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0251清康熙 紅釉盤
尺寸:直徑 18cm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此盤敞口,弧壁,圈足。器內外壁皆施祭紅釉,口沿留有一線「燈草口」,釉色深沉勻淨,紅釉泛黑紅,釉質光亮,釉面瑩潤。器底施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青花楷書雙圈款。造型規整,盤形周正,胎體堅硬細密,形制優美。
祭紅釉瓷器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為景德鎮所創製,因皇室多以其為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古人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材料碾粉摻入其中,不惜工本。因其生產條件不易控制,成品率也相對很低,因此更為名貴,當時即有「千窯一器,萬裡挑一」之美譽,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明中晚期祭紅釉器曾一度失傳,至清代才恢復燒造。
Lot:0252清嘉慶 紅釉碗
尺寸:直徑12.5cm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估價:RMB 50,000-70,000
說明:此盤敞口,弧壁,圈足。器內外壁皆施祭紅釉,口沿留有一線「燈草口」,釉色深沉勻淨,紅釉泛黑紅,釉質光亮,釉面瑩潤。器底施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青花楷書雙圈款。造型規整,盤形周正,胎體堅硬細密,形制優美。
祭紅釉瓷器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為景德鎮所創製,因皇室多以其為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古人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材料碾粉摻入其中,不惜工本。因其生產條件不易控制,成品率也相對很低,因此更為名貴,當時即有「千窯一器,萬裡挑一」之美譽,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明中晚期祭紅釉器曾一度失傳,至清代才恢復燒造。
Lot:0253 清道光 窯變釉太白尊
尺寸:高29cm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
估價:RMB 180,000-250,000
說明:此尊微撇口,短頸,溜肩,圈足,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書刻款,字體規整有力。其造型柔美典雅,大器穩重。此類瓶式在清朝一直是流行的款式,也是官窯傳統品種。因其釉色出現於偶然,又不知其原理,故有「窯變無雙」之說,謂其變幻萬千,獨一無二。此瓶釉質自然垂流,胎體厚重,以紅、藍、月白為主色調,採用兩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高溫燒制而成,釉色間相互交融,並形成縷絲狀斑片,堪稱奇妙。
Lot:0254 清雍正 青釉刻蕉葉紋杯 (一對)
尺寸:直徑6.5cm
款識:款識:雍正年制
估價:RMB 300,000-350,000
說明:此對杯直口,圈足較高微微外撇,顯出挺拔之美。腹部刻飾蓮瓣紋,口沿一圈回紋,簡潔素雅,通體施粉青釉,青色淺淡,釉色瑩潤而均勻,氣度不凡。圈足底部以青花書「雍正年制」四字楷書款。修坯幾到脫胎,胎體極其輕薄,潔白堅緻,與釉色相互映襯,顯示了雍正官窯之高超技藝,為世所珍。
Lot:0255 清嘉慶 粉青釉模印如意紋碗
尺寸:直徑24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說明:此碗撇口,斜直腹,圈足。造型雋秀,拾掇細緻。通體施粉青釉,色如春水,淡雅勻淨,凝膩質美,視若良玉。口沿飾一周回紋,若隱若現;脛部模印一周如意雲頭紋,下承蓮瓣紋,甚是清心雅目。紋飾刻畫細緻,規整清晰,兆寓祥瑞。布局得當,腹部大面積的素麵,最是對釉色之欣賞。造型古雅端莊,釉色柔潤淡雅,極具宋瓷美韻,應屬摹古之物。胎質堅緻細膩,口沿處隱露白胎,胎體薄厚均勻,底足修飾齊整圓潤,底部青花書「大清嘉慶年制」篆書款。
Lot:0256 清中期 紫金釉描金花盆 (一對)
尺寸:直徑24.5cm
