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從五樓縱身一躍,撕開了社會咋樣的傷疤?

2021-01-19 老知青家園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戰。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9月17日,湖北武漢,江夏一中。14歲在校初二男生,前因玩撲克被請家長。男孩母親被班主任訓話後,在五樓走廊當著男孩同學的面,扇了男孩兩耳光便轉身離開。男生默立兩分鐘後,轉身爬上欄杆跳下,路過的同學試圖阻攔未果。


當晚9時,該男生因傷勢嚴重被宣告不治。


據網絡上自稱張某銳同學的人爆料,當時張和他母親所在的走廊,就在他們的班級門口,母親的斥責聲非常大,班裡的同學隔著一面牆都聽到了。


但是畫面上的張某銳卻似乎很冷靜,14歲的他已經比母親高出半個頭,他只是低著頭,沒有奮力反抗,沒有激烈爭辯。


母親很快甩來了第二個耳光,進而又掐住了張某銳的脖子,路過的老師和同學,都忍不住朝他們這邊看。


此時,畫面中出現了另一名女子(應該是張某銳的班主任),走過來勸說,母親這才把手從張某銳的脖子上放下來。


他耷拉著頭,又被母親一陣狠推。

隨後,母親和女子一起朝走廊的另一頭走去,留下張某銳一個人站在走廊上。


他對面站著兩個面對著牆壁看書的同學,據自稱同班同學的網友爆料,正是和他一起打牌的那兩位。


走廊上時不時有同學進出,只有張某銳在原地呆呆地站著,他把頭抬起來,又低了下去。


2分鐘後,張某銳扭身看了一眼樓下,又往母親的方向盯了許久。

3分鐘後,趁左右兩邊都沒人注意,張某銳輕輕地翻過身後的護欄,從五樓跳了下去。


這是一場令人扼腕的悲劇。沒有人知道,在那短短的3分鐘時間裡,張某銳的腦海中究竟閃過了怎樣的畫面,他感受到了怎樣的絕望和黑暗,才最後做出了這個決定。


不過,我在想,被母親扇耳光,當眾羞辱打罵,對他來說,他的尊嚴已經被他的媽媽放在地上摩擦踐踏。一個已經覺醒了自我意識的少年,尊嚴大過一切。你不給我尊嚴,我就活不下去了。真的能理解為什麼那個孩子要去跳樓,我真的很同情他的媽媽教育方法,絕對有問題。

類型的境遇,曾經有無數小孩,都親歷過一模一樣的情景。狂躁的爸媽拒絕被「死亡」威脅,但孩子們在心裡跳了無數遍。想像自己血肉模糊地躺在地上的樣子。


就像有網友感慨的那樣:自殺的孩子是為我們其他人而死的。


有的家長可能永遠不會理解,覺得怎麼現在的小孩,就這麼脆弱呢?真是被慣得不成樣子,說他幾句,扇個耳光,就要死要活。


這世上沒有人,會真的脆弱到因為幾句話自殺。壓垮他們的,是常年的不理解,和他們不斷積攢的失望。就像氣球一樣。撐不住的那一刻,就爆了。

孩子自殺後父親以為沒死,一巴掌把他扇到地上


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的世界只有學校和家庭。學校不理解他,父母也不理解他。這就相當於,他被全世界背叛了。


自殺者,往往都是被殺的。每個案例中孩子表現出的狀態高度一致。

去年4月份某個城市的一個案例,孩子的母親因為孩子在學校裡和同學的一些事情火氣很大,高架路上停車到後排去罵孩子。孩子忽然從後排乘著媽媽不注意,猛然下車後跳橋,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文章開頭那個跳樓的14歲少年一模一樣。

母親根本跟不上孩子的速度,眼睜睜的看著孩子跳下高架當場一命嗚呼!母親追悔莫及,當場崩潰,坐在地上捶地嚎啕大哭!


2017年2月13日,除夕夜。雲南的17歲留守少年小寶,選擇用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死之前,他留下一封遺書。


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只有我沒有?


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在陰暗裡度過?


