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母親節,很多小夥伴們估計都在糾結要送媽媽什麼禮物。
各大商家都已經備好了母親節文案,就等你為愛買帳。
不過要我說,為人父母的最希望得到的還是子女們的陪伴。
或者是一個貼心擁抱;
或者是一句生澀但真誠的「我愛你」;
又或者花上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坐下來陪媽媽看一部溫馨感人的電影。
在影史上,出現過不少偉大的母親形象。
她們含辛茹苦、偉大無私,為子女們付出了一生,而不求回報。
趁著母親節之際,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電影裡那些動人的母愛。
1、《神女》
很多小夥伴估計沒有接觸過國產的無聲電影,看過默片最多的就是卓別林那幾部經典的諷刺喜劇。
但其實中國曾經也製造出了許多出色的默片作品。
而要提起中國無聲電影時代的演員,阮玲玉絕對是巨星中的巨星,頂流中的頂流。
雖然這位風華絕代的女子最終紅顏薄命,25歲便死於那人言可畏中,但她在中國早期電影裡依舊留下了許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阮玲玉最經典的作品《神女》,講述的就是一名為養活兒子而淪為風塵女子的底層女性的悲劇故事。
這部電影被國際影壇譽為中國電影黃金年代的最佳默片之一,影片開頭,是這樣解釋「神女」的:
「神女,掙扎在生活的旋渦裡。在夜之街頭,她是一個低賤的神女;當她懷抱起她的孩子,她是一位聖潔的母親。在兩重生活裡,她顯出了偉大的人格。」
「低賤」和「聖潔」。
這兩個強烈對立的形容詞,便是是對影片中阮玲玉角色最貼切的描述。
她的一生充滿坎坷,因職業被人指指點點,又受命運作弄被流氓霸佔,眉眼裡總有一縷化不開的愁緒。
當她想另謀工作跳出火坑時,流氓卻以賣掉她的兒子為要挾,強迫她繼續出賣身體。
論地位,神女再低賤不過,但這份低賤的工作也掩蓋不了她美好的心靈。
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她背著流氓偷偷攢錢。
當兒子將在學校學會體操教給她時,她笨拙的笑又顯得如此聖潔。
讓人毫無疑問地堅信,這就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可憐的是,在電影的最後連為兒子攢的學費也被流氓偷走,她終於徹底崩潰。
在憤怒之下殺死流氓,鋃鐺入獄。
神女將兒子託付給好心的校長,並且懇求校長不要告訴兒子自己的職業,以免兒子為自己羞恥的那幕讓人淚目。
儘管當時還處於無聲電影時代,卻一點也不影響這部影片中的情感表達。
當時社會對弱勢女性的壓迫,和母愛的偉大堅韌都在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就算如今看來,電影裡的母愛依然是無聲而感人。
2、《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1991年7月底,媽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衰老了,身體也分崩離析地說垮就垮了。好像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不行了,連個漸進的過程也沒有。」
這是作家張潔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散文中寫的一段話,講述了在母親生命最後時光裡她們母女兩之間的真實故事。
後來這篇散文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由斯琴高娃和黃素影主演。
電影裡母親患病得了腦萎縮,常常無法控制地做出一些任性的舉動,在半夜大吵大鬧。
而女兒訶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漸漸感到疲憊,愛變成了抱怨和憤怒,為了讓母親早日康復而狠心讓媽媽鍛鍊。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其實不是子女不孝,而是生活的繁重把耐心漸漸磨滅了。
而訶的母親在病痛中也害怕會連累女兒,為了減少給訶帶來的經濟負擔,省吃儉用。
對於女兒近乎苛刻的要求也積極配合,在家的一舉一動都小心謹慎。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還原了母女相處間的一個個真實細節,不刻意煽情,而是用平實細膩的劇情來贏得觀眾的共鳴。
這部影片看哭了許多觀眾,甚至有網友表示自己從開頭哽咽到了結尾,想起了自己與父母間的點點滴滴。
當母親離世後,訶才領會到了母親對自己的苦心和包容,但最疼她的那個人卻永遠地離去了。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別等到親人離世,才懊悔不已。
3、《婚紗》
和《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樣,韓國電影《婚紗》也講述了一個女兒陪伴媽媽度過人生最後一程的動人故事。
影片中的母親是位年輕時髦的女性,她事業成功,是一名婚紗設計師。
可是卻因為忙於事業,而疏於對女兒的照顧。
在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後,母親恍然發現時間成了「手中沙」,能夠陪伴女兒的時間已經進入倒數。
為了在生命最後的時光留給女兒一個美好快樂的回憶,母親竭盡所能,隱瞞病情用全力來彌補對女兒的愛。
並且決定在有限的日子裡,為年紀尚小的女兒做一件獨一無二的婚紗。
儘管《婚紗》的故事雖然有些落俗,影片中的母女溫情依然可以輕易擊垮你的淚腺。
而影片中演員演技都十分自然,就連小演員都令人驚豔。
當她哭著對媽媽說:
「我已經開始想念媽媽了,為什麼你要一直說再見?拜託不要死,媽媽和我在一起。「
那幕真的可以哭到眼腫。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也拿到了8.5的高分,可見世間母愛和親情都是相通的。
4、《我殺了我媽媽》
看習慣了上面溫馨感人的畫面後,突然看到這個片名,是不是有點嚇了一跳?
