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什麼是「純粹理性批判」?

2021-02-19 哲思學意
哲學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在寫《天體運行論》前,從古代典籍中摘錄了這麼一段話:

「天空、太陽、月亮、星星以及天上所有的東西都站著不動,除了地球以外,宇宙間沒有什麼東西在動。地球以巨大的速度繞軸旋轉,這就引起一種感覺,仿佛地球靜止不動,而天空卻在轉動。」

在「地心說」統治的年代,人們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天上的日月星辰都繞著地球上的觀測者在旋轉,因此「地心說」也叫「天動說」;後來,哥白尼把角度顛倒過來,假定天空是不動的,而地球及地球上的觀測者在不停地旋轉——從這種思維方式出發,他推論出了地球在不停自轉、同時環繞本身不動的太陽進行公轉的結論,這便是「地動說」,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日心說」。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

在哲學史上,康德在哲學認識論方面,也模仿哥白尼,引發了一場顛覆性的哲學革命。在《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具體介紹了這場哲學革命的內容。

用「理性」來審視世界

在《序言》裡,康德首先說有兩門理論理性知識,分別是數學和物理學,這兩門科學是「先天地規定自己的客體。」接著,他分別論述了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歷程。認為數學和物理學不是輕而易舉地就踏上了康莊大道,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長期停滯,直到某個時候才實現了跳躍。

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理性在這個時候就像是一個小學生,怯弱地向自己的客體老師請教問題,老師愛講什麼它們就聽什麼,不管是不是他所問的。認識的內容全然由認識的對象決定,在這裡沒有任何的能動性。

康德認為在數學和物理學在經歷過這樣一個漫長的小學生階段之後,才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這一轉變要歸功於某一個人在一次試探中靈機一動,造成了一場革命,從此以後,人們就不再偏離必須遵循的正道,這門科學的那條萬古不移的、無往弗屆的可靠道路就打通了、劃定了。」

這種轉變就是理性從無能動性的依賴於客體、消極地被客體所規定,轉變為理性自己按照自己的原則,進行能動的規劃,並從客體中找到確證。

例如伽利略在做自由落體實驗之前,他的腦海中先是進行了一種思考。假定沒有空氣阻力的作用,不同質量的物體從同一高度跌落,必然會同時落地。然後他才根據這個假定去做實驗,用實驗來證明它。這樣,自然界就不再是我們的老師,而是一名證人,我們也不必老是去摸索,希望自然界會給予我們現成的答案;相反,我們先通過理性思維,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後利用自然界來證明它是否是正確的。

先在思維中預設結論,再用試驗來驗證

這種思維轉變還表現為:在數學領域,最初關於等腰三角形的知識,一般是來自於對現實中的各種三角平面的觀察;到了後來發生了轉變,人可以不用觀察現實的三角平面,只需要用「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等判定定理,就可以判斷客體是否是等腰三角形。從前作為客體的三角平面規定我們的理性,要求我們承認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樣子,現在倒了過來,我們可以依據判斷定理,通過證明,要求客體符合我們的規定。——從前是客體規定理性,現在是理性規定客體。

康德繼續說:

「他們悟到理性只是洞察到它自己按照方案造成的東西,悟到理性必須挾著那些按照不變規定下判斷的原則走在前面,強迫自然回答它所提的問題,決不能只是讓自然牽著自己的鼻子走。」

這樣,數學和物理學就不再是過去那個老師說什麼它們就接受什麼的小學生了,它們變成了法官,以法官的身份強迫證人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我開始用自己的理性來審視這個世界。

理性是萬物的尺度

康德在這裡實際上恢復了一個傳統的哲學命題。

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說:「能思維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康德則說人的理性(思維)是萬物的尺度!

對於這個命題的含義,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裡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因而人是一般的主體;因而,存在物不是單獨地存在著,而是對我的知識來說存在著;意識按其實質乃是產生對象中的內容的,主觀的思維在這裡進行著最重要的活動。這一思想一直傳到了最新的哲學中。康德說,我們認識的只是現象,就是說,對於那種我們以為是客觀的、實在的東西,只應該從它對意識的關係來考察,沒有這種關係它就不存在。」

黑格爾發現了康德哲學的基本思路,康德從傳統哲學那裡接過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命題,並且把「人」簡化成「人的理性」,說理性通過它的推理作用,自己認識到自己本身是絕對的、具體的、自由的、至高無上的。

過去,我們假定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和群星就在繞著地球的軌道上運行。類似的,自然是至上的,人的各種認識也繞著它打轉,試圖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現在,我們反過來,假定太陽是不動,地球和群星在繞著太陽的軌道上運轉。類似的,理性是至上的,自然只有符合理性、符合公式、符合定理才能夠得到確認。

黑格爾(1770-1831)

康德作為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他跟其他啟蒙思想家一樣,都有一個關鍵的特點——強調理性的重要性。他們都用理性來審視世界,從左邊來看,這是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右邊來看,又往往會把我們引入主觀唯心主義的泥潭。特別是當費希特把康德的「理性」變成了「自我」,並聲稱世界依賴於「自我」而存在之後,黑格爾與費爾巴哈都把康德視為唯心主義者。

