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出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來說,在炎熱的夏天,吃上一塊裝在藍色紙盒中、帶著濃濃奶香味的雪白的「光明牌」冰磚,可以說是童年時代最幸福的事情了。
江澤民提議取名「光明」牌
「光明牌」冷飲誕生於1950年,是由益民食品一廠(全名為華東工業部益民工業公司食品第一廠,1953年6月起更名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創立的。益民食品一廠的前身是創建於1913年的美商海寧洋行,最初是一家蛋品加工廠,1932年工廠從美國引進冷飲生產設備,並建起一座四層樓高的鋼筋水泥結構的冷飲生產車間,開始生產各種口味的棒冰、冰淇淋、冰磚等冷飲產品,其中尤以「美女」牌最受上海市民歡迎。益民食品一廠想要生產冷飲,首先就遇到了牌子問題。雖然工廠就是從海寧洋行發展而來的,生產冷飲的設備就是過去用來生產「美女」牌的,但總不能重複別人的牌子再叫「美女」牌吧。
這時,擔任益民食品一廠副廠長的江澤民提出,新中國成立了,中國的冷飲也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經他提議,冷飲取名為「光明」,寓意「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國」。商標的中間是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周圍光芒四射,如旭日噴薄騰空,似朝陽躍然出海。那年5月初,趕在天熱之前,「光明」牌棒冰正式問世。
「光明」牌打敗「美女」牌
「光明」牌冷飲雖然生產出來了,但怎樣讓上海的普通市民了解「光明」牌,喜愛「光明」牌呢,江澤民提出,要把「美女」牌比下去,不僅要在口感上超過它,而且在宣傳上要有大手筆。
除了在電臺廣播和報紙上刊登廣告,他們還把一輛美國生產的舊汽車改裝成宣傳車,車頭裝飾上「光明問世」四個大字和火炬形的商標,裝上麥克風。宣傳車從廠裡出發,經過其美路(四平路)、迪斯威路(溧陽路),過嘉興路橋到吳淞路,一直到外灘,由外灘再到維多亞路(延安東路),然後再回來。車上,一位漂亮的女工站在中間,手捧光明牌宣傳品,向沿途市民宣傳「光明」牌,車上的麥克風中不斷廣播:「國營工廠是人民的工廠,請食用自己工廠的產品」。
同時,廠裡一邊在街頭開設光明牌冷飲供應點,一邊做了許多木製冷飲箱,發給有困難的職工家屬,給予薄利補助,開展推銷,後來又擴大到貧困市民,組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流動銷售大軍。那些流動銷售員頭戴遮陽大草帽,背著木箱,木牌一敲,拉著長腔「光—明—牌—棒冰」,走街串巷地叫賣。
就這樣,「光明」牌棒冰很快就贏得了市場,當年銷售量一舉超過洋貨「美女」牌,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為此,廠裡受到了華東工業部時任領導汪道涵的讚揚。當時益民食品一廠共建立了10多條冰淇淋生產線、5條雪糕生產線,成為新中國第一家能夠以工業化方式大規模生產冷飲的企業。
「光明」牌不但開創了中國冷飲民族品牌的先河,還開創了一個「光明」食品工業的新時代。從冷飲開始,「光明」牌逐步擴展到罐頭、代乳粉、奶粉、糖果、巧克力、飲料等,成為國內第一家具有較大生產規模的綜合性食品工業企業。如今在食品領域中使用的「光明」商標,幾乎都是從當年的「光明」牌衍生發展而來的。
經典產品喚起「懷舊記憶」
和其他民族老品牌一樣,「光明」牌的發展也不可避免曾歷經波折。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洋品牌大舉進入、國內新興品牌夾擊,曾連續幾十年在國內冷飲市場佔有率第一、在上海本地市場長期佔據龍頭地位的「光明」牌冷飲漸落下風。
為了振興民族品牌,1997年12月,以「光明」為企業商號的光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提出「高舉光明火炬,再創世紀輝煌」。1999年9月,在新中國迎來五十華誕之際,新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有限公司成立了,企業擁有30條冷飲生產線,年生產量可佔上海冷飲平均消費量的50%,成為中國最大的冷飲生產企業之一。
企業重視產品的創新,更重視經典的傳承,用心維護那些歷經幾十年考驗的經典產品,把它們作為「光明」冷飲的主打產品。鹽水棒冰「鹹鹹、脆脆、純純」的經典味道一如既往;赤豆棒冰和綠豆棒冰,每顆豆都經過反覆篩選,都是整顆的大紅袍精選赤豆或精選明綠豆,下半截棒冰則混合了濃鬱的豆漿,口感更佳,但每支價格依然為1元,真正做到了「社會在變,城市在變,流行在變……,但上海的經典味道和產品品質不會變」。
上海食品工業的象徵
如今,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光明」牌已經歷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2006年8月,益民食品一廠(集團)公司等共同組建的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成立,這是一家擁有「從田頭到餐桌」完整的食品產業鏈,擁有大白兔、冠生園、梅林、正廣和、一隻鼎等一批著名商標的現代都市產業集團,標誌著「光明」已經從最初的一個冷飲商標一躍發展成為上海食品工業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