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文獻記載和考古情況來看,印第安人是否與中國人有關係,很難給出確定的答案。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
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
在十五年前,有一支科考隊曾對亞馬遜流域進行了科考。在隨後的印第安文化專題研討中,科考隊提出一個觀點:亞馬遜流域的印第安人可能是中國人後裔。
專家們指出,印第安人的長相和語言特點,與古代中國人有很多類似之處。時間再回到二十四年前,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帶發現了一具三千年前的石錨。
後經檢測,這種巖石是出自泉州附近,美洲沒有發現這種石頭。當時就有人認為,殷商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東渡到達北美洲。有學者對東渡路線也給出答案。
殷商末期的一支軍隊在潰敗後,由黃海乘船經朝鮮海峽到千島群島,再經勘察加半島南端到阿留申群島,最終到達阿拉斯加,這是一條島嶼眾多的完美路徑。
當時殷人出逃的目的地可能是遼東或半島,最終卻鬼使神差般的漂到了美洲大陸,從而發現了這個未知的世界。美國考古學家在南美發現了一些雕像和玉圭。
有專家認為玉圭上的文字就是殷商文字,其中還有蚩尤和少昊的名字。還有印第安人的祭祀習俗也與東夷人相同,但印第安人是殷商人後裔的結論未被認可。
關於印第安人的起源,目前較為流行的說法有四種。一是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歐洲,二是來自南太平洋島嶼,三是非洲的努比亞等人通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
最後一種說法就是印第安人來自中國華北。這一說法最為流行,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贊同。其中還有一些學者出書進行了論證,說美洲文明是中華移民所創。
有學者認為「YINDIAN」一詞就是「殷地安」或「殷地安陽」,是問候語。印第安人傳說中的「HOSI」王就是商末大將侯喜,墨西哥印第安人為「殷福布」。
他們的居住地則為「羲華華」,也就是羲和之羲。秘魯的土著人則叫「殷家」,美國的印第安人則叫「赫胥」,加拿大土著人則叫「大地灣」(伏羲遺址)。
這些名稱都是通過音譯出來的,這種觀點並未被主流所承認。早在八十年前,我國學者就已提出殷人逃往美洲的推斷,三十年後,香港學者曾寫了一個通考。
他說殷人逃亡美洲後,還曾派人帶著蜂鳥回到過中原。史料中記載會退飛的「鷁」就是蜂鳥,這種鳥不是中原原產,最大可能就是殷人在2600年前帶回的。
還有美洲的金字塔,其形狀與中國錐形的漢墓很相似。另外,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自稱是三千年前,經過「天之浮橋諸島」而來,這與殷商滅亡的時期一致。
而這個「天之浮橋諸島」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殷人漂流路線。在奧爾梅克遺址中,曾出土過一批長有中國人的面孔的雕像,這些雕像的頭髮都是長頭少發。
這與中國文獻中記載的商湯「長頭而寡發」的特徵一致。美洲發現的雕像、饕餮紋、虎神崇拜等文化與商代極為相似,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美洲的祭祀文化。
殷人從「浮橋諸島」東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忽必烈東徵時,一支水師就因颱風而流漂到北美夏治特群島,這裡的土著至今還認為自己是元朝水師的後代。
綜上,殷人東渡美洲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但也不能就此認定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這還需專家及考古學家的進一步考證,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