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聞 概 述
1.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榮獲第四屆「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榮譽稱號
2. 更路簿捐贈儀式在海南大學舉行
3. 2020年第二屆全國代謝生物學大會在海南大學召開
4. 「農作物新發病蟲害態勢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在海南大學舉辦
5.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兩校攜手,共創2.0版合作新篇章——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一行調研海南大學
6. 武耀廷會見四川文理學院黨委書記王成端一行
7. 海南大學羅傑團隊在《自然—植物》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為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8.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在海南大學揭牌
9. 「中國學術期刊特色發展之路」名家論壇在海南大學舉辦
10. 海南大學舉辦《旅遊學刊》理論創新工作坊首期論壇
11. 海南大學入選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12. 眷眷深情藏沃土 一片丹心耀南疆——張少若教授為海南大學捐贈《眷眷深情藏沃土—熱帶土壤磷和熱帶作物營養與施肥研究》一書
13. 《海南日報》: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打造海南國際化辦學的一扇示範窗口 放眼國際謀發展 借智引力育新人
14. 《科技日報》:新突破!海南團隊首獲人工智慧大獎
15. 海南大學在省第九屆「瓊州杯」國際學生漢語與才藝大賽總決賽中榮獲多項榮譽
16. 海南大學舉辦2020「蓉漂人才薈」專場活動
17.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期刊2020年編委會會議在海南大學舉辦
18. 海南省「十四五」規劃建議課題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海南大學舉辦
19. 海南大學舉行「十四五」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戰略諮詢會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榮獲第四屆「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榮譽稱號
本站訊(記者 餘夢月)12月6日,「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與香港高等法院執業大律師吳英鵬、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成員林琳、世界武術冠軍陳穗津、著名影視明星楊穎(Angelababy)等人士一同當選。本次評選活動由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評選組委會主辦,中央駐香港聯絡辦公室、香港特區政府給予大力支持,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各大學校長擔任評委。
往期獲此殊榮的人士有世界著名鋼琴家郎朗、李雲迪,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汪滔,奧運冠軍和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大使郭晶晶、奧運冠軍和非凡領越體育發展(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鵬等人。
2020年,梁海明教授圍繞「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國家戰略和香港特區繁榮穩定議題,發表了一系列評論文章,撰寫了多個內參建議,出版了相關圖書和學術論文,為相關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和香港社會繁榮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
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名譽院長馮達旋教授說到:「我的朋友兼同事梁海明院長毫無疑問是中國最傑出的新一代經濟學家之一,梁海明院長獲此榮譽實至名歸。」
「十大傑出新香港青年」評選意在表彰新來港青年在香港金融、地產、建築、工程、醫療、文化、藝術、社會等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及其為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做出的傑出貢獻。經過半年的籌備和線上線下投票的激烈角逐,本次活動投票頁面訪問量超過200萬人次,共獲得超過56萬張投票,多家媒體先後報導,引起香港各界廣泛關注。
梁海明: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研究合作者
提名人:汪揚,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
更路簿捐贈儀式在海南大學舉行
12月5日下午,由海南出版社和海南大學聯合主辦的更路簿捐贈儀式在海南大學舉行。更路簿持有人現場向上述兩家單位捐贈家藏更路簿及相關資料,活動旨在推動深入、系統研究南海海洋文化與歷史。海南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社長王景霞,海南大學副校長傅國華出席儀式。
儀式上,來自海口市演豐鎮的更路簿持有人林詩仍老人及親屬向海南出版社、海南大學捐贈更路簿及有關航海資料,並授權海南出版社出版。林詩仍說,更路簿的捐贈,能儘可能地保留住更路簿文化和老一代漁民的歷史記憶,彰顯海南漁民的歷史功勳,能向世人展示老一代漁民熱愛祖宗海的深厚情懷和不畏艱難、勇於開拓的的探索精神。
據了解,更路簿承載著海南漁民在南海生產生活的鮮活歷史,是重要的文字記載,兼具文物價值、文獻價值,以及在維護我國南海海洋權益方面的重要法物價值。其用鐵的事實證明,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也佐證了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編輯:餘夢月)
2020年第二屆全國代謝生物學大會
在海南大學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袁其)12月5日,為展示我國代謝生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進展,促進代謝生物學發展、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代謝生物學與自由貿易港建設之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2020第二屆全國代謝生物學大會在海南大學開幕。大會由海南大學、中國熱帶作物學會聯合舉辦,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承辦。
會議自12月4日至7日,為期4天,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多名專家、學者等1000多人參會。會議分為開幕式和專家報告兩個部分,主要圍繞「代謝生物學基礎研究」「代謝生物學技術前沿」「代謝組學與營養健康」「動植物資源引進中轉與開發利用」4個主要議題,深入開展分享與交流。
