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丁丁是個五歲的孩子,卻沒有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活潑天真。因為爸爸媽媽對他的嚴格要求,每天他都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作業包圍著,對於大多數事情都提不起來什麼興趣,就算收到什麼禮物。
也總是低下頭說句謝謝,並沒有表現出很積極、很期望的神情。唯獨只有在幼兒園得到老師的誇獎,才會有一絲絲開心的神情。
其他的很多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個人沉悶悶的。很多人都誇丁丁沉穩,可是老師們看著都很著急,不知道怎麼激發孩子的活潑的天性。
其實丁丁這是「幸福感」缺失的表現,幼兒教育專家瑪利亞·蒙特梭利曾在《蒙臺梭利的教育》一書中對「幸福感」做過詳細的詮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需要給孩子建立兩個幸福感。
第一個是「首要幸福感」,第二個是「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是指在3歲左右,孩子從父母那裡接收的愛意所建立的。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通過一些間接的東西所聯繫的。
比如,無論在什麼樣的過程中,無論結局的好壞,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感受,都能從中感受到幸福。而丁丁總是感受不到快樂和幸福,這正是幸福感缺失的表現。
▌缺乏「幸福感」的孩子往往很難感受到愛與溫暖
「幸福感」是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的感覺,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切快樂的來源,因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很容易尋找和體會到一切積極的環境。但是缺乏「幸福感」的孩子的表現往往截然相反。
「幸福感」的匱乏的孩子,會用不理智的行為極力回補缺口。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大人擁有一些很獨特的愛好,比如,喜歡收集某類特殊物品;特別喜歡吃某一種食物,或者喜歡把自己打扮得奇奇怪怪等等,這些現象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於在他們小時候的階段,這些需求被拒絕,在這些方面「幸福感」的缺失導致的匱乏心理。
很多父母喜歡以「為了孩子好」的說辭,來一次次拒絕孩子對於某件事情的需求。很多時候,父母拒絕孩子的事情可能會忘記。
但是,孩子沒有在他們真正渴望的需求上得到滿足,身體會幫他們永遠記住這件事情,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行為選擇。就像朋友歡歡一樣。
因為小時候父母從來都不允許她吃糖,小時候想吃糖的需求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讓她如今每次逛超市都要可以買上各式各樣的糖果來彌補小時候的空缺。
所以,父母那些「為了孩子好」的拒絕,其實不僅僅剝奪了孩子吃喝玩樂的權力,還很有可能會給他們在未來無法理性面對這一方面的缺失帶來消極的影響。
「幸福感」匱乏的孩子,快樂總是要依賴於外在事物。
「幸福感」是一個人由衷的自我感受,而且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往往是緊密相連的。一個人若缺乏首要幸福感,他們感受到的次要幸福感程度也會隨之降低。
就像開篇所講的丁丁一樣,一個充滿嚴格要求的家庭裡,條條框框提高了他的接受幸福感的門檻,所以他的幸福感也總是依賴於外界。
只有在幼兒園得到表揚時,才會得到一絲絲的開心。而太過於受外界因素,情緒發生波動的人,固然不會生活得很自在。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相信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孩子,也是由衷的希望他們能在一個幸福美滿的環境裡成長。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幸福呢?其實很多時候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偏差。
讓孩子感受到「幸福感」的關鍵一步是父母要學會傾聽。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一檔節目上,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問一名小朋友:「等你長大了,你要做什麼?」小朋友說:「我要當飛行員!」
主持人接著問:「那萬一有一天,你駕駛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引擎全都熄火了,怎麼辦呢?」小朋友說:「首先我會告訴飛機上的所有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會背上降落傘包先跳下去。」
