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小菜場、大民生。透過菜市場,看百姓小康生活,就像透過萬花筒,看到了多姿多彩。
自2011年起,鎮江主城區菜市場經過多輪改造升級,不僅撕下了「魚腥味」「亂糟糟」「去晚了就不新鮮」的舊式菜場文化標籤,而且在網際網路技術的加持下,正逐步實現消費場景商超化、數據信息化、食品安全溯源監管可視化的轉型。顏值高、氣質好的菜市場,託起了百姓的幸福、品質生活。
7月29日,參照新型智慧型標準化菜場和網紅菜場理念設計的丹徒區宜城街道光明鄰裡集市正式開業(資料圖)。謝道韞 張天舒 攝
老菜場改造升級換新顏
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永安路菜市場,承載城市煙火氣,是幾代人的深刻記憶。因年代久遠,其「老破小」形象也成了城區老菜場的標誌性符號。「提到永安路菜場,除了叫得響的名小吃、實惠的菜價,就是『髒亂差』。」永安路菜市場經營戶唐小亮這種「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緒由來已久,「老菜場年代久了,下一回雨、受一次罪,髒水滿地,無處下腳。」
今年5月,由鎮江安達洲投資有限公司一次性投資600多萬元,對「95後」永安路菜市場徹底改造。「改造後菜場分為9個特色各異的功能區,通風、排水系統等也都改進和改善。」公司負責人何家輝介紹,對改造後的菜市場,他們將採取自營方式,加強管理、提升服務。
鋪上地磚、裝上通風系統,劃分功能區經營……如今,唐小亮的調味品攤位敞亮了,人氣也旺了,「買完調味品,大家還願意多逛一會,順便再買點我家的火鍋底料,生意比以前好。」
鎮江市商務局市場處處長段飛介紹,鎮江市主城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始於2011年,利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一輪標準化建設;2016年起,啟動了新一輪菜市場升級改造,特別是2018年,推進主城區6個長期建成未開業的菜市場投入使用,截至2019年,共推進16個菜市場完成建設改造任務。「今年,永安路菜市場、金山水城菜市場、銀山鑫城菜市場、港南菜市場已完成升級改造工作;光明鄰裡集市、宜東菜市場完成建設任務;目前,九裡街菜市場、京口閘菜市場改造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
菜市場改造,提升的遠不止「顏值」。升級改造過程中,鎮江市商務局積極引導菜市場管理方開展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探索建設智慧型市場。今年1月,南山路菜市場遷址建成後,成為鎮江市第一家智慧農貿市場。
南山路菜市場的這套智慧系統,不僅通過大屏公布菜場商戶及商品信息,實現統一收銀,而且實現了銷售數據同步傳輸匯總,食材智能化追溯,對經營戶進行滿意度評價、星級評比等功能。今年27歲的陳曄負責這套智慧系統的運維,學習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他坦言:「上大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專業會和菜市場『對口』。」
此前很少進菜場的周女士,如今是這家智慧菜場的「粉絲」。「孩子還小,買菜做飯就圖新鮮和安全。」她通過掃描購物小票上的二維碼,立即追溯到當天購買菜品的源頭信息。「買菜買出了安全感、幸福感。」
社區商業讓生活更便捷
還有一種買菜的幸福感叫「一鍵到家」。近年來,鎮江市積極探索創新菜市場管理模式,其中「網際網路+社區商業」的倍全模式,
為消費者和供應商搭建了一個「O20」全渠道直接交易平臺,也是鎮江首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商業零售開放平臺。「截至目前全市已經布設36家倍全小店,我們把線上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優勢和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的優勢結合起來,讓居民的生活更方便。」「倍全模式」還於2019年入選商務部《典型案例》。
值得關注的是,由倍全探索實踐的「532」社區商業新格局,呼之欲出。位於萬科社區核心位置的倍全鄰裡中心,上下2層樓、3000平方米,將輻射周邊2萬多名住戶。「這個載體並不能簡單稱之為原先菜市場的升級改造,我們的目標總之是方便周邊住戶簡單的生活需求。」符西彤解釋,鄰裡中心將按照「532」布局,即50%的面積由倍全自營生鮮和超市,30%的區域設置為小型餐飲,滿足居民小範圍的聚餐需求;20%用於提供金融、通訊、快遞收發等基本便民服務,如銀行、中國移動、收發快遞等功能。
鎮江市商務局新聞發言人章存保表示,接下來,除了做好主城區的老舊菜市場改造,商務部門還將做好新建小區菜市場的規劃、配建,同時推動老舊小區引入新型菜市場業態。「目前,鎮江正在積極招引阿里巴巴、騰訊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因此也在謀求更高端、現代化的新業態入駐,形成配套。」
夜幕降臨,下班的王女士習慣性地踏入了倍全小店,也進入了她的「家庭主婦」角色。在這裡,她邊取快遞,邊在線上下單購物,工作人員還打開冰櫃幫她取出了寄存的外賣蛋糕……(朱婕 陳悅 秦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