「海南島作為種業矽谷和熱帶果園,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生物多樣性,為代謝生物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表示。代謝生物學是生物生理狀態的體現,代謝生物學研究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提高國民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農作物新發病蟲害態勢與防治對策」
研討會在海南大學舉辦
本站訊(記者 蔡盼盼 通訊員 袁其)12月5日下午,「農作物新發病蟲害態勢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在海南大學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曹曉風、種康,海南大學副校長傅國華出席會議。來自省內外專家學者60餘人參加研討會。
會議旨在面向農業、服務農村、普惠農民,圍繞農作物健康等主題,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病蟲害問題和挑戰,進一步研究了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下病蟲害發生的規律,結合農業綠色發展新形勢下病蟲害防控需求,提供了病蟲害防控的新思路。各位專家從作物育種、植物健康、環境和社會安全等角度出發,針對新發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防控體系建設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提出具體建議。
因研究需要,與會專家將赴海南各市縣,以會議座談、基地採樣、下村走訪等形式,重點開展海南南部地區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態勢和防治策略、新興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與影響等方面的調研,為推進自貿港背景下海南熱帶農業發展,以及熱帶農作物綠色、安全、健康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術支撐。
陳曉亞、曹曉風、種康院士實地考察
(編輯:餘夢月)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兩校攜手,共創2.0版合作新篇章——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一行
調研海南大學
本站訊(記者 餘夢月 張赫 攝影 張赫 盧俊銘)12月7日上午,天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東寒一行到海南大學調研兩校對口合作共建工作成果,並在思源學堂多功能廳舉行座談會。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美蓉陪同調研。海南大學黨委書記武耀廷,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崇敏、範文,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韓淑梅參加調研與座談會。
金東寒指出,天津大學與海南大學合作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雖相隔數千裡卻志同道合、砥礪前行,兩校啟動對口合作12年來攜手並肩、共謀發展,在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組織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同見證了海南大學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各項新的突破,兩校師生也在相互支持奮進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實現了兩校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海大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天大的事就是海大的事。」金東寒再次強調,雙方合作過程是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過程。自兩校續籤對口合作協議以來,雙方持續深化合作交流,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在無人島人居條件關鍵技術、深海裝備海洋信息工程、海洋資源利用、海洋牧場生態保護、無人機裝備製造、無線通信、遙感衛星感知等領域開展聯合攻關,並多方面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務實推動相關學院、學科合作交流。金東寒表示,隨著海南開啟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海南大學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天津大學將與海南大學一道,聯合開展智庫建設、自貿港建設、跨界創新整合等研究,在具體實踐中推動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兩校攜手譜寫對口合建新篇章。
武耀廷指出,得益於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於「對口支援」和「部省合建」的政策支持,得益於天津大學的傾囊相助,海南大學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和國際化辦學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的內涵發展。海南大學將始終面向世界辦學,重點輻射東南亞,著力提高學校辦學視野與格局;堅持實施「開放辦學、合作育人」戰略,實現高位嫁接、協同創新和支撐引領的有機結合;聚焦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辦學,衝鋒在服務海南自貿港建設一線;堅持引進和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以教學育人和科學研究為引擎,持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他希望天津大學一如既往支持海南大學發展,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點,繼續將兩校的優質資源轉化為海南大學的發展動力,助推海南大學的轉型升級和內涵式發展,為自貿港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駱清銘表示,過去12年中,雙方本著「重點支援、注重實效、精誠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天津大學在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科學研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對海南大學提供了非常大力度的支持,為海南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大學提供了重要支持。「4.13」重要講話以來,海南大學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不斷深化學校綜合改革,在學校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升、高層次人才引進、人才培養質量、科研團隊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步。2019年12月26日,雙方籤署《天津大學—海南大學對口合作協議書》,兩校從「對口支援海南大學建設發展」升級為「對口合作建設海南大學」,希望兩校以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繼續通力協作,推動對口合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王崇敏匯報了天津大學對口支援海南大學的具體工作情況和取得的成果。
