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上海哪個大學?"
"就是上海大學!"
"共祝前程似錦",2020年7月3日,中國第一高樓、世界第二高樓的上海中心大廈為上海大學的畢業生亮燈——從19:22到20:20,寓意著上海大學從1922年到2020年的發展歷史,上海中心亮燈是上海大學畢業季的一項傳統。
上海大學、上海中心,同樣都以"上海"這座城市來命名。有人說,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學則代表了上海的氣度。這不僅是對上大畢業生的一種鼓舞和激勵,更是一座城市關注和重視教育的一種表態。
放眼全球,許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學都在世界高校前沿,比如東京大學、倫敦大學、紐約大學等。中國也有北京大學、香港大學進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於中國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學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
歷史上,她曾跟黃埔軍校並稱,留下了"武有黃埔 文有上大"之美名。現如今,她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了解上海大學,最好的方式是從校史開始。
文有上大,武有黃埔
上海大學誕生於風雨如晦的年代,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色學府"。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猶如茫茫黑夜裡照進希望的曙光。1922年,為應對軍閥混戰時局,承擔起救國使命,國共合作建立上海大學,也就是現在人們口中常說的"老上海大學"。這是中國共產黨參與創辦的第一所高校,校長為于右任,教務長為瞿秋白。
老上海大學發軔於閘北裡弄,遷播於租界陋巷,後選址於江灣一隅。那時校舍簡陋湫隘,辦學經費拮据,但在中國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聲譽日隆,紅色學府名聲不脛而走,吸引四方熱血青年奔赴求學。五年時間裡,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輸送了大批傑出人才,留下了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李碩勳、楊尚昆、陳望道等一長串彪炳史冊的名字,在當時就贏得"文有上大,武有黃埔"之美譽。經歷了短暫而輝煌的五年,1927年,"四一二"事變爆發,老上海大學被國民黨當局強行關閉。
篳路藍縷,薪火相傳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復辦上海大學(簡稱原上海大學)。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學於上海解放紀念日組建成立,新的上海大學由上海工業大學(成立於1960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於1958年)、原上海大學(成立於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成立於1959年)合併組建。
兩次合併組建得到了老上海大學校友及其後代的熱烈支持和響應,他們紛紛題詞、致信,祝賀母校"復建""重光";黨中央、國務院及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殷切希望新上海大學繼承和發揚老上海大學的光榮革命傳統。新上海大學首任校長、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先生提出:"當今世界,以城市命名的大學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我們上海大學的任務,就是達到這些大學的水平,並與他們並駕齊驅!"
新組建的上海大學傳承創新精神,在國內最早實行"三制教育",即學分制、選課制、短學期制,在國內高校領風氣之先。此外,還在教育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輔導員隊伍聘任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垂範,為上海乃至全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貢獻了上大智慧。
2016年以來,上大先後成為上海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單位、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試點單位、教育部"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榮獲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是上海高校中僅有的兩所"全國首批文明校園"之一。可以說,建設與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學的夢想正在一步步有條不紊地實現著。
勇立潮頭,全國前列
近年來,在國家戰略引領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學的"名校戰略"軌跡明顯——無論是辦學水平還是社會影響,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教育質量,都躋身全國高校前列。
在上大有著一支實力一流的師資隊伍,其中包括全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3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7人;上海市領軍人才23人。
而在教學平臺方面,上大更是實力出眾,現有1個科技部與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科技部與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4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簡稱"1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批准備案建設的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3個上海高校智庫,為培育英才營造了肥沃的土壤。
依託著一流的師資隊伍和優質的教學平臺,上大打造了一批質量上乘的課程。上海大學首創"項鍊模式"教學法,榮獲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學校在全國率先開設"大國方略",被譽為"中國系列"課程的開山之作。"創新中國"入選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團隊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上大推出的"育才大工科"——人工智慧系列通識課,"人工智慧""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生命智能"等名師優課,打開學生腦洞,強化人文內涵,提升中國文化自信。迄今,教學團隊已上線超星爾雅同名慕課9門,出版12部配套教材。上海大學思政"紅"課,被央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廣泛報導,在全國範圍內樹立了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的教學標杆。
上海大學奮力行進在發展的快車道上,發展勢頭迅猛:
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9個強勢學科進軍全國前20%,社會學、美術學2個學科獲評A類,較上一輪進步顯著;有35個學科入選軟科2019"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上榜學科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根據ESI 最新數據顯示,上大有工程、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物理學、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社會科學9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ESI學科排名百分位不斷向前,目前工程學科已接近前1‰,一眾學科正在積蓄力量,朝著世界頂尖學科行列邁進。
