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熊本縣南部於7月4日晚間,遭遇暴雨襲擊,導致球磨川泛濫。
此次暴雨降水量放在全日本範圍看,不是最猛的,甚至談不上非常猛。日本至今為止的24小時最高降水記錄,是1998年9月25日在高知縣測到的979mm。
7月4日晚間暴雨,而當地從3日開始降雨,4日上午一度雨停。從事前的天氣預報,光聽預計降水量,別說老百姓,恐怕就連當地行政部門也沒預料到會演變成現如今的巨大洪災。
防災專家分析,主要原因是這場大的暴雨卻小範圍、短時間內,集中在了球磨川流域。24小時降水量創下這一地區數十年以來的新紀錄。
截止到7月6日9點,洪災已造成24人死亡,16人心肺停止,12人失蹤。此外,還有被困孤立區域尚未掌握受災情況。
受困民眾想盡辦法向外界發出SOS求救信息。有的幸運地被空中搜救的直升機發現。
位於球磨川岸邊的舊中津道小學校操場上,直升機發現巨大的「SOS」。人們看到直升機過來,揮舞手裡的衣服毛巾雨傘。
球磨村的一處民宅空地,拼寫著「食 米 SOS」。
7月5日,最牽動人心的SOS是球磨村裡一所保育園發出的:こうのせほういくえん 120めいヒナン(神瀨保育園 120人避難)。
發生災難時,就近學校、公民館作為避難場所來使用,是日本的一個社會基本常識。但這場洪災,讓避難所也難庇護受災民眾了。
球磨村位於山間部落,距離球磨川僅200米。因河水泛濫,進出道路被淤泥覆蓋,救援人員看得見具體位置,實施救援的難度卻極大。
包括球磨村在內,約有120個地形相似的村落。現在,共有大約2000戶的村落居民,處在被困孤立狀態。
毗鄰球磨川的人吉市內也遭受洪災重創。
即便轉去位置安全的避難所,今時不同往日,逃離了洪災,還得面臨新冠病毒的危險。
2016年,熊本地震時的避難所避難情形。有棲身處,有食物,能保暖就行。
那時,人們還只是在「注意個人空間」上,努力進行改善。演變出具有獨立空間功能的避難方式。
這次的洪災撞上新冠疫情期間,還偏巧是第二波來襲的當口。避難所裡,如何做到「不密閉、不密集、不密觸」?
不幸中的萬幸,2016年熊本地震中損失慘重的益城町,曾假設過:如果疫情期間,碰上大雨警報,避難所該怎麼做。
不僅假設,還在今年5月進行了實際演習訓練。
於是,這次洪災真來了的時候,熊本的避難所有條不紊地執行著避免「三密」的新避難模式。
1、去熟人家或賓館等地方,進行分散避難。莫全部集中到避難所。
2、去避難所的話,要自帶口罩、體溫計、消毒液等物品。
3、避難所內,空間隔離或背對背地坐,儘可能避免飛沫。
空間隔離開2米以上距離,能容納的避難群眾人數少了,但有一部分已自行分散去了親戚朋友家或賓館等處。
新冠疫情期間,用於收容無家可歸人士時所使用的空間隔離工具,派上大用場。
早前,主要為了確保一定的個人空間,被廣發使用的紙板箱,其阻擋飛沫的優點也亮了。
目前,熊本暴雨已停,泛濫的洪水也在退去。但由於斷水斷電、山體滑坡、道路塌方等原因,給救援帶來難以想像的難度。
隨著救援隊伍的深入,受災情況恐比現在已知的更加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