曾於天津大學學習、掛職的教師代表,天津大學在海南大學掛職的全體幹部,天津大學—海南大學聯合培養的學生代表結合自身經歷暢談體會、分享心得。
金東寒一行還調研了海南大學校史館、國際旅遊學院,詳細了解海南大學辦校歷史,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經驗和國際化旅遊人才培養體系等內容。
天津大學、海南大學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調研、座談會。
(編輯:餘夢月)
武耀廷會見四川文理學院
黨委書記王成端一行
本站訊(記者/攝影 王夢洋)12月7日下午,武耀廷在辦公樓501會議室會見了四川文理學院黨委書記王成端、副校長徐曉宗一行,並舉行座談會。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新文,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譚勇出席座談會。胡新文主持座談會。
武耀廷介紹了海南大學在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校園文化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政產學研合作辦學機制、繼續教育合作發展等方面的相關經驗。他強調,要充分發揮學校黨委的領導和政治核心作用,貫徹好黨委領導的下的校長負責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學校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王成端介紹了四川文理學院的基本情況和辦學經驗。他希望以此次調研為契機,學習借鑑海南大學在人才隊伍建設、思想政治建設、繼續教育等方面的管理經驗和辦學特色,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複合型人才隊伍,將四川文理學院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四川文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相關負責人;海南大學黨委辦公室、組織部、校長辦公室、人事處、繼續教育學院、地方合作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會。
(編輯:餘夢月)
海南大學羅傑團隊在《自然—植物》發表
水稻二萜代謝研究,為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萜類是目前已報導的一類數量最多、結構最為多樣的次生代謝物,在植物發育、逆境抗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8日凌晨0時,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海南大學羅傑教授團隊題為「Selection of a subspecies-specific diterpene gene cluster implicated in rice disease resistance」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該研究利用水稻自然群體進行代謝物全基因組關聯分析(mGWAS),在水稻7號染色體成功定位、並結合酵母微粒體、菸草瞬時表達及轉基因等手段鑑定了一個控制單環二萜自然變異的基因簇DGC7。該基因簇由1個萜烯合成酶及2個CYP450酶組成,在質體中催化形成5,10-二酮-蓖麻烯(5,10-diketo-casbene),一種具有潛在醫用價值的重要二萜。
進一步研究表明DGC7受到茉莉酸甲酯介導的表觀調控因子JMJ705直接調控,並能提高水稻對於白葉枯病的抗性。
另外,該研究還在群體水平揭示了DGC7的結構性自然變異及其演化過程,為深入研究植物代謝基因簇起源奠定了基礎。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海南大學羅傑教授,第一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佔傳松。華中農業大學袁猛教授及陳玲玲教授團隊、英國約克大學Ian Graham教授、日本茨城大學Morifumi Hasegewa教授、德國馬普所Alisdair Fernie教授團隊等也參與了該項研究。特別感謝華中農業大學周道繡教授團隊在揭示該基因簇表觀調控方面所提供的幫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0816-7
(編輯:張晴丹)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共建
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會計中外人文
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
創新實踐基地」在海南大學揭牌
本站訊(記者 張赫 攝影 張赫 江心慧)12月8日下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與海南大學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籤署協議,合作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並舉行「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揭牌儀式。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海南大學黨委書記武耀廷,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駱清銘,黨委常委、副校長葉光亮,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韓淑梅出席儀式。葉光亮主持儀式。
杜柯偉致辭表示,海南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具有與相關國家交流的特殊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優勢。此次在海南大學建立「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海南大學成為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項目院校,既是推動產教研融合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提升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一次生動實踐。希望海南大學統籌校內外、國內外資源,高起點、高標準做好研究院和基地規劃建設,緊密結合行業需求、學科優勢和區位優勢,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同時在課程建設、師資培訓和學生實習實訓等環節著力進行人才培養。
