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很重要,孩子幸福感缺失,很難感受愛與溫暖

2020-12-12 鐵蛋育兒說

本文圖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丁丁是個五歲的孩子,卻沒有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活潑天真。因為爸爸媽媽對他的嚴格要求,每天他都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作業包圍著,對於大多數事情都提不起來什麼興趣,就算收到什麼禮物。

也總是低下頭說句謝謝,並沒有表現出很積極、很期望的神情。唯獨只有在幼兒園得到老師的誇獎,才會有一絲絲開心的神情。

其他的很多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個人沉悶悶的。很多人都誇丁丁沉穩,可是老師們看著都很著急,不知道怎麼激發孩子的活潑的天性。

其實丁丁這是「幸福感」缺失的表現,幼兒教育專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曾在《蒙臺梭利的教育》一書中對「幸福感」做過詳細的詮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給孩子建立兩個幸福感。

第一個是「首要幸福感」,第二個是「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是指在3歲左右,孩子從父母那裡接收的愛意所建立的。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通過一些間接的東西所聯繫的。

比如,無論在什麼樣的過程中,無論結局的好壞,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感受,都能從中感受到幸福。而丁丁總是感受不到快樂和幸福,這正是幸福感缺失的表現。

▌缺乏「幸福感」的孩子往往很難感受到愛與溫暖

「幸福感」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的感覺,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切快樂的來源,因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很容易尋找和體會到一切積極的環境。但是缺乏「幸福感」的孩子的表現往往截然相反。

「幸福感」的匱乏的孩子,會用不理智的行為極力回補缺口。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大人擁有一些很獨特的愛好,比如,喜歡收集某類特殊物品;特別喜歡吃某一種食物,或者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奇奇怪怪等等,這些現象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於在他們小時候的階段,這些需求被拒絕,在這些方面「幸福感」的缺失導致的匱乏心理。

很多父母喜歡以「為了孩子好」的說辭,來一次次拒絕孩子對於某件事情的需求。很多時候,父母拒絕孩子的事情可能會忘記。

但是,孩子沒有在他們真正渴望的需求上得到滿足,身體會幫他們永遠記住這件事情,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行為選擇。就像朋友歡歡一樣。

因為小時候父母從來都不允許她吃糖,小時候想吃糖的需求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讓她如今每次逛超市都要可以買上各式各樣的糖果來彌補小時候的空缺。

所以,父母那些「為了孩子好」的拒絕,其實不僅僅剝奪了孩子吃喝玩樂的權力,還很有可能會給他們在未來無法理性面對這一方面的缺失帶來消極的影響。

「幸福感」匱乏的孩子,快樂總是要依賴於外在事物。

「幸福感」是一個人由衷的自我感受,而且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往往是緊密相連的。一個人若缺乏首要幸福感,他們感受到的次要幸福感程度也會隨之降低。

就像開篇所講的丁丁一樣,一個充滿嚴格要求的家庭裡,條條框框提高了他的接受幸福感的門檻,所以他的幸福感也總是依賴於外界。

只有在幼兒園得到表揚時,才會得到一絲絲的開心。而太過於受外界因素,情緒發生波動的人,固然不會生活得很自在。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相信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也是由衷的希望他們能在一個幸福美滿的環境裡成長。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幸福呢?其實很多時候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偏差。

讓孩子感受到「幸福感」的關鍵一步是父母要學會傾聽。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一檔節目上,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問一名小朋友:「等你長大了,你要做什麼?」小朋友說:「我要當飛行員!」

主持人接著問:「那萬一有一天,你駕駛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引擎全都熄火了,怎麼辦呢?」小朋友說:「首先我會告訴飛機上的所有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會背上降落傘包先跳下去。」

所有的觀眾都笑了,但是主持人專注的看著孩子,發現孩子顯得有著急,便繼續問:「為什麼你要先下去呢?」小孩激動的說道:「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其實在這個故事中,主持人林克萊特做到了傾聽。很多時候家長或者老師,在聽到孩子說要自己先跳下去的時候,就會急於制止孩子這種錯誤的做法,並且還會進一步指責孩子,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就被迫打斷。學會傾聽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在和孩子說話時,要用眼睛專注孩子,在情緒上給孩子傳達「我在聽」的訊號。

