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說|石一楓:盡職盡責書寫小人物

2020-12-23 中國青年報

石一楓,生於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交界處。他長在北京的大院裡,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成了一名作家兼編輯。他寫過《紅旗下的果兒》《地球之眼》《借命而生》《特別能戰鬥》等一系列作品,2018年憑藉中篇小說《世間已無陳金芳》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

年齡和獲獎都是過往,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看作家,還是看他寫了什麼。石一楓筆下的小人物,多是不得志的那種,底層失敗女青年,特別能戰鬥(吵架)的北京大媽,聽上去就不是「爆款」,但這些人,仿佛就住在你家隔壁,甚至可能出現在鏡子裡。

中青報·中青網:為什麼很多作家都喜歡寫小人物?

石一楓:作家寫小人物,有一個比較直接的原因——大部分作家都是普通人,沒有機會接觸到大人物,沒見過的能寫得像嗎?當然,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寫好小人物更能體現文學的本質。普通讀者看文學作品,會有代入感,會覺得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一個小人物。所以,關照小人物就是關照大眾,符合文學規律。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世間已無陳金芳》《借命而生》等作品中,寫的都是小人物。小人物有很多種,你的選擇傾向是什麼?

石一楓:小人物千人千面,我會選擇寫能體現「大時代」、揭示「大問題」的小人物。如果作家寫的小人物只能寫出一點小事情,那我覺得就白寫了,第一你浪費了這些小人物,第二你也對不起這些小人物。

《世間已無陳金芳》,講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想改變命運、想活得更好,這是中國人最樸素、最普遍的一個願望,在陳金芳身上得到了體現。《借命而生》,講的是社會在變化中有各種各樣誘惑,也會有讓人失望的地方,但社會依然在朝著我們希望的好的方向發展,因為總有一些人堅守著某種底線,是道德底線,也是職業底線,他們有著和命運鬥爭的勇氣和力量。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小人物,匯聚成一種力量,我覺得是值得寫的。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特別能戰鬥》中把一個以「戰鬥思維」指引一切行動的大媽苗秀華寫得特別生動、特別犀利。

石一楓:犀利嗎?這只是我個人傾向,只是儘量不迴避問題。

在國營工廠幹了一輩子的苗秀華,一方面有主人翁意識,過去通過吵,通過鬧,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捍衛自己的權利,但到了現代社會的邏輯中,她發現原有的發聲方式都失靈了,她被成為一個「潑婦」;另一方面,她發現自己的「勇氣」在別人身上已經找不到了,她的習慣行為又讓她成為一個「英雄」。整個故事就有了一點荒誕戲劇的色彩。年輕人可能天生就適應了新的社會邏輯,但對歲數大的人來說,從舊時代到新時代,他們無所適從。

中青報·中青網:你筆下的人物在現實中會有原型嗎?

石一楓:不會有完全一樣的原型。小說中的人物還是相對簡單,現實中的人更複雜。如果一個人真的活得像小說裡的人,那就活得太簡單了。我能做的只是把某一個人最突出的特點提煉出來,或者把某幾個人的共同特點融合到一個人身上。

中青報·中青網:陳金芳不擇手段地「奮鬥」,最終歸零,苗秀華一直在戰鬥,到小說結尾也沒有好結果。你對這一類人物持什麼態度呢?

石一楓:對人物,我沒有批判的權利。魯迅可能會「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我對一個具體的人,尤其是一個小人物,恨不起來。即便要批判,也是「對事不對人」。對於社會的問題、時代的困境、精神的困惑,都可以揭露、可以批判,但對人,他們沒有犯法、沒有惡意,只是那麼一種樸素地活著的人。

