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道士,隨口對英國人說了句話,讓中國茶葉失去世界壟斷地位

2020-12-17 騰訊網

在19世紀以前,中國茶葉的重要性不亞於現在美國的高端晶片。曾經的茶葉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拳頭產品,全世界僅有中國才有茶葉。茶葉有效平衡了西方以牛羊肉為主的飲食結構,為他們的健康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

據統計,自公元1700年到公元1823年一百多年的時間,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對中國輸出白銀約53,875,032兩,而歐洲和美國也約有17000萬兩。這段時間內,整個英國全社會的人民已經離不開這種健康的做餐飲料——茶。

而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正是因為茶。中國自茶葉出口中取得了這樣巨額的利潤差價,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英國的貿易逆差扭轉不過來,為了彌補,英國將鴉片通過走私輸入中國。於是便有了鴉片戰爭,便有了後來的風雲變幻,偉人輩出的上百年近代史。

為什麼英國人不自己種茶呢?實際上,英國人確實是這麼想的,之前的百年是因為中國閉關鎖國,英國人進不來。而到了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1848年,一個英國人受東印度公司所託,將中國最優異的茶種,最好的種植技術,最美的器具統一帶回英國,以及印度。

這個人叫做羅伯特·福瓊,他在1848年到1860年間曾今四次來到往返中國調查以及引種,並分別走訪浙江,安徽,福建等等養茶大省,採集茶種以及茶苗。而當時的中國人根本沒有想到會有人想要偷盜茶種以及技術,因此福瓊的計劃根本沒有受到什麼阻攔。

而當時的世界上除了中國,其他國家的人都對茶葉有一個誤區,就是紅茶和綠茶並不屬於同一個種類。一開始福瓊也是這樣認為的,他還堅信這兩個茶種的生長環境也有不同,認為綠茶產自北面而紅茶則在南方。

於是其先決定前往北方的綠茶產區,但是一路走訪調查,他卻發現無論哪裡都有紅茶和綠茶的存在,而且茶樹在種植上根本沒有區別。他覺得自己的想法真的十分瘋狂,但是卻止不住要這樣想。於是為了探索事情的真相,他打算前往紅茶產區的中心,武夷山尋找答案。

武夷山上是一個寺廟聚集地,上面大大小小有著上千座寺廟道觀。並因其是紅茶產區的中心地段,每一座寺廟都種植著大量的茶樹。當時的福瓊便借宿在其中一個道觀之中,並在附近的茶園進行考察,在考察間隙就和道觀的老道士聊天。

老道士毫無警戒之心,福瓊問什麼就答什麼。有一天福瓊在和老道士聊天的時候就趁機拋出來自己的疑惑,紅茶綠茶到底是不是一種茶葉?老道士笑笑,直截了當的就告訴他是一種茶葉,只不過差了一道發酵的工序而已。

福瓊聽罷掩飾住心中的驚濤駭浪,自此專心的研究起了茶葉的加工以及烘焙,並在此走訪許多地區,探尋紅茶與綠茶的工藝。此後不過幾年時間,福瓊就掌握了中國茶葉的所有秘密,並帶走了中國8位經驗豐富的制茶師。

自此以後印度茶葉在世界崛起,而中國茶開始衰敗。自此以後傳統的,個性化的中國茶失去了世界市場,而茶葉這一個農產品也變成了全球通用的工業品。一百多年來中國已經失去了茶葉市場的壟斷,直至今天「七萬個中國茶廠不敵一個立頓」的局面也就此造成。

