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黃河課題組:生態大廊道,黃河大文章

2020-12-22 大河網

寫在前面的話:

今年的植樹節,正值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又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遠背景,顯得與往年格外不同。省領導集體到位於鄭州市花園口鎮的黃河岸邊植樹,並同步啟動我省沿黃生態廊道示範工程集中開工,意義尤其重大。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出彩河南樂章,是篇大文章。既守住「綠水青山」,又收穫「金山銀山」,必須找到精準的切入點,下好高效的「先手棋」。生態廊道建設因此承載了更為厚重的使命和任務。近一個時期,本報課題組與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並結合前一階段實地走訪沿黃各地的所見所聞撰寫此文,提出觀點與廣大讀者分享。

□河南日報黃河課題組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鄭州黃河花園口南去不遠,黃河博物館,館內陳列的兩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張是斷流時期的黃河河口,河床龜裂,溼地無存;一張是河口生態恢復的照片,花紅草綠,如詩如畫。兩相對比,黃河生態巨變清晰可見。

從三門峽沿河而下到濮陽,黃河流域河南段無數自然和人文景觀令人讚嘆。今日之黃河,在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提供客水補充等方面日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謀劃實施沿黃生態廊道、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等重大項目。本月初發布的《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杆」。植樹節當天公布我省2020年沿黃生態建設任務單……所有這些,都為河南做好黃河這篇大文章吹響了衝鋒號。

那麼,什麼是生態廊道?為什麼要把生態廊道建設作為黃河流域河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抓手?又將如何建好沿黃生態廊道?回答好這些問題,對於河南意義重大。

黃河岸邊的「綠色飄帶」。資料圖片

擦亮黃河底色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生態河」的必由之路

毗鄰黃河的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芳草萋萋、天鵝蹁躚,在冬春之際顯得尤為熱鬧。

因三門峽大壩建設而興起的三門峽市,被譽為「黃河明珠」,近年來又有了另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天鵝之城。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會有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來到這裡的溼地公園越冬,在黃河岸邊覓食嬉戲。

三門峽市溼地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圍繞天鵝棲息地水質改善做了大量工作,採取換補水、清水藻、種水生植物等多種措施,黃河三門峽水庫的水質也不斷提升,由2016年的四類水提升為2018年的三類水。隨著生態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也在恢復,各種珍稀鳥類紛紛落戶。

城市因河而生,城市因河聞名。天鵝湖黃河溼地不斷延展,已經使沿黃左右岸成為三門峽市的「綠色飄帶」。

這條「綠色飄帶」,就是生態廊道。它正從三門峽往東,將整個河南段點染起來,並終將成貫通之勢。

生態廊道,是指在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能夠滿足物種的擴散、遷移和交換,是構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我省在沿黃地區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培植生態保育林29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流域環境的效果十分明顯。但是必須看到,得到治理的僅僅只有1400平方公裡,仍有1.69萬平方公裡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明確指出河南的兩大短板,一是城鎮化率低,一是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差。河南段在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任務最重,困難最多。而同時,河南的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又是最有條件、最富前景的。對沿黃生態廊道提質升級,就是河南以點帶面的那個「點」所在。

從生態區位上看,河南段為寬河段,河道最寬處達24公裡,黃河灘區面積達2290平方公裡,是我省稀缺的河岸生態資源之一。作為流域內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河南段尤其是黃淮海平原地帶,唯有沿黃兩岸擁有廣闊的幅員和空間可以擺布如此宏大的生態項目。這是河南的優勢所在,也是發展必需。

從生態功能上看,河南段灘區是我省「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是「平原生態涵養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目前,黃河下遊已劃定2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城市生態空間稀缺,人民群眾親近黃河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沿黃群眾的共識。建設沿黃生態廊道,對改善河南的生態環境總體情況、改善沿黃各市的局地小氣候、扮靚母親河的顏值以及滿足人民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需求,都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生態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色。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生態河,要處理好河與林的關係,打造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