駱清銘表示,會計是世界通用的商務語言,在人文交流尤其是經濟交往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海南大學管理學院擁有海南省經濟與管理類學科唯一的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肩負著培養自貿港工商高端管理人才的使命。研究院的成立,有助於更好地服務中國會計行業和企業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會計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中國會計人才國際化能力。海南大學肩負著培養自貿港高端人才的光榮使命,未來將打造中外人文交流新理念,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杜柯偉、駱清銘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共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協議。
杜柯偉、武耀廷、駱清銘、葉光亮共同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揭牌,並為「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理事長伍中信、秘書長許能銳頒發聘書。
活動中,杜柯偉作題為「將人文交流理念融入教育國際合作交流」的專題報告。圍繞人文交流的機制、功能、領域、目標、實踐等內容,進一步強調要用以人為本、開放平等、尊重包容、交流互鑑、合作共贏、秉持正確義利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文交流理念引領高校國際交流合作工作。
根據協議,研究院將採用「行業+國別」的模式對會計行業中外人文交流進行研究,為企業境外發展提供國際關係、法律法規、政策諮詢、公共關係、風俗禮儀、語言文化、業務對接、市場拓展等方面內容的服務。同時為會計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服務,助力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會計人才人文交流能力提升。
研究院根據企業海外發展需要和在海外發展的會計人才需求,加大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力度,培養培訓企業需求的海外人才,幫助企業解決海外發展的人力資源本土化問題,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會計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服務。
為加大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力度,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組織實施「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在有條件的高校建設「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今年8月,海南大學成為「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2020年首批基地建設高校。截至目前,學校已遴選了50名師生參加該項目。
中科浩博國際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加拿大特許專業會計師協會等單位負責人;西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暨南大學、海南大學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儀式。
(編輯:餘夢月)
「中國學術期刊特色發展之路」名家論壇
在海南大學舉辦
本站訊(記者 潘錠鈺 通訊員 鍾雲芳 高喆 )12月1日至4日,由西部科技期刊聯盟、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主辦,海南大學學報編輯部、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等單位承辦的「中國學術期刊特色發展之路」名家論壇在海南大學舉辦。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的模式進行,學術期刊編輯和專家代表近200人參加。
重慶市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林旭東,亞洲科學編輯委員會顧問、西部科技期刊聯盟主席、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社長彭熙,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範文出席開幕式,彭熙主持開幕式。
與會專家圍繞「建設開放科學平臺,推進學術出版創新」「高校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內涵、目標與路徑」「精品科技期刊建設」等內容作專題報告。
論壇期間,還舉辦了「學術期刊與學科發展座談會」、第17次「編輯大碗茶」——「一流學術期刊建設」主題沙龍和戶外黨建活動。
海南大學各學院、學報編輯部相關負責人參加論壇。
(編輯:餘夢月)
海南大學舉辦《旅遊學刊》理論創新
工作坊首期論壇
本站訊(記者 潘錠鈺 通訊員 吳淑康)12月4日至7日,海南大學舉辦《旅遊學刊》理論創新工作坊首期論壇。論壇由海南大學旅遊學院和《旅遊學刊》編輯部聯合主辦,系海南大學旅遊學院建院20周年的重要學術活動之一。校黨委書記武耀廷出席論壇。
武耀廷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旅遊管理專業作為海南大學重點建設學科和特色專業,要依託海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紅利,開拓旅遊研究新領域,推動學科建設發展邁上新臺階。
論壇通過嘉賓主講、嘉賓對話和工作坊沙龍式研修3種方式進行。與會專家結合「旅遊研究中的科學與哲學路線:分層、分野與合流」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的旅遊學院(系)相關負責人參加論壇。
《旅遊學刊》海南大學理論創新工作坊成立於2019年12月21日,系國內旅遊學術界權威期刊《旅遊學刊》和海南大學聯合發起併合作運行的旅遊學術交流平臺,旨在推動國內旅遊學術研究的理論化進程。
武耀廷會見與會專家學者代表
(編輯:餘夢月)
海南大學入選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本站訊(記者 餘夢月 通訊員 林寶)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12月3日至4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首屆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經驗交流及推進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會上進行了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授牌儀式,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葉光亮代表海南大學接受授牌。
