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根據美國著名作家湯姆·克蘭西小說改編的影片《獵殺紅色十月號》在美國上映,它講述了潛艇艦長雷米斯(由肖恩康納利扮演)率領蘇聯潛艇紅色十月號衝破重重阻力,成功投奔美國的故事。影片憑藉演員精彩的表演,緊張刺激的劇情,成為了影迷心中的一代經典。這部影片中的蘇聯潛艇正是大名鼎鼎的「颱風」級戰略飛彈核潛艇,一個令西方感到恐懼的名字。
「颱風」級核潛艇是蘇聯第三代彈道飛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海軍史上噸位和體積最大的潛艇。「颱風」級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此時正值冷戰的高峰期,同時也是蘇聯的鼎盛時期。此時,美蘇雙方在戰略飛彈核潛艇上的競爭尤為激烈,1968年美國決定建造可以攜帶三叉戟飛彈的「俄亥俄級」戰略飛彈核潛艇,蘇聯得知此事後也坐不住了,於是立刻開始著手研究對等的戰略飛彈核潛艇,這就是後來的「颱風」級。
颱風級核潛艇水下最大排水量高達46000噸,長度172.8米,寬為22.3米,吃水也達到了12米。因為採用了核動力,其水下航速可達27節,最大下潛深度可以達到550米,設計自持力為90天。「颱風」級使用了獨特的品字形雙殼體設計,它有兩個平行的耐壓艇體,飛彈發射筒放置於兩個耐壓艇體之間,而沒有將它放置在耐壓艇體內。發射筒架在兩個艇體之間,而設計人員將中間部分設計成了一個耐壓中央艙段。在這個艙段內部安裝有指揮室、聲吶系統、雷達和潛望鏡等電子設備,這樣它搖身一變就成為了指揮臺。「颱風」級的耐壓艇體和魚雷艙使用鈦合金製造,其餘部分則使用普通強鋼製成。為減小噪音,蘇聯人在殼體外表面鋪設了消聲瓦,但是它的靜音性還是要略差於對手俄亥俄級。颱風級體型巨大,吃水很深,所以其內部還有特設壓載水艙。在潛艇航行過程中,它會裝滿水,返回基地前,會將水放掉,以增加浮力,減輕吃水保證潛艇能順利進入基地。由於颱風級體積大,其艙室數量有很多,空間也很大,可容納官兵170多人,而且颱風級還配備了空調、電視和錄像機,甚至其內部還設有桑拿房和遊泳池等設施。
颱風級最致命的武器要數它攜帶的20枚P-39潛射飛彈了,這是蘇聯研製的一款三級固體燃料彈道飛彈,長16米,直徑2.4米,重90噸,採用慣性制導,可以攜帶10-20萬當量的核彈頭,射程可達8300公裡,誤差只有500米。P-39威力巨大,精度又高,具備極強的打擊能力和威懾能力。颱風級還裝備了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22枚魚雷,同時它還具備一定的防空能力,艇上裝有8個「針」式防空飛彈發射筒,可攜帶48枚防空飛彈。
按照蘇聯海軍的預想,颱風級是一款具備二次核反擊能力的核潛艇,它可以從北冰洋海域發射彈道飛彈,打擊美國本土戰略目標。可以說,颱風級基本滿足了這個要求,它攜帶的20枚P-39飛彈足以覆蓋美國全境。不過就單艇性能來說,颱風級與俄亥俄級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它與俄亥俄級都具備全天候發射飛彈的能力,而且颱風級還有同時發射兩枚飛彈的本事,但是它的噸位和寬度卻要比俄亥俄級多出一倍有餘。而且,俄亥俄級的載彈量還要多於颱風級,俄亥俄級的早期型可攜帶24枚三叉戟-I型飛彈,後期型可攜帶24枚威力更大的三叉戟-Ⅱ型飛彈。與之相比,颱風級的20枚P-39則要遜色一些,而且它的性能也不如三叉戟。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建造的6艘颱風級潛艇。不過此時國際局勢和俄羅斯國情都已經發生了巨變。加之P-39飛彈狀態堪憂,俄羅斯被迫將其退役,颱風級沒有了配套飛彈,也只能當作常規武器使用。另一方面,颱風級的使用維護成本極高,這對兜比臉乾淨的俄羅斯來說,實在是吞金巨獸。況且,颱風級身軀碩大,在現代反潛技術面前已經很難有大的作為。綜合這種種原因,俄羅斯最終決定放棄颱風級核潛艇,僅保留一艘作為武器實驗潛艇,於是這股」深海颱風」也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俄羅斯放棄颱風級也是基於作戰環境和現實條件變化做出的選擇。颱風級的誕生主要是為了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但是這種不計代價的投入方式並不適合俄羅斯。目前俄羅斯更需要保護國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侵犯,所以俄羅斯人將精力放到了「北風之神」級飛彈核潛艇的身上。與「颱風」級相比,「北風之神」級將保持戰略威懾力,提升打擊能力和打擊質量作為首要目標,雖然其載彈量僅有16枚,但是它攜帶的布拉瓦飛彈性能更為出色,而且還採用了全新的電子系統和隱身設計,靜音性也有了顯著性提高。颱風級已經失去了服役的意義,退役就成了唯一的歸宿。新人換舊人,「北風」送「颱風」,這是俄羅斯最現實,也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