這樣才能達到和孩子的有效溝通。進而,孩子會在溝通上,因為得到與父母心與心的接觸,幸福感便會自然的得到提升。

「為了孩子好」不一定只能拒絕,適當的滿足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在綜藝《拜託了冰箱》中,黃磊曾表示,對於孩子吃零食的需求上,他從不以錯誤的方式去回絕。他說,冰淇淋的勺子太大了,他會把買來的冰淇淋分別放在製冰盒裡,孩子每次能吃一小個。黃磊覺得一味的拒絕是不正確的做法,並說:「沒吃過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聰明的家長,不是在以「為了孩子好」的理由,去拒絕孩子的需求,而是會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遵守適度原則。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但恰恰是這一刻,才是教育真正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對於孩子的需求,哪怕在我們看來,這些需求對於孩子並不有利,我們要做的第一步也不是拒絕,而是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渴望。適當轉變直接給予他們零食的做法,和孩子做好約定,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幸福感」的教育中,父母一定不吝嗇於表達愛。

有專家指出,一個人每天獲得4次擁抱,只能維持生存;每天獲得8次擁抱,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每天獲得16次擁抱,他才能夠成長。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積極的表達愛,讓孩子無時無刻感到無私溫暖的愛。

美國的一位人際關係專家將父母對孩子的愛分為兩種:一種是「愛的大餐」,另一種是「小點心」。「愛的大餐」是指每天3次,每次至少3分鐘主動向家人和孩子表達愛。

「愛的小點心」有很多種,可以親吻額頭、微笑、擁抱、讚美、感謝等等。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父母一定要做學會主動去表達愛的主體,主動去擁抱孩子,主動去說「我愛你」,感受到愛是獲得幸福感的第一步。

家庭的儀式感有利於孩子「幸福感」的建立。

很多父母說,現在的孩子擁有那麼多玩具,喜歡吃什麼家長大都會給他們買。這麼好的條件,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孩子感受不到「幸福」呢?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物質條件上,孩子的富足,但是精神層面上,他們是極其匱乏的。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從家庭中得到的幸福感,遠大於從物質上獲得的幸福感,甚至遠超過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

所以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並不是一房間的玩具,或者是一柜子喜歡的零食,而是父母對於家庭氛圍和家庭儀式感的培養。

《小王子》中小狐狸是這麼對小王子解釋儀式感的: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的建立其實在於身邊的小事上。

比如,每天到家的一個擁抱,出門前的一句注意安全,甚至每個月確定的一天家庭日,一起策劃舉辦活動,或者約定出行。在這些儀式感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美好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感。

在成長過程中,肯定、鼓勵孩子是幸福感最好的來源。

席勒說:「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同樣我也非常討厭別人的指責。」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同樣是渴望父母發表揚和鼓勵的。

但是往往很多中國父母都缺乏對孩子的表揚、肯定意識。他們覺得孩子比別人優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反,讚譽對孩子來說,可能還會讓他們自大自滿。

但其實他們都走入了一個教育的誤區,父母的一句「你那麼棒!肯定可以做到!」勝過無數次苛刻的要求限定。在鼓勵和肯定中長大的孩子,由於他們在很多成長的關鍵期間,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固然內心的幸福感也是更多的。