啟蒙運動的「理性」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以法國為主戰場,從伏爾泰、孟德斯鳩到孔多塞的政治理論家,從拉美特利、狄德羅到霍爾巴赫的唯物主義者,雖然他們的觀點並不一致,但除了盧梭之外,幾乎所有人都崇尚理性。

啟蒙思想家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對國家、宗教、社會、自然觀都進行了廣泛的批判,並且要求舊制度的一切事物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人們通過理性思考,對現存的東西都進行了批判,這樣,理性就變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而它在康德的哲學裡,也變成了審視世界的唯一角度。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早就說過理性統治著世界,可是直到啟蒙運動,人們才弄明白了這個哲學原則,知道要根據自己的理性、思想來改變這個世界。康德的哲學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

康德(1727-1804)

康德的批判哲學

黑格爾說:「康德哲學是在理論方面對啟蒙運動的系統陳述」,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利用理性來批判了一切權威,康德則認為需要對理性自己進行一番批判,這裡的「批判」類似於「考察」的意思。

所謂「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對純粹理性進行考察,所以康德的哲學也叫批判哲學。

康德曾說,在進行理性認識之前,我們需要先對認識能力進行一番批判,考察一下認識是否有界限。他通過研究,認為理性認識總是會遇到「二律背反」(矛盾)的限制,並且我們的認識無法達到「自在之物」,因此認識存在著界限,這樣就得出了不可知論。

黑格爾尤其反對康德的這種觀點。康德想要消除矛盾,認為矛盾是背理,黑格爾卻承認了矛盾,並指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與動力。所以黑格爾常常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論,在《小邏輯》第10條綱要中,他說:

「康德的批判哲學的主要觀點,即在於教人在進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質等問題之前,先對於認識能力本身作一番考察,看人是否有達到此種知識的能力.其可笑實無異於某學究的聰明辦法,在沒有學會遊泳以前,切勿冒險下水!」

黑格爾指出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在邏輯上存在自相矛盾:你不會遊泳——因此你不能下水——既然你不能下水——那麼你就永遠也學不會遊泳。遊泳就好比認識,而下水就是認識的能力,康德想在認識之前先考察下認識的能力,以免認識出錯。這種邏輯就好比說,咱們在學會遊泳之前先不要下水,以免溺水了——可是,如果你下水去練習,如果你始終滴水不沾,你又怎麼能夠學會遊泳呢?

康德不知道,對認識能力進行考察,這本是就是一種認識了。他顛倒了認識的順序,如果我不試著去認識上帝和事物的本質,我怎麼能夠察覺自己的認識能力是否有限呢?如果我不試著下水,我怎麼能夠知道自己是否能學會遊泳呢?

👇 

掃描圖片二維碼,了解政治哲學

現在報名,享受特價優惠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任軍鋒·如何理解政治——25部經典重識西方文明》專欄