我不希望有什麼好的生活,我只希望不用受氣。


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

我的死是你造成的,與其他人無關。

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獨有一死方休止。

我死後你不要無理取鬧,希望下輩子你我互不相識。

小寶生前只拍過一張照片


小寶的爸爸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見一次面。上學來回要走60裡山路。他每周只花30塊,不夠花也不再管家裡要。他很懂事,從不抱怨生活。


那麼,爸爸是怎麼疼愛他的呢?


每年唯一的那次見面,給小寶的見面禮就是一頓毒打。打完之後不解氣,還要逼問他:給你的錢都是怎麼花的?


其實兒子自殺後,這位父親也進行了反思。那就是:自己為啥生了一個這麼沒出息的兒子?


另外一個案例。


2016年6月,在QQ空間寫完最後一條說說後,熬過高考煉獄的小斯,沒能熬過對家庭的失望。最終,選擇了跳江自殺。


死之前,他在QQ空間寫下2800字的長文控訴爸爸:他的教育方式太過可笑。


吃飯的時候,我說菜是苦的。


他說不苦,然後擺出一副說教的樣子。


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學期),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


我爸:英語學懂了嗎?

我說學懂了——

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

我說沒有學懂——

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小斯說,他從來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愛。


只要和他說話,我心裡就高興不起來。

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我還在10歲的時候作死預言過,我活不過18歲。

終於,成真了!

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小斯爸爸說,對兒子管教確實比較嚴。我是為了他好。


小斯媽媽說,沒想到他這麼記仇!他怎麼就不想想我們的好?


孩子屍骨未寒,家長還是停不下來的指責。你看,連付出生命的代價,都換不來一秒鐘的反思。那些無助的孩子,還能怎麼辦呢?

當家不再是溫暖的港灣,死亡便可能成為最後的歸宿。


青少年自殺已經不是寥寥幾個家庭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傷疤。


這組數據不能被我們忽視:


中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位居全球第一。


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成功自殺者達15萬人以上。


年紀最大的24歲,最小的只有5歲。


除了自殺成功者,每年還有約250萬的自殺未遂者。


而自殺學生父母職業,排名前三分別是:老師、醫生、公務員。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你不是給了我命嗎,我現在還給你。」


其實每個自殺的小孩,自殺前都呼救過,只是沒人能聽懂。也沒人願意聽懂。無奈之下,很多孩子組成了這樣一個群體:自殺群。


輸入關鍵詞「相約生死」,你就能輕易搜到近百個QQ群。每個群都相當活躍。

早在2016年,就有記者臥底多個自殺群。


群公告:本群為真約自殺群,大家還可以幫忙拉人進。

群信息:群友暱稱改為直接的「地名+約死」。

群網友:一個人自殺沒有勇氣,組團上路不孤單。


記者剛加入群聊,就有人私聊他:


約死?

什麼時候走?

要走嗎?一起做個伴!


言語中透露的輕鬆,仿佛是要去參加一場歡樂的聚會。


在自殺群中,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各有不幸。一個名叫「莫相依」的群友坦誠,自己出身單親家庭。媽媽累了就打她,一生氣就罵她。


「我是媽媽的負擔,我死了媽媽也就解脫了。」


如果你在群裡說要輕生,不出意外會有人幫忙出謀劃策。在記者臥底的一個群裡,剛有人問該怎麼死時。就有另一個網友建議說,燒炭比較理想。他還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把握住這個冬天。


在臥底的過程,記者多次規勸那些輕生者。在談到非死不可的原因時,群友「無法回頭」說:


爸爸總在傷害我,我想用死,來換他一個道歉。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從來學不會向孩子道歉。一部分人固執地認為:孩子就是父母的私有產物。像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

我不和你說了,你從我房間裡出去。


家長冷笑:

你有什麼房間,這是我買的房子!

我供你吃供你穿,什麼不是我給你的?

