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花式籃球,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哈林花式籃球。
更準確地說是「哈林環球旅行者(Harlem Globetrotters)」。這支1926年成立、球員身穿藍色球衣與紅白條紋短褲的球隊,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成為花式籃球的代名詞。
哈林環球旅行者隊也是至今經營最成功的花式籃球隊。根據福布斯2013年7月的一份報導顯示,這支球隊在2013財年的總營收達到4000萬美元。而在2013年10月Herschend Family Entertainment公司收購哈林籃球隊時,球隊的估值在5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
哈林環球旅行者就是花式籃球的代名詞。
與哈林籃球隊成熟且成功的商業模式相比,國內的花式籃球儘管已經有了十多年的發展,但產業整體目前仍然處於較為原始的狀態。除了參與人數不多外,國內花式籃球在品牌建設、營銷等多個層面的發展上,整體上仍處於空白階段。
「商業演出+培訓」這一營利模式可以說是國內花式籃球行業的通行模式。
「花式籃球是個小圈子,但我覺得它不是一個小眾項目。」創辦了「橙色星球」的姜山這樣告訴懶熊體育。這家公司目前主要有三大業務:商業演出、培訓及賽事。其中,商業演出和培訓佔據比重較大。據姜山介紹,目前他們在北京與30多所學校有培訓協議。此外,他還有針對中小學生的周末班與寒暑假封閉訓練營。不過真正能實現盈利的部分還是商業演出。
姜山表示,公司成立於2017年4月,商業演出和培訓業務一年的流水大約在120-150萬元左右。
在表演中加入了蹦床環節的JS花式籃球隊也採取這種模式。而其他國內知名的球隊,比如曾經加入過另一支花式籃球隊——哈利巫師隊的韓煒創建的「Show Time」以及「F仨」花式籃球隊,更多的還是以商業演出或參加比賽為主。
人才門檻,可能是制約花式籃球發展的第一個問題。儘管脫胎於傳統籃球,但花式籃球特有的運球、轉球甚至投籃方式,都需要針對性訓練。據姜山估計,國內能達到出國比賽級別的花式籃球手只有百人左右,而真正全職從事這個項目的可能不超過50人。姜山說,包括他在內橙色星球一共有十名全職教練。
而人才的匱乏,很大程度上與花式籃球的認知度有關。
花式籃球,或者說其真正的根源街頭籃球,是一個根植於美國黑人及街頭文化的項目,普通的中國人對其難以產生文化上的共鳴。雖然2002年耐克「街舞風雷」的廣告一度在國內掀起了街球和花式籃球的風潮,但花式籃球在中國始終沒能進入體育的主流文化層面。從普通人的認知角度來說,花式籃球更多的只能算一種表演項目。
姜山為NBA球員表演花式籃球。
從這個角度出發,想在國內發展花式籃球,更重要的落腳點還是在於推廣與宣傳。而這恰好也是目前國內花式籃球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
姜山嘗試自創了融入中國風的「太極籃球」,上過春晚和《笑傲江湖》這樣的綜藝節目,也和優酷合作推出過節目。但無論對花式籃球還是公司自身,都沒有一個穩定而延續的宣傳推廣策略,無法讓這個項目觸達更多人群。
「花式籃球最正規的幾個團隊,做宣傳推廣、聯繫校園、做公司、上稅務、跑社保、跑訓練,安排場館時間訓練幾乎都是一個人,很難分身幹一些其它的事情。」姜山告訴懶熊體育,「沒有做推廣營銷的人,基本都是靠球手自己在推。大家都不專業,就比誰熬的年頭長,誰的關係好而已。這是最大的瓶頸。」
或者說,即便有心推廣,資金及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會極大地制約花式籃球的推廣營銷效率。「我們每天腦子裡都是想的訓練,球能怎麼變得更快,怎麼能打得更好。真正能做一個文案、PPT的都特別少,推廣方面幾乎為零為空,很少能有一個專業的人把我們包裝後推給別人。」姜山表示。
花式籃球的觀賞性毋庸置疑,通過商業演出和小範圍培訓實現盈利的難度也不是很大。但花式籃球這個項目想在國內做大做強,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