孩子的「幸福感」並不是憑空而生產生的,它需要每一個父母用心去改變教育,用心做好愛的教育,因為只有這樣,在成長過程中流露出來的愛和幸福,才會讓他們首要幸福感的確立更加穩固,更加有利於他們次要幸福感的關於愛與溫暖的接收。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從小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之後成就一般都不差
    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講的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因為忙於工作,忙於掙錢,沒有時間陪伴上小學的兒子。兒子很孤獨,有一天終於情緒崩潰,大哭著把自己積攢的零用錢一股腦拿給媽媽,邊哭邊喊:錢,錢,整天就知道錢,錢有那麼重要嗎?看了這段視頻,心裡不免有些難過。
  • 什麼能力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感?現在開始練習起來
    我們培養孩子的感恩,不僅僅是希望我們自己的付出得到孩子的理解,更是為了他們的未來打好基礎。很多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心懷感恩的孩子,長大後會更成功,家庭更美滿,身體更健康,而且在學校裡也會成績更好。
  • 美國心理學家:養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童年的這5種體驗缺一不可
    生於物質匱乏時期的父輩們,很容易將幸福感與物質掛鈎,所以他們很難理解為何現在的很多孩子物質如此充裕,還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快樂。 人的幸福感從何而來?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具有幸福感的人?天使今天為你分享這篇文章,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幸福的童年有公式?
  • 第一印象對孩子成長多重要?了解首因效應,幫助孩子提高幸福感
    同樣的,孩子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由於工作的原因,老吳不得已把孩子放在了鄉下父母的家裡照顧。等到了孩子準備要上小學的時候,老吳的工作逐漸穩定下來了,收益也越來越高,於是他就讓妻子辭職當起了家庭主婦,然後把孩子接了回來。
  • 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孩子的幸福感真的差距很大嗎?
    為了孩子的教育,顧佳一家想辦法搬家到了大房子,為了讓孩子上最好的幼兒園,顧佳卑微地去融入太太圈,認識高高在上的王太太。而對比劇中的擺攤一家,對孩子的教育似乎就沒有那麼精緻了。每天和孩子一起擺攤,淋雨,吃著各種苦。有網友感嘆:家庭條件的不同,孩子的教育差距原來這麼大,有錢人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一般人卻在為孩子入學搖號問題苦惱。
  • 從音樂教育裡讓孩子獲得幸福感
    同時他還指出:「我覺得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給孩子種下文化的種子,學習琴棋書畫,唱歌是能夠通向靈魂,舞蹈能夠懂得節奏,畫畫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小學要培養的是價值觀,做人的道理;初中強調要有一些技藝,初中孩子最活躍,要培養紀律性;高中一定要找到未來的興趣。」
  • 豆瓣評分7.7《孩子如何思考》怎麼培養高情商高智商孩子?
    今天給大家介紹《孩子如何思考》,這本書會教我們怎麼培養孩子的思維,讓孩子成為一個高智商,高情商,有幸福感的人。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她在兒童學習和發展的研究有很大貢獻,他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通過觀察三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印證了她在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
  • 國際家庭日:如何增加孩子家庭幸福感,家長應把「愛」變成動詞
    不幸的家庭百態萬千,幸福的家庭卻都有共性,比如陪伴、犧牲等等,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討論討論,作為一個家庭的組成成員,如何增加我們小家的幸福感?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希望孩子過得好,那麼就給他們想要的陪伴,每天多擠出十幾分鐘,就已經能做很多事了,可以讀繪本、可以談談心等等。對待生命中重要的人,老人、伴侶、孩子,我們真的應該多花一些時間!
  • 影響學生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
    而且,此次PISA測試正式把評價領域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生活技能擴展到非認知領域,開始關注學生生活中的體驗、經歷和感受。  PISA2015測試採用學生自陳式報告的形式詢問學生對生活的看法和態度,給學生機會和空間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未來的期許,並且把學生在心理上對他們生活的總體評價界定為「生活滿意度」或稱之為「幸福感」。
  • 用心感受生活便會擁有幸福感
    幸福感不單是擁有太多物質才能獲得,只是因為內心的滿足一點點因素便能激起內心的幸福感。我一直對我的生活很不滿,我不滿於我家庭成員關係的糟糕,我不滿足於我在事業上的屢屢不得志,雖然羨慕別人過得精彩瀟灑,但我的要求也不高,我只要家庭和諧,工作順利我便能心情舒坦了,當我生活中讓我不滿的因素解決後,幸福感自然就來了,如果對於生活的要求越簡單,便容易感受到幸福。
  • 為什麼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堅毅品格