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極廣。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重大要求,正確處理河與林的關係,必須樹立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理念。一方面,強化黃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細化主體功能區空間布局,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另一方面,開展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做好水源涵養,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有序退耕還草、還溼,強化對生態系統脆弱、環境容量較小流域的保護與修復。

打造河南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沿黃大堤及防洪工程林木層次分明,各種綠化樹木錯落有致,苗木花卉相互輝映,構築了一條沿黃綠色生態長廊。我省2020年沿黃生態建設任務單明確,將在鄭州、開封、洛陽、新鄉、三門峽、焦作、安陽、濮陽8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啟動實施包括生態涵養、溼地保護、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遊休閒、高效農業等功能的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18個,國土綠化面積24.7萬畝,建設生態廊道373.83公裡,投資額170.85億元。

構建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生態布局。統籌打造沿黃生態廊道,構建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堤內「綠網」,主要依託黃河臨河「嫩灘」、保育林帶、溼地涵養帶等,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實施綠色補植和生態修復行動,推進景觀綠化提檔升級,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織密織牢生態環境保護網,構建生物多樣、生態安全、風景優美的生態空間。堤外「綠廊」,主要是以南北兩岸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固堤林為主的防護林帶為軸,進一步加強綠化建設,選用珍貴樹種、常綠樹種,營造混交林,加快建設溼地公園和體現黃河文化的主題公園,規劃建設自行車道和景觀步道,打造集生態屏障、弘揚文化、休閒觀光三位一體的綜合廊道。城市「綠芯」,就是沿線城市依託現有水系、公園和綠地等,系統增補森林、溼地、沙區植被等生態空間。

每年10月到翌年3月,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會有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來到這裡越冬,在黃河岸邊覓食嬉戲(2019年12月18日攝)。聶冬晗 攝

築牢黃河底線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平安河」的重要手段

每年汛期,小浪底觀瀑節已成當地的一張名片。水庫閘門打開,人造洪峰噴薄而出,引來不少遊客前來欣賞。站在小浪底壩上,不見濁浪浩浩東傾,唯有萬頃碧波如畫。據水庫管理人員介紹,這雄奇壯美的景象背後,是調水調沙、人工「清洗」黃河的創舉。小浪底庫容126.5億立方米,其中75億立方米是用來攔沙,能保證黃河下遊河道20年不淤積抬高,剩下的庫容,在非汛期蓄清水,汛期排渾水,通過衝淤平衡保持長期使用。

黃河河南段是黃河治理開發中的關鍵河段,在黃河整體保護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這裡是築牢生態屏障的重要防線。該河段是黃河中遊水利樞紐工程布局最集中的河段,布有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河口村等控制性水利工程,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下遊防洪工程體系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也為保障黃淮海平原12萬平方公裡防洪保護區的防洪安全、生態安全和穩定發展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這裡是確保黃河安瀾的突出難點。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說,河南正處於「豆腐腰」位置,存在「二級懸河」、主流遊蕩多變等防洪安全隱患,確保黃河安瀾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平安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線。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平安河,要處理好水與沙的關係,兼顧「治」和「建」,確保黃河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河床不抬高、水質不超標、河湖不侵佔——

在水利專家當中,流傳著這樣的「行話」:「治水不治沙,萬事一場空」「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儘管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鬆警惕。水沙調控,是治理黃河的「牛鼻子」,必須緊緊抓住,下大力氣加強生態修復和涵養水源,提速國土綠化,減緩黃河下遊淤積,變「害河」為「利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方針,儘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溼,編織成生態廊道這一綠色保護繩,是非常實用有效的手段。

構築黃河長久安瀾的治理體系。要牢牢抓住黃河水沙關係調節這一關鍵環節,以保障沿岸群眾安居樂業為前提,以提高防洪和水安全保障能力為基礎,加快推進黃河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建設,實現黃河沿岸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強化對黃河水沙調控的總體布局及其運行機制的關鍵技術研究,豐富創新水沙關係協調舉措。建設完善水沙調控和防汛體系,維持穩定的輸水輸沙通道。