相關焦點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康德,一個傳聞中散步的時間可以被鄰居拿來對表的哲學家,一個一輩子沒結婚也沒走出自己小鎮的德國人,卻寫出了整個哲學史都無法迴避的一本著作——《純粹理性批判》。這本術語多,長句比術語還多的哲學著作,勸退了很多想要研讀的人。康德為什麼要寫這本書,他的靈感來源是什麼,他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又是什麼。
  • 哲學原典|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會
    一切東西都必須經受批判 200年來,還沒有一個人作為純粹哲學家的聲望能夠超過康德。200年來,一個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哲學家,早已經被無數人宣布批倒批臭了,卻仍然如同巨大的山峰巍然高聳。這個人雖然並不見得「可信」,卻如此「可愛」,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為什麼在今天還要翻譯他的著作?
  • 康德的哲學並不一定艱深難懂
    說到近現代哲學史裡最為難懂的哲學著作,首推康德(Immanuel Kant)的《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這本書向來被很多人認為艱深難懂。然而,這本書實際上並不難理解。只有那些把平日成見認定為事實的人,才會覺得內容晦澀。
  • [美學]康德的哲學——從啟蒙時代到浪漫主義的轉向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處於德國啟蒙運動的高潮,被視為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者。康德是個處於經院裡玄想的學者,以主觀唯心的方式試圖調和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對立。康德的思想體系龐大,且充滿矛盾之處,他首先將統一的概念拆解,再試圖調解它們。
  • 150天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之:導言1-純粹知識和經驗性知識的區別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歐洲大陸比較盛產理性主義,而偏安一隅的英國則盛產經驗主義,他們之間的理論爭鋒就好像是隔著英吉利海峽論戰一樣。理性主義者認為人可以通過理性去思考整個世界,而經驗主義者覺得除了經驗我們什麼都不能思考。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過是把這些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著的道德法則單純地提取出來,加以論證,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一件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康德的美學文論說
    康德(I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學著作是《判斷力批判》(1790)。他的文藝理論觀點也主要出自該書。康德的文論是以他的先驗唯心主義的哲學和美學為基礎的。
  • 康德《道德形上學原理》-內容簡述
    康德曾經說,有一些事情對人很重要——我們能知道什麼?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希望什麼?以及人是什麼?第一個問題,是認知的問題,康德為此寫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二個問題是實踐問題,康德由此引申出了他的道德哲學;第三個問題是信仰問題,康德也對此有神學層面的論述;而第四個問題——人是什麼,實際上就是前三個問題的綜合。
  • 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
    康德是德國哲學家,也是被被普遍認為有史以來最深刻和最偉大的哲學家自已。他以他的三大批判而聞名世界。在《道德形上學基礎》與《實踐理性批判》中,詳細闡釋了他的道德哲學。解讀康德的道德哲學,需要這3個關鍵詞。這三個關鍵詞是:知道自己的責任,善意,道德律。
  • 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對於康德的哲學地位,日本學者這麼比喻說,康德就像一個蓄水池,以往的哲學流向他這裡,所有後來的哲學都從他這裡流出。當時,處於同時代的歌德稱康德毫無疑問是新時代哲學家中最優秀的,並說他的教導影響細密綿長,滲入我們德意志文化的最深處。您即使沒讀過康德寫的一個字,也依然處於他的影響之下。
  •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近代西方哲學,隨著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說法的提出,直觀在哲學中逐漸成了被關注的焦點。斯賓諾莎認為直觀的知識高於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是純粹從事物的本質來考察事物,或者純粹從對於它的最近因的認識而得來的知識,斯賓諾莎的直觀說法與其泛神論思想是一致的,有點類似於後來康德所說的「理智直觀」。
  • 學習康德好榜樣(一)
    因此,在此昭告廣大中國人民,康德的職業是教書匠,研究哲學完全是業餘愛好。在《純粹理性批判》贏得整個世界之前,康德是個業餘哲學青年。 康德上課,從不遲到、缺席,從不照本宣科。從未出過國的康德講課趣聞逸事不斷,間雜異國風土人情,經常把學生講得當堂落淚。康德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資質中平的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他常說:「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之所以發生這一轉變,在很大程度上由於西方學界對於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批判的需要,而黑格爾的法哲學正是自由主義批判的武庫。在黑格爾生活的時代,以啟蒙理性為核心要素的現代性已然造成了影響深遠的後果,尤其是在德國這種進入現代較晚的國家中,現代性轉型顯得尤為劇烈。
  • 《哲學的故事》~伊曼努爾·康德
    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統治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在這之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做到這一點。經過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絕的發展之後,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蘇格蘭後裔在1781年憑藉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將世界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批判哲學」統治了歐洲的哲學思想。
  • 學習康德好榜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兩句墓志銘源自《實踐理性批判》,它體現了康德堅持一生的思想:「良心就是我們自己意識到內心法庭的存在。」學習康德好榜樣文 | 馮曉虎來源 | 哲學之路(ID:zhexuezhilu)蘇格拉底說:人類惟一的幸福秘方就是哲學。想要幸福,去讀哲學吧。
  • 常識道德:哲學分析的起點和終點
    如果哲學無法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很容易在困惑中被宿命論所佔據,甚至走向道德懷疑主義。康德在《奠基》中把道德哲學分為三種:通俗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以及純粹實踐理性批判。可以確定的是,通俗道德哲學是康德同時代的一些道德哲學家的立場。需要探討的是,通俗道德哲學與康德的道德形上學奠基性工作到底具有何種關係。
  • 康德,連墓碑上刻的語錄都那樣精彩絕倫,經典語錄不容錯過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位很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伊曼努爾·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 快與慢 | 科耶夫《論康德》:為康德在哲學史中「定位」
    科耶夫理解的康德與他的《理性的異教哲學史》和《黑格爾導讀》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西方哲學史。因此,《論康德》的出版對於理解科耶夫的思想脈絡以及西方哲學史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科耶夫,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第一次以這樣的方式談論時間,當康德提出先天直觀形式時,他認為,沒有直觀,就不能把任何秩序的對象或內容交給知性,以便使它成為認識。換句話說,我們人類之所以能夠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所了解,是因為我們具有先天直觀形式,這種直觀使我們的感覺和知覺結構化。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摘要:康德在《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中提出「理性的致命一躍」,表明在恩典和理性(自由)之間存在某種張力。這種張力還表現在《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道德形上學》等著作中。如果離開恩典與自由的張力這個視域,康德思想的豐富性(甚至奧秘性質)就難以理解。關鍵詞:恩典學;致命的一躍;絕對給予;絕對自發性;自由意志康德哲學向來被稱作純粹理性哲學、現代性觀念的代表和啟蒙主義的典範,也被視為近代最偉大的自由辯護者。不過,對於康德理性哲學中的諸多「奧秘」依然缺乏足夠重視。
  • 鄧曉芒:康德和黑格爾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
    在讀研究生以及後來參加工作時,我深研了康德哲學。其實按照我的興趣來說,我更喜歡黑格爾。但我深知,要真正懂得黑格爾的思想,康德哲學是一項基本功。連康德的「純粹理性」都沒有搞清楚,談何黑格爾的「辯證理性」?當然,康德哲學這項「基本功」也不是好對付的,康德和黑格爾都是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為最難讀懂的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