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萬福村村民 看電影雜誌
* 文末有贈書福利
流媒體混戰中,科幻劇一直是必爭之地。
網飛有《怪奇物語》,HBO有《西部世界》,HULU有《使女的故事》。
今年亞馬遜也帶來了原創科幻劇集——《環形物語》。
《環形物語》
(Tales from the Loop)
亞馬遜一次性放出全集,《環形物語》絕對是今年最值得看的劇集之一。它給人以夢幻、冷冽、超然的感覺,還有壁紙級的視覺享受。
作為科幻劇,《環形物語》算是一個異類。節奏沉穩緩慢,沒有大開大合的劇情,也沒有誇張的特效。
這種獨特的氣質,讓它失去成為爆款的潛質。相比其他劇集動輒十幾萬的評價人數,《環形物語》目前的豆瓣評價人數不足5000,評分8.4。
但《環形物語》卻帶給我久違的感動,就像史匹柏式的科幻片。因為我相信,科幻的魅力,絕不僅限於科技間的鬥法,還可以是情感的博弈,人性的拉鋸。
▼
《環形物語》可能是第一部根據繪本改編的電視劇。
故事是原創的,但背景設定和視覺風格,則參考了瑞典藝術家西蒙·斯塔倫海格的插畫。
2014年起,西蒙·斯塔倫海格把他的插畫作品po在社交媒體上,火遍全網,吸粉無數。
他以兒時生活的斯德哥爾摩郊區為靈感,去呈現孩童視角裡的未來世界。
在優美的鄉村風景中,可能出現復活的恐龍、被遺棄的機器人、漆面剝落的氣艇、中世紀的塗漆木頭、殘破的霓虹廣告牌、線條硬朗設計極簡的巨型建築…
西蒙·斯塔倫海格的這些插畫,有著同一種強烈的風格——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
科幻元素與陳舊器物並置,使得科幻元素看上去是一種挑釁,一種入侵。二者的碰撞產生了令人心碎的美,又像倒吸了一口冷空氣。
製作人兼編劇納撒尼爾·哈爾珀恩也被這些插畫所吸引,以此為基礎,延續復古未來主義的設定,製作了《環形物語》。
在劇中,你既可以看到完美適配人類的義肢、擁有自由意志的機器人、能夠令時空靜止的機器,同時也有老式的汽車和房屋,甚至沒有手機的出現,人們依靠座機聯繫。
這樣的新舊組合,會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即便科技再進步,人類生活中總有某些部分是永恆不變的,不以科技發展為轉移,比如對孤獨的排遣、對死亡的畏懼、對衰老的恐慌,以及對愛的嚮往…
《環形物語》的獨特之處便在於此,科幻並非主角,它弱化成了工具,用來窺視人類經驗的私人角落,去揭示一些人類的本質問題。
▼
從《雙峰》到《怪奇物語》再到《環形物語》,沿襲了怪誕小鎮的故事發生地。
美國俄亥俄州,一個名叫「默瑟」的小鎮。
教室裡心不在焉的女孩兒,凝視著窗外蘇聯建築風格的塔樓,冷漠,堅硬;外形滑稽的機器人,潛伏在森林中,探頭探腦;神秘的卡車呼嘯而過,鎮上的人們排隊進入默瑟實驗物理中心,本地人稱之為「迴環」(The Loop)。
沒有人知道「迴環」是怎麼運作的,也不知道「迴環」裡的人是怎麼工作的,對於觀眾和鎮上的居民而言,「迴環」的作用就一句話,「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大致交代完背景後,科幻概念就退居二線,小鎮居民開始挨個登場。
編劇哈爾珀恩表示他對科幻不感興趣,他只對人感興趣:「科幻題材是用來放大和支持角色的情感旅程,而不是反過來讓角色為題材服務。」
沒有末日啟示,沒有神秘力量,也沒有統治一切的上帝,《環形物語》講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瑣事。
總共八集,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的現代寓言般的故事。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第三、五、六集。
第三集出現了能令時空靜止的裝置,只有戴上特殊手環的人才可以自由行動。
熱戀中的男孩和女孩分別帶上了手環,自由穿梭在鎮上的每個角落,徹夜狂歡,衝進超市和服裝店掃蕩,享受著成為這個小鎮主人的快感。而他們身邊的一切,全部靜止。
後來這個裝置壞掉了,兩人被永遠困在了這個靜止的時空裡。
這一集觸及了愛情的本質,如果整個世界停擺,只剩你我二人,還是否願意攜手走下去呢?