建立健全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推進沿黃地區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和群策群防體系建設,針對不同級別洪水和不同險情,修訂完善防洪預案和工程搶險方案。加強防汛隊伍建設,提升搶險救災隊伍、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構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體系。完善引黃抗旱保障體系,科學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

厚植黃河底蘊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文脈河」的最佳載體

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從映照中華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黃帝在靈寶荊山下鑄鼎祭天,從二里頭夏都遺址揭開「最早的中國」的神秘面紗,到「絲綢之路」唯一道路遺址的崤函古道,黃河文化一直都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中處於中心地位,中原大地創造的每一項奇蹟、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潤著黃河文化的滋養。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是河南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把河南段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示範區,培育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標地位,必須要有載體。

面對黃河說黃河,才能講好黃河故事,擦亮黃河符號。河南沿黃文化遺存豐厚,山水景觀富集,如果以生態廊道作為紐帶互相連接起來,實施黃河旅遊精品工程,做好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課題,就能實現既有厚重歷史、又有時代價值,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目的。

黃河生態文化帶,其落腳點一個是生態,另一個就是文化。謂其一,就是在貫穿東西的黃河水道中,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形成一個人工促成的、可持續的由人為到自然的生態廊道,為生態環境的總體改善打下重要的基礎。謂其二,就是立足於黃河流域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中華主流文化,將文化與生態有機地進行融合,形成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展示和體驗。

文化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蘊。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文脈河,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突出「魂」和「源」,講好黃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

打造黃河文明傳承保護利用核心區。從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出發,堅持保護和開發相協調、傳承與創新相融合,構建黃河遺產廊道,打造載體,穿珠成鏈,講好黃河故事,擦亮黃河符號,更好地彰顯華夏文明的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力,把黃河打造成傳承歷史的文脈河。

建設傳承創新的文旅品牌體系。一方面,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與傳承,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點,沿線布局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文化產業園、展覽館等,全面啟動黃河母親地標復興,定鼎中國歷史的時空中樞,構建特色突出、互為補充的黃河文化綜合展示體系。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建立黃河文化信息數據公共平臺,推進黃河文化創意創新行動,引導黃河文化融入文化創意、休閒旅遊、傳統設計等領域,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和社會化應用。要認真思考鄭州沿黃生態廊道對於建設國際名城的支撐意義。城市框架的拉大,大都市的建設,必須要有大的氣派,大的構想,大的謀劃。而鄭州跨河發展,日益成為各方面的共識。環視國內外重要城市,我們發現,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會更有朝氣,更有魄力,更有魅力。

提升發展底氣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幸福河」的強大支撐

告別黃河灘,搬進「小洋樓」,封丘縣李莊鎮數萬群眾「搬」來了幸福新生活;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把生態農業和創意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為沿黃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蘭考縣東壩頭鄉,昔日荒涼的景象不見了,黃河大米、黃河鯉魚成了特色產品,不毛之地成為蘭考名副其實的後花園,打破了「黃河百害,唯富河套」的歷史。

沿黃地區是河南的製造中心、創新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消費中心,城鎮化水平位於全省前列,該區域集中了全省製造業精華,匯集了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多項國家戰略,承擔著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重任。

發展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氣。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幸福河,要處理好發展和環境的關係,破解缺水難題,助力沿黃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解決黃河灘區居民生產生活問題,必須「人水分離」。而生態廊道建設恰恰在黃河沿岸形成生態屏障的同時,也為灘區居民發展林下經濟、花卉林果、休閒觀光等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確保灘區居民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黃河流域河南段的核心問題是「缺水」。河南段的取水指標幾乎用盡,發展的潛力、後勁不足,制約和瓶頸作用凸顯,人均水資源量僅437立方米。尤其是未來鄭州建設規模更大的國家中心城市,必須解決缺水問題,把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線儘量上抬,優化水資源的配置體系。

缺水問題如何破解,無外乎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開源,就要打造好南北兩岸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建設好「嫩灘」、保育林帶和實地涵養帶,確保黃河河南段不受汙染,使沿黃的生態更加安全。節流,就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倒逼沿黃地區走綠色化、智能化、技術化、服務化的路子,徹底改變傳統產業佔比高,工業產品結構「底盤重」的基本省情,把沿黃地區打造成為引領帶動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鐵扁擔」。

