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老文章了,從別的平臺搬過來。當然,是我自己的文章)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於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籠統地說,這是一本給年輕人看的哲學啟蒙書,不必擔心它像教科書一樣讓人看不進去。內容是一整部歐洲的哲學簡史,聽說作者是一位中學的哲學老師。
所謂哲學就是問一些「人是什麼?」「世界從何而來」之類的問題。
在很早之前,人們對於心中難解的哲學性問題,比如「生命從何而來」等,都是用神話來解釋的。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出現了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們否定了神話所給出的解釋,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從神話的思考模式發展到以經驗與理性為基礎的思考模式」。早期希臘哲學家的目標是:為大自然的變化尋找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解釋。
第一部分 自然派哲學家
自然派哲學家——即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因為他們關注的主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和變化。他們想要從古代神話以外的觀點來了解周遭發生的事,最重要的是,他們想要透過對大自然本身的研究來了解實際的變化過程。這與借神話故事來解釋雷鳴、閃電或春去冬來的現象大不相同。就這樣,哲學逐漸脫離了宗教的範疇。可以說自然派的哲學家朝科學推理的方向邁出了第一步。
1、米雷特斯(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的三位哲學家
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
安納克西曼德——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無限定者」(世界由無限定者元素所構成)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我理解「無限定者」就是未知的物質)
安那西梅尼斯(前570——前526)——認為萬物之源是「空氣」或「氣體」。
上面這三位哲學家都認為:宇宙間有一種基本物質是萬物的源頭。
2、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
帕梅尼德斯(約前540——前480,義大利南部的希臘殖民地伊利亞),他認為現有的萬物是一直存在的,沒有任何事物來自於虛無,現存的任何事物也不會消失於無形;世上沒有真正的變化。
他的感官會覺察到變化,但是他服從於自己的理智,就是認為沒有變化。
3、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
赫拉克裡特斯(約前540——前480),他認為: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世間事物都是相對的,好與壞、善與惡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壞善惡兩極之間沒有不停地交互作用,世界將不復存在;世上一定有一種「普遍的理性」指導大自然所發生的每一件事。
4、四種基本元素
恩培竇可裡斯(西西里),他認為大自然由四種元素組成,他稱之為四個「根」:土、氣、火與水,任何事物都是由這四個根組合而成。他將大自然的變化解釋為四個根分合聚散的結果,他認為大自然有兩種力量,愛與恨,愛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離。
5、萬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
安納薩戈拉斯(前500——前428),他主張大自然是由無數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粒子所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種事物的成分存在。
6、德謨克裡特斯 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德謨克裡特斯(前460——前370,愛琴海北岸的阿布德拉小鎮),最後一位自然派哲學家。他認為每一種事物都是有微小的積木所組成,而每一塊積木都是永恆不變的。他把這些最小的單位成為原子,他相信大自然是由無數形狀各異的原子組成的。
第二部分 雅典的哲學家
雅典的哲學 「詭辯學派」;古典派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公元前450年左右,雅典成為希臘王國的文化中心。自此,哲學也走上了一個新的方向。自然派哲學家關注的主題是自然世界的本質,而雅典的哲學家主要關注個人本身與每個人在社會的地位。
1、「詭辯學派」
「詭辯學派」的看法是:雖然哲學問題或許有答案,但人類永遠不可能揭開大自然及宇宙之謎;雖然無法知道多有自然之謎的答案,卻可以肯定人類必須學習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們關心的是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
2、蘇格拉底(前470——前399),生於雅典。他有生之年大半時間都在市中心廣場與市場等地與他遇見的人閒談。表面看上去,蘇格拉底在與人談話時並無意要指導別人,而是想從那些與他談話的人身上學到些東西,他只是提出一些問題。他認為真正的知識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別人的傳授。假裝無知的方式,蘇格拉底他遇見的人們運用本身的常識,所謂「蘇格拉底式的反諷」。蘇格拉底與「詭辯學派」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關心人在社會中的位置,不同之處在於蘇格拉底不認為自己是位「智者」,而是一位「愛好智慧的人」。「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3、柏拉圖 回歸靈魂世界的渴望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他關心的哲學課題是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柏拉圖認為:屬於「物質世界」的東西必然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
