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湖北武漢,江夏一中。14歲在校初二男生,前因玩撲克被請家長。男孩母親被班主任訓話後,在五樓走廊當著男孩同學的面,扇了男孩兩耳光便轉身離開。男生默立兩分鐘後,轉身爬上欄杆跳下,路過的同學試圖阻攔未果。
當晚9時,該男生因傷勢嚴重被宣告不治。
據網絡上自稱張某銳同學的人爆料,當時張和他母親所在的走廊,就在他們的班級門口,母親的斥責聲非常大,班裡的同學隔著一面牆都聽到了。
但是畫面上的張某銳卻似乎很冷靜,14歲的他已經比母親高出半個頭,他只是低著頭,沒有奮力反抗,沒有激烈爭辯。
母親很快甩來了第二個耳光,進而又掐住了張某銳的脖子,路過的老師和同學,都忍不住朝他們這邊看。
此時,畫面中出現了另一名女子(應該是張某銳的班主任),走過來勸說,母親這才把手從張某銳的脖子上放下來。
他耷拉著頭,又被母親一陣狠推。
隨後,母親和女子一起朝走廊的另一頭走去,留下張某銳一個人站在走廊上。
他對面站著兩個面對著牆壁看書的同學,據自稱同班同學的網友爆料,正是和他一起打牌的那兩位。
走廊上時不時有同學進出,只有張某銳在原地呆呆地站著,他把頭抬起來,又低了下去。
2分鐘後,張某銳扭身看了一眼樓下,又往母親的方向盯了許久。
3分鐘後,趁左右兩邊都沒人注意,張某銳輕輕地翻過身後的護欄,從五樓跳了下去。
這是一場令人扼腕的悲劇。沒有人知道,在那短短的3分鐘時間裡,張某銳的腦海中究竟閃過了怎樣的畫面,他感受到了怎樣的絕望和黑暗,才最後做出了這個決定。
不過,我在想,被母親扇耳光,當眾羞辱打罵,對他來說,他的尊嚴已經被他的媽媽放在地上摩擦踐踏。一個已經覺醒了自我意識的少年,尊嚴大過一切。你不給我尊嚴,我就活不下去了。真的能理解為什麼那個孩子要去跳樓,我真的很同情他的媽媽教育方法,絕對有問題。
類型的境遇,曾經有無數小孩,都親歷過一模一樣的情景。狂躁的爸媽拒絕被「死亡」威脅,但孩子們在心裡跳了無數遍。想像自己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的樣子。
就像有網友感慨的那樣:自殺的孩子是為我們其他人而死的。
有的家長可能永遠不會理解,覺得怎麼現在的小孩,就這麼脆弱呢?真是被慣得不成樣子,說他幾句,扇個耳光,就要死要活。
這世上沒有人,會真的脆弱到因為幾句話自殺。壓垮他們的,是常年的不理解,和他們不斷積攢的失望。就像氣球一樣。撐不住的那一刻,就爆了。
孩子自殺後父親以為沒死,一巴掌把他扇到地上
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的世界只有學校和家庭。學校不理解他,父母也不理解他。這就相當於,他被全世界背叛了。
自殺者,往往都是被殺的。每個案例中孩子表現出的狀態高度一致。
去年4月份某個城市的一個案例,孩子的母親因為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的一些事情火氣很大,高架路上停車到後排去罵孩子。孩子忽然從後排乘著媽媽不注意,猛然下車後跳橋,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文章開頭那個跳樓的14歲少年一模一樣。
母親根本跟不上孩子的速度,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跳下高架當場一命嗚呼!母親追悔莫及,當場崩潰,坐在地上捶地嚎啕大哭!
2017年2月13日,除夕夜。雲南的17歲留守少年小寶,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死之前,他留下一封遺書。
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只有我沒有?
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在陰暗裡度過?
我不希望有什麼好的生活,我只希望不用受氣。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
我的死是你造成的,與其他人無關。
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獨有一死方休止。
我死後你不要無理取鬧,希望下輩子你我互不相識。
小寶生前只拍過一張照片
小寶的爸爸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見一次面。上學來回要走60裡山路。他每周只花30塊,不夠花也不再管家裡要。他很懂事,從不抱怨生活。
那麼,爸爸是怎麼疼愛他的呢?
每年唯一的那次見面,給小寶的見面禮就是一頓毒打。打完之後不解氣,還要逼問他:給你的錢都是怎麼花的?
其實兒子自殺後,這位父親也進行了反思。那就是:自己為啥生了一個這麼沒出息的兒子?
另外一個案例。
2016年6月,在QQ空間寫完最後一條說說後,熬過高考煉獄的小斯,沒能熬過對家庭的失望。最終,選擇了跳江自殺。
死之前,他在QQ空間寫下2800字的長文控訴爸爸:他的教育方式太過可笑。
吃飯的時候,我說菜是苦的。
他說不苦,然後擺出一副說教的樣子。
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學期),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
我爸:英語學懂了嗎?
我說學懂了——
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
我說沒有學懂——
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小斯說,他從來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
只要和他說話,我心裡就高興不起來。
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我還在10歲的時候作死預言過,我活不過18歲。
終於,成真了!
