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遭遇家庭暴力在婚姻問題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雖然我們一直提倡「對家暴零容忍」,但依然有大量的女性陷入家暴的惡性循環中無法擺脫。對於有家暴行為的男人,婚姻是否能持續下去,就看當事人如何來面對家暴這件事,以及是否能夠在以後的日子裡解決家暴問題。
今天我們就針對家暴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讓家庭中減少暴力的發生,讓處於家暴中的受害者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
為什麼會產生家庭暴力
人的暴力傾向有其進化方面的原因。從史前的遊牧狩獵時代,到近千年的成熟社會階段,暴力都是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這就讓暴力在幾百萬年的進化中遺留在了人的基因當中。一般來說,當處於某種境況的時候,就會激發起人實施暴力行為的傾向。
一、常見的家庭暴力有哪些?
在現代社會下,暴力被限制在一定的規則中才能實施,比如體育比賽等;或者是在法律賦予的權力下,警察對罪犯實施暴力。不幸的是,在我們日常的婚姻生活中也出現了家庭暴力的現象。
這裡的家庭暴力指的是,夫妻之間的一方或者雙方,通過肢體動作對對方的身體實施傷害的行為。包括推搡、抓撓、打耳光、用拳頭擊打,甚至使用器具(刀槍等)進行嚴重傷害等等。一般來說,這些家暴的方式存在程度的高低之分,見下圖《家庭衝突暴力評定量表》。
無論是哪種程度的家庭暴力,都給家庭成員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2018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有22.9%的女性和19.9%的男性曾遭受家暴。其中不乏非常惡劣的行為,包括傷害的嚴重性和施暴的長期性。家庭暴力已經成為影響多數家庭的社會問題。
二、家庭暴力的分類
01.情境性伴侶暴力
在家庭暴力中,最常見的就是「情境性伴侶暴力」,也就是說家庭成員(往往是夫妻)之間通過衝突的升級到達失控的程度,然後突然爆發出來。情境性伴侶暴力往往是伴侶雙方都變得異常憤怒,陷入一種特定的爭執當中,表現出衝動、失控的狀態。
情境性伴侶暴力往往是間歇性的,或者是偶爾發作。在正常情況下,伴侶之間的相處比較融洽,只是陷入特定的衝突升級時,才會突然的失去控制。另外,它還是交互式的,伴侶雙方相互刺激導致情緒激動升級,隨即做出衝動行為。
02.親密關係的「恐嚇利用」
另外一種家庭暴力的方式就是「恐嚇利用」,也就是說家庭中的施暴者通過一些暴力行為來恐嚇對方,以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常常表現為一方對另一方的強制和脅迫,對方一旦不受控制,或者進行抵抗的時候,就會對其實施暴力手段。
這種伴侶之間的「恐嚇利用」往往是單方面的,把暴力作為控制對方的手段,以達到自己的訴求。雖然真正實施暴力的時候不多,但這對受害方心理上的壓迫是持久存在的,當積攢到一定程度,容易爆發惡性事件。
三、暴力是怎麼發生的
心理學家伊萊·芬克爾和克里斯多福·埃克哈特構建了情境性伴侶暴力的發生模型,把伴侶暴力的影響因素分為三種:激發因素、促動因素和抑制因素。當我們感到憤怒時,很容易產生暴力衝動,但不一定真的實施這種衝動行為,最終的暴力發生,是在這三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的。
激發因素指的是使人萌發暴力衝動的的因素,引起一方或者雙方挫敗或者緊張不安,包括伴侶之間的衝突、背叛、拒絕、攻擊等等。
促動因素指的是促進產生暴力行為的因素。例如從小成長於充滿暴力的原生家庭;性格上脾氣暴躁易怒;長期接觸暴力電影或遊戲;溝通能力低下或者存在溝通障礙的伴侶關係;工作或生活上的強大壓力,以及悶熱、嘈雜的環境等等,都能成為產生暴力傾向的促動因素。
抑制因素指的是能夠抵制發生暴力行為的因素。包括社會文化中對男女平等的規範;對愛護家庭成員的責任;對建立美滿婚姻家庭的信念;時刻保持清醒理智的能力,能夠意識到暴力後會造成嚴重的後果等等。
從這個模型來看,暴力產生的過程,就是激發因素、促動因素和抑制因素對抗的過程。當激發因素和促動因素足夠強烈,而抑制因素相對微弱,無法抑制衝突升級帶來的衝動,最終導致失去控制而發生危險的暴力行為。
為什麼要對家暴零容忍
女性反家暴的一句口號就是「對家暴零容忍」。什麼叫做零容忍?並不是說,一出現家暴就離婚,而是要對家暴做出足夠強的反應,並使其付出一定的代價,起到避免再次家暴的作用。不要對其家暴行為採取綏靖和姑息的態度。
家暴很容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一旦有過一次家庭暴力,並且沒有因為他的行為而付出相應的代價,那麼實施暴力,將成為他再次遇到相同家庭問題的解決方式之一。在他看來,實施暴力很容易達成目的,而不需要付出忍耐和退讓。
這跟各種成癮的原理是一樣的。當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代替了本來正常的解決方式,並且讓他感到更加簡便和有效,甚至還會產生一些欣快感,那麼這種行為將具備成癮性。家暴往往也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成為一種上癮的行為,不斷的實施下去。
所以說,要「對家暴零容忍」,從第一次發生家暴行為的時候,就一定要做出足夠強的反應,讓施暴者付出相應的代價,以使其對家暴產生敬畏心。對於嚴重的傷害,要敢於向有關部門求助,甚至報警。
除此之外,如果對方不是一個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酗酒的狀況,那家庭中的第一次家暴行為,往往都不是單方面的,需要引起雙方足夠的重視,意識到家庭暴力的嚴重性,並共同反省「為什麼發生家暴」。
為什麼有的人遭受家暴後選擇隱忍?
