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的討論風暴,從貨幣本身延申到了結算支付。
有觀點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將改變未來的貿易結算方式, SWIFT系統終將被數字貨幣取代。
SWIFT(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是一個國際銀行間收付信息電文標準制定及其傳遞與轉換的會員制專業合作組織,它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收付電訊傳送與交換處理體系,成為最重要的國際收付清算體系的基礎設施(信息通道),不加入SWIFT,就很難開展國際收付清算業務。
央行數字貨幣是否會衝擊SWIFT系統?
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王永利撰文指出,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和運行機制變化,勢必對現有包括SWIFT在內的國際收付清算體系產生很大衝擊,需要相應變革,打造出適應數字貨幣運行的區域化、全球化收付清算新體系新機制。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郝毅也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會衝擊SWIFT系統。央行數字貨幣相比現有的電子支付系統是巨大改進。一方面,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在跨境結算領域,將現有SWIFT結算時間由幾天提升至秒級,大幅提高了結算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跨境轉帳的成本。技術進步帶來的變革是無法通過政治幹預壓制的。因此,央行數字貨幣一旦大規模應用於跨境結算,將會對SWIFT系統帶來較大衝擊。
不過,李煉炫指出,SWIFT是一個多幣種的電文處理系統,是國際清算體系中的電訊通道,而非支付系統。
他表示,目前國際清算體系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各國主導的本國貨幣的跨境清算系統,如美國的CHIPS和我國的CIPS,二是各國統一共享的國際收付電訊運行體系,如SWIFT。在實際運行中,SWIFT與各國的跨境清算系統相連,才能實現跨境支付。
「央行數字貨幣本質上屬於支付系統一類,所以央行數字貨幣根本無法取代SWIFT,」李煉炫說。
國盛證券分析師宋嘉吉表示,兩者無競爭關係。一國央行僅對本國貨幣體系有管轄權,而SWIFT是連接多幣種的國際支付網絡。國際支付體系的現狀是各國法幣與SWIFT並存,而央行數字貨幣只是法幣的數位化,所以不會對SWIFT造成衝擊。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孫楊也指出,SWIFT是信令傳遞機制,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是一個層面的事情,但是和央行數字貨幣不是一個層面的東西,DC/EP是一種現金,後端支付清算還是需要有對應系統支持的,可以是SWIFT也可以是CIPS。
「SWIFT成立於1973年5月,歷史悠久,很多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都是其會員,這種信任關係很難被衝擊,更不要提DC/EP只是在研究階段,還沒有發展起來。」孫楊說。
「事實上,自2012年以來,中國就開始建設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統CIPS,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其期待DC/EP在跨境支付領域上的突破,不如加快我國CIPS的建設。」李煉炫說。
李煉炫認為,即便是CIPS系統,目前仍需要依賴於SWIFT。如果真正想要擺脫對SWIFT的依賴,中國需要重新開發一套類似SWIFT的電文處理系統。但問題的關鍵在於,SWIFT的電文格式已經成為國際統一標準,另起爐灶即意味著要設立新的標準,有多少國家願意使用該標準是一個重要問題。
不過,他認為,目前國人對SWIFT擔心顯得有點多餘。
李煉炫表示,SWIFT是一個國際性合作組織機構,而非特定國家的政府部門。一國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取決於本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目前隨著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成為SWIFT越來越重要的業務來源,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美國可以憑藉自己的霸權通過SWIFT來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家,但很難通過SWIFT制裁我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