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物業被送錦旗的事情有了新進展。
和大多數吃瓜群眾預想的不同,萬科物業沒道歉還很硬氣,直接回應表示擬申請退出該小區物業工作,在公告中稱:「青山綠水,江湖再見。」
「幹啥啥不行,收錢第一名」
其實提起萬科物業被送錦旗這件事,可能很多小夥伴還不太了解,但你大概率在社交網絡上刷到過這張錦旗的照片。
涉事錦旗 ,圖片來源@寧波經濟廣播FM1029
這張照片引來了一片哈哈哈和網友圍觀,甚至還有人直言這是「爽文」劇情,隔著屏幕都覺得解氣。
這件事發生在寧波,被送錦旗的是萬科物業,小區是由上海中梁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子公司寧波石成置業有限公司開發的寧波中梁首府小區,於2019年10月交付,有高層和疊墅,約730戶。
事情的起因也不複雜,就是業主不滿車位租賃費用這種最常見矛盾。
據萬科物業方面介紹,小區在交付前期,開發商已向物價部門備案過停車收費標準,是360元/車位·月,其中有330元/月車位租賃費和30元/月車位管理費。而在交付後,萬科物業最終將人防車位停放服務收費定價到了240元/車位·月,將於9月1日開始收費,並從8月18日開始公示這個收費標準。
然而,在啟動收費後,「引起個別業主不滿,要求降低標準」,9月5日上午,「個別業主開車堵住小區車行出入口」,在物業幹預後,7名業主就將這個印著「幹啥啥不行 收錢第一名」的錦旗送到了物業服務中心。
據媒體報導,在當天的溝通中,「個別業主提出收費標準降至每月150元~180元,雙方未能達成共識。」
沒想到一個星期後,這件事還有了個有點讓人意外的後續,9月13日,萬科物業發布了正式回應,「送錦旗火了,但是圍觀中已經沒有人關注事實的真相,幹啥啥不行,到底啥不行?一時間只剩下滿屏嘲諷,不見真問題。」而鑑於事件已給物業行業造成負面影響,擬申請退出該小區物業服務。
從這份回應裡,我們可以輕易看出萬科的委屈和硬氣,順便拉了一把全行業「共沉淪」,看意思大概是各地物業都因為這個事被「吃瓜式捲入」了,還有其它地方的業主效仿這個送錦旗行為去「糟踐」自家物業。而萬科物業一直盡職盡責為業主服務,換來這樣的嘲諷很不公平,所以他們擬向街道與小區業主大會提出申請,啟動退出中梁首府小區物業服務工作的程序。
就是,愛咋咋,不幹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新聞的評論並沒有一邊倒,看客們都有不同的聲音,因為萬科物業的名聲一直都比較好,算是國內物業的佼佼者,所以就有很多人說「萬科物業你都接受不了,換了你肯定後悔」,也有人說萬科物業「大的方面做的其實也就一般般,很會做表面工作,看起來很用心,但是該糟心的地方不會有啥改善。」
相關新聞微博評論截圖
有人站物業,說奇葩業主實在太多了,怎麼服務都不滿意,工作真的難做;也有人站業主,說現在的物業都和大爺似的,除了收物業費勤快,是真的「幹啥啥不行」。
各執一詞,吃瓜吃得不亦樂乎。
「天下人苦物業久矣」
這件事情大概率還是會有後續,畢竟車位到底租多少錢還沒定下來,其他業主對物業的挽留也不知道奏不奏效,說不定萬科物業這一招真的是以退為進呢。
但這件事的意義,已經遠大於幾個業主對停車費的訴求了,而是掀起了又一波全國性的對物業的「聲討」,就像回應裡寫的,給物業行業造成了負面影響。
事實確實是,無論你是掏空家產才買好剛需房的普通人,還是事業有成已完成終極置業的新中產,在中國物業公司面前,人人平等。
今年5月,李榮浩吐槽物業的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轉贊評數量都遠超平均,網友看完這篇不加標點符號的長微博後發出感嘆:真是全國物業都一個樣,天下烏鴉一般黑!
李榮浩老師的微博背景真是好暗...看不清的話記得點大圖吧。
說起來,知道了連李榮浩老師這種有錢人家的物業也會不接業主電話、不好好處理投訴、不好好維持小區環境、還會追著業主要物業費後,我們心裡竟然微妙地達到了一個平衡呢!