在2020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榜單中,上大共有19個學科上榜,其中冶金工程居全球第26位。
憑藉著雄厚實力,上大人向來擅長為國家的重大工程貢獻智慧。孫晉良院士研發的碳/碳複合材料已批量用於我國多個型號的航天運載器;無人艇團隊"精海"系列無人艇已廣泛用於南海巡航、東海勘測、南極科考等領域……這些上天入海的"大國重器",都閃耀著上大人的智慧之光。自新組建以來,上海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科研能力和水平處於全國高校先進行列。
一流師資、一流學科、一流平臺造就一流人才。在上大,從來不缺高水平學霸。2020屆畢業生中,環化學院博士生羅磊,圍繞"0-1"原始創新,成功研製人工納米抗體,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等重要期刊;材料學院博士生王琦琨,聚焦卡脖子技術,從事氮化鋁單晶生長研究,獲得20多項專利,打破歐美長期壟斷;管理學院碩士生謝天豪,組織團隊研究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在第十六屆"挑戰杯"中勇奪特等獎;錢偉長學院本科生史雨晨,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Finalist(前0.32%),還帶領團隊獲上海市陽光體育大聯賽高校組男子國際跳棋團體和個人雙料第一……
而上海大學的畢業生素以"知識面寬廣、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發展後勁足"而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2016年學校被教育部評為首批50所"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2019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9.21%。近五年就業率均居於上海市同類高校前列。2019年全球QS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中國內地高校排行榜中,上海大學位居16位。
進步神速,趕超985
學校的未來和學生的未來是相互成就的。如今的上大已是教育部"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中國大陸進步最快的大學之一。在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上海大學位居全球高校第387位、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16位,排名趕超部分985高校。
校友是學校培養質量的投影,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上大人"已有30餘萬,其中很多人成就卓越。1987屆物理系校友黃勇,是國際著名的光器件專家,其領銜研發的高雙折射保橢圓光纖,達到世界領先水平;1997屆機自學院校友王迅,因在雷射投影手機產業的傑出貢獻,被授予"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
近年來,上大的發展可謂越來越充滿活力。除了在上海招收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外,在全國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也選擇報考上大,連續兩年,報考上大研究生的人數位列全國第二。
此外,作為日益國際化的大學,近年來上大國際學歷生以每年接近30%的速度遞增。這些國際學生的生源遍布世界各地,超過60%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近30%來自歐美地區。上大目前與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00所院校或機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著力推進學生國際視野提升計劃,打造以"境外高水平海外交流、境內國際化校園營造"為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在上大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已超過4000人,可以說其對國外學子相當具有吸引力。上海大學對外開放與留學生的增加,在全國處於一個較高水平,已成為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高校。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身處偉大時代,立足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大學擁有大好的發展機遇。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作為中國經濟之都、世界著名國際性大都市,上海的城市發展始終走在中國城市前列,目前上海正在著力打響"四大品牌",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全力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發力推進新時代全方位對外開放。上海需要靚麗的文化和教育名片,需要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地方大學。
為對接國家和上海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上大成立了長三角研究院,服務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示範區建設;成立臨港研究院,服務上海承接國家創新戰略。謀劃服務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新舉措,建立微電子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籌建生物醫藥研究院,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瓶頸,在上海打造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高地中貢獻上大方案。
吳曉春團隊: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性能工模具鋼及應用"項目;工模具鋼完成單項3000萬元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吳明紅團隊:通過離子精確控制石墨烯氧化膜的間距層,應用於受汙染水體治理;寶山區6條治理河道水質指標均已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
任忠鳴團隊:獲"關於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基礎研究項目"(兩機專項)第一批立項,經費3730萬元。
"上大藝術流派"正在產生巨大影響, 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
賡續紅色基因,在改革創新中砥礪前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上海這片沃土上,上海大學這所"紅色學府"會發展成為地方高校建設中的標杆,成為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地位相符的世界一流大學!
圖文信息源自網絡
關注「高校與科研」,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新鮮資訊和原創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