相關焦點

  • 中印之間的茶葉競逐:植物獵人盜走中國茶種,改變世界茶葉貿易版圖
    這只是乾隆年間清朝閉關鎖國的一個小小投影,要說中國因此錯過了認識先進武器的機會,有些言過其詞。然而在其後的談判中,清政府又拒絕了英國關於擴大貿易(主要是茶)的要求。18世紀初的時候,東印度公司每年出售茶葉不超過5萬磅,到18世紀末,這個數值已經翻了四倍。英國人對此深感憂慮,對於茶葉的依賴,仿佛被中國人捏住了命門,不僅白銀譁啦啦地流向中國,一旦中國在茶葉出口上作文章,勢必大大影響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的利益。前者壟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貿易,後者則在茶葉稅上賺得盆滿缽滿。
  • 英國人究竟有多愛喝茶?在戰場上不惜抱著茶同歸於盡
    說起這世界上最愛茶的國家,小約估摸著,除了我們中國人,其次就是英國人了。要說英國人有多愛茶,就不得不提起歷史上他們曾經為茶幹下的那些個逗比事兒。17世紀兩次慘烈的英荷戰爭,過程大概是這樣的:英:拒絕貿易壟斷,拒絕高價茶!荷:滾犢子,老子海上霸主!英:霸個喵,打到你喊爸爸!
  • 小茶葉也能加工成大美學,清朝「茶葉之美」為何能盛行?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足以看出在古代人對於讀書的推崇,那麼,將泡茶和作文章放在在同等地位來對待似乎有些誇大其詞。可是,深入時代之後,卻發現這看似不恰當的言論有一定的道理。 原來,最早將泡茶作為一種藝術的是文化繁盛的宋代。
  • 為什麼起源於中國的紅茶,卻被英國人帶到了全世界?
    中國是茶文化發源地,產茶大國,也是茶葉出口的大國。 中國人愛喝茶,多數人更習慣綠茶,所以綠茶是中國產量第一茶類。但在世界範圍內,更流行的是紅茶。紅茶佔據全球茶葉消費的70%左右。
  • 這種飲料產自中國,曾引發戰爭,如今最大產量國卻不是中國
    此後直至近代,中國都是實際上最大的產茶國。飲茶習慣傳入英國後,英國每年都要從中國進口大量茶葉來滿足本國需求。宗主國喜歡喝茶,直接影響到北美殖民地的人們,他們對茶的喜愛程度甚至超過英國人。英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茶葉就是一棵搖錢樹,於是向北美殖民地徵收茶葉稅。1765年,英國議會通過《印花稅法案》,兩年後頒布《託時德財政法案》,1773年又頒布《茶葉法案》。
  • 為何說清朝達到了歷史上的商業之冠?對比後才發現,誰才是真的牛
    毫不誇張地說,在16-18世紀這100多年中,在整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帝國有清朝的貿易繁榮,也沒有一個帝國有清朝那麼強大和有錢。 在整個世界上,清朝的人口佔了世界的一半,而清朝的國土面積才多少呢?
  •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茶葉貿易
    作為外來奢侈品,茶葉迅速在氣候寒冷乾燥的英國成為上流社會階層用於展現自身氣質、品位的理想載體。打這之後,它迅速滲透到下層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到了18世紀中葉,茶葉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飲品,風靡全英,其銷量甚至超過了啤酒。以前茶葉只不過是「可敬的公司」貿易清單上的又一項日用商品而已,而它現在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飲茶是作為英國人的象徵。
  • 清朝末年發動鴉片戰爭的時候究竟多滑稽,打英軍膝蓋、馬桶戰術?
    不要想著鴉片戰爭就是剛開始鴉片的傳來就是英國人所帶來的,很早就已經在清朝有巨大的市場了。當然也不完全是鴉片導致腐敗,而是腐敗開闢了鴉片市場,從而鴉片市場又促進了腐敗的升級。等到清政府意識到鴉片的危害之時,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意識到鴉片的政府,也是最早發布禁鴉片規定的政府。
  • 世界三大飲料 只有茶葉徵服了全世界
    英國人說,都流到中國去了——通過貿易逆差。為什麼會有逆差?就因為英國人要喝那口茶,放不下。為此,英國派了馬戛爾尼到中國來,想改變一下這個局面。負責接待的,就是後來被美國人評為「世界首富」的和珅。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大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中國茶葉卻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喝茶改變世界。喝茶,喝出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經濟格局,還喝出了一種新文化。
  • 他是中國第一位世界首富,美國鐵路大王認他做乾爹!
    由於有官方許可,以伍秉鑑為代表的「廣州十三行」壟斷了中國的外貿業務,他一邊對外出售茶葉,一邊對內引進洋貨,後期還大量從事鴉片進口生意,因為壟斷,所有想和中國做生意的外國公司都只能找他,所以,他積累了驚人的財富。當然,作為回報,伍秉鑑每年要支付大量的銀子,向當時有關部門來續約這個特權。
  • 英國騙子用假辮子冒充清朝官員,偷走珍貴茶種,中國慘失百億市場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的故鄉,擁有1000多年的飲茶歷史。自18 世紀以來,茶葉長期成為中國最大宗出口商品,同時中國也幾乎是世界茶葉出口市場唯一供給國。在鴉片戰爭前,茶葉一直是中國的拳頭產品,從海路和陸路兩個方向,中國的茶葉不斷輸往歐洲,賺回了數量極其可觀的白銀。
  • 中國VS印度,誰才是茶葉原產地?
    在19世紀初期,茶葉是重要的物資。基辛格說,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當時的茶葉就相當於現在的石油。 在此後將近200年間,關於茶葉原產地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或者說大家都在「搶奪原產地之名」,其中牽涉到中國、印度、英國、日本、丹麥、荷蘭等國家。
