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江西贛州街坪村村民楊臣先,一生搬了兩次家。
第一次是1988年,為了修建贛江中遊的大型水庫——萬安水庫,當時25歲的楊臣先揮別故居,就地後靠遷進了山坳裡的土坯房。「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連通外界,就像是與世隔絕。」
第二次是2018年。經過30年風雨衝擊,楊臣先的土坯房已經「搖搖欲墜」,成了危房。在江西省贛州市公安局扶貧工作隊精準幫扶下,55歲的楊臣先領著妻兒,在村裡的旅遊大道旁,蓋起了兩層小樓房。站在自家小樓前,楊臣先摸著牆體告訴記者:「我自己會蓋房,就沒有找施工隊,都是扶貧工作隊隊員和我們一起,一磚一瓦壘起來的。」
兩次搬家,一次為了生存,一次為了生活。談起自己家翻天覆地的變化,楊臣先說,最要感謝的就是贛州市公安局扶貧工作隊。從新房選址到籌集資金,扶貧工作隊隊員全程參與,「沒有扶貧工作隊的幫助,這房子蓋不起來。」
楊臣先家脫貧致富的故事,正是江西省公安機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訓詞精神,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縮影。
5年來,江西省公安廳定點幫扶贛州市上猶縣社溪鎮嚴湖村,「輸血」「造血」雙管齊下,2017年,嚴湖村實現貧困村脫貧退出,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同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贛州市各級公安機關駐村、掛點、對口幫扶的124個村、6628戶貧困戶。贛州公安直接投入扶貧資金2980餘萬元,幫助20363人成功脫貧。
硬化道路直接入戶、產業經濟紅紅火火、村容村貌乾淨整潔、農民兄弟精神昂揚……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情鋪展在江西這片紅色熱土上。
「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日子會更好。」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對贛鄱人民的美好期許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看鄉村巨變,品幸福滋味
今年53歲的方永旭已經做了18年的上猶縣社溪鎮嚴湖村黨支部書記。他喜歡站在村委會樓頂舉目四望:「他們來了之後變化太大了,這是扶真貧,更是真扶貧。」
方永旭口中的「他們」,指的是江西省公安廳駐嚴湖村扶貧工作隊。
從2015年起,江西省公安廳對口扶貧嚴湖村。5年前,嚴湖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是村民最真實的生活環境。如今的嚴湖村:500畝蔬菜大棚,蔚為壯觀;野生茶油基地,星羅棋布;幾家茶油榨油廠,香飄十裡;戶戶通公路,家家有收入。
「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多虧了扶貧工作隊的民警。」10月18日,記者在嚴湖村活動廣場看到一群正在休閒娛樂的村民,知道記者的來意後,樸實的村民們反覆用這句話,告訴記者他們的驚喜和對扶貧民警的感激。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5月,毛澤東重上井岡山,看到井岡山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寫下這句詩詞。它也激勵著贛鄱兒女直面挑戰,迎難而上。
嚴湖村地處山區,耕地少、山地多,村裡基礎建設非常薄弱。江西省公安廳駐村扶貧工作隊進駐嚴湖村後,大力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安居扶貧、基礎設施扶貧、兜底扶貧、精神扶貧等工作,一系列的扶貧措施助力嚴湖村實現整村脫貧。
江西省公安廳駐嚴湖村第一書記吳民告訴記者,如今,嚴湖村汙水治理溼地工程、環境整治工程等重點工程已全部完成,嚴湖村道路、水利、排水排汙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還有于都縣張軍村。以前,交通不便一直困擾著張軍村的經濟發展。
「人進不來、車出不去。我們守著好山、好水、好地,卻不能帶領群眾致富。」于都縣公安局駐張軍村第一書記溫樹華告訴記者。
要想富,先修路。于都縣公安局駐張軍村扶貧工作隊聯合村兩委,籌集資金,帶領鄉親們全面升級村裡的「水電路」,安裝太陽能路燈,照亮了鄉親們的脫貧致富路。
張軍村背靠龍溪山,山泉水礦物質豐富,土地是富硒土壤。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帶領鄉親們發展特色種植業。如今,臍橙、富硒水稻、鷹嘴桃等農產品已經遠銷國內多省,村集體年均收入40餘萬元。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實地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握著鄉親們的手說:「共產黨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後日子會更好!」
再過幾天,張軍村970畝的富硒晚稻就要收割了。明媚的陽光映照著金黃的稻田,格外喜人。「靠這一茬兒晚稻,我們村集體預計增收30餘萬元。村集體有了錢,就可以完善基礎設施,給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張軍村支部書記曾太貴10月19日接受採訪時興奮地告訴記者。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產業經濟紅紅火火,村民收入節節攀升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有著精準論述。