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分别致辭,與會人員圍繞「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格局下的全球治理人才培養」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於今年6月組織實施「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在有條件的高校建設「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經過材料申報、專家通訊評審和在線答辯評審等環節,我校最終成功獲批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項目,並於9月啟動實施,建設周期為五年。
作為基地建設高校之一,海南大學享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提供的「實施精品課程」與「專業論壇和國際學術會議」等基地建設服務。海南大學在基地獲批立項建設後,將建立由國際合作交流處、教務處、研究生處、學生工作處、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際旅遊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組成的多部門、多單位聯動機制,為今後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海南大學國際合作交流處、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編輯:餘夢月)
眷眷深情藏沃土 一片丹心耀南疆——張少若教授為海南大學捐贈《眷眷深情藏沃土
—熱帶土壤磷和熱帶作物營養
與施肥研究》一書
本站訊(通訊員 袁其)12月9日上午,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教師,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獲得者張少若教授在海南大學農科樓主樓311會議室為海南大學一次性捐贈100本由他出資出版的書籍《眷眷深情藏沃土-熱帶土壤磷和熱帶作物營養與施肥研究》。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新文出席書籍捐贈活動。
張少若教授堅持深入科研一線進行生產與教學,在44年職業生涯中,為海南熱帶作物生產盡心盡力。張少若教授身上勤於學習、刻苦鑽研的求學精神,無私忘我、一心為學的奉獻精神,勇於奮鬥、永不服輸的鬥爭精神,腳踏實地、身正為範的崇高品德,彰顯了海南大學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崇高品德和家國情懷,值得每一位海大人學習。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墾集團、海南省土肥所站、橡膠研究所等張少若教授原單位領導、同事、好友,以及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學生代表參加活動。
張少若,教授,海南文昌人,熱帶作物營養與施肥專家。1974至1997年在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任教。曾獲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農業部部屬優秀教師稱號。
(編輯:餘夢月)
《海南日報》: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打造海南國際化辦學的
一扇示範窗口 放眼國際謀發展
借智引力育新人
外籍教師在為海大國旅學院學生授課
日前,在教育部統一部署下,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海大國際旅遊學院)適當增加招生名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迫改變、延遲甚至取消赴境外國家和地區留學計劃的學生提供國內就學計劃。
參與此次臨時擴招的還有北京、浙江、廣東等18個省份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海大國際旅遊學院緣何能夠代表海南承擔這一光榮使命?
時光倒回2017年,彼時海南剛剛啟動全域旅遊示範省創建工作,培養造就數量足夠、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旅遊類人才是根本保證。海南大學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在這一背景下合作開辦的海大國際旅遊學院,不僅是海南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國內首個旅遊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承擔著強化海南乃至中國高素質旅遊類人才培養、推動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深入發展的重要使命。
春華秋實,幾度耕耘。經過近一個辦學周期的探索成長,海大國際旅遊學院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乘勢而上開放
順勢而為辦學
海大國際旅遊學院的設立是時代的推動,也是歷史的選擇。
從2009年《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到2010年《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出臺,再到2015年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將海口、三亞列為沿線戰略支點城市,並提出「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等要求……在海南設立一家旅遊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可謂乘勢而上、順勢而為。
「海南大學高度重視國際旅遊學院建設和發展工作。」海南大學黨委書記武耀廷說,從成立之初,學校就要將該學院打造成為教育開放發展和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標杆,面向世界,重點輻射東南亞,打造成為海南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留學生規模的重要基地,特別是吸引東南亞地區華僑華裔來瓊求學就業創業,以及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學術交流、文化交流和加強旅遊合作、擴大旅遊規模的重要平臺,更好地服務於海南自貿港和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
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以及海南大學的全力推動下,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實現了當年申報、當年獲批、當年招生的重大突破,內設的酒店管理、行政管理及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等3個本科專業同時對外招生,體現了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領域的「海南速度」。
