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國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變為有用的一生,縱然只能效綿薄之力,我也會熱血沸騰。
——果戈理
剛剛看完《奪冠》,身上都是滾燙的。
電影實在太燃。
行雲流水,爽到天際,就感官體驗來說,兩個字:
激嗨。
中國女排,一經提起,無人不熱血。它像一團火,經年不息,燃翻14億人。
但讓我們激嗨,不是《奪冠》的初衷。
在電影中,我看到了中國女排身上折射出的另一種情結。這種情結,14億中國人都深埋於心。當成脊梁,當成命脈。
它叫:
中國魂。
電影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中國女排首次奪冠。
80年代,物質貧瘠,百廢待興,一切都在蓄勢待發。在國際賽場,中國的話語權還不夠強大。
有人嘲笑:只配玩小球。
意思是,中國只有一個桌球。
我們當然不服。
但在國際賽場,三大球是否成績斐然,是一個國家的運動水平是否出色的標準。
中國在三大球上,太需要一個突破口了。
我們受夠了在國際賽場被低看,被羞辱。我們需要以實力,衝出去,去告訴世界:
中國可以!
中國人可以!
就在這種逆境中,中國女排橫空出世。
以郎平為代表的中國女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魔鬼式的極限訓練,變成一支戰鬥力驚人的隊伍。
她們背後的故事,在《奪冠》中,被我們一一看見。
當時訓練場地非常簡陋。
在漳州,工人用28天建起一個竹棚館。竹竿為架,竹蔑席為頂,地面傅一層煤渣,上面黃土、石灰、鹽水三合一。
遇上下雨,隊員們一滾,就是一身泥。
這就是她們的訓練場。
在這種地方訓練,隊員們身上傷口、瘀青無數,睡覺都無法側臥。
也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女排隊員們提出一個口號:
「滾上一身泥,磨去幾層皮,苦練技戰術,立志攀高峰。」
電影中有一幕,再現了女排隊員的訓練場景。
她們翻滾。
跳越。
騰挪輾轉。
她們一次次飛撲,跪滑,衝刺......
當筋疲力盡時,袁指導仍然加練。
他大吼,「日本人不會對你手軟」,「美國人不會對你手軟」,然後又將球砸過去。
每個人的腿上,都是青一塊,紫一塊。
但還是憑著本能,一個接一個地,將砸過來的排球接起。
她們用10000次、100000次的訓練,讓所有動作,都成為條件反射。
讓所有接球、扣球、發球,都成為肌肉記憶。
還有一幕,是訓練館的牆,被砸出大小不一的坑。
這是多少人的血汗,才能換來的無聲的「獎章牆」。
苦不苦?
苦!
上不上?
上!
然而哪怕拼命,也遭遇打擊。
一個科研人員說:
「現在美國都用上了計算機,他們說用科技可以分析每個運動員的打法,研究最好的戰略,以後的女排比賽,靠的不是人,是科技。」
那時中國有計算機嗎?只有一臺。
可以用來提升女排的打法嗎?不能。根本沒人操作。
這意味著,中國女排奪冠,又增加了一重難度。
但幾分鐘以後,袁指導命令,把攔網抬高15釐米。
然後大吼一聲:「練!」
這可是男排的網高。不是女排的。
姑娘們二話不說,在這種近乎恐怖的高度下,繼續跳,繼續扣,繼續玩命。
「我們這麼幹,計算機能算出來嗎?」
是的。
計算機算得出規律,算不出精神。
算得出人的打法,算不出人會拼命。
誰能想到,在東方,在中國,有一幫姑娘,比男人更狠,比鋼鐵更強。
為了積累賽場經驗,她們與國內最有實力的江蘇男排對決。
打到後來,男排隊員個個肅然起敬。
她們沒有節日,只有球。
沒有生活,只有球。
她們流血不流淚。
要球不要命。
唯一目標,就是奪冠。
一如《悟空傳》裡那句臺詞,「天要壓我,我劈開這天;地要擋我,我踏碎這地。」
她們渾身傷痕累累。
郎平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
其他隊員個個都是陳傷舊痛加身。
但姑娘們不訴苦,從早到晚,都在竭盡所能,反覆訓練。
郎平說:
「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
「哪怕我輸給你,我也要把我的水平打出來,永遠不放棄。」
1981年,中國女排先後戰勝巴西、蘇聯、南朝鮮、美國、古巴和日本後,以七戰七捷的成績首次奪冠。
多少人,熱淚長流。
多少人,奔走相告,徹夜難眠。
此後,中國女排四個字,成了無數人的燃點。一提起,群情激昂,鬥志滿滿。
而此後,中國女排不負眾望,豪取五連冠。
1981年,世界盃奪冠。
1982年,世界女排錦標賽奪冠。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奪冠。
1985年,世界盃奪冠。
1986年,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奪冠。
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這份殊榮,直至今天,仍然撩動無數父輩的心。
新華社有過這樣的評論:
中國體育在三大球項目萬馬齊喑、昏昏欲睡的關口,還有中國女排振聾發聵般地登高一呼、應者雲集。
少年尋找激情。
中年人尋找回憶。
老年人重溫經典。
每個人都在這場勝利中找到了歸屬,找到了自己。
中國人的血性,在這種勝利中,被點燃得豪情萬丈。
可以說,那時最大的明星,就是這群渾身傷痕的姑娘。
因為她們,就是行走的「中國魂」。
電影第二部分,是講因種種原因,自 1986 年之後,近 20 年無冠。
如果沒有榮光,從未贏過,中國女排被非議的程度,還沒那麼深。
但她們曾給一個時代帶來希望,
燃過所有中國人的魂,
熱過華夏民族的血,
她們的沉默與低迷,顯得更加令人灰心。
有人氣急敗壞,「中國姑娘,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拿什麼和人家拼?」
還有人說,中國女排,曇花一現,不過爾爾。
而「鐵榔頭」郎平,已成為職業體育人,曾受聘於義大利、美國,並帶領所在隊伍,在各大世界級比賽中,獲得驕人成績。
但中國人的心,是在一起的。
恰如電影《奪冠》裡說:「中國排球,沒有我,沒有你,只有我們。」
2013年,郎平臨危受命,回到中國,在士氣低迷之際,再度掛帥中國女排,帶領女排衝刺裡約奧運會。
2016年8月21日,中國女排以3:1戰勝塞爾維亞,在時隔12年後,再次讓世界刮目相看。
王者歸來。
重回世界之巔。
所有觀眾都熱血沸騰,熱淚盈眶。
中國女排,好樣兒的!好樣兒的!