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小斯爸爸說,對兒子管教確實比較嚴。我是為了他好。
小斯媽媽說,沒想到他這麼記仇!他怎麼就不想想我們的好?
孩子屍骨未寒,家長還是停不下來的指責。你看,連付出生命的代價,都換不來一秒鐘的反思。那些無助的孩子,還能怎麼辦呢?
當家不再是溫暖的港灣,死亡便可能成為最後的歸宿。
青少年自殺已經不是寥寥幾個家庭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傷疤。
這組數據不能被我們忽視:
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位居全球第一。
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成功自殺者達15萬人以上。
年紀最大的24歲,最小的只有5歲。
除了自殺成功者,每年還有約250萬的自殺未遂者。
而自殺學生父母職業,排名前三分別是:老師、醫生、公務員。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你不是給了我命嗎,我現在還給你。」
其實每個自殺的小孩,自殺前都呼救過,只是沒人能聽懂。也沒人願意聽懂。無奈之下,很多孩子組成了這樣一個群體:自殺群。
輸入關鍵詞「相約生死」,你就能輕易搜到近百個QQ群。每個群都相當活躍。
早在2016年,就有記者臥底多個自殺群。
群公告:本群為真約自殺群,大家還可以幫忙拉人進。
群信息:群友暱稱改為直接的「地名+約死」。
群網友:一個人自殺沒有勇氣,組團上路不孤單。
記者剛加入群聊,就有人私聊他:
約死?
什麼時候走?
要走嗎?一起做個伴!
言語中透露的輕鬆,仿佛是要去參加一場歡樂的聚會。
在自殺群中,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各有不幸。一個名叫「莫相依」的群友坦誠,自己出身單親家庭。媽媽累了就打她,一生氣就罵她。
「我是媽媽的負擔,我死了媽媽也就解脫了。」
如果你在群裡說要輕生,不出意外會有人幫忙出謀劃策。在記者臥底的一個群裡,剛有人問該怎麼死時。就有另一個網友建議說,燒炭比較理想。他還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把握住這個冬天。
在臥底的過程,記者多次規勸那些輕生者。在談到非死不可的原因時,群友「無法回頭」說:
爸爸總在傷害我,我想用死,來換他一個道歉。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從來學不會向孩子道歉。一部分人固執地認為:孩子就是父母的私有產物。像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
我不和你說了,你從我房間裡出去。
家長冷笑:
你有什麼房間,這是我買的房子!
我供你吃供你穿,什麼不是我給你的?
連你的命,都是我們給的。
這是中國式家庭一大特點:掌控欲極強。聽話,是他們對孩子的最大要求。
還有一個特點是,喜歡將孩子標籤化。孩子學習不好,就罵他笨。孩子愛睡覺,就說他毅力薄弱。
家長說這些話時,都覺得沒什麼。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都像一根根針,千瘡百孔地扎在身上。等將這些標籤吸收、內化後,孩子變得自卑。蜷縮在自己的世界,把自己偽裝成刺蝟。
家長被扎到後,又反過來罵孩子:這麼大了,還這麼不聽話!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
前年春節,一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的自述文章在網上熱傳。
34歲的王猛是北大畢業的留美高材生,看起來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範本,但他同父母卻勢同水火,幾近斷絕關係。
在萬字長文中,王猛詳細描述了他被父母控制30年的經歷。
從上學開始,他就處在嚴格的控制之下,從小學到中學,一直被強留在父母的單位學校,便於他們控制:
在事無巨細地控制他的同時,父母對他的心理狀況卻無動於衷。
王猛被親戚嘲笑,長期焦慮,但他的父母無動於衷,反而斥責他總是摳指甲——那是焦慮引發的強迫行為。
在學校遭到來自校長、老師的打壓時,父母的反應是:為什麼別人都沒有問題,就你對學校這麼大意見?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這樣的家庭中,子女只有一種選擇——成為一件標準合範的產品。然而即使是鋼鐵,如果不能消除變形時產生的應力,時間一長,也會出現斷裂、破損。
即使考上北大,王猛依然只是父母炫耀的工具,這樣的控制、打壓、不理解……沒有任何改善。
對抗性的親子關係,只會帶來創傷的印記。
那麼,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怎樣的家庭教育?
100年前,魯迅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在1919年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或許適宜充當這個問題的答案: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劉瑜《願你慢慢長大》裡,有這樣一段話:
「母親節那天,看到鋪天蓋地『感謝母親』『偉大的母愛』之類的口號時,我只覺得不安甚至難堪。
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確的看法:
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
以前我不是母親的時候不敢說這話,現在終於可以坦然說出來了。
甚至,我想,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
能夠放下所有戒備去信馬由韁地愛,那簡直是最大的自由。
作為母親,我感謝你給我這種自由。」
今天新聞的評論裡,有不少人感慨,家長就是不懂小孩子的。
可是家長也都是從小孩過來的啊。
想要獨立人格,想要自由思想,想要被尊重,這都是每一個人都曾有的願望。
作為父母,想要有別人家的小孩,就先從自己做起吧。有句話說的好,父母前半生的樣子,就是孩子後半生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