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是草原文化和黃河文明的結合地,從清朝開始,包頭已經成為了西部地區的皮毛集散地,商業的繁榮和發展,讓我們當地的飲食業早已融合了蒙、漢、回族的飲食傳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包頭味道。
現在,大足君就帶你去見識一下,吃貨的天堂、味蕾的勝地——包頭。
蒙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不只是傳說
早點
既然來了內蒙古,那我們就先從蒙古族早餐中永遠的主角——奶茶說起吧。
牧區有這樣一句話,「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了喝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兩三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兌入,燒開即可。
包頭的鹹奶茶從湯色上看,白裡透著紅潤,甘醇而不失渾厚,入口後,磚茶的清冽混合著牛奶的醇香,在鹽巴若有若無的調劑下,混合著熱騰騰的氣體與液體,將休眠一夜的味蕾喚醒,不急不躁、沒有半點催促,但卻飽含能量。
最讓人流連忘返的莫過於達茂旗的豪華奶茶。一支高口銅鍋,裡面煮的不僅僅有奶茶,還有當地特產的牛肉乾,被封存在肉乾裡的油脂在溫度和水的催化下,在青白色的奶茶表面綻放出一朵朵亮晶晶的小油花。把它們連茶帶肉地舀進碗裡,往裡面投進幾塊被切成菱形的鮮奶皮,撒上一勺脆生生的金黃炒米,那叫一個絕!奶的甜、茶的清、肉的香、米的脆、奶皮的糯,在火與水的交融中渾然一體,匯合成一道意難忘的蒙古族味道。大足君在這裡特別提醒,如果你前一晚已經宿醉草原,那麼鹹奶茶是你最好的解酒聖品哦。
當然,早點光喝奶茶是不夠的,蒙古族擅長用麵粉加餡製作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還有一種蒙古糕點——新蘇餅。包頭的蒙古包子和餡餅可是羊肉大大的,皮兒脆脆的,千萬不要忘了喝鹹奶茶解膩;或者你還可以點上一碗羊雜碎,配上香菜末兒、辣椒麵兒、食鹽,一頓早點下去,保證讓你「滿血復活」。
正餐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內蒙古,你也許會問:蒙古族一天吃幾頓飯?都吃點什麼?真如傳說裡那般——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嗎?
大足君要告訴你,蒙古族和漢族一樣「日食三餐」,所不同的是,牧民們每餐都離不開奶和肉。奶食品又稱「白食」,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肉類食品又稱「紅食」,蒙古語譯為「烏蘭伊得」。
記得有一次採訪碰到一戶經營蒙古包生意的牧民,他們感嘆,牧民們做菜實在,肉不論是燉是烤是風乾,怎麼弄都好吃,有人說這樣成本太大,要往肉裡面加菜,牧民就不會了。其實,來包頭吃蒙餐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內蒙古人的盛情摻不得一點水分,肉要大塊現宰的才好,菜要大盤大碟大份地上才算真誠,拿蒙餐霸主烤全羊為例,它甚至會被用餐車推上桌。
烤全羊是蒙餐中最隆重也最昂貴的一道菜,在包頭的一些專業蒙餐館裡,烤全羊執行著異常原始而複雜的儀式。先是儀式人員入場,接著兩名號手吹著號角引領,紅彤彤的烤全羊頭上繫著紅綢帶在一排蒙古族姑娘的簇擁下華麗地登場,然後是獻歌、獻酒、獻哈達……那一刻你會真正體驗到內蒙古的美食和內蒙古人的奔放性格是一樣樣的。
當身著華貴蒙古族服飾的蒙古族姑娘,擎著哈達、唱著歌,為你獻上滿滿的銀碗酒,當全場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你的身上,這時你該怎麼辦?喝還是不喝,幹了還是沾沾嘴?