在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就讀,意味著新生在入學當天便能同時註冊海南大學和外方學籍,享有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所有線上資源。同時,該學院還實現了中外課程無縫對接,不僅完全做到了不以出國學習為必要條件的「4+0」模式,還充分給予有意願的學生自由選擇階段性到外方校本部學習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該學院的專業課程實行全英文授課,引進的外方課程佔到全部核心課程的50%以上,並實施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本部一樣的課程教學過程管理。學生修完所有課程並順利通過考核後,將同時獲得中外兩所大學的學位證書。
「不出國門就可享受國際優質教育資源」,這個令不少中國學生夢寐以求的特質,讓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在成立當年就吸引了大批優質生源報考就讀。
引進優質資源
創新育人模式
作為一所高度開放、深度融合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合作院校共同制訂具有國際培養特色的培養方案,並大力引進優質師資和教育教學理念是核心要務之一。
成立以來,海大國際旅遊學院致力於打造一支以外籍教師與海外歸國人才為主體、教學與科研能力強的國際化、高水平師資隊伍,目前全院教師中有1/3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1/3來自海南大學、1/3來自全球招聘;60%為外籍教師,92%以上專業課教師擁有博士學位,100%擁有海外知名高校學歷。除了任課教師,該學院的管理隊伍同樣人才濟濟——全院高素質管理人員及國際事務部成員100%擁有碩士學位,70%以上擁有海外留學經歷,國際化的教學和科研氛圍日益濃厚。
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支持下,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引進該校教學過程管理模式,注重課程教學過程管理,強調教學互動及團隊協作、小組討論、頭腦風暴、團隊作業等。除了直接引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學術英語基礎等特色課程,實施「課程論文+課堂表現+期中考核成績佔比不低於總成績的60%、期末考試佔比不超40%」的考核方式,充分引導學生利用大量的課外時間用於學術寫作和課堂表達的準備。
綜合考量兩個合作院校對畢業論文和實習的要求,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引入北美研究導向型應用本科的教育模式,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與畢業實習及就業相結合,實施「學術+業界」雙導師制。
根據這一制度,學生團隊可在實習期間,針對發現的企業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開題報告)並完成中/英文項目報告,最終由企業管理人作為未來「僱主」參加公開路演報告會(畢業論文答辯)。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校和社會的壁壘,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和思辨性,也為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搭建了供需平臺。
海大國際旅遊學院院長王琳介紹,學院成立了創新創業中心及職業發展中心平臺,精準摸排高年級學生升學、就業及創業意向,並針對學生個體的實際需求,提供留學、考研、就業導向等方面的精準諮詢和支持,為實現學生高品質升學及高端就業上了「保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也給予特別支持——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學生申請該校研究生項目時可免考雅思、免提供成績單、免付申請費用等。
截至目前,海大國際旅遊學院已與50餘家企業及2家境外高校建立聯繫,陸續有學生拿到了字節跳動、科大訊飛、中糧地產、融創地產等著名企業就業和實習的錄用通知書。
辦學成果顯著
利好惠及四方
海大國際旅遊學院通過探索創新取得的教育教學成果,不僅惠及全院師生,還為海南大學其他學院,乃至其他高校提供了利好。
海大國際旅遊學院黨總支書記何映敏說,學院舉辦了多屆海南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吸引了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和中學的近400人參加,逐步成為華南地區知名的模擬聯合國會議品牌;組織了牛津挑戰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普譯獎」全國大學生翻譯比賽、「外研杯」英語大賽等專業競賽活動,其辦賽水平和服務質量廣受社會各界好評,成為海南國際化辦學的一扇示範窗口。
2019年12月1日,首屆海南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在該學院舉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來賀信,預祝大會圓滿成功;2018年10月20日,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李靖專程來信,認為學院「不僅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大門,讓他們看到更多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為中美兩國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過往皆序章,未來皆可盼。
當前,海南自貿港建設如火如荼。旅遊業作為海南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正在加快部署推進。
2019年6月,教育部與海南省政府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支持海南建設國際教育創新島。同年11月,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長麥克·克羅率代表團到訪海南,與海南大學籤署了兩校進一步全面合作備忘錄,表明雙方將共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概念國際化大學園區。目前,海南大學已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完成了中外合作碩士項目申報的前期協商,將開設旅遊管理和公共管理專業,按「本-碩-博」體系來構建教育體系,力爭儘快實現招生。
以上種種,都為海大國際旅遊學院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說,國際旅遊學院是海南大學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邁出的重要一步。接下來,學校將繼續支持國際旅遊學院對標國際一流,聚集國內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狠抓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學科建設水平的提高,為海南大學國際化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積累經驗,為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作出海大貢獻。
(本版策劃/文字 林蔚)