  • 18世紀的清朝當時也算是世界強國,英國又為什麼敢向清朝宣戰呢?
    之所以英國敢向清朝宣戰,最主要的還是經濟方面的利益,因為之前有過幾次派遣使者想要通過和平手段來和清政府談判,但毫無例外都沒有結果。而當時中國這麼龐大的領土和人口,對於英國的產品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英國急於為自己的巨大工業產品尋找傾銷地,這時的中國還是封建社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工業產品,英國人就想利用自己的相關優勢,取得在中國的銷售權利和開發巨大的市場。但是發現通過一般的手段是沒有任何效果的,他如果要獲得足夠的收益就只能通過戰爭武力的手段來解決了,就差一個藉口。
  • 英國人赫德有多牛?掌舵大清海關45年,是清朝續命的錢袋子
    事實上這個問題清朝也很頭疼,尤其是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內外交困的清朝幾乎已經被掏空,國庫告急。直到這個叫赫德的英國人來了。 而清朝每年至少四分之一的稅銀,都來自於海關,其無疑是清朝財政最穩定的收入,也是清朝展開洋務運動等一系列治國政策的錢袋子。有人會說,清朝海關收稅拿的是自家的錢,跟赫德有什麼關係?這樣想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在赫德來到清朝海關任職之前,這裡可是個大窟窿。 清朝在歷史上雖然一直因「閉關鎖國」而被後世詬病,但人家也並不是完全封閉,不與外界往來。
  • 民間故事:清朝一道士,在深山中修成元神,卻後悔莫及
    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之中,講述了一個嶗山道士的故事,今天就將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話說在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勞山(今山東嶗山)的深處,有幾個獵人發現有一個男子,在大樹下面的石頭上面坐著,他披頭散髮,穿著一身道袍,滿臉汙垢,頭髮和鳥巢一樣,指甲很長,他的肌膚已經變成和石頭大樹一樣的顏色了,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用泥塑成的土偶。但是這個男子卻依然在綿綿呼吸,而且他的一雙眼睛還能睜開,看人的時候炯炯有神。
  • 清朝也有先進技術,世界霸主也前來學習,可惜統統被人偷走
    清朝茶葉包括上述技術在內的將近五十項清代壟斷工藝中,最重者乃是瓷器的製作方法,其次便是茶,茶對歐洲人來說非常重要,歐美國家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茶葉,在換得茶葉的同時付出的真金白銀卻使一些國家紅了雙眼,眼前香噴的茶葉和精美的瓷器雖然好,但是真金白銀同樣也好,眼看中國有那麼多世界先進的農業和手工製作技術,外國大臣們知道這些都是中國的重要技術鐵定不會出售,既然不能賣那就只有偷了
  • 馬島爭端與清朝有關?廣州一起偶然買賣,讓英國丟棄的荒島變寶島
    在當時對華的海豹皮貿易中,美國和英國完全處於壟斷地位。 從貿易角度看,當時清朝對西方長期處於出超狀態,即出口遠大於進口。 清朝中國的出口商品以茶葉、絲綢、瓷器為主,數量和價值都非常巨大,而西方國家卻難以提供相匹敵的商品。除了缺乏市場競爭力外,西方難以提供數量較大的高價值商品,也是關鍵原因。因此,西方商船往往只能攜帶大量白銀運到中國,來換取茶葉和瓷器。
  • 清朝末年,為何許多的太監選擇當了道士?老太監一語中的
    在清朝末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宮裡大部分的太監都信道,而且都是皈依過後的道士,太監當道士乍一聽還真是稀奇,即便有精神上的需求,為何不選擇更加昌盛的佛教,而選擇了道教?這裡就不得不說一個人,他叫劉得印。而太監入道由零星一點變成一種潮流,正是歸功於劉得印,首先他在宮中的地位很高,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而且他非常的「虔誠」,對北京白雲觀的捐助非常的大,進而且還是名義上的方丈,在當時道教中享有很高的地位。
  • 英國茶葉源自哪裡?你對英國茶葉了解多少?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茶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中國的茶道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日本的茶道文化源自中國,同樣很多歐洲國家也對中國的茶文化產生了痴迷的感情,在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英國了。
  •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高的是上三旗,地位最低的又是哪一旗?
    、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八旗制度可以說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貴族''顧名思義就是清朝的貴族。在清朝入關之前,努爾哈赤直接統領兩個旗,正黃旗和鑲黃旗。毫無疑問,這兩個旗的地位最高。從清朝皇帝對黃色的喜愛和黃色的尊貴程度也足以見得。其餘6旗由皇帝的子侄兄弟率領,地位略低於兩種黃旗。清朝入關後,隨著正白旗旗主多爾袞被順治皇帝清算,正白旗也被順治皇帝納入統領,於是皇帝親領的旗就變成了3個,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它們被統稱為''上三旗'',地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