大足君要悄悄提醒你,這種敬酒喝起來可是有講究的,你要接過銀碗微笑示謝,然後用右手無名指蘸酒進行「三彈」禮,一彈彈向天、二彈彈向地、三彈抹前額,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宗」,「三彈」過後才可以一飲而盡,如果你喝不了酒,也不用勉強,要完成「三彈」後少喝一點,但絕對不能一滴不喝。
聽完歌、喝完酒,你就可以動筷子了。蒙餐以牛肉、綿羊肉為主,傳統蒙餐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菜品呢,我最愛吃的是烤羊排、烤羊背、羊肉燴菜,手把肉、肉腸、血腸一定別忘了沾上料吃……不過,最近我瘋狂迷戀上了牧區的風乾肉,就是不加任何佐料掛在屋外讓草原風來烹飪的牛羊肉乾,可以手撕成一條條直接入口,或是在鍋裡燒一下、入個味,那味道更是棒棒的。
正餐
包頭老一輩人常流傳這樣的話——三十裡的莜麵,四十裡的糕,十裡蕎面餓斷腰。而莜麵、蕎面、油炸糕這三種美食,也著實代表了包頭本地菜的精華。
在包頭,莜麵可以被做成「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到」的各種形狀。窩窩、魚魚、儲格、拿糕、餃餃、塊壘、丸丸、飩飩、撥面、山藥扁魚子……它甚至還可以加工成烙餅、煮魚、炒麵、糊糊、燕麥片、方便麵……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大足君最愛吃的當數莜麵魚魚了。叫它魚魚,它真的就像一條條小魚,莜麵手工藝人用熱水和面,保證莜麵的口感潤滑筋鬥,面和好了揪下一小塊面放在掌心裡,用雙手那麼一揉搓,一根梭型小魚就做成了,然後把生面魚魚放進做好的料湯裡。特別要提的是,莜麵的吃法很多,料湯主要分葷的羊肉湯和素的什錦蘑菇湯,外加一個涼湯。
包頭的莜麵不僅營養價值高,它的鐵桿粉絲包括清代的康熙和敬愛的總司令朱德。在內蒙古以固陽的莜麵最為有名,素有「固陽莜麥甲天下」之譽。
再說到蕎面,讓我想到了固陽縣城的一首兒歌:「陰山外,長城長,長城腳下是固陽;紅土地,種雜糧,到處都有蕎麥香。」在固陽縣城及各鄉鎮,分布著大量的蕎麵館,菜單上有蕎面圪團兒、蕎面餄餎、蕎面蒸餃、拿糕等等,在這一系列的蕎面美食裡,屬俗稱貓耳朵的蕎面圪團兒賣得最火。
在包頭,逢年過節或是誰家辦喜事,人們習慣吃炸油糕,因為吃糕寓意著「步步高」的美好祝願。最傳統的炸油糕是用胡麻油炸的黃米糕,這種金黃香糯的美食,寄託了當年走西口來包頭的人們心目中最抗餓的美食記憶。
■ 涮羊肉,傳統火鍋發源地,現代火鍋根據地
提起涮羊肉,人們自然會想到北京的「東來順」,殊不知涮羊肉的發源地在內蒙古。現如今,包頭最響噹噹的涮羊肉品牌要數小肥羊、小尾羊、草原牧歌三大火鍋巨頭。包頭現代火鍋的成功連鎖模式,其實早已讓包頭火鍋業香飄全國,除了已在香港上市的「中華火鍋第一股」小肥羊外,小尾羊和草原牧歌也表現不俗。
位於市府西路上的小肥羊大廈是小肥羊的全國總店哦,這裡只選擇六月齡羔羊,鮮嫩的羔羊肉不腥不羶,久涮不老,鍋底有清湯、麻辣、番茄……選擇多多,我認為最有特色的是菌類和各類中草藥調製的鍋底,味道濃鬱醇香,徵服了東西南北挑剔的食客。
相比不用蘸料的涮羊肉,擁有一半蒙古族血統的妹子我更偏愛於原汁原味的蒙古火鍋。據說當年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非常想吃家鄉的清燉羊肉,可是突遭敵軍逼近只能開拔轉移,於是夥夫就急中生智,切下十幾片薄羊肉放進沸水裡攪拌了幾下就撈了上來,撒了點細鹽端給他,忽必烈吃後率領部隊迎戰敵人結果旗開得勝,所以這種吃法就被流傳至今。
走進包頭你會發現,除了三大連鎖品牌外,阿健餐飲、鮮羊城、土羊城、三未源……包頭的火鍋店異常密集,不論是傳統的還是新派的,大大小小的火鍋店各具特色。包頭火鍋業的發達源於包頭的羊肉肉質較其它地方更加鮮美,而且沒有羶味,湯料也特別講究,所以吃起來格外的鮮香。
■ 黃河魚,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家
「一個猛子紮下河,黃河紅鯉魚摸一雙,多少回夢裡回故鄉,叫一聲黃河我的娘。」這首民間流傳的小調唱出了黃河兒女——包頭人對黃河文化、魚文化的深情厚誼。
寬闊的黃河水面,舒緩寧靜,波光粼粼,為包頭當地孕育出聞名遐邇的黃河紅鯉魚。每年初春來臨之時,包頭的黃河流凌是難得一見的自然盛景,恰在此時,最地道的、膘肥肉厚、口味純正的黃河野生鯉魚也上市了。
包頭當地自古以來,就有吃「開河魚」的習俗,古代帝王每年都要品嘗黃河開河鯉魚。同時,民間也有「吃一條黃河開河魚相當於吃一根活人參,可以延年益壽」的傳說。在東河區南海溼地風景區,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黃河鯉魚節」,當一條條十七八斤的黃河鯉魚被端上餐桌時,用「魚驚四座」來比喻可謂恰如其分。包頭黃河紅鯉魚不僅個頭大,肉質滑嫩,再加上當地傳統的烹飪方法,構成了鮮香無比的獨特風味。除此之外,包頭的大鯰魚也是黃河裡的珍稀魚種,就連一些平時不愛吃魚的人,都忍不住要嘗嘗鮮。
如今,包頭沿黃河一線的黃河水源地、西海湖、黃河奶牛場、小白河、哈林格爾等地的大小魚館、飯店數也數不清,而慕名前來吃「開河魚」的食客也漸漸變成了四季不斷的常年食客。如果你也想感受一把包頭的「魚文化」,可以自駕到包頭的黃河景觀大堤上,選一家沿岸魚館,可以邊觀黃河邊嘗紅鯉魚;如果你去不了黃河邊上嘗魚,現在包頭市區的一些飯館也常年供應黃河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