規律?(在我看來,社會的和生命的規律也都要遵循自然規律。)當然,限於知識水平可能沒講得那麼深刻。實際上,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我又發現了有趣的現象,就是這幾個不同領域的原理之間又有相通性。那麼是不是意味著不同學科領域的原理之間有著更本質的統一規律呢?這就是更縱深層次的挖掘了。
具深度學習能力的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更深刻,對知識之間的聯繫把握得更清晰。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更很優秀。
但是反過來,成績很好的學生不一定具有深度學習能力。因為成績的好與差除了與思考能力有關以外,還與考查知識的深淺度有關。如果考查的知識本身就很淺顯,那麼,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優勢就體現不出來。但隨著考查的知識難度加大,深度思考能力的優勢就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經常有家長給我打電話說:「我家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了。老師,他自覺性差,你要幫我盯緊一點啊。你儘管打罵,我們家長是絕對不會責怪老師的。」
說真心話,到了高中,如果學生還要老師盯著學,成績肯定好不到哪兒去。
還有補課,本質上是通過增加學習時間補充知識,極少有提升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學生補了一段時間,發現這一次考試成績上升了,但後來的成績又慢慢退回到原有層次了。或者發現這一門學科進步了,但總的成績並沒有多大變化。這裡並不是說補課完全沒有用,如果學生具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能力,僅僅是知識的欠缺,是可以補上來的。
高中階段如果僅靠增加學習強度的學習方式來提升成績,是很奏效的。學生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於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
上面是從深度學習能力原理上來分析學習中的常見現象與學生學習成績的相關性。下面再實例分析,為什麼說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於深度學習能力。
02 高中成績與深度學習能力的關係
下面這張圖是我們學校高一第二次月考的成績。9科滿分1050分,最高分是916分,這已經是非常厲害的分數了,全校平均分只有661分。與初中相比較,這個平均分值比初中低很多。
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水平低,我們學校是本市最好的學校了(當然與省城名校還有差距)。全市13000多名初中畢業生,我們學校是錄取前2000名,這應該本地最好的學生了。
這裡有兩個問題:
一是學生從初中進入高中後,為什麼成績分值下降了?
二是從分值上看,高中整體成績下降了,但為什麼有的學生成績依然很優秀?
這兩個問題既與高中課程內容有關,也與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有關。
一、高中課程知識容量大、難度高,是學生成績下降的外因
首先從課程容量上看,初中與高中相比,課程科目沒有變化。但是每一門學科的知識卻更加細緻,知識容量大為增加。因此,如果學生沒有較強的深度思考能力,那麼學生在學習時間上就會不夠用,各門學科之間就會發生學習衝突。這時,哪門學科成績好、哪門學科成績差,主要取決於老師的管理督促(當然,與老師的講課能力有也有一定關係)。
高一有9門課,從時間上看,每一科都很緊張。各門學科每天都會布置一定量的作業。9門課的作業,假如完成一門學科需要半個小時。那麼,9門學科就要4.5個小時。所以,學生每天的自主學習時間內,幾乎都是在做作業,根本沒有自己的規劃與安排。
如果高中生缺少了深度學習能力,就會導致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疲於奔命。
其次從課程內容難度上看,小學、初中、高中在知識內容的難度上就是三級跳,從下往上,層次之間的難度差距是越來越大的。
這就好比學習詩歌。小學只要求學生會準確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初中要求學生會玩「月」字飛花令。高中則是要求學生以「月」為意象寫詩了。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從低到高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每當知識學到了高一層次,再回頭看以前的低層次知識,就會發現原來覺得很難學的知識是那麼簡單。
並且高中階段是9門科,每一門學科知識難度都很大。所以,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後,普遍都會感覺學習吃力。如果沒有較強的深度思考學習能力,不可能把知識學得很精深透徹,成績也自然不可能很優秀。
二、學生缺乏深度學習能力,是成績下降的內因
有的學生在初中成績是班上數一數二的,在全校也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成績卻一路下滑。根源在於,這部分學生在初中是機械學習的,深度學習能力沒有培養出來。到了高中後,由於學習難度和容量的加大,學習就跟不上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以小孩的成績為例來分析。
如圖,是小孩理、化、生、政、史、地的名次位置。縱坐標是小孩成績超越的學生人數佔比。
從小孩的這個成績佔位來看,全校1357人,物理是倒數80多名,化學是倒數180多名,生物是倒數320多名。政治是280多名,歷史是350多名,地理是250多名。所以,上學期期末考試後分科,小孩很果斷地選擇了文科。
這個成績與小孩從進入高中開始就放棄理科學習有關。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來看下面這張圖,這是本學期最後一次期末複習模擬測試的成績分析。
上面一排是政治和歷史的考試難度及得分分析。下面一排是物理和化學的考試難度及得分分析。
從這兩張圖我們可以發現,小孩之所物理化學成績差,而政史地成績較好,與試題難度密切相關。
之所以小孩物理化學成績差,而政治歷史成績相對較好,主要是物理和化學難題多,物理佔到75分,化學佔到56分。而政治和歷史難題相對較少。政治佔30分,歷史只佔26分。
從得分情況看,政治和歷史的難題丟失的分比物理和化學還多,幾乎1分未得。而物理和化學還各得了5分。
因此,從這裡可以判定,並不是小孩只適合學文科,不適合學理科。而是因為小孩沒有學會深度思考,缺乏深度學習能力,學習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背記層次。而文科相對背記的內容更多,因此文科成績稍好一些。但是可以想像,如果文科和理科一樣,考查知識的難度加大,必然文科成績也會很差。