就算按照李榮浩老師做音樂時「摳門」的樣子推測他可能不住「高端小區」,那前段時間閒置別墅在業主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劇組拍攝地的事情,總得算是高檔住宅區裡高檔物業不作為的佐證了吧。
事情還是發生在寧波,林女士家裡有一個閒置的大別墅,5年了基本沒有住過,林女士在杭州工作,別墅鑰匙交給了物業保管,籤了一個鑰匙保管協議,說明如果有緊急情況,比如漏水、裝修之類的,物業是可以使用鑰匙的,其它情況都不可以。
結果,去年林女士在電視劇裡看到了自家房子,劇組在林女士家拍戲而林女士完全不知情,這就很魔幻。林女士向電視劇方和平臺方要求下架節目、刪除別墅內容,沒人搭理,劇組說他們是徵得開發商和銷售同意才進門拍攝的,不是「擅闖」——厲害的是,還不僅一個劇組在林女士家拍過戲,林女士怕不是花錢買了個共享別墅吧... ...
更氣人的是,這些劇組拍過戲後,林女士家的電梯、指紋鎖、奢侈品絲巾、地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家具也有磨損。
有盲生發現華點嗎?這家已售出的別墅,鑰匙只在業主和物業手裡,劇組到底是怎麼進去的?誰給他們的權利進去?當然,先後兩家物業公司都火速表示了不是自己幹的,自己也不知道。
林女士已經將劇組、平臺和物業都告上了法庭,訴求也不算過分,下架電視劇或者刪除別墅鏡頭、賠禮道歉、索賠300萬(財產損害和隱私損害),法院還要求物業自證不是自己幹的。
講道理,哪怕不是你拿出來的鑰匙,是劇組偷偷跑進去拍的,那麼大個劇組,那麼多非小區業主,就這麼大大方方地在高檔小區裡穿梭,在這個閒置已久的已售出別墅裡進進出出,你們看不到嗎?不說物業一天逛一圈了,但凡你一周好好在小區裡逛過一次,都不會發現不了吧?況且,劇組總不可能免費用這個場地啊,租場地的錢去哪兒了呢?
現在的進展是,劇方表示現階段不便發聲,開發商和物業留在起訴書中的號碼是「空號」。
你看,住別墅的有錢人,錢花得夠多了,也無法完全隔絕來自物業的煩惱,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你們小區的電梯裡有沒有在放洗腦廣告呢?有的話,物業有在放廣告前徵求你同意,放廣告後給你分錢了嗎?沒有啊?那你坐下,基本操作!
事實上,小區裡電梯間、走廊內等公共區域的廣告位出租本應經過業主同意,收益應該納入住宅專項維修基金,或者由業主大會決定使用途徑。
買房時銷售人員和你介紹的小區綠化、景觀都做到位了嗎?小區不會花花草草越來越少,連種個樹都要業主眾籌吧?小區的環境整潔嗎?走廊的牆壁上是不是充滿了鞋印子,花壇裡是不是丟滿了垃圾沒人管呢?進出小區如果沒帶門禁卡是不是還得被保安小哥翻白眼呀?
這還算好的,心大點吧也就過去了。
有的物業甚至會私自賣掉廢棄用地,在小區裡私拉電線,會因為「懷疑偷電」就停了業主家的電還要索賠3萬塊,會在銷售帶人進小區看房時索要「好處費」,甚至不懼於在業主反映問題、表達不滿時,和業主爆發肢體衝突。
花錢養一幫大爺,你以為是開玩笑呢?
