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晚,幾家人聚會,辭舊迎新。其中一位同事說,2020過得有些憋屈,2021的第一天,我們去爬仙女山吧,透透風,也順便沾點仙氣!大家都說好。
湘潭據說有四大名山:昭山、金霞山、隱山、仙女山。南嶽有七十二峰,衡陽回雁峰為首,衡山為巔,長沙嶽麓山為尾,而仙女山位列第七十一峰。
仙女山原名龍安山,據說唐代陝西高僧如海禪師來此結茅而居,善男信女便動手蓋了一座寺院,取名「龍安寺」。而據湘潭地方文史專家何歌勁說,如海禪師到來時,「龍安寺」應已存。寺以人顯,如海禪師的到來,客觀上提升了龍安寺的名聲。
而仙女山之名,來自一個傳說。清康熙湘潭縣誌載,宋理宗時,有老嫗攜女及婦,陟東桃嶺,見巨桃如瓜,食之遂得道。居龍安山,去,故又雲仙女山,宋寶慶三年(1227年),山頂建有龍安寺。
這傳說,經當地人敷衍,又成了一個孝感天地的故事,說在宋代,山下住著一對婆媳,婆婆為人忠厚,積善好施;媳婦勤勞儉樸。一天,婆婆突然暈倒,雙目失明。為了治好婆婆的眼睛,媳婦天天上山採藥。一次她累極了,恍惚中,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贈她一隻鮮紅的大蜜桃,說可治婆婆的眼睛。媳婦把桃子帶回家中,婆婆吃了,果真重見光明。大家都說這是婆婆心好,媳婦孝順,感動了救苦救難的仙女。人們為了表達對這位仙女的崇敬,就把龍安山改稱為「仙女山」。
仙女山海拔311米,在南嶽七十二峰中,只比嶽麓山高10米,卻由此有了種種的神跡仙氣,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也。
幾年前的一個秋天,曾慕名遊仙女山,一行人沿石階而上,到龍安寺,燒香拜佛,瞻仰唐僧如海禪師的墓地和舍利塔,然後沿山道,過馬騎嶺,在景區入口的仙女山莊吃土菜,時夕陽西下,涼風習習,令人印象深刻。期間還有一趣事,在燒香拜佛時,其中一個比我年紀小一圈的同事,被老尼姑誤認作是我的父輩。然後讓老尼再猜,老尼仔細瞧瞧,一本正經說:是不太像父親,應該是兄長。同事悻悻然:我真的有這麼老嗎?
哈哈,何雲老真的有這麼「小」嗎?
這一直成了大家平時聚會時打趣的一個話題。這次重遊仙女山,陽光正好。把車停在農莊,沿公路步行而上,來到山門,門邊有一幅對聯:
古剎越千秋摘南嶽紅霞西天法雨;
女神彰萬代凝北辰紫氣東地煙雲。
再往上走就是入山售票處。同行的有一過七旬的老者,說就不上山了。那位曾被誤會的同事趁機說:我也是七旬老翁了,也不再去見尼姑了吧!然後大家呵呵哈哈。
一幫人走簡易公路,半山上新建一馬騎樓,再往上,馬騎嶺上據說還有一觀景臺,相傳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將軍曾在此駐馬觀山。我們往另一方向的「龍安寺」去。「龍安寺」歷經多次毀損,最後一次是1958年大躍進之時,寺廟被毀,山上的樹木也被伐光。現在的龍安寺為1988年重修。龍安寺建在山頂,拾階而上,走近大門,有一對聯:四朝靈跡,三楚大觀,頗為大氣,頓時讓人肅然。
寺內有三殿,武聖殿、娘娘殿、祖師殿。武聖殿供奉的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關公。殿門對聯書「志在春秋;威震華夏」。殿內關公神像邊的對聯則進一步演申:「威震華夏德蔭千秋忠昭日月,志在春秋功垂萬世氣壯山河」,關公而為神,其實昭示的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忠勇孝義傳統,與西天來的「佛」同處一室,互為昭彰,大約也是中國文化合和傳統的一種體現吧!
武聖殿旁就是娘娘殿,還沒入殿,剛準備照張像,就被老尼告知,入殿必須燒香,不然照相也不可。拜佛的心情頓時也沒了。看著娘娘殿上方那個大大的「佛」字,還有那幅對聯:「仙人眷屬,香火因緣」,想著,佛之大德也難擋世俗之欲啊!古今皆然。寺門前有一仙人碓,石碓有三眼,傳說從前每天清晨,能分別出油米鹽三物,可供寺僧一人食用。後因僧人貪婪,將其眼鑿大,也就不出了。至今惟存碓眼,供世人感懷。
既如此,那就在露臺上看看風景吧!難得天氣晴好,藍天,白雲,綠樹,冷枝……據說仙女山之脈源於湘鄉黃龍山,經韶山東折,蜿蜒而來。但見遠山如黛,安靜如處子。騎馬嶺山巒起伏,又有駿馬奔騰之勢。《南嶽志》稱仙女山為碧岫峰。碧岫者,碧玉之山也。站在碧玉山巔,雖冷風拂面,覺神清氣爽。同伴都已下山,卻兀然立著,依依不肯離去。
一個人下得山來,農家庭院,飯菜已上桌。樹蔭旁,陽光下,土雞、活魚、臘肉、素菜、柴火鍋巴飯……滿滿一桌,再加小酒一盞,大家或狼吞虎咽,或細酌慢咽,然後感嘆:偷半日之閒,享自然之趣,得自在之樂,人生如此,該知足了。
飯後,有的在院子裡喝茶曬太陽,有的在車裡高眠,小朋友則在滿架的臘肉臘魚下玩耍。小朋友曾老惦記著大人的手機,不許,然後才去玩沙土。問:好玩嗎?答:好玩。
回來,孩子還感嘆著:爸爸,我終於知道了,你小時候玩泥巴的快樂了。
2021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