所有的觀眾都笑了,但是主持人專注的看著孩子,發現孩子顯得有著急,便繼續問:「為什麼你要先下去呢?」小孩激動的說道:「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其實在這個故事中,主持人林克萊特做到了傾聽。很多時候家長或者老師,在聽到孩子說要自己先跳下去的時候,就會急於制止孩子這種錯誤的做法,並且還會進一步指責孩子,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表達完自己的想法,就被迫打斷。學會傾聽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在和孩子說話時,要用眼睛專注孩子,在情緒上給孩子傳達「我在聽」的訊號。
這樣才能達到和孩子的有效溝通。進而,孩子會在溝通上,因為得到與父母心與心的接觸,幸福感便會自然的得到提升。
「為了孩子好」不一定只能拒絕,適當的滿足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在綜藝《拜託了冰箱》中,黃磊曾表示,對於孩子吃零食的需求上,他從不以錯誤的方式去回絕。他說,冰淇淋的勺子太大了,他會把買來的冰淇淋分別放在製冰盒裡,孩子每次能吃一小個。黃磊覺得一味的拒絕是不正確的做法,並說:「沒吃過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聰明的家長,不是在以「為了孩子好」的理由,去拒絕孩子的需求,而是會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遵守適度原則。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
但恰恰是這一刻,才是教育真正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對於孩子的需求,哪怕在我們看來,這些需求對於孩子並不有利,我們要做的第一步也不是拒絕,而是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渴望。適當轉變直接給予他們零食的做法,和孩子做好約定,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幸福感」的教育中,父母一定不吝嗇於表達愛。
有專家指出,一個人每天獲得4次擁抱,只能維持生存;每天獲得8次擁抱,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每天獲得16次擁抱,他才能夠成長。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積極的表達愛,讓孩子無時無刻感到無私溫暖的愛。
美國的一位人際關係專家將父母對孩子的愛分為兩種:一種是「愛的大餐」,另一種是「小點心」。「愛的大餐」是指每天3次,每次至少3分鐘主動向家人和孩子表達愛。
「愛的小點心」有很多種,可以親吻額頭、微笑、擁抱、讚美、感謝等等。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但是父母一定要做學會主動去表達愛的主體,主動去擁抱孩子,主動去說「我愛你」,感受到愛是獲得幸福感的第一步。
家庭的儀式感有利於孩子「幸福感」的建立。
很多父母說,現在的孩子擁有那麼多玩具,喜歡吃什麼家長大都會給他們買。這麼好的條件,為何還是有那麼多孩子感受不到「幸福」呢?
這其實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物質條件上,孩子的富足,但是精神層面上,他們是極其匱乏的。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從家庭中得到的幸福感,遠大於從物質上獲得的幸福感,甚至遠超過從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
所以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並不是一房間的玩具,或者是一柜子喜歡的零食,而是父母對於家庭氛圍和家庭儀式感的培養。
《小王子》中小狐狸是這麼對小王子解釋儀式感的: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感的建立其實在於身邊的小事上。
比如,每天到家的一個擁抱,出門前的一句注意安全,甚至每個月確定的一天家庭日,一起策劃舉辦活動,或者約定出行。在這些儀式感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美好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感。
在成長過程中,肯定、鼓勵孩子是幸福感最好的來源。
席勒說:「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同樣我也非常討厭別人的指責。」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同樣是渴望父母發表揚和鼓勵的。
但是往往很多中國父母都缺乏對孩子的表揚、肯定意識。他們覺得孩子比別人優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反,讚譽對孩子來說,可能還會讓他們自大自滿。
但其實他們都走入了一個教育的誤區,父母的一句「你那麼棒!肯定可以做到!」勝過無數次苛刻的要求限定。在鼓勵和肯定中長大的孩子,由於他們在很多成長的關鍵期間,都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固然內心的幸福感也是更多的。
孩子的「幸福感」並不是憑空而生產生的,它需要每一個父母用心去改變教育,用心做好愛的教育,因為只有這樣,在成長過程中流露出來的愛和幸福,才會讓他們首要幸福感的確立更加穩固,更加有利於他們次要幸福感的關於愛與溫暖的接收。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