沒事,且聽我緩緩道來。
《我殺了我媽媽》是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的處女作,拍攝影片時他只有20歲,在片中他也出演了男主一角。
這部影片在第62屆坎城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首映後豔驚四座,並在電影節上奪得了三項大獎。
和大家熟悉的溫情電影不同,澤維爾·多蘭用自己年輕的視角去探索母子之間的關係。
它更像是當代熊孩子和暴躁母親刀光血影的日常。
影片中的母親處在更年期,暴躁易怒,常常對兒子冷言冷語,甚至一言不合就要停了兒子的零花錢。
而恰巧,他的兒子也處在了叛逆期,對母親十分嫌棄,反叛,時刻想逃離控制。
當更年期遇上叛逆期,兩人除了對吼,還能怎樣?
因為溝通困難,影片從頭到尾伴隨著爭吵,片名雖然只是個「玩笑」,但母子二人的緊張關係也可以從中窺見。
不過在爭吵的背後,兒子不斷嘗試著與母親改善關係,母親也在默默地關注著兒子的情感生活。
母子兩人看似水火不容,實際上又相互依賴。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是兒子被強制送到寄宿學校後,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媽媽。
他聲嘶力竭地質問:
「如果今天我死了,你會怎麼辦?」
而母親默默聽著這些傷人的話,心如刀割,望著兒子的背影輕聲回了一句:
「那我明天也會死。」
影片中兒子與母親的相處方式,就像許多當代年輕人與父母的真實寫照。
因為代溝而無法溝通,陷入無止境的爭吵與埋怨,彼此都筋疲力盡。
但儘管儘管親情中夾雜著那麼多相互折磨、相互傷害,愛的本質始終沒有變。
5、《媽媽再愛我一次》
壓軸總是重磅,提到母愛不可不說的電影必須得是——
《媽媽再愛我一次》。
這部影片1988年在臺灣上映時並沒有得到重視,直到1990年在內地上映,一上映便引起了轟動。
幕後資料顯示,當時累計超過2億人次觀看了這部電影,票房達到6億元。
要知道,當時的電影票價有1元到3元的,也有三五毛錢的。
能在上映後短短幾個月票房破6億,可見這部電影有多受歡迎。
《媽媽再愛我一次》講述了一對被拆散的母子黃秋霞和小強之間的故事。
影片中的母親黃秋霞獨自撫養兒子小強,最後為了讓兒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忍痛把他送離身旁。
每次看到小強抱著小熊在床上邊哭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還有他哭著喊著要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試問能有多少人擋得住!
這部影片在當時堪稱催淚彈,看一個哭一個,就像網友說的:
「當年沒哭的都被認為是禽獸。」
「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誰看這部電影沒有哭的。」
而擠不出眼淚的同學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
「在場的小朋友都哭了,我還沒有擠眼淚的欲望,很著急,害怕那樣子就表示我不愛媽媽。於是,我進行了記憶中的第一場表演。」
所以,當年進影院的你到底哭了嗎?
以上就是5部關於母愛的電影了,影片中的母親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強勢、有的隱忍、有的樸實。
但她們對子女的愛是相同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從電影中的母愛看到自己母親影子的原因。
希望大家都能從這些影片中得到一些啟示,珍惜和母親共度的時光。
青石電影編輯部|Leslie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