這種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他的結論是: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他稱這個實在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於自然界各種現象背後、永恆不變的模式。——這種觀點成為「柏拉圖的理型論」。柏拉圖把實在世界分為兩個領域:感官世界和理型的世界。
4、亞理斯多德 一位希望澄清我們觀念的嚴謹的邏輯學家
亞里斯多德(前384——前322),他不僅是希臘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
第三部分 希臘文化 一絲火花
(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4世紀)
亞歷山大(前356——前323)徵服各地,使得埃及、東方(遠至印度)的文明與希臘的文明結合在一起。在人類歷史上,這是一個新紀元,一個新的文明誕生了。在這個文明中,希臘的文化和語言成為主導,這段時期持續了約三百年,被稱做「希臘文化」。
約公元前50年後,羅馬逐漸徵服了希臘各地,但在此之前,羅馬本身也收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所以之後希臘文化和希臘哲學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希臘文化的特色在於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界線泯滅了。這個時期的哲學家們關心的是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取這種幸福。
1、犬儒學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質的優越上的(因為這些東西是稍縱即逝的,換句話說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學派是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由安提塞尼斯創立,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是其弟子戴奧吉尼斯。
2、斯多葛學派——公元前300年左右興起於雅典,由原是犬儒學派的季諾創建。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相信宇宙間有公理存在,即「神明的律法」。著名代表是西塞羅(前106——前43),他創立了「人本主義」(一種主張以個人為人類生活重心的哲學,「對人類而言,人是神聖的」)。另外,他們認為所有自然現象都只是遵循大自然不變的法則罷了,因此人必須學會接受自己的命運(如生與死)。
3、伊比鳩魯學派——理性享樂主義。公元前300年左右,由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創建,而始祖要算是蘇格拉底的弟子阿瑞斯提普斯,他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追求最高的感官享受,避免所有的痛苦。伊壁鳩魯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同時考慮到它會帶來的副作用;他認為在追求較短暫的快樂時,必須考慮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獲取更大、更持久或更強烈的快樂;「樂趣」並不一定指感官上 的;我們若要活的快樂,必須遵循古希臘人自我規範、節制與平和等原則。(這樣看來,伊壁鳩魯所追求的是一種理性的享樂主義,而不是無節制的)在伊壁鳩魯之後,伊壁鳩魯學派的人士逐漸沉溺於自我放縱之中,「今朝有酒今朝醉」。
4、新柏拉圖派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汀(公元205——270),他認為世界橫跨兩極,一端是「上帝」的神聖之光,一端是完全的黑暗,所有的事物處於這兩端之間,只是離神聖之光的遠近不同。
第四部分 兩種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飄浮的唯一方式
猶太人的閃族文化,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印歐文化。
1、印歐文化(使用印歐語言的民族和文化)
印歐民族包括大部分歐洲國家,另外還有印度和伊朗地區。印歐民族起源於黑海與裏海地區,後遷移到各地。
相近的語言導致相近的思想,印歐民族相信宇宙間有許多天神(多神論),他們都把世界看做是善與惡無休無止相互對抗的場所。另外他們認為歷史是循環的。
印度教與佛教都起源於印歐文化,希臘哲學也是。
2、閃族文化
閃族文化源自於阿拉伯半島,後來同樣也遷移到世界各地。西方的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與回教——都出自閃族文化。閃族文化中,相信神只有一個(一神論),就是上帝;相信歷史是一條不斷延伸的直線;認為上帝會幹預歷史的發展,因此非常重視歷史的記錄。
3、兩種文化的融合
從保羅在雅典傳教開始,基督教會就逐漸滲透到希臘羅馬各地,歐洲的歷史逐漸進入了以基督教為重心的中世紀。
第五部分 中世紀 對了一部分並不等於錯
「中世紀」這個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又稱作「黑暗時期」,指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長的「一千年的夜晚」。這段時期,基督教教會關閉了雅典的柏拉圖學院,鉗制了希臘哲學,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籠統地說,中世紀是一股以基督教文化統一歐洲的力量。不過,中世紀也是各項體制萌芽生長的時期。
這期間,古羅馬帝國分裂為三種不同的文化:
(1)西歐,拉丁式的基督文化,以羅馬為首都,稱「羅馬天主教的中世紀」;
(2)東歐,希臘式的基督文化,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因君士坦丁堡後改為希臘名「拜佔庭」,所以這段文化被稱為「拜佔庭的中世紀」;
(3)北非與中東地區,在中世紀發展為講阿拉伯語的回教文化,後來,西班牙也加入到回教世界。因為當時阿拉伯人佔據著希臘羅馬地區的城市亞力山卓(這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城市),因此古希臘科學文明有一大部分為阿拉伯人所繼承。在中世紀,阿拉伯人在數學、化學、天文學與醫學等方面都居於領先地位。
中世紀末期,這三種文化在義大利北部交匯融合(一條河流被分成三條支流後又匯合在一起),文藝復興時期到了。
中世紀的哲學家幾乎認定基督教義就是真理,他們關注的問題集中在基督教與理性(知識)之間是不是衝突的?能不能相容?