中青報·中青網:你似乎比較有「問題意識」。

石一楓:一個正常的社會,不可能不面臨問題。如果一個社會說自己沒有問題,一般只有兩種可能,要麼這是一個虛假的社會,要麼就是有問題但不讓說。

對人來說,在享受社會好的一面的時候,往往是「如魚在水」的那種不自知的狀態,比如網購、外賣、電子支付、市政服務,等等,在剛出來時會興奮,沒多久就習慣成自然;而在面對社會不好的一面的時候,就會非常敏感。但這種敏感不是壞事,不需要去隱瞞,或者視而不見。有問題就去分析原因、想辦法解決,這是一個正常社會應有的樣子,也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心態應有的樣子。

從文學的角度,我們反思一下不好的東西,反思社會還應該如何進步,也更有價值。至於好的那一面,沒有必要天天擺出來說我們有多幸福,繼續保持就行。而且從新文學的歷史脈絡來看,關注社會問題是主流,換個更時髦的說法,新文學的DNA就在於它的批判性。從魯迅、茅盾,到巴金、老舍,這種DNA一脈相承,抹殺掉這個特質,就不是新文學了。

中青報·中青網:最近你在看什麼書?

石一楓:看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非虛構作品《車諾比的悲鳴》。這個事件已經過去很久了,還是有作家在不斷地反思。

我20歲出頭的時候趕上「非典」,那個時候我相信你問每一個人,他都會信誓旦旦地說:「再也不吃野生動物了,一定好好洗手注意衛生。」但是17年的時間很長,普通人也好,社會也好,都忘了很多東西。

一個事不能說過去就過去了,普通人可能會「記吃不記打」,就像小時候我媽打我,說我「撂爪就忘」。但作家作為專業的人文工作者,就應該幫助社會記住教訓,這樣大家才會越活越好吧,這是一個很簡單很樸素的道理。

中青報·中青網:接下來有什麼寫作計劃嗎?

石一楓:正在寫一個長篇小說。挺巧的,主人公裡就有一個是醫生。

在某種情況下,每個人的工作都和社會大事有關,無論你是醫生,還是科學家,或是市長。你就是個小人物,也需要盡職盡責。一個人能做到盡職盡責,就說明你還沒忘記自己是為什麼活著,沒忘記你做的這份職業和自己之所以活成現在這樣一個人,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想寫的還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這也是我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的盡職盡責。

