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凹凸表面的高爾夫球的,和一個表面光滑的高爾夫球,誰飛的更遠?
自然選擇的結果
最早的高爾夫球是木製高爾夫球,諸如山毛櫸或黃楊樹根等硬木打磨圓滑而成。
17世紀,羽毛制球面世,歷經了大約200年的過程才「功成身退」。羽毛制球是用真皮以及羽毛填充物製成。
這種球造價很高且效率極低。羽毛制球不耐用,受天氣影響較大,製成的球大小重量不一,外表光滑。
1848年,古塔膠球(Gutta percha)出現了,這種球成本較低,且幾分鐘即可製成,很快取代羽毛制球並且促進了高爾夫運動的普及。
這種球經過多次擊打後,外表出現了很多劃痕或者斑點,人們慢慢發現這種表面有劃痕或凹凸不平的小凸起或者小坑比新球的距離要遠一些。
通過人們一直進行各種試驗以期加以改進。1900年前後,哈斯克爾球面世。
這種新球的優點非常突出,比以前的球可以多飛20米遠,而且容易控制。
對於哈斯克爾球,更新的球以球表面凹痕(Dimples)代替小突起和小坑,不僅可以保持同樣良好效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而且可以把球打得更精準。
「湍流」讓球飛得更遠
後來空氣動力學專家發現這些高爾夫球上的凹痕起到了「湍流發生器」的作用(汽車和各類航空器上都有應用)。
光滑的球體光滑球體繞流時,湍流轉捩發生的晚,球體大部分為層流。
而凹凸不平的球體表面可以促使層流強制轉捩為湍流。
湍流是是一種在時間上無序,在統計學上有序的一種流動,與層流相比,其流動能量更高,它的高能量推遲了邊界層分離,大大減小了總飛行阻力,同等條件下可以飛得更遠。
比賽用球標準化
隨著制球工藝的發展,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每個製造商生產出來的球的大小和重量都各不相同。
為了能夠讓比賽用球標準化,英國高爾夫球協會和美國高爾夫球協會先後出臺了比賽用球的標準。
兩大組織的規則對抗一直持續到1990年,才形成了最終的統一標準。
USGA制定的高爾夫球官方標準
重量球的重量不應超過1.620盎司(45.93克)
尺寸球的直徑不應小於1.680英寸(42.67毫米)
(僅展示部分標準)
室內高爾夫科技化
隨著室內高爾夫的興盛,配備獨特印記的記號球也被研發出來,便於室內模擬器能夠準確的捕捉高爾夫球的各種數據。
傳感器中的高速攝像頭通過捕捉記號球的運動軌跡,經過精密計算將擊球後的軌跡傳輸回模擬器,並在幕布上顯示出來,從而達到了室內模擬室外的真實效果。
科技時代的發展,會讓高爾夫運動變得更具娛樂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