原文連結:http://hnrb.hinews.cn/h5/html5/2020-12/10/content_58469_12740349.htm
《科技日報》:新突破!海南團隊首獲
人工智慧大獎
科技日報記者 王祝華
近日,「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公布了今年新一屆獲獎名單,海南大學計算機與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段玉聰牽頭完成的項目「DIKW圖譜化擴展及建模處理」獲技術發明三等獎。這是海南省內單位主持研發完成項目首獲此殊榮。
海南大學黨委書記武耀廷表示,段玉聰教授此次榮獲吳文俊人工智慧發明獎是海南創新由量到質發展的典型之一。海南大學對此高度重視,將從政策到落實全方位重點支持,加強扶持和培育以此為典型之一的突出團隊。
段玉聰教授長期從事人工智慧系統的理論、方法與應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次獲獎項目是面向海南自由貿易港在跨境數字資產管理等領域的需求,針對中小企業數據、信息、知識等資源相對劣勢,從概念基礎創新出發,面向DIKW多模態資源的本質計算提出關係定義一切語義模型,將知識圖譜概念擴展到數據圖譜、信息圖譜、知識圖譜與智慧圖譜,進而設計了計算-傳輸-存儲一體化、多模態數字教育學習路徑優化、多維度多模態跨模態隱式隱私保護、面向社交網絡的區塊鏈應用擴展為代表的系列化發明與應用實踐。
段玉聰教授(右)和團隊成員交流(受訪對象供圖)
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項目圍繞項目主題提出了新的TRIZ方法——面向DIKW的發明創造方法,已申請15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第一完成人已獲37項國內發明專利授權,發表相關論文100餘篇,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1600次,並在推廣應用中取得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由國家一級學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發起主辦,以中國智能科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人、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先生命名,經科學技術部核准設立,每年評獎一次。該獎旨在獎勵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做出卓著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
(責任編輯:陳可軒)
海南大學在省第九屆「瓊州杯」國際學生漢語與才藝大賽總決賽中榮獲多項榮譽
本站訊(記者 潘錠鈺 通訊員 陳小娜)12月9日,由海南省教育廳主辦的海南省第九屆「瓊州杯」國際學生漢語與才藝大賽在海口舉行,海南大學榮獲多項榮譽。來自奈及利亞的齊雲嵩(NNABUIKE SUNDAY CHISOM)和羅馬尼亞的蘇御武(WANGDI DAVID)獲一等獎,來自烏克蘭的娜娜(KHOMYTSKA ORYNA )獲二等獎,來自奈及利亞的喬漪(NKIRU JOY IKPEOHA)獲三等獎;海南大學獲「優秀組織獎」,賴春容、鄧百意、陳小娜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本次大賽以「漢語作橋,情系瓊州」為主題,分為中文自我介紹和語言才能展示、中華才藝展示2個環節。
據悉,海南省「瓊州杯」國際學生漢語與才藝大賽已連續舉辦9年,是海南省國際學生培養工作的品牌賽事。該賽事旨在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分享,激發在瓊國際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幫助更多在瓊學習的國際學生成為「傳播文化、傳遞友誼」的友好使者。
(編輯:餘夢月)
海南大學舉辦2020「蓉漂人才薈」專場活動
本站訊(記者 王夢洋 通訊員 劉申)12月9日,由成都都江堰市和海南大學共同舉辦的2020「蓉漂人才薈」走進海南大學專場活動在思源學堂多功能廳舉行。成都都江堰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周婷婷,海南大學副校長傅國華出席活動。
周婷婷介紹了都江堰人才發展環境,並向海南大學廣大青年才俊發出了「擁抱都江堰,築夢創業城」的誠摯邀請。她表示,都江堰市積極與海南大學對接交流、互助互動,雙方在人才交流、人才培育、技術支持、人力資源協同等方面達成了合作共識。她希望通過此次活動深化人才合作,推動區域人才協同發展,助力海南自由貿易港高質量發展。
傅國華為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頒發「都江堰-海南大學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銘牌。
活動中,成都都江堰市包括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平臺公司和龍頭企業在內的33家企事業單位提供崗位121個、人才需求384人,涵蓋教育、醫療、文旅、金融等多個領域,吸引求職者200餘人,線上關注超3萬人次。
都江堰市教育局、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李冰文創旅遊產業功能區、青城山旅遊裝備產業功能區、都江堰精華灌區康養產業功能區相關負責人,成都企業家代表,海南大學部分師生參加活動。
(編輯:餘夢月)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期刊2020年編委會會議
在海南大學舉辦
本站訊(記者 王夢洋 通訊員 何籽萱)12月10日下午,《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以下簡稱「JIOHS」) 期刊2020年編委會會議在海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大學校長、JIOHS期刊主編駱清銘出席會議並致辭。副主編屈軍樂、魏勳斌,以及近2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駱清銘代表海南大學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並詳細介紹了期刊的目標、內容和發展方向,就如何創新期刊內容、提高期刊質量、擴大期刊影響力等內容提出了具體建議。
駱清銘為屈軍樂、魏勳斌,以及各位編委頒發聘書。
(編輯:餘夢月)
海南省「十四五」規劃建議課題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海南大學舉辦
本站訊(記者 餘夢月 通訊員 李春)12月12日下午,由海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海南大學競標獲得的海南省「十四五」規劃建議課題研究項目結題評審會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多功能廳舉辦。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司長趙艾,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張宇賢,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原財經委主任符興,海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省社科聯主席、省社科院院長鍾業昌,海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會主席、一級調研員石奇哲5位專家組成評審組,趙艾擔任組長,對項目進行結題驗收。