1、奧古斯丁(354年—430年,生於北非),他信奉基督教,在哲學思想上傾向於新柏拉圖學派,因此他所做的事將柏拉圖的哲學揉進基督教裡。
2、聖多瑪斯(1225年—1274年,生於羅馬與那不勒斯之間的一個小鎮上),他是一個哲學家,也是一位神學家,他將亞里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
第六部分 文藝復興 (十四世紀末——十六世紀)
1、文藝復興
聖多瑪斯的時代過後不久,天主教文化出現分裂,哲學與科學逐漸脫離教會的神學,於是新的科學方法和新的宗教狂熱產生,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
文藝復興指的是古代藝術與文化的再生,也是「人道主義的復興」。因為在中世紀一切是以神為中心的,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又回歸到以人為中心。當時口號是「回歸本源」,本源即古代的人文主義。
羅盤、火器、印刷術這三大發明(其實就是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種,很有可能是傳播過去的),是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印刷術。(美洲就是這個時期被歐洲人徵服的)
2、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使得大家對人本身和人的價值重新產生了信心,這個時期的哲學家認為人是極其崇高可貴的。與古代的人文主義不同,這個時期的人更強調個人主義,他們的目標是打破所有藩籬與禁忌,盡情享受人生。
中世紀的哲學家認為神與他的造物之間有一道不可跨越的距離,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則認為上帝存在於萬事萬物中。
這個時期,「新科學方法」(又叫「實證法」)出現,促進了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又為後來的每一項發明打下基礎。這時的人們開始脫離大自然,並開始幹預和試圖控制大自然。
3、新世界觀
在此之前,是「以地球為中心的世界觀」。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指出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他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相對當時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17世紀初,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發現,各星球圍繞太陽以橢圓形軌道運行。
伽利略——義大利科學家,「慣性定律」。
牛頓——英國物理學家,「萬有引力定律」。「當兩股力量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上時,這個物體會按照橢圓形的路徑移動。」以此來解釋行星的運動。
慢慢地,天文學家逐漸證明,我們不過是生活在浩瀚宇宙中的一個小星球上。
4、宗教改革
在中世紀,只有教士和僧侶能看得懂聖經,因為當時的聖經是用拉丁文寫成的;但文藝復興時期,聖經被人從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成各國語言,人們不必依附教會就可以看懂聖經。
馬丁路德——他摒棄了教會中許多從中世紀起就形成的宗教習慣與教條,希望回到早期基督教的面貌,「我們只信靠經文」。
第七部分 巴洛克時期(十七世紀)
1、理想與唯物主義
「巴洛克」原意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十七世紀的主要特色是:在各種相互矛盾的對比中呈現的張力。既有盡情享受的樂天派,也有禁慾苦修的宗教人士;既有華麗誇張的自我表達方式,也有一股退隱避世的潮流。
現代戲劇是在巴洛克時期誕生的,劇作家莎士比亞就橫跨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兩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戲劇並不只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更體現了戲劇是人生的縮影。
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是這個時期兩種截然相反的思想模式。理性主義是十七世紀哲學的特徵,理性主義就是知識是通過理性獲取的。
2、笛卡爾(1596—1650年,法國人),現代哲學之父,創建了一套哲學體系(第一個把現代的思想整理成一套哲學體系的人)。理性主義者。
他關注的是:如何獲取知識;肉體與靈魂的關係。
《方法論》,「我思故我在」。二元論。
3、史賓諾莎(1632—1677年,荷蘭人),他是第一個對聖經進行「歷史性批判」的人。