小區的物業是誰來管,業主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權,如果因為不滿意想換掉簡直比登天還難;像萬科物業這樣主動請辭,被網友警告「以後會越換越差哦」。
忙著996賺錢養家的業主,真的很少能有精力和時間去跟物業長久對抗,讓家裡的退休老人去耗吧,又擔心他們體能弱勢會吃虧,所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換物業做好最快最實用的辦法就是,搬家。
畢竟,因為抗議而被物業報復的事情也不少見,往你家門鎖裡灌膠水這事,也不是沒人付諸行動啊。
物業公司為什麼這麼「爛」
其實,從物業工作人員的角度來說,他們也很辛苦,也有一肚子怨氣。
一是因為確實有一些奇葩業主的存在,物業又不是小學班主任,不能強制要求業主像學生那樣遵守紀律,遇到胡攪蠻纏的還要保持笑臉,無理訴求也是真的解決不了,著實為難。
二是因為,直面業主的一線物業基層工作人員,工資確實不高,他們也是被壓榨的勞動人民,是被物業公司為了盈利而一再緊縮的「成本」,講道理,想讓一個月3000塊的保安大哥給你海底撈式的服務,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究其原因,中國的物業公司們還處於一個「低級」的發展階段,目前還沒能開發出高附加價值的服務。
國內物業行業和國外相比真的是差距巨大,和中國物業公司一般都與地產開發商高度捆綁的狀況不同,歐美物業公司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一般都完全分離,絕大多數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
比如著名的全球機構物業五大行(仲量聯行、世邦魏理仕、戴德梁行、高力國際、第一太平戴維斯),他們做的早就不是單純的管管小區安保、優化小區環境之類的基礎服務了,而是以讓其管理的物業資產增值為商業模式的核心。
他們主要的增值服務有租賃服務、金融服務、價值評估、諮詢服務、投資管理等,這也是他們業績的主要來源。具體點說,為客戶提供關於辦公室、空間租賃的戰略性建議並實施,提供房地產銷售、抵押等金融服務,為客戶提供估價、建築和住房諮詢、環境諮詢等,甚至還能為機構和散戶提供關於房地產和證券的投資管理服務。
簡單粗暴地理解就是,我們接觸到的物業服務只是人家的基本盤,而在手握地產資源和業主資產之後,這些先進物業公司就會為他們提供各種專業的、關於地產的諮詢、建議、管理等服務。
而這些高附加值的服務做好了,他們的物業費自然也會漲上去,再吸引來的就是更加優質的地產和業主資源,良性循環。
當然,國內的絕大部分物業公司離這一步還遠著呢。目前來看,很多高檔寫字樓的物業公司已經有點這個苗頭了,但還是少數。
目前,我國物業公司裡有將近80%有開發商背景,物業就像是買房子的贈品,像個吉祥物一樣被捆綁在小區裡。這意味著,這些物業公司在能輕而易舉地跟著開發商們快速擴張的同時,卻一直沒有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一直滿足於基本的四保業務(保修、保潔、保綠和保安),90%的收入也都來源於此,在多元化、管理創新等方面都很發展緩慢,沒什麼附加價值可言,賺的是低利潤的辛苦錢。
分拆物業上市可解?
國內的物業公司就滿足於此嗎?那倒也真不是。
比如2016年前後,到處都在提網際網路+,物業公司也是,生怕被時代落下,於是就開始比賽似的開發APP、做公眾號、後來還做小程序。這些軟體的開發成本和運營成本都不是小數目,開發出來以後還會頻繁迭代,但常年處於「平均的註冊用戶不會超過50萬,單個平臺的平均日活用戶數不會超過5萬」的尷尬境地。
畢竟我們都知道,並不是物業費在APP上交就代表這個物業公司是網際網路弄潮兒了。
不過幾年過去,物業公司們確實也在進步了,比如在擁抱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環節上,大部分物業公司還是很捨得錢的。雖然成果不一定會立馬看到,但總歸有改變就有希望。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物業公司IPO也成了基操。
2014年,花樣年控股將旗下物業管理公司彩生活分拆上市,成為了「內地物業管理公司分拆上市第一股」,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房企選擇將旗下物業管理業務分拆上市,去年,就有12家物管企業以各種方式登陸資本市場。
據克而瑞數據,截至去年末,24家上市物業服務企業市值總額2355.9億元,多數企業市盈率超20倍。
對於房企來說,物管業務輕資產、低負債、現金流充裕,上市有利於擴寬融資渠道,是真的香。今年,又有21家房企分拆物業管理業務赴港IPO,包括我們熟悉的融創和恆大。
不過被送錦旗的萬科物業倒是還沒有這個打算,是房企巨頭裡唯一一家還未公開表示有上市計劃的公司,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曾說,要等到人們把萬科物業當做是「城市服務商」的時候,才會考慮上市,「沒有千億市值,萬科物業不會上市。」
萬科物業雖然發展速度不是最快的,但截至2019年,萬科物業在管總面積4.39億平方米,穩居物管行業第一,去年萬科的物管業務營收為127億元,是內地首個營收邁入百億門檻的物業公司。
而據萬科半年報,上半年萬科物業新籤約建築面積0.53億平方米,累計籤約建築面積6.8億平方米,已經接管面積5.2億平方米,實現營業收入67億元,同比增長26.8%,其中55%來自於萬科以外的項目。
不過,上市與否並不是決定物業公司生死的決定因素。目前國內物業的格局,除了本土這些背景深厚的物業公司,還有外資物業和網際網路巨頭在蠢蠢欲動。
誰能先在高附加值服務上成功發力,順應時代做出真正的網際網路+和智慧社區,誰才能擁有全行業欽羨的核心優勢。
話又說回來,搞高附加價值服務之前,基本的四保服務請先做做好啊!畢竟老百姓買個房子真的不容易,誰都不想回家了還要時刻準備著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