那一年,郎平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主辦方給出的頒獎詞是:
雄心志四海。
臨危不亂,一錘定音……
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躍起,一記記扣殺,點染幾代青春。
因排球而生,為榮譽而戰。
一把鐵榔頭,一個大傳奇!
中國女排,再度令所有人潸然淚下。
她們已然成為圖騰。
成為象徵。
成為一種具化的精神。
從「鐵榔頭」到「狼圖騰」,她們就像一個鐵娘子,一枚硬漢,無堅不摧,最終帶領著中國女排,震驚了世界。
熱血猶在。
榮光依然。
簡媜說,當上帝賜給你荒野時,你別慌。因為那意味著,他要你成為高飛的鷹。
在中國女排身上,這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
她們的訓練一如既往嚴格。
郎平不會因為隊員技術定型,放棄死摳基本細節,提高基本功。
她勇於啟用新人。
她打破主力與替補的分野,堅持採取輪換制,一方面保護球員,不至於大面積傷病;另一方面,也是演練陣容,設定B計劃和C計劃,頻繁變陣讓對手捉摸不透。
她讓所有運動員,懂得享受體育,愛排球,愛賽場,燃燒女排精神。
在她的改革下,中國女排重振旗鼓,絕地反擊,涅磐重生。
而這些,都是技術上的。
女排精神,在另外的東西上。
正如郎平說:決定輸贏的,在輸贏之外。
那些到底是什麼?
她回答:
不是贏得冠軍。
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這就是永不放棄的女排精神。
也是14億中國人的中國魂。
它告訴我們,任何低谷,都只是挑戰,挺住、拼搏、協作,就能迎來黎明的曙光。
山河浩蕩,龍魂猶在。
浩劫來襲,龍魂不死。
龍魂在,百難當前,眾志成城,一往無前。
《奪冠》上映的時間,是2020年9月25日。
有人替它惋惜,說錯過了春節檔。
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0年,中國開啟hard模式。
在某種意義上,你也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又一個挑戰,另一種賽場。
沒有誰不嚮往清風明月的時代。
但既然災難已來,哭泣無用,不如迎頭而上。
在疫情面前,14億中國人從未退縮。
大家團結在一起,共同抗疫,「醫無私,警無畏,能者竭力,萬民同心。」
醫務人員的手,被汗水醃得皺了皮。
請戰書上摁滿指印。
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已經年近60。
他身患漸凍症。
走路不穩,一瘸一拐。
但老院長隱瞞病情,一直站在抗疫第一線。
沒有人說苦。
沒有人後退。
14億中國人,齊心協力,一起站在生死一線。
環衛工上戰場。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築工人日以繼夜。
警察站崗在一線。
無數普通人,為同胞伸出援手。
一位小夥子,從土耳其人肉背回兩千隻口罩送給交警。
當交警問他姓名時。
他說:「免貴,我叫中國人!」
風暴把人碾成齏粉,也凝聚成新的大陸。
幾個月以後,疫情定,民心安,萬物復甦。
我們從未像今年一樣,如此深切地感到,身為中國人,溫暖、有愛、有底氣。
也從未像今年這樣,覺得這塊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一種精神,真的可以除災難,定乾坤。
這種精神,也是女排精神。
它在現實生活裡,召喚出無限的勇氣,無窮的意志。
它讓我們每個人,面對困難,不怕困難。
面對災難,團結協作。
而之後的抗洪中,中國人再度以實際行動,表現出了「中國魂」。
消防員、民兵、軍人,集合在一起,逆行而上,抗洪搶險。
他們雙腳泡得發白。
長時間泡在洪水中央。
他們是別人的兒子、弟弟.......
但在災難中,
他們有共同的名字:英雄。
緊接著,兒郎回鄉馳援。
阿姨們裝沙袋。
老人們守大堤。
他們所做一切,不是「因為名」,「因為利」,而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因為有這種精神,任何困苦,都無法壓倒我們。
災難過後,我們也需要一種不死的精神,再次告訴世界,中國,從不認輸。
中國,也不會輸。
就像郎平無數次說過的,「精氣神不能輸掉!」
在這種意義上,《奪冠》不是體育電影,而是國民電影。
它的燃情歲月裡,全是中國人的神與魂。
國,有國之挑戰。
人,有人之逆境。
但無論面對什麼,無論對手多強大,我們骨骼堅硬,靈魂不慫。
拼!
拼下去,像中國女排一樣,以200%的拼勁,奪冠,拿金牌,點燃中國魂。
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
是自己賽場上的「中國女排」。
女排精神在,龍魂在。
龍魂在,中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