連你的命,都是我們給的。


這是中國式家庭一大特點:掌控欲極強。聽話,是他們對孩子的最大要求。


還有一個特點是,喜歡將孩子標籤化。孩子學習不好,就罵他笨。孩子愛睡覺,就說他毅力薄弱。


家長說這些話時,都覺得沒什麼。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都像一根根針,千瘡百孔地扎在身上。等將這些標籤吸收、內化後,孩子變得自卑。蜷縮在自己的世界,把自己偽裝成刺蝟。


家長被扎到後,又反過來罵孩子:這麼大了,還這麼不聽話!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 

前年春節,一篇數落父母「過度關愛」的自述文章在網上熱傳。


34歲的王猛是北大畢業的留美高材生,看起來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範本,但他同父母卻勢同水火,幾近斷絕關係。

在萬字長文中,王猛詳細描述了他被父母控制30年的經歷。


從上學開始,他就處在嚴格的控制之下,從小學到中學,一直被強留在父母的單位學校,便於他們控制:



在事無巨細地控制他的同時,父母對他的心理狀況卻無動於衷。


王猛被親戚嘲笑,長期焦慮,但他的父母無動於衷,反而斥責他總是摳指甲——那是焦慮引發的強迫行為。


在學校遭到來自校長、老師的打壓時,父母的反應是:為什麼別人都沒有問題,就你對學校這麼大意見?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這樣的家庭中,子女只有一種選擇——成為一件標準合範的產品。然而即使是鋼鐵,如果不能消除變形時產生的應力,時間一長,也會出現斷裂、破損。


即使考上北大,王猛依然只是父母炫耀的工具,這樣的控制、打壓、不理解……沒有任何改善。


對抗性的親子關係,只會帶來創傷的印記。


那麼,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怎樣的家庭教育?


100年前,魯迅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在1919年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或許適宜充當這個問題的答案:


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交給他們自立的能力;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


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劉瑜《願你慢慢長大》裡,有這樣一段話:


「母親節那天,看到鋪天蓋地『感謝母親』『偉大的母愛』之類的口號時,我只覺得不安甚至難堪。


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確的看法:


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她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