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支撐體系。發揮沿黃地區產業基礎、區位交通、開放通道等優勢,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產業支撐體系。

建立共享均等的民生保障體系。我省沿黃地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貧困地區集中連片,脫貧和民生改善任務艱巨。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是撬動當地發展的有力槓桿,根據沿黃地區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文化景觀旅遊、特色林果、畜牧養殖、綠色生態等產業,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和發展後勁,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長遠生計和發展問題,鞏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易地扶貧搬遷和脫貧攻堅成果。

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經過這次疫情將更加深入人心。生態廊道建設正是對「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原則的具體實踐,對國土綠化、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硬指標方面會有很大提升,更會對人們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自覺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其影響,必將深遠而長久。(課題組成員:劉雅鳴 萬川明 曾鳴 欒姍 歸欣)

相關焦點

  •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 | 黃河落天 文鼎中原
    9月10日,三門峽湖濱區高廟鄉「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景觀區」黃河邊新建的生態廊道。又是一季秋意濃。一年前,同是秋意盎然、碩果飄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眺望浩蕩黃河,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河南黃河沿線將編織森林生態網絡 2021年建成3.66萬畝生態廊道
    12月29日,河南省林業局發布《關於做好2021年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2021年,我省黃河流域9市1區將在黃河幹支流實施黃河生態廊道建設,計劃完成3.66萬畝生態廊道建設任務。
  • 宗國明帶隊到北冶鎮、石井鎮調研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
    宗國明帶隊到北冶鎮、石井鎮調研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作 2020-12-24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黃河」重現中原
    出乎意料,這次整治力度空前,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要求「不講理由、不計代價」 ◇為重新構建「生態黃河」,河南啟動「百千萬」黃河生態保護治理試點,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先手棋,一道綠色屏障以黃河為「軸」全面鋪開 ◇隨著河南溼地生態涵養功能持續恢復,一些珍稀野生動物重回溼地。
  • 生態廊道咋給黃河岸增綠添彩?31種組合移步異景、還有宋詞加成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劉瑞朝文許俊文攝影  去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 系列報導十二 | 孟州:聚水築魂「豐潤」黃河廊道
    作為黃河左岸千裡長堤零公裡起點,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故裡,手握「兩張王牌」的孟州,在加快建設鄭焦黃河生態文化旅遊廊道,積極實現焦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底氣十足! 孟州,是黃河的出山口。黃河由此掙脫兩岸高山峽谷的束縛,最終流向廣袤的華北平原。
  • 瞭望丨「生態黃河」重現中原
    出乎意料,這次整治力度空前,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要求「不講理由、不計代價」  ◇為重新構建「生態黃河」,河南啟動「百千萬」黃河生態保護治理試點,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先手棋,一道綠色屏障以黃河為「軸」全面鋪開  ◇隨著河南溼地生態涵養功能持續恢復,一些珍稀野生動物重回溼地。
  • 黃河落天 文鼎中原
    □河南日報文化繁榮課題組一年前,同是秋意盎然、碩果飄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眺望浩蕩黃河,作出重要指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從那時起,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掀開了新篇章。
  • 千人競速黃河廊道!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賽報名啟動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亞林 /文圖12月3日上午,孟津縣政府舉行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賽事新聞發布會,正式開啟此次活動報名渠道,相邀省內各地「跑友」於12月26日至12月27日逐「孟」黃河,競速大美黃河生態廊道。
  • 【市民考察團】做好黃河文化大文章——「市民考察團·2020」探訪...
    如今,依託母親河,在鄭州、開封沿黃地帶建設了黃河文化公園、引黃灌溉閘、沿黃生態廊道等便民利民工程,黃河由千年「害河」變「利河」。11月3日,「市民考察團·2020」舉行探訪黃河文化活動,由市委黨校教師、退休幹部、市民代表組成的市民考察團走進位於鄭州的黃河文化公園、花園口,中牟縣趙口閘以及開封市黑崗口,探訪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 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四論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