一元論,他認為大自然就是上帝,上帝存在於萬事萬物中,上帝是通過「自然法則」(內在因)來主宰世界。
第八部分 英國經驗主義(十八世紀前半葉)
經驗主義——通過感官的經驗來獲取對世界的認知。
經驗主義哲學家有洛克、休姆、柏克萊,都是英國人。通常稱「英國的經驗主義」和「歐陸的理性主義」。
1、洛克(1632—1704年),「感覺與思維」,感覺用來接受信息,思維用來處理信息;他將感官的性質分為主要和次要兩種:「主要性質」指擴延世界的特質,如重量和數量等,「次要性質」指顏色、味道等,這些感覺並不是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質,而是事物在我們的感官上產生的作用。
2、休姆(1711——1776年),他認為人有兩種知覺,一種是印象,一種是觀念,「印象」指對外界實在的直接感受,「觀念」指對印象的回憶。印象與觀念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複合的。
不可知論者——休姆認為人類沒必要去證明靈魂不朽或上帝確實存在,因為這些都不可能用人類的理性來證明。(他並不是否認上帝存在,他只是說「我不知道」)。休姆的心靈沒有任何成見,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認知的事物,他認為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證實;他並不排斥基督教或奇蹟,他認為這兩者都屬於信仰的範疇,與知識或理性無關。在休姆哲學的影響下,信仰與知識的關係終於被切斷了。
習慣性期待——「一件事情發生後另外一件事情也會發生」的想法,只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期待,並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期待心理與習慣有關。所以我們認為的不變的自然法則,往往是我們下的不太慎重的結論。
在倫理學方面,理性主義者認為人的理性天生就會判斷是非對錯;休姆則認為,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並不是由理性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的感情決定的。
3、柏克萊(1685——1753年),他是位哲學家,也是天主教的主教。他質疑物質的真實性,他認為我們所看到、感覺到的一切都是天主的力量,我們只是活在天主的心中。
第九部分 法國啟蒙運動(十八世紀中期)
十八世紀前半,歐洲的哲學中心在英國,十八世紀中期在法國,十八世紀末在德國。
法國啟蒙運動時候的哲學家有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德國的康德也屬於這個時期。
1、反抗權威
十八世紀,許多法國哲學家都到過英國,他們受到英國自然科學(尤其是牛頓的宇宙物理學)和英國哲學的吸引和啟發,這些人回到法國後,對傳統的權威越來越不認同,認為應該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每個人都應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另外,反對權威的口號也同時針對當時的教士、國王和貴族,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2、啟蒙運動
這個時期又被稱為「理性時代」,因為這個時期的哲學家們也是堅決相信人的理性(即知識是通過理性獲取的)。他們想要「啟」發群眾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他們認為一旦人的理性發達、知識普及之後,人性就會有很大的進步,所有非理性的行為和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教育學在這個時期創立了。
3、回歸自然
即反對「文明」,因為「文明」並不一定都是好的,「原始民族」往往比現代的文明人更健康快樂(有一定道理)。
4、自然宗教
「自然神論」,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因為現有的大自然的一切太有條理了),上帝在許多年前創造了世界,但從此沒有再現身,只透過大自然和自然法則像人類顯現。
5、人權
法國啟蒙時代的哲學家相對英國哲學家更注重實踐,他們對一般人在社會上的地位並不滿意,並積極爭取「自然權利」。女權運動也在法國大革命中萌芽了。
6、 康德(1724——1804年,德國人)
理性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心靈是所有知識的基礎,而經驗主義者則認為我們對世界的了解都是從感官而來的。康德認為我們是同時透過感官和理性來了解這個世界的,兩者的作用都不必被過分強調。
第十部分 浪漫主義時期(歐洲最後一個偉大的文化紀元,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期)