以前我不是母親的時候不敢說這話,現在終於可以坦然說出來了。


甚至,我想,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


能夠放下所有戒備去信馬由韁地愛,那簡直是最大的自由。


作為母親,我感謝你給我這種自由。」


今天新聞的評論裡,有不少人感慨,家長就是不懂小孩子的。


可是家長也都是從小孩過來的啊。


想要獨立人格,想要自由思想,想要被尊重,這都是每一個人都曾有的願望。


作為父母,想要有別人家的小孩,就先從自己做起吧。有句話說的好,父母前半生的樣子,就是孩子後半生最好的榜樣。

相關焦點

  • 翼裝飛行的年輕女孩,縱身一躍的瞬間回眸,你真的此生無悔嗎?
    然而,當意外真的來臨,當她縱身躍下的瞬間耐人尋味的回眸,讓人不禁心疼的問一聲:安安,24歲的安安,你真的此生無悔嗎?安安,當你縱身一躍感覺到異常而回眸一瞥之時,你真的此生無悔嗎?這一刻,你可否想擁抱你的父母永不放開!有報導說安安的生命不長,但很寬,輝煌過,絢麗過,比大多數人都活得灑脫。可是,安安,24歲的安安,當你縱身一躍,瞬間回眸的那一刻,你真的此生無悔嗎?
  • 14歲男孩跳樓身亡:「媽媽,你贏了,我把命還你!」
    前段時間,在武漢的某一所高中,有一位正值花樣青春的14歲男孩,居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毅然而然地從5樓的教室走廊上縱身一躍,最後不治身亡!有網友看過這個視頻的網友,肯定會知道這是發生了什麼吧。後來,還被母親一頓指責,男生沒有說話,等母親離開之後,默默站了幾分鐘,突然轉身,然後從5樓的教室走廊上縱身一躍……沒有人可以體會到這個男生內心的感受,也無法想像這個男生到底在想什麼。可是看著這個視頻,我相信很多網友都可以感受到一陣窒息感和絕望吧。很多家長都是這樣,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只關心孩子考試多少分,在學校有沒惹事,卻一點也不在乎孩子的想法和自尊心。
  • 31歲男子縱身一躍,消失在湘江:壓力會隨著逃避而消失嗎?
    一名男子,突然把車停在道路右側,然後打開車門,快速翻過兩道圍欄,在大家沒有反應過來時,縱身一躍,跳下大橋。有目擊者稱,時間太快了,只有1-2秒,不敢相信。中午在救援隊的搜救下,男子被打撈上來,只是原本鮮活的漢子已然成了沒有回應的身軀。31歲的年紀,剛買了房子,事發前還貼心地送妻子上班,然後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聽到微弱的呼救聲,寧波這個男子縱身一躍,真帥
    不少人在張君波的朋友圈為他點讚12月24日晚上11點,當時正在九峰小區家中的張君波,隱約聽到洗手間窗外有人在呼救:「我不想死,我才18歲!」「救命!」……呼救者反反覆覆地喊著,但聲音越來越弱。張君波聽呼救聲音可能來自小區附近一條河那裡。他飛身下樓,順手拔了隔壁鄰居的晾衣竹杆,翻過小區的圍牆,僅僅30秒,就來到了河邊。
  • 讓人淚目的死亡照:她從86樓一躍而下,因姿勢優雅,被稱墜落天使
    自從19世紀相機發明之後,不少攝影者抓住機會,拍下了許多著名的鏡頭,而他們也象徵著時代的縮影,比如在911事件中,雙子塔上燃起了大火,在最後的生命關頭,一位上班族男子,選擇了縱身一躍,從而結束自己的痛苦、而在1947年,也有一張讓人淚目的死亡照片,成為了傳世經典:她從86樓一躍而下
  • 14歲男孩從17樓縱身跳下!家長在班級群裡連發六遍「我兒子跳樓身亡了」
    11月9日,就讀於江蘇無錫市江陰二中初中部的一個14歲男孩顧某從17樓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你給爸媽丟臉」語音未落,孩子縱身一躍,這3種情況請停止批評
    01、"你給爸媽丟臉"語音未落,孩子縱身一躍,父母后悔不已妙英出自於書香世家,她從小家境優越,從小成績也很好,上的也是名牌大學。由於她家庭條件好,對孩子的教育也很嚴格。對於她的兒子,她一直"恨鐵不成鋼",她的兒子並不愛學習,一天到晚給地惹事、闖禍。這天,老師發消息給妙英,告訴她她兒子把學校的窗戶打破了。
  • 邰忠利:縱身一躍感天地
    邰忠利:縱身一躍感天地■新華社記者 賈啟龍滔滔江水,至今還在傳頌著他的事跡——原瀋陽軍區某邊防團代理排長邰忠利,為救落水群眾縱身一躍,將23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他迅速衝向出事地點,縱身跳入大江。幾經周折,他用盡全身力氣將男青年託出水面。後來,落水青年張文禮得救了,邰忠利卻被江水捲走。整理烈士事跡的時候發現,當兵僅3年的邰忠利曾有過多次救人壯舉——2006年10月,邰忠利乘長途車返回連隊。
  • 1999年,28歲的謝津洗完澡後從23樓縱身跳下,成了韋唯一生的痛
    1999年,28歲的謝津洗完澡後從23樓縱身跳下,成了韋唯一生的痛不知道說起經典的歌曲,大家會想到哪一首呢?謝津從小就很喜歡音樂,雖然媽媽不是娛樂圈裡的人,但是因為媽媽喜歡音樂,所以對謝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謝津從小就很乖,對媽媽幫她報的興趣班,也都會乖乖參加,因為媽媽的嚴厲和自己的努力,所以她15歲的時候就已經站在大舞臺上了,之後在媽媽的帶領下輾轉在各種舞臺之間,因為熱愛所以她不怕累。