一項跟蹤了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兩年半的研究(Campbell et al.,1994)顯示:
43%的人離開了原來的伴侶,要麼一個人過(20%),要麼建立新的沒有虐待的親密關係(23%)。23%的人繼續與她們的伴侶一起生活,但成功的結束了暴力至少已有一年以上。33%的人仍然處於虐待的親密關係之中,要麼成為受害者(25%),要麼既是受害者又是施虐者(8%)。
在這個研究樣本中,大約有三成的女性仍然無法擺脫遭受家庭暴力虐待的狀況。為什麼這些人沒有離開傷害她的人而選擇繼續隱忍呢?或許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01.傳統思維帶來的羞恥感
很多人的傳統思維裡認為,家庭暴力屬於家事,並信奉「家醜不可外揚」。遭受到家暴之後,不僅不會向外界求助,反而是盡力隱瞞。很多家暴行為都是被鄰居或者朋友發現並報警之後,才為人所知。正是這種思維導致施暴者有恃無恐。
02.心理上的恐懼,擔心求助後被報復
遭受家暴後,對施暴者產生心理上的恐懼,導致受害者不敢向外界求助。受害者遭受到施暴者的恐嚇之後,害怕求助不成,或者表面上解決了,等回到家中會再次遭受暴力。這就顯示家暴對受害者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摧殘。
03.存在僥倖心理,幻想沒有下一次
很多家暴的情況是,在衝動的狀態下實施了暴力,在施暴之後,又通過下跪、哭泣等方式乞求受害者的原諒,並保證不會有下一次。此時受害者回想起正常狀態下的恩愛,往往會心軟並僥倖的相信不會再發生。然而,下次衝突的時候,又發生施暴—乞求—原諒這個過程,周而復始不停的循環。
04.對離開後的狀況缺乏良好的預期,離開的代價過高
很多的女性在遭受家暴之後,也有反抗意識,也會意識到嚴重性,但是卻由於各種原因無法脫離這個家庭,包括經濟上沒有獨立生存能力,害怕失去孩子的撫養權等等。換句話說,受害者對反抗後的後果沒有良好的預期,儘管存在虐待,但她們並不認為「離開」對她們更有好處,甚至會帶來更糟糕的生活。
05.少數人具有受虐傾向,被施虐者所吸引
具有這種傾向的人並不想離開具有暴力虐待的家庭,她們甚至認為,男性的表現出來的佔有欲和控制欲是對自己的關心和在意,並因此而感到安心。但具有這種心理傾向的人屬於少數,大多數人對於暴力都是無法容忍的。
面對家暴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如果不幸遭遇了家暴,或者面臨家暴的恐嚇中,我們應該怎麼辦才能更好的保護好自己呢?
一、改變觀念,家暴是一種犯罪,無需隱忍
暴力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成為一種犯罪,無論是否在家庭中。我們對家庭家暴的容忍和姑息,就是在助長暴力的滋生和蔓延,更是對自己的傷害。家暴不是家務事,更不是不可外揚的家醜,隱忍家暴意味著將會不斷的遭受嚴重傷害。
所以說,面對家暴時一定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同時,受害者不意味著是軟弱的,更不用對施暴者產生恐懼。我們並不是孤立無援的,既可以向婦女保護部門(社區或者婦聯)尋求幫助,也可以通過報警來保護自己。
二、對家暴零容忍,提高家暴的違犯成本
一些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並非是在婚姻之初就經常對配偶施加暴力,而是在初次發生的時候,沒有付出足夠的代價或者遭受懲罰,也就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在有過一次施暴後,並沒有使其付出代價,那他下次依然會繼續實施。
所以,在家庭中一旦發生嚴重的暴力行為,千萬不要因為是初犯,就對其進行姑息和輕易的原諒。受害方有必要對此做出強烈的反應,讓施暴者付出代價,使其對實施暴力產生敬畏心,意識到一旦實施暴力行為,後果將難以承受。
三、當遭遇家暴時,多進行良性溝通,避免惡意攻擊
當對方已經實施暴力或者感到將要實施暴力的時候,及時的予以良性溝通,不要再進行惡意的語言攻擊。消極的溝通很容易成為激發因素,喋喋不休的指責和謾罵也會成為促動因素。此時應該消除激發因素和促動因素,加強他的抑制因素,不要讓暴力行為實施出來。
在實際生活中,兩口子發生爭吵很難避免,有時候爭吵幾句也有化解衝突的作用。但我們應該給情緒行為劃一道界限,可以通過抱怨來發洩情緒,但不要肆意的指責和攻擊對方。相互的攻擊和辯解,最容易使衝突升級,直至失控。
四、如果多次遭受家暴,要注意收集證據,通過法律來保護自己
如果我們一次或多次遭受家暴後,要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此時需要我們注意保留和收集一些證據。其中包括鄰居、朋友的證言;遭受家暴後的驗傷報告;報警記錄和告誡書;施暴者的悔過書;還可以是在自己家內採取的視頻和錄音等等。
這些證據在通過法律維護權益的時候都是非常必要且有利於自己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公安機關、婦聯、街道(社區)辦、婦女維權熱線(12338)等方式,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總而言之,對於有家暴行為的男人,必須向其表達出自己的反對態度,並對其家暴行為做出強烈反應。至於婚姻能不能繼續下去,就看施暴方能否杜絕再次的家暴,也要看兩人在婚姻是否能夠和睦融洽的相處。如果家暴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那麼離開就是唯一的選擇,同時不要忘記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end)
歡迎【關注】大象生,專註解答情感、兩性、婚姻、家庭等問題。希望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