海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綦樹利;海南大學黨委書記武耀廷,副校長、課題總負責人傅國華,黨委常委、副校長範文出席會議。會議分別由範文、趙艾主持。
綦樹利指出,「十四五」規劃是全面開啟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十四五」規劃,對海南鞏固全面建成小康成果、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全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具有重大意義。海南大學課題組聯合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海南政法職業學院、三亞學院等省內高校,組建了50多名專家組成的10多個研究團隊,開展聯合攻關;並邀請了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等42名國內外知名專家為課題把脈、指導,形成了沉甸甸、高質量的課題成果,圓滿完成了研究任務。發改委將積極吸收課題組的研究建議,將其納入到海南「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編制之中。
武耀廷向省發改委、各位領導專家對海南大學和課題組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謝,並表示承擔海南省「十四五」規劃建議課題背景特殊。海南大學競標獲得此課題,充分體現了海南省發展改革委對海南大學研究能力的認可和高度信任。他表示,海南大學高度重視課題研究進展,前期召開了專題常委會,對課題參照國家重大社科項目進行管理,「舉全校之力」配合課題研究。
傅國華匯報了課題研究總體情況。課題圍繞評價「十四五」發展環境;提出「十四五」發展主要指標目標;產業發展、創新驅動、內外市場、擴大開放、改革和治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醫療與健康、教育事業、產業政策創新、數字經濟等重點任務展開研究,歷時276天,形成了1份總報告、3份重要建議成果、15份分報告,共計60逾萬字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得到採納和引用。
評審專家組對課題成果進行審議。一致認為,課題組按時並超額完成課題合同內容,完成質量優良。課題研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中央決策部署和國家大政方針,密切結合海南省發展實際,研究成果對海南省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中共海南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精神高度一致,課題研究內容涉及《建議》十三章、43項任務和目標,重點領域契合度(即章契合度)為100%,任務和目標契合度為86%。其中,核心領域(章)和重點任務目標契合度為100%。項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瞻性、戰略性和科學性,符合「講真話」「有新穎」「可採納」三方面要求。最終一致同意該課題結題驗收。
課題組成員,省內高校師生代表參加會議。
(編輯:餘夢月)
海南大學舉行「十四五」重大科學問題
與工程技術難題戰略諮詢會
本站訊(記者 王夢洋 通訊員 徐望來 張偉敏)12月6日上午,「十四五」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戰略諮詢會議在海南大學辦公樓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朱作言、陳曉亞、曹曉風、種康、朱永官;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張福鎖、張佳寶;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邵益生;國家發改委西部司司長秦玉才;財政部預算司原副司長王衛星;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處長王德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學部處長劉羽;海南省科技廳廳長謝京;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豔鋒;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相建海;海南大學副校長傅國華,黨委常委、副校長範文出席會議。範文主持會議。
謝京指出,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強調要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當前,海南正抓緊編制「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凝練「十四五」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清單,將在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在海洋科技、熱帶農業與種業創新、航天科技、生態環保、新能源、生物醫藥、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領域開展海南特色科技創新活動。她表示,海南大學主動作為,開展廣泛調研,提出了一批關鍵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為海南大學「十四五」期間科研團隊建設指明了主攻方向,也為海南省「十四五」科技發展與攻關提供了重要支撐內容。
傅國華對各位院士、領導和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海南大學圍繞自貿港發展和制度創新、生態文明、文化旅遊、熱帶高效農業、海洋科技、生命與健康、信息技術等七大領域開展「十四五」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的徵集、凝練工作的初衷和目的。他希望與會專家對現有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進行把脈,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海南省「十四五」科技發展,推動和服務海南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與會專家從「海南科技領域」「生態文明領域 」「熱帶高效領域(作物方向)」「熱帶高效領域(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方向)」4個方面進行了專題研討。
海南大學「十四五」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的徵集與凝練,是學校今後一段時間科研工作的著力點和發力點,是實現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引領一流本科人才培養、加快提高學校科研大項目能力的重要抓手。項目工作自徵集啟動以來,先後完成了校內研討、省內需求徵集、國家級專家諮詢三個環節,充分引進各行業權威專家的意見,進一步凝練聚焦,以期形成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國家級、創新性重大科技項目指南。
原標題:《事件丨海南大學一周要聞回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