為了讓嚴湖村村民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路,從2015年起,江西省公安廳黨委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千方百計為嚴湖村「造血」「供氧」。
江西省公安廳扶貧工作隊在嚴湖村大力發展油茶、速生豐產林、大棚蔬菜、光伏發電、水面種養等五個產業,以此帶動全村所有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6年起,在江西省公安廳幫扶和資源引進下,嚴湖村搭建起一個500畝大棚和15畝連體玻璃溫室大棚。
10月18日,記者在嚴湖村大棚基地看到,辣椒、苦瓜、桃子綴滿枝頭,豐收在望,鄉親們在大棚前,緊張地往車上裝載辣椒、絲瓜等農產品。
「在產業基地,農戶既可獲得土地租金,又可獲得勞務工資。貧困戶每年可從基地獲得8000元至1萬元的收入。」吳民一邊幫鄉親們包裝辣椒,一邊向記者介紹群眾的增收情況。
嚴湖村的產業經濟形式多樣,除了500畝蔬菜大棚基地,嚴湖村建成的光伏電站早已實現併網發電,貧困戶每年可從中獲得3000元穩定收入。村委會門前的水面種養產業基地,充分利用40畝冷漿田種植蓮子、蓮下養魚,貧困戶每戶每年可獲得3000元分紅。
風景這邊獨好。500畝蔬菜大棚,豐收在望;野生茶油基地,遍地開花;太陽能電池板,熠熠生輝……一個可持續發展、抗風險能力強的嚴湖村正在一步步走向振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贛鄱大地上,產業扶貧特色項目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扶貧車間就是贛州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打造的特色產業扶貧項目。扶貧車間幫助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願、但家有老人和小孩無法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截至今年8月,贛州市共有扶貧車間1100餘家,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超1萬人。
10月19日,記者來到了位於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湖江村的扶貧車間——玉華製衣廠。廠長肖玉霞告訴記者,目前車間一共有26名工人,其中貧困戶19人。
2018年,贛州市公安局駐湖江村第一書記許飛知道村裡的肖玉霞在外面開廠的消息後,就「三顧茅廬」請她回到家鄉開廠。
記者在扶貧車間看到,20餘名工人緊張作業,一件件衣服在流水線上流轉,最後打包成箱。
「你可別小看咱們這個扶貧車間,現在車間的訂單都是來自英國的訂單,這些衣服都是要發往英國銷售的。」許飛自豪地介紹。
贛州市公安局駐下站村第一書記尹曉輝則把黨建融入產業扶貧。尹曉輝在下站村建立了「三合一」促脫貧模式,即「基層黨建+農村合作社+村級農場」引領全村脫貧致富。從抓黨建著手,從扶智、扶志下功夫,開展黨建活動,建立黨建制度,引導村民發展產業,創辦農場,建立合作社。在他的帶領下,下站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貧困村變成鎮級產業發展示範村。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脫貧攻堅警民同心,鄉村振興攜手共進
自2015年嚴湖村成為江西省公安廳定點扶貧村後,江西省公安廳領導一直牽掛著嚴湖村貧困戶的生活。
10月21日,江西省公安廳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何軍威來到上猶縣社溪鎮嚴湖村走訪慰問困難群眾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家庭收入怎麼樣?生活有什麼困難?何軍威事無巨細地問起貧困戶的生活情況。
「扶貧幹部下農村,串戶挨家送溫暖。衣食住行全過問,春風吹拂我家園。」這是嚴湖村貧困戶陳永泰寫的詩。
為了和鄉親們打成一片,江西省公安廳駐嚴湖村扶貧工作隊設立了「鄉間夜話」「鄉間午話」制度,利用中午、傍晚農閒時間,在田間地頭、在村民家裡,和村民們拉家常,宣講黨的扶貧政策。
「我們用真心待群眾,他們能感知到,並回報以真心。」吳民告訴記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贛州市各級公安機關派駐貧困村的第一書記都堅守在鄉村防控一線。巡邏防控、排查人員、代買生活物資……第一書記以鄉村為家,為鄉親們築起了一道防護牆。
青山著意化為橋,警民攜手一家親。
「那時防護物資很緊缺,鄉親們把家裡僅剩的口罩送給我們。」回憶當時情況,興國縣公安局駐聯群村第一書記劉英輝眼圈發紅,「鄉親們說,他們在家裡不出門,戴口罩的機會少,就硬把口罩塞給我們。」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脫貧攻堅,勝利在望之時,更要快馬加鞭,不能懈怠。第一書記們的目標已經瞄準了鄉村振興新徵程。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打牢產業扶貧基礎、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一書記們步履不停,依舊奮戰在他們熟悉的土地上。
(文/圖:本報融媒體報導組記者金衡、陳希、萬廣朋、劉玲、張建鑫、李然、曾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