相關焦點

  • 瞭望丨時代塑造作家 文學擁抱世界——訪石一楓
    他的作品寫了小人物的無助與掙扎,內涵卻富有歷史感。他筆下的人物性格飽滿,充滿張力,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評論認為他的寫作承繼的是老舍和茅盾的文學傳統,具有一種「清醒的現實主義」。他說他供職的《當代》雜誌就是一本堅持現實主義傳統的刊物,他在這裡受到薰陶和啟發,他的寫作也因此更加貼近社會和人。
  • 石一楓持續寫底層平民的故事,作為北京土著寫「北漂」有隔閡嗎?
    石一楓在聊到這本書時說,一次深夜吃完飯出來,看到麥子店某條街對面麵包店掛出來晚上十點都半價的招牌,突然覺得很蒼涼,拽著朋友說,看見沒有,咱們現在就屬於半價的狀態。這個每晚十點打折的麵包店便成了《玫瑰開滿了麥子店》中王亞麗時常買打折麵包的那家店。
  • 「創|現場」十月籤約作家共話「新現實主義與文學形式創新」
    對話十月籤約作家活動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攝)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 趙小萱)今年北京文學月的一場重點活動——對話十月籤約作家,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十月文學院舉行。
  • 80後作家為鄉村小人物立傳,記錄被時代遺忘的個體
    作者:Jay校對:litcave 工作室配圖:Online一直以來,中國當代作家十分注重鄉土文學的書寫。80後的青年作家中,魏思孝是為數不多對寫作方向有清晰認知的一個。小說《都是人民群眾》是他「為小人物立傳」的成果。倘若我們要從文學中尋找真實,那麼魏思孝的寫作,無論從「小鎮」到「鄉村」都是在找尋這種真實。將其稱之為「貼地飛行」,再合適不過。小說分為四個部分。
  • 陳彥受聘為第二屆「十月籤約作家」——(附陳彥專訪):書寫眾聲喧譁時代裡的小人物
    中央委員、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中宣部副秘書長、出版局局長郭義強,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作家代表、著名作家陳彥上臺,共同啟動第五屆
  • 十月籤約作家對談,他們直言面對複雜現實焦慮感很強
    「對話十月籤約作家——新現實主義與文學形式創新」對談活動,10月15日在十月文學院本部舉行,範穩、東西、弋舟、張楚、石一楓相聚一堂,就相關文學話題暢快交流。作家東西一上來就袒露出作家創作的焦慮感,他認為,信息量少時,作家是可以主宰文字,但這個世界的信息量大,作家變得很弱小了。對此,石一楓也直言,世界變得光怪陸離,需要作家闡釋、解釋,「世界發生了巨變,如何捕捉新的現實,寫出新的現實,作家有一種焦慮。」在他看來,寫出新的現實已經不夠,作家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即他們需要回答世界到底怎樣變成這樣的?現實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 普希金筆下的小人物:小人物形象的發展演變
    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們深受西歐人文主義文學的影響,從而使 19 世紀俄國文壇充滿了人道主義關懷。「小人物」主題的產生便是最好的見證。但由於作家自身的階級和所處時代的局限性,使他們的人道主義世界觀戴上了貴族階級的有色眼鏡。他們在對「小人物」表示同情的同時,「又不免帶有某種程度的朦朧、抽象和悲觀因素」。
  • 現代作家的旅行活動與文學書寫
    「五四」以降,本著「文化啟蒙」的時代氣韻,現代旅行書寫所呈現的固然多是對自然山水的沉浸與遊賞,但在深層次上卻是以遊記的方式解放傳統禮教束縛下的人性,突破傳統倫理閾限下對人空間上的綁定,完成對自由和愉悅生活方式的全新塑造。現代作家的旅行書寫因此獲得了一種突破傳統文化與社會禁錮的審美解放意義。
  • 閱見世界|可愛的小人物
    他說「在文學的世界裡,還有那麼一群可愛的小人物,被作家以詩意的筆調書寫,在嚴酷的生活中,在悲愴的世界裡,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作者的書櫃可愛的小人物□丁劍平「唐先生,您外邊溜溜吧。」這可能是一般人對小人物的認識,卑微,逢迎,唯唯諾諾。其實,在文學的世界裡,還有那麼一群可愛的小人物,被作家以詩意的筆調書寫,在嚴酷的生活中,在悲愴的世界裡,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小人物雖卑微,卻因掙扎在底層,更能體察別人的難言之痛。
  • 讀一讀小人物
    這可能是一般人對小人物的認識,卑微,逢迎,唯唯諾諾。其實,在文學的世界裡,還有那麼一群可愛的小人物,被作家以詩意的筆調書寫,在悲愴的世界裡,活得有滋有味。小人物雖卑微,卻因掙扎在底層,更能體察別人的難言之痛。
  • 深圳「星」力量,小人物大情懷!秦錦屏戲劇文學作品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江西教育出版社副社長文恆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資深編導王敏,表演藝術家、總政治部話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李文啟,人民日報出版社第三編輯中心主任宋娜,文學評論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中國作家》副主編高偉,《民族文學》副主編陳亞軍,《中國教育報》副編審張貴勇,江西教育出版社教育期刊出版中心副主任吳晶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研討會。