是不是因為這一次考試成績具有偶然性呢?下面再看本學期前三次考試中,理科與文科的試題難度與得分情況的相關性。
從這張圖就可看出來,小孩難題做不來並不是偶然。每次考試,每一門學科的難題都做不來。這與文科理科並不相關,只能說明是小孩深度學習能力有障礙,深度思考能力沒有培養出來。
讀高中之前一直沒有對小孩的成績做過深度分析,只是看見了小孩表面的成績差異。但進了高中後發現孩子的學習越來越困難。儘管平時看見小孩還是努力在學,有時半夜零點過了還在做作業,但成績還是不斷下滑。所以,才細緻對小孩各次考試成績以及試卷做了一個全面分析。
從上面成績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孩子初中成績很好,到了高中成績下滑,很大程度上是深度學習能力沒有培養起來導致的。只不過初中學習內容淺,不需要很強的深度學習能力也可以把知識學得很好,從而掩蓋了深度學習能力不足的真相。
而初中學習很好,到了高中仍然學習很優秀的學生,往往是在初中或初中之前就已經培養出了深度學習能力。
相信很多選擇文科的學生,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從本質上看,學習是一種思維活動。如果要達到優秀層次,無論理科還是文科,都需要很強的思考能力。而真正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學生,無論學習理科還是學習文科都會學得很好,是沒有區別的。
03 如何判斷學生是否具有深度學習能力
實際上,在學校裡不乏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卻總差強人意的學生。究其根源往往是缺乏了深度學習能力。這些學生看起來學習很認真,但由於缺少深度思考,因而對知識的理解總是一知半解,達不到真正內化知識很好解決問題的層次。
前面從試題難度與得分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得分低是因為不能解決相對較難的試題,推斷是缺少深度學習能力。這是居於邏輯推理的判斷。即:只有具有深度學習能力才能解決難題。但是,並沒有直接證明深度學習能力不足。
要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具有深度學習能力,最直接可靠的方法是看到學生的思維過程。這可以通過讓學生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再分析其思維過程來實現。
如下圖是一個學生問我的生物學問題:「基因不同是不同膜蛋白結構差異的根本原因」這句話為什麼是對的?不應該是基因選擇性表達嗎?
這就是一個淺層次問題,該生記住了「蛋白質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選擇性表達」這句話,這也老師經常解釋蛋白質差異的一句話。但是卻缺少深度思考,對於什麼是「基因選擇性表達」不清楚。
然後,我給學生回覆:「這兩者意思一樣的。基因選擇性表達就是指控制合成不同蛋白質的基因不同。」
這個學生又給我發來追問:「基因不同不就是遺傳物質不同嘛。但基因選擇性表達(的不同細胞)是具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的嘛。」
從這個追問來看,該學生的一些生物學基本概念含義沒有弄明白,導致相關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是模糊的。這個問題除了不懂基因選擇性表達的含義之外 ,對基因與遺傳物質以及遺傳信息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沒弄懂。
不過,從這個學生能夠問出這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來看,已經開始學會向深度思考這個方向發展了。該生能夠進行知識之間的橫向的思考,這是多元思考的能力。但是該生缺少了縱向挖掘的思考能力。
當然,這個學生還存在一個學習方法問題:深度思考的前提是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從學習方法上看,該學生提出問題之後,應該先去看書,自己尋求答案。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思考能力的深化。問題如果直接詢問他人,更多的是得到知識,對於思考能力的提升則要欠缺很多。
04 如何提升深度學習能力
深度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多元思考能力和縱深挖掘思考能力。因此,要提升深度學習能力,也要從多元思考和縱深思考這兩個方面去有意識地訓練。
當然,這是一個緩慢而循序漸近的過程。
對於小孩,由於我對文科知識並不很懂。所以,只能從思維高度上間接指引方向。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解決學習問題的首要環節
一方面是給小孩買了大量的歷史、地理、政治相關的普及讀本。然後和小孩一起閱讀,再彼此交換心得體會。
另一方面是從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然後與小孩一起分析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以及解決策略。
二、幫助孩子提升讀書過程中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是讓孩子針對課本內容提綱挈領式地整合知識,形成知識框架。這是學會對知識進行宏觀邏輯分析。
二是不要停留在簡單地背記知識上,而是縱深一步,多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知識是放在課本這個內容下、與這一章這一節是什麼關係?這個知識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分別是什麼?如果你針對這個知識來考查同學,應該如何設計問題?為什麼?
三、幫助孩子提升考試答題中的深度思考能力
這個就是老師經常講的錯題反思能力。當然,也有很多學生不知如何反思。
具體做法是針對錯題給孩子提問,促進其學習反思:針對這道題你是從哪個方面回答的?標準答案是從哪個方面回答的?
為什麼老師認為標準答案比你的回答更好?或者標準答案的切入點是什麼?是從題中什麼信息看出來的?
總結:深度學習能力是學習知識的必備能力。到了高中階段,只有具備深度學習能力,才能真正成績優秀。隨著孩子深度學習能力的逐漸形成,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增強,反過來又促進了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樣漸漸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學習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