    堅毅品格的培養,近年來受到各國教育者的極大關注。毋庸置疑,培養孩子具有堅毅的品格,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毅品格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培養和塑造孩子堅毅的品格,能夠提升其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增加積極情緒情感體驗,減少消極情緒的困擾和影響。
  • 來自志願者的西寧幸福感
    西寧榮獲「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他們功不可沒。他們是一道道紅色的風景線,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志願者」。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斑馬線上有他們的身影,街巷清掃隊伍裡有他們的身影,孤寡老人身邊有他們的身影……他們處處散發著文明的氣息,用行動溫暖了一座城,提升了我們城市文明的高度和厚度。
  • 孩子有幸福感,要做到這3點
    幸好爸爸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感受,給他一個安全的地方宣洩,允許他慢慢走出來。這便是好父母應有的樣子。在育兒書《讀懂孩子的心》裡提到,當父母能夠準確地讀出孩子此刻的心情和感受時,他的情緒水平才會快速地下降,他才會恢復正常。
  • 霍啟剛帶三娃散步:男人的幸福感,往往來源於家庭!
    他們腦海裡面所想的都是如何將自己的事業搞好,如何多賺一點錢,像霍啟剛這樣願意花時間陪伴家人和孩子的確實很少,而從他們在一起的畫面可以看出他確實非常幸福。不管是事業有成的男人,還是普通男人,他們的幸福感大多來源於家庭,家庭是男人溫馨的港灣,是他們生活當中的小太陽。
  • 女人最高級的幸福感是從廚房開始的
    當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不管窗外是否有風有雨,那份溫暖愜意也會讓平淡的日子變得活色生香。生命裡的每一天都會因此而變得飽滿充實起來,原來女人最高級的幸福感是從廚房開始的。中國的美食自然是形式萬千、各有特點的。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日本的便當。在日本有一個溫柔的女子,她的名字叫慄原晴美。
  • 來自西歐國家的育兒智慧:如何養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
    無論能不能借鑑,我們都能從下面了解到,人家是如何幫助孩子幸福地成長的:1、重視家庭時間陪伴,一直是育兒父母們的一個重要「課題」。陪伴孩子成長很重要,尤其是孩子尚年幼時。家庭陪伴到底多重要?澳大利亞一位退休的心理學家Peter A.
  • 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真的太重要了
    看著孩子一副財迷的樣子,我卻高興不起來,現在社會物質豐富,如果忽視培養孩子的金錢觀,會導致孩子一味索取;如果向孩子傳遞了錯誤的金錢觀,可能會導致孩子唯利是圖。很多孩子並不了解父母賺錢的辛苦,因為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都會想辦法滿足自己,因為這是很多父母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孩子漸漸地也養成了給我買、滿足我,才是愛我,不給我買、不滿足我就是不愛我,漸漸地,孩子以愛之名,越來越自私、霸道,也不懂體諒,對父母的付出覺得理所應當。
  • 鄭愷一家三口合照曝光,首談當爸感受,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鄭愷一家三口合照曝光,首談當爸感受,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昨天12月11日,苗苗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照片,並配文:「出來放風。」鄭愷也在下面回復一起放風。這是苗苗產後首露面,不僅有一家三口合照,還有自己的照片,一家都是高顏值,畫面溫馨有愛且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從照片中可以看出苗苗的身材已經恢復得很好了,哪看得出是剛生產不久的媽媽呀,說是美少女也有人信。你看看這細腿,腿精出沒了嗎?而且顯然腹部也很平坦。產後恢復到這個狀態,羨煞不少網友。
  • 想要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心理學家勸告家長,別做這「三件事」
    這些影響對於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無異於是重擊。3.難以獲得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美好的心理感受,當人有幸福感時,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明亮的。而對於情緒悲觀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戒備很高,很難對人放下防備,由此也錯過了很多獲得幸福感的機會,缺乏擁有幸福感的體驗,與之對應的是,他們常常覺得世界是灰暗的。哪怕是從同一個角度看問題,樂觀與悲觀看到的東西都大有差別,更別說是需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體會的幸福感了。二、家長經常做出哪些錯事,導致了孩子不樂觀?
  • 我家有個小「哭包」: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當然,愛哭只是表達共情的一種常見手段,並不是所有愛哭的人共情能力就一定高;或者不愛哭的孩子共情能力就低。那麼,共情能力對於孩子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首先,共情能力高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我們人人都有宣洩情緒的需要,因此天生就會喜歡靠近那些能夠深刻理解我們經歷與感受的人。共情能力高的孩子往往更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更容易獲得只支溫暖與友誼,贏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幸福感就越高。其次,敏感是藝術家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