浪漫主義運動從德國開始,最初是為了反對啟蒙時期過於強調理性的做法,當時口號是「感情」、「想像」、「經驗」和「渴望」。
因為康德已確認我們對「物自身」所知有限,同時也強調自我的作用對知識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可以隨心所欲地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生命。文藝復興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強調藝術對人類認知的重要性,藝術家可以提供一些哲學家無法表達的東西。貝多芬就是這個時期的人,拜倫和雪萊也是浪漫主義詩人。
謝林(1775——1854年,德國人),他認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靈魂與物質世界——都是一個「絕對存在」,自然是肉眼可見的精神,精神是肉眼看不見的自然。
總的來說,浪漫主義者把大自然視為一個有機體,也就是一個不斷發展其內在潛能的整體。
赫德(1744——1803年),他認為歷史是動態的,而且「每一個歷史紀元各自有其價值,而每一個國家也都各有其個性或靈魂」。浪漫主義加強了人們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浪漫主義分為「普世性的浪漫主義」和「民族浪漫主義」。民族浪漫主義關注的是民族的歷史、語言、文化,於是這個時期,民間童話故事、民俗音樂、民謠等紛紛被採集。
第十一部分 黑格爾 可以站得住腳的就是有道理的
黑格爾(1770——1831年,德國人),他幾乎統一了所有在浪漫主義時期出現的理念,並加以發展。
黑格爾認為:思想(或理性)的歷史就像一條河,你的思考方式受到如河水般向前推進的傳統思潮與當時的物質條件的影響,因此你永遠無法宣稱任何一種思想永遠是對的,只是在你所處的環境中,它可能是正確的。你不能將任何哲學家或任何思想抽離他們的歷史背景。由於新的事物總是後來才加上去的,因此理性是「漸進的」,也就是說人類的知識在不斷擴張、進步。
辯證法——正、反、合。
祁克果 歐洲正邁向破產的地步
祁克果(1813——1855年,丹麥)認為浪漫主義者的理想主義和黑格爾的「歷史長河」都抹煞看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應負的責任,他認為世間唯一重要的是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存在(存在主義者)。他認為真正重要的真理是屬於個人的。像「2+2=4」之類「客觀」的真理,雖然每個人都認同,但這樣的真理對於人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而「信仰」是相信那些不能確認的事物,如「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你不能證明它,所以你可以選擇相信它。
祁克果認為人生有三個階段:「美感階段」、「道德階段」、「宗教階段」。
馬克思 在歐洲遊蕩的幽靈
通常說,大哲學時代到黑格爾為止,黑格爾之後,哲學走到了一個新的方向,被「存在哲學」和「行動哲學」取代。
馬克思(1818——1883年,德國人)的思想有實際的或政治的目標。黑格爾認為,「世界精神」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而馬克思則認為物質的變化(社會的經濟力量)才是推動歷史的力量。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階級鬥爭史」。
達爾文 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艘小船
達爾文(1809——1882年,英國人)
自然主義——認為除了大自然和感官世界外,別無其他真實事物。
進化論——適者生存、物競天擇。
生命起源
佛洛伊德 他內心出現那股令人討厭的自大的衝動
佛洛依德(1856——1939年,奧地利人)
人類的驅策力——人的行動並一定是根據理性的,非理性的衝動經常左右我們的思想、夢境和行動,而這種非理性的衝動很可能反映的是我們的基本需求。這些基本需求可能會被「偽裝」或「升華」,並在我們無從察覺的情況下主宰我們的行動。
潛意識
存在主義哲學
尼採(1844——1900年,德國),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而不必對歷史和基督教的「奴隸式道德」過於注意。
薩特(1905——1980年,法國),他宣稱,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比「我是誰」更重要,「存在先於本質」。「我們這個時代,人是註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為我們不是自己創造的,卻要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