  • 5歲的她抹了抹眼淚,從5米臺縱身一躍,看哭了萬千網友……
    5歲的跳水運動員蔣翹楚怯生生地回答道,這個在跳臺上一度害怕到哭泣的小女孩,剛剛完成了自己的5米臺首跳。「下次跳5米臺你會怎麼辦呢?」「我會慢慢克服。」蔣翹楚依舊怯怯地回答道,但這一次多了幾分堅定。據@看看新聞KNEWS 1月1日消息,近日,一段「5歲小女孩哭著鼻子挑戰5米臺」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
  • 「寒窗苦讀十餘載,竹籃打水一場空」,研究生為何從26樓縱身一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就業競爭十分激烈,所以現在許多本科生畢業之後,都會選擇考研,繼續深造,提升學歷,從而提高就業機會。如今報考研究生的人數在逐年增加,近段時間,教育部也發布了通知,今年將會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給應屆生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 曾在30英尺高臺縱身一躍,砸暈蘭迪奧頓
    當年,16歲的傑夫哈迪初次登臺WWE被剃刀雷蒙扔了N發十字炸彈摔,可謂是毫無遊戲體驗,。和其他選手相比,他在WWE職業生涯的開局很是失敗,從那時起,傑夫哈迪在自己哥哥馬特哈迪的帶領下開始了自己的玩命風格。
  • 全球最美自殺照:她從86樓縱身一躍,因姿勢優雅,被稱為墜落的天使
    可能是從原生家庭帶來的恐懼感,伊芙林對於交際其實也比較抗拒,在1930年當時已經14歲的伊芙琳想要到學校裡去念書,離開這個讓自己感到十分壓抑的家庭。直到1939年,當時在美國銀行找到了一份工作的伊芙琳已經徹底離開了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陰影還是比較深刻的。
  • 12歲男孩倒掛在五樓晾衣架,樓下突然伸出一隻手…
    12歲男孩倒掛在五樓晾衣架,樓下突然伸出一隻手… 2020-12-21 22: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男孩墜落到五樓晾衣架,四樓鄰居窗外託舉20分鐘
    交匯點訊從六樓墜落倒掛在五樓晾衣架上,12歲男孩命懸一線之際,樓下鄰居發現後迅速跑到4樓,敲開住戶房門,打開窗戶,一手抓著窗戶邊框,身體半掛窗外,一手託舉這名男孩近20分鐘,直到男孩被聞訊趕到現場的消防與民警成功救下。
  • 「我十幾歲,卻經歷過生離死別」,這句話火爆網絡,是社會的痛
    導讀:近年來,部分年輕人尋死覓活的消息,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更甚,還在向低齡化發展,而這,並不是個好事情。我們承認世界美好,既有苦,又有甜,不知不覺中,時間變快了,有時,似乎感覺現在十來歲的小孩,所懂的道理,比幾十歲的人,都多。天氣漸涼,河水冰冷刺骨,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沒受過專業訓練,永遠也拉不回,一個對世界失望的人。
  • 武漢14歲男孩跳樓自殺,只因母親二耳光:有多少父母逼死了自己的孩子
    是提醒18歲的自己少吃點,以後會長胖;還是在19歲一個孤獨又悲傷的時刻,使勁抱抱自己;或是在20歲滿世界遊歷,看一眼那些將要消失的風景?如果是我,我只想回到兩天前。跑到那個14歲的男孩面前,告訴他:不要自殺。湖北武漢一 14 歲男生被母親打耳光後跳樓墜亡這是我近期看過的,最痛心的新聞。
  • 他從周王廟大橋上縱身一躍,身份被曝光
    便縱身一躍,緊隨女子跳入河中。此時,女子在水中只露出半個頭,情況非常緊急。由於女子跳下去的位置是在河中間,距離岸邊十分遠,給救援帶來很大的難度,但是沈逸帆根本無暇考慮這些,只顧拼命向女子遊過去,拉住女子後將她託出水面。因女子嗆水較多,意識不是很清醒,沈逸帆拖住她還要往岸邊遊,體力消耗極大。岸上的處警人員一起給予協助,拉住救生圈繩子往岸邊拖。
  • 被班主任體罰之後,14歲中學生從五樓躍下
    到現在,唯一可以確定的真實是,14歲的中學生吳康從5樓一躍而下。2016年3月15日晚間8點,吳尋良正躺在椅子上看《亮劍》,手機鈴聲響了,他接起電話,一個陌生聲音傳來:「你兒子在學校調皮,從二樓摔下來了,趕緊過來看看。」
  • 10年前,賈宏聲從14樓一躍而下,曾跪下求他的伍宇娟如今怎樣
    伍宇娟與鞏俐、史可、金莉莉、陳煒曾是同班同學,五個人並稱為「中戲五朵金花」。無論是顏值還是演技,與多才帥氣的賈宏聲都非常相配。兩人一起度過了最美好的大學時光,進入演藝圈後各自發展的也都非常好。但是個令人悲痛的消息,他從14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43歲的生命。前女友周迅聽聞消息傷心不已,而前妻伍宇娟面對記者的採訪,沒有任何表示。或許是對前夫真的太失望了吧。伍宇娟與賈宏聲離婚後,與一位圈外人再婚,但隨著兒子的出生遭到一片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