  • 看《隱秘而偉大》,讀顧耀東式「小人物的隱忍」
    顧耀東,一個弄堂裡出來的大學生,初到警局被「一處」看不上,有幸被「二處」處長收留,在平時被別人使喚來使喚去的趙志勇眼中他不過是一個「小人物」。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小人物」,哪怕頂著大學生的帽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不同,他沒有趙志勇的圓滑,沒有肖德榮的火爆,不如小喇叭機靈,不像於大同做個吃貨,他就是大家眼中「二處」處長好心收留的「麻煩精」。他是一個有理想的「小人物」,他認為警察就要「匡扶正義,保護百姓」。所有人都覺得他是一個笑話,他全然不在意,用實際行動證明著他的這份執著。
  • 中外作家、翻譯家對話「北京作家日」 探討北京與世界的故事
    9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聯主辦,中圖公司承辦的2020「北京作家日」開幕式暨與海外漢學家交流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這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雲書展」期間舉辦。北京作家寧肯、周曉楓、星河、石一楓、文珍等與海外漢學家、翻譯家一起探討交流北京與世界的故事。
  • 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書寫燕趙農村風情畫卷
    專家熱議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書寫燕趙農村風情畫卷近日,河北省作家章雲天創作的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對該書的寫作特色及出版意義進行了探討章雲天的新作《故鄉的泥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通過眾多小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謳歌了抗戰老兵的忠誠,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描繪了一幅燕趙農村歷史風情畫卷。
  • 小人物(考研筆記86)
    小人物(考研筆記86)學生李清文 編輯1846年發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窮人》,因對小人物的深刻同情和細膩的心理刻畫轟動文壇作家對他們寄予同情與憐憫,並通過這類形象批判沙皇專制制度。普希金的《驛站長》是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描寫小人物作品的開山之作,此後,果戈裡的《外套》、契訶夫的《小公務員之死》《苦惱》《萬卡》《哀傷》等都描寫了小人物的形象。例-2、小人物形象是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塑造的一種人物形象系列,具有共同的特徵,並貫穿於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始終。
  • 「40後作家乘風破浪」,作品書寫上海書寫時代風雲和吶喊
    今天下午,在上海作家協會,這些作家與批評家們再次相聚,他們以「青春的回聲」為題,讓大禮堂成為朋友們相聚相見暢所欲言之地。用文藝評論家毛時安的話來說:「我們看到了後浪的洶湧澎湃,我們也要看到前浪曾經的洶湧澎湃,歷史一個一個環節走來,前浪還沒有過時,還在唱著青春的歌曲,還在發表作品。」
  • 用奮鬥書寫青春精彩
    近日,新一屆全國青聯委員名單公布,其中有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農民工等各行各業的先進典型,也有不少「新面孔」,包括從事新領域、新業態工作的年輕人,如網絡主播、電子競技員、烘焙師等,新媒體領域從業青年、網絡作家、快遞(外賣)小哥等的數量也增加了。
  • 當代作家該如何用文學書寫「地方性」?阿來謝有順等大咖在蓉展開...
    當代作家該如何用文學書寫「地方性」?9月11日,由四川省作協、中國作協創研部等單位主辦,《當代文壇》雜誌社、阿來工作室承辦的「2020中國文藝理論前沿峰會——地方路徑與文學中國暨四川青年作家研討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位文學評論家、文學教授,相聚一堂,暢談文學的地方路徑,並對羅偉章、周愷、英布草心等四川作家的作品進行評論。
  • 11位重要的臺灣中生代作家
    駱以軍被稱為臺灣文壇六零年代一哥很久了。時間被兩個兒子切割的他,往往坐在路邊的小咖啡館,憑一張紙一枝筆加一包煙,便蔓延出一個光怪陸離又有如繁花簇放的小說世界。駱以軍擅長說故事,他對於夢的關注、對於傷害的牽掛,現代人的自尊死亡青春美好、身世記憶家族戲碼,成為其小說書寫的基本配備。《西夏旅館》糅合了私密告白與國族敘事、魔幻現實與情慾臆想,被莫言稱為「一部超越了現實生活的象徵之書」。
  • 在眾聲喧譁的時代體味小人物生活的詩意
    日前,記者就此專訪了作者王安憶,聽她講述小說創作的前因後果,以及書中透露出的小人物的詩意人生。 為什麼這次的作品中依然關注小人物的生活?絕大多數進入美學視野的都是小人物,生活中有很多主流的東西在美學裡都不存在。有些人生活得很邊緣,但生活得很有詩意,反而是那些穿著筆挺的老闆們,看上去就像一部機器。     我經常寫小人物,因為我覺得大人物可以交給歷史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