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十年間,實驗室培育的鑽石從無到有,直至成為當今珠寶市場增長最快的類別。
消費者正在積極推動對這種新寶石的需求。根據一項來自 MVI Marketing 新的研究顯示,實驗室培育的人造鑽石繼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和重視,尤其是來自年輕消費者的反饋越來越多。目前普通家庭對實驗室培育結石的認知度約為 80%,高於2018 年的 58%。
從消費者角度而言,實驗室培育鑽石比開採的天然鑽石價格低 30% 左右。MVI 執行長兼創始人 Marty Hurwitz 表示,「目前來看,消費者最受價值觀念影響,大多數消費者也會在預算之內購物,當他們獲知開採的天然鑽石與人造鑽石的質量相同時,人造鑽石更大的克拉數和更便宜的價格逐漸成為大多數夫婦訂婚的首選。」
其次對零售商而言,95% 的在實驗室培植鑽石的零售商表示,實驗室培植的鑽石的利潤率比開採鑽石高出 16% 至 40% 以上。
Marty Hurwitz 也提出,「如今像 Tiffany 這樣頑固的天然鑽石傳統主義者仍然在繼續抵抗人造鑽石。」但抵抗在性價比方面,逐漸顯得意義薄弱,珠寶商也逐漸意識到他們從實驗室培育的鑽石銷售中獲得的利潤遠遠超過天然鑽石。
以色列鑽石行業分析師 Edahn Golan 說,「美國零售商的心理障礙被逐漸打破,起初,他們認為實驗室培育的鑽石是『合成的』,奢侈品零售商是不會碰的,但這種現狀正在逐漸改變。」
在過去五年裡,珠寶零售商所面臨的境況並不樂觀,珠寶零售額停滯不前,僅增長 3.2%,從 2014 年的 312 億美元增長到 2019 年的 322 億美元。鑽石行業資訊專家 Gemdax 公司在前不久做的一份調查顯示,2020 年全球原鑽庫存囤積規模可能將高達 45 億美元,這相當於鑽石開採行業一年 1/3 的產量。
位於 Argyle 的鑽石開採礦
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疫情,對天然鑽石興趣徒減的另一原因還來自於千禧一代和 Z 世代對環保的意識提高。有研究顯示,傳統採礦業生產 1 克拉的鑽石必須挖鑿和移除 1000 公噸的石頭和泥土,使用 3890 公升的水,而且會產生超過 108 公斤的碳排放量,了解到這些再加上鑽石產地非道德開採的問題,使得多數年輕一代在口袋並不富裕的時候更多了一層對天然鑽石敬而遠之的理由。
英國富豪 Dale Vince
圖片來源:網絡
因此近期英國富豪及環保人士 Dale Vince 聲稱要利用創新科技生產鑽石,從空氣中萃取二氧化碳並使用來自降雨的水,以風力或太陽能發電來生產鑽石,每年產量或達到千克拉的消息引發了巨大關注。
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對人造鑽石產生了極大興趣,正如 2019 年 10 月,鑽石巨頭、天然鑽石「衛士」 De beers 旗下的鑽石子公司 Lightbox Jewelry 宣布正在開發更大的實驗室鑽石,Lightbox Jewelry 珠寶只需數日或數周即可由人工製成,採取一種類似於 3D 列印的工藝。這種工藝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將氣體泵入真空,這些氣體會發生反應,形成一層碳,最終轉變為鑽石。
上個月開設的 Lightbox 新工廠正在提高產量,預計每年可生產 20 萬克拉的人造拋光鑽石。該公司已經與美國最大的在線珠寶零售商 Blue Nile 合作。Blue Nile 的執行長 Sean Kell 表示,過去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問題,我認為(人造鑽石)的趨勢不會消失,在過去一年左右,它們的質量和可用性都有了顯著提高。對我們來說,積極投入市場是合理的。」
由 Blue Nile 銷售的 Lightbox 公司製造的鑽石手鍊
圖片來源:Lightbox
多年來,「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A diamond is forever)的廣告語成功將鑽石包裝成愛情的象徵及男女情感締結盟約的最佳信物,多年來讓無數人為鑽石的光彩迷醉。但也就是近幾年,消費者對鑽石開採商、零售商多年來在經營一場鑽石營銷騙局的質疑聲也不絕於耳。
De Beers 為提振在大蕭條時期鑽石銷量下降,設計的廣告文案:A Diamond Is Forever
圖片來源:De Beers
隨著社交媒體上對於天然鑽石和人造鑽石有相同質量的話題宣揚,以及對性價比、可持續及負責任的開採等關注度的提升,他們對負責任培育的鑽石的興趣在未來幾年只會只增無減。
尤其對於那些能夠克服自身阻力的珠寶品牌和零售商來說,實驗室培育的鑽石可以成為銷量增長和利潤增長的引擎。
Hurwitz 對當下的珠寶商建議說,「珠寶商必須盈利,如果把自己的生意交付給愛情並不是一個多好的主意,相反,零售商應該為消費者提供天然鑽石和實驗室培育鑽石兩種選擇。」
其次在研究中發現,年齡在 25 歲至 35 歲之間的年輕消費者對人造鑽石的評價是「絕對正面」,而其他年齡段的消費者對人造鑽石持懷疑態度,尤其是 46 歲至 55 歲的消費者對人造鑽石的評價最低。
在這個數據基礎之上,Hurwitz 鼓勵零售商以數據作為實證,畢竟年輕群體是當下訂婚市場的主力消費群。
當然人們還需面對的問題是,鑽石作為不可持續的礦產資源,總有一天會開採完畢,那麼對更遠的未來年輕人來說,當有一天天然鑽石被完全用光時會發生什麼?當下關於兩方的博弈終究會變為一場無意義的辯論,在未來,人造鑽石還是需要填補來自人類浪漫主義所創造的虛空。WWD
(感謝 WWD 記者 Misty White Sidell 對本文的貢獻)
撰文Lucy G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