但是那個男孩反悔了,他慌張到強行摘掉自己的手環。手環脫落的那剎,他也被定住了。女孩看清了男孩的面目,那些甜言蜜語也不攻自破。
第五集是關於一個父親的故事。性格怯懦的父親,為保護家人的安全,不惜花重金買了一個機器人。
機器是人類力量的拓展,他每天晚上帶著這個機器人在房屋外巡邏,好讓妻子和女兒可以安心睡覺。
他在努力扮演一個好父親,好丈夫,為了家人傾盡所有。但那只是一廂情願,因為他並未傾聽過妻子和女兒到底想要什麼。
最後他想通了,退掉了機器人,用這筆錢修好家中屢屢出事故的電箱。保護家人靠的是愛與責任,而不是機械和蠻力。科技只能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它無法取代人類去表達愛。
第六集是關於平行世界的故事。一個黑人保安,無意間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還遇見了那個世界裡的自己。
他們不僅長得一模一樣,還有相同的思維和興趣,只是在性格上有些許差異。在斷斷續續的交談中,兩人試圖成為彼此的朋友。
但最後這個黑人保安還是不得不離開,因為平行世界裡的自己有一個白人男友,而他也愛上了這個人,還想過要一起私奔。
平行世界下的身份認同,這一集似乎在講述愛人的本質,抑或是靈魂伴侶。有時候我們渴望找到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但兩個太相像的人,往往難以共處。
一個個獨立的故事串在一起,慢慢構建出這個小鎮的全貌。這些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傳遞著那些難以名狀的悲傷,並展示了劇中人物努力克服悲傷的過程。
同時劇中大量的升格鏡頭,再配合保羅·倫納德-摩根和菲利普·格拉斯的提琴配樂,都在極力渲染這種悲傷的氛圍,有時候你會感覺看這部劇就像在聽一首來自北歐的後搖,漫長,且有點壓抑。
《環形物語》通過生活本身的行為來揭示,即使情節是獨立的,但所有故事的主題是相通的——孤獨與愛。
「孤獨和愛,互為根源。孤獨是尋求接受而不可得,而愛是對他人孤獨的發現和撫慰。」
但令人寬慰的是,無論我們需要什麼,渴望什麼,我們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追求這些東西。
▼
如果說我們所理解的科幻片,是站在未來的時間點,回身講述更遙遠的故事,試著突破想像力的邊界,那麼《環形物語》則是完全反其道而行。
它回到了上個世紀,講述著當下仍在發生的故事。科幻成了籠罩著全人類的孤獨,但也因此帶來了慰藉和希望,而不是如科幻劇常有的悲觀絕望。
因為幾乎大部分的科幻劇(電影),包括近些年的《西部世界》《黑鏡》《蒼穹浩瀚》等劇集,無不包含著「末日降至」的威脅。
這些劇要傳達的論調就是:人類應該害怕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對科技的控制,在未來某天會突然失效。科技被描繪成了一種不祥的恐懼,它越進步,人類就越危險。
而《環形故事》則告訴我們,放輕鬆,科技的進步不會反噬人類,探索更多的未知也不會使我們發瘋,我們所處的世界不是克蘇魯。
《環形故事》想要用樂觀主義恢復人類對科技的信心,如同編劇哈爾珀恩所說:
「我真的不需要任何東西來提醒我科技有多可怕。對科技的焦慮和恐懼肯定有不少故事,但我不想把對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的擔憂帶進這部劇。從本質上講,我們創造的欲望都是值得慶祝的。」
同樣的觀點,西蒙·斯塔倫海格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也說過:
「我認為科技最終會拯救我們。讓我擔心的不是科技,而是人。」
原標題:《這部絕美科幻劇不該這麼少人看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