    河南日報評論員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證。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尤須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層層壓實責任,凝聚各方力量,埋頭苦幹、真抓實幹,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戰鼓陣陣,號角聲聲。
  • 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啟動報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沈若宸 通訊員 梅玉潔逐「孟」黃河,津「津」樂道。據介紹,此次黃河半程馬拉松賽是孟津縣首次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比賽路線圍繞將圍繞孟津黃河生態廊道設置,沿途經過多個生態景觀和文旅景點,充分展現孟津100多公裡的黃河生態廊道秀美風光,展示孟津人民逢山開路
  • 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啟動報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沈若宸 通訊員 梅玉潔逐「孟」黃河,津「津」樂道。12月3日,記者在2020年洛陽·孟津黃河半程馬拉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本屆賽事將於12月27日鳴槍開賽,即日起接受報名。據介紹,此次黃河半程馬拉松賽是孟津縣首次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比賽路線圍繞將圍繞孟津黃河生態廊道設置,沿途經過多個生態景觀和文旅景點,充分展現孟津100多公裡的黃河生態廊道秀美風光,展示孟津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黃河精神。此次賽事分「半程馬拉松」和「迷你馬拉松」兩大項。
  • 黃河,河南段到底有多美?
    一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座談會,明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重大國家戰略。一錘定音,風動中原。而今,一年過去了,黃河沿岸的河南各市交上了怎樣的答卷?
  • ...打造「黃河明珠、八朝古都」生態名片讓黃河成為造福開封人民的...
    高建軍調研「一渠六河」工程建設時強調 打造「黃河明珠、八朝古都」生態名片讓黃河成為造福開封人民的幸… 2020-07-06 14: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市委書記李亞:把沿黃廊道建成生態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
    建設黃河生態廊道,是洛陽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 2020全國兩會特別策劃——「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 :黃河源,千...
    從今天起,沿黃九省區主流媒體將聯袂推出2020全國兩會特別策劃——「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系列報導,唱響「黃河大合唱」,向廣大讀者呈現黃河生態之改善、區域經濟之發展,展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賦予沿黃各省區的定位與使命,以及上、中、下遊各省區在協同推進大治理、保護黃河大生態方面的措施與行動。  黃河大合唱,一眼可萬裡,萬裡寫入大家胸懷間。
  • 黃河入海處 萬裡入胸懷——東營市全面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
    黃高潮/攝呵護生態綠洲,東營有行之有效的經驗。在黃河口,專為鳥類打造的一處處生態島、生態廊道草肥水美、遠離人群,在溼地恢復區專為東方白鸛打造了裝有碗狀巢座的「經濟適用房」,為生性敏感的珍稀鳥類提供了絕佳繁衍地。疏通水系促進水循環、保育原生植被、促進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溼地保護與修復模式,被業內認為對世界同類型溼地具有重要示範作用。
  • 黃河入海處,萬裡入胸懷——東營市全面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
    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市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生活在這方熱土上的人們正懷揣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書寫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東營篇章。在黃河口,專為鳥類打造的一處處生態島、生態廊道,草肥水美、遠離人群;在溼地恢復區,專為東方白鸛打造的碗狀巢座的「經濟適用房」,為生性敏感的珍稀鳥類提供了絕佳繁衍地。疏通水系促進水循環、保育原生植被、促進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溼地保護與修復模式,被業內認為對世界同類型溼地具有重要示範作用。大河之上,群鳥歸來,翻開的是一幅幅生生不息的生態畫卷。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一站:天鵝高吟安瀾曲
    ▲《鄭州日報》報導望三門,三門開,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蜿蜒九曲,一路向東,奔騰不息,進入河南,進入三門峽。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經三門峽206公裡,佔河南境內的近三分之一。記者從茅津渡沿黃河一路東行,沿途樹林茂密,景色秀麗,這裡的生態廊道建設成效初顯。和眾多黃土高原城市一樣,三門峽生態廊道的兩邊有很多「塬」,如何利用當地地形地貌寫好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文章,三門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