款識:伍氏妙吉祥堂制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此對花盆器型端正典雅,折沿花口,深弧腹,下承圈足。全器內外及底部滿施醬釉,胎質細膩,釉色明潤雅致。外壁以描金繪夔龍紋,構圖繁密,工筆細雅,一派富貴華麗的氣息。底有孔,環孔一周礬紅書「伍氏妙吉祥堂制」篆書款。《瓶花譜》有記載:「春動用銅,夏秋用瓷,因乎時也。堂廠宜大,書室宜小,因乎地也。貴瓷銅,賤金銀,尚清雅也。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穩而不洩氣也。」此花盆做工考究,造型端莊,可謂既美觀又實用。
Lot:0257 清 爐鈞釉描金蓋罐 (一對)
尺寸:高16cm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估價:RMB 40,000-60,000
說明:此對蓋罐直口豐肩,弧腹下收,器身有瓜稜,凹底圈足,蓋子母口扣合嚴謹,頂上飾兩朵靈芝為鈕,生動巧妙。口足露胎處可見胎骨細膩潔白,底陽刻六字三行篆書描金方款「大清雍正年制」。該器形小巧精緻,外壁通體施爐鈞釉,色彩繁複豔而不俗。瓶肩浮雕一周綬帶,簡單纏繞,綬帶四個結扣處,各垂一陰刻蝠形墜,每隻蝙蝠翅尾處均飾掛穗,風格簡單纖巧。雕刻圖案以描金裝飾,華美而不落俗,既與釉色相得益彰,又不喧賓奪主,共同營造了一種輕貴典雅的藝術風格,配木底座,更見雍容。
Lot:0258 清乾隆 金釉佛塔
尺寸:高41cm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
說明:佛塔,原名「窣堵波」,是梵文stupa的音譯,也可略稱為浮圖,其意為供奉之地。藏傳佛塔一般由基、身、頸、剎四部分組成:塔身正面飾有佛龕,方形的塔基象徵須彌山;瓶狀塔身象徵功德圓滿;十三層塔頸象徵佛教所謂的十三重天,又可表示修成正果的十三個階段;塔剎又分為火焰、日、月及承露盤,象徵蒼穹。此尊佛塔即為此種制式,塔為覆缽式,下承方形基座,為典型的須彌座樣式,分臺基、上枋、下枋三部分,中部細收。其上為三層圓形的塔階,顯示其為尊勝佛塔。塔身的主體為覆缽式,正中開蓮瓣形「眼光門」,其內供奉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的釋迦牟尼佛。
佛教用八塔來象徵釋迦牟尼生平中最重要的八大事件的傳統,從降生、成道直至涅盤,稱為八大靈塔、善逝八塔或如來八塔,八尊分別為疊蓮塔、菩提塔、和平塔、尊勝塔、涅盤塔、神變塔、神降塔、吉祥多門塔,這八種類型的佛塔源於獲得佛陀舍利的信眾所建造的原始窣堵波,如尊勝塔是按照吠舍離窣堵波建造而成,但實際上也可代表佛陀一生中從誕生到涅架間的八大成就,而尊勝佛塔是為紀念釋迦牟尼戰勝病魔,證達自主生死之境而建,亦可代表世尊入滅之後之法身,以供奉養。它既是信徒朝禮聖地的指引,也體現著對聖者的追思與崇拜。
此件喇嘛塔造型,屬於典型藏傳佛教喇嘛塔樣式。喇嘛塔由須彌座式塔基、覆缽式塔身和十三無相輪塔剎三大部分組成。喇嘛塔胎骨細膩堅質且潤滑,通身浮雕紋飾自上而下緊湊繁密,施以金釉,燦爛奪目。金色代表的是陽光,莊嚴,尊貴,光明,遠離一切黑暗,而這些都是佛法的境界。金色為諸顏色中最莊嚴的,表示佛法的尊貴難得,佛經如此稱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此造型出自乾隆官窯,體現了清代中央政府與西藏上層的親密關係。這種御窯佛教法器、佛像不落年款,以示帝王對佛祖的崇敬之意。乾隆曾下旨藏草瓶等法器「俱不要款」。
Lot:0259 明正統 青花人物故事紋梅瓶
尺寸:高31cm
估價:RMB 1,300,000-2,000,000
說明:明正統、景泰到天順三朝,因政局不穩,經濟衰落,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人們把這個階段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至於空白期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普遍認為朝庭下令禁燒,形成「正統初罷」的狀況,其後朝又三令五申禁建民窯私燒各種彩瓷,是這一時期瓷器罕見的主要原因。據《明史》記載:「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江西饒州府,浙江處州府,見差內宮在彼燒造瓷器,詔書到日,除已燒完者照數起解,未完者悉數停止,差去官員即便回京。」
此式梅瓶,圓唇小口,頸部呈上收下闊,豐肩,長腹下收,淺寬圈足,沙底泛黃,呈米糊狀。通體以青花為飾,肩部飾纏枝花卉,近足處繪蕉葉紋,腹部主體繪人物。所繪人物衣衫飄拂,神情安逸,有文人畫的筆情墨意;雲紋粗重豪放,呈靈芝狀,時代特徵鮮明。造型與宣德晚期梅瓶形制極其相似,釉層肥厚滋潤,釉面勻淨,為明代早期釉面的普遍特徵。青花色澤鮮豔,有鐵鏽斑呈現,又與宣德時期的蘇麻離青料呈色有所區別。徐之衡《飲流齋說瓷》有評:「明代繪事,人物雖不甚精細,而古趣橫溢,儼有武梁畫像遺意。」此梅瓶為正統時期的典型器物,品相完好,存世於今,彌足珍貴。
來源 :日本穎川美術館舊藏。著錄於1993年館藏優品集
Lot:0260 明 人物紋爐
尺寸:高20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此件香爐為高盤口口,短頸,弧腹,足外撇。爐造型仿商周青銅器,腹部兩側對稱飾螭龍耳,口沿、頸部及脛部繪抽象紋飾。腹部主題為飾為高士圖。所謂「空白期」瓷器,又被業界稱之為「黑暗期」瓷器,即指明代正統(公元1436-1449年)、景泰(公元1450-1456年)、天順(公元1457-1464年)這三朝所燒制的瓷器。由於明代宣德朝之後的近30年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致使國勢傾頹、內憂外患、戰亂頻繁、經濟蕭條至各業凋零、民生凋敝,社會動蕩不安。在這樣的形勢下,景德鎮瓷業生產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迄今為止,無論是考古發掘出土,還是各家博物館館藏,或是古玩市場中,能明確年代寫有紀年款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瓷器鮮有發現。這一時期的陶瓷,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狀況。這種具有特定歷史時代意義的明代空白期瓷器,自然會引起學術界和收藏界的關注。
Lot:0261 明 青花人物爐
尺寸:直徑33.5cm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爐身為圓筒,下配三獸足。全器以青花為飾,口部錦地開光書寫「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腹部繪八仙祝壽圖。「文章華國 詩禮傳家」出處應為某姓氏族譜,有長輩鞭策後代振興教化,純正族風,使宗族永遠興旺發達之意。此器畫意生動,青花色澤明亮,為明代青花瓷中的精品。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漢鍾離、呂洞賓、李鐵拐、曹國舅、藍採和、張果老、韓湘子、何仙姑,習稱「八仙」。八仙故事見於唐、宋、元、明文人的描述。元代雜劇裡開始有他們的人物形象,但姓名尚不固定。明代吳元泰所著的《八仙出處東遊記傳》裡,才確定為上述八位神仙。民間傳說中有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其中尤以「八仙過海」、「八仙祝壽」的故事流傳最為廣泛。八仙圖案是中國陶瓷裝飾的典型紋樣,早在元代龍泉窯瓷中就已應用。而明代嘉靖皇帝崇奉道教,故使得八仙圖案更為廣泛的應用,此件即為一例。
Lot:0262 清乾隆 粉彩無量壽佛像
尺寸:高41cm
估價:RMB 3,500,000-4,500,000
說明:有清一代,康雍乾三帝皆篤信藏傳佛教,尤以乾隆帝為最,彼時皇宮苑囿中遍布大小佛堂,佛堂益眾,所需敬奉神像與諸式法器遂多,為滿足供奉之需,除了敬造傳統藏地金銅材質者以外,御窯廠還秉承弘曆諭旨精心燒造許多瓷質密宗佛像和供器,其工藝之精湛,品類之豐富,彩釉之妍美,皆極一時之盛。
本尊彩繪無量壽佛是為乾隆御製瓷質佛像之精絕代表,唯獨乾隆一朝有之。其法相莊嚴,頭戴五葉寶冠,髮髻高聳,身著披帛,胸掛瓔珞,雙手捧蓮花寶瓶作禪定印,全跏趺坐於蓮臺之上,面相豐潤和藹,栩栩如生,雙目低垂,炯炯有神。披帛以綠彩繪就,綴飾梅花瓣點,黃地法袍則描以紅彩團花紋飾,全身刻畫細膩入微,質感逼真,衣褶起伏自如,飄帶輕盈飛逸,莊重而不失秀美。肌膚展露之處敷飾白釉,質地極為瑩白溫潤,此等釉水於乾隆眾多御瓷之中堪稱極品。青花蓮臺秀雅端莊,色澤深淺交替,渲染自然,所施金彩輝煌奪目,黃彩鮮妍明快,綠彩嬌嫩亮麗,青花淡恬幽雅,諸色萃匯,熠熠生輝,是為乾隆盛世典雅的清宮佛像造型。乾隆帝篤信佛教,「每逢其整壽萬壽節如乾隆十五年(1750年),40壽;二十五年(1760年),50壽;三十五年(1770年),60壽;四十五年(1780年),70壽;五十五年(1790年),80壽等,均伴隨著大規模的寺廟修整和佛教文化建設」。而恰巧其生母崇寧皇太后的整壽萬壽節亦在乾隆帝整壽萬壽節之次年,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十六年,六十壽;二十六年,七十壽;三十六年,八十壽,慶典以次加隆。先期,日進壽禮九九。先上以親制詩文、書畫,次則如意、佛像……」,則乾隆十五-十六年(1750-1751年)、二十五-二十六年(1760-1761年)、三十五-三十六年(1770-1771)這三季萬壽節,皆為帝、皇太后前後兩年連續之慶祝,而其中進獻則以無量壽佛最為重要。
華麗之彩釉,精湛之工藝決定本品之藝術價值和製作難度均在金銅佛像之上。其將泥塑、繪畫、敷色、燒瓷集與一身,要求工匠具備極高的工藝技巧、美術功底和文化修養。唐英榷陶西江,招能工巧匠於浮梁,凡古瓷名品,皆若摹造,諸式材質的工藝品亦刻意仿製,遂達以假亂真之地步,誠如清朱琰《陶說》所列:「戧金、鏤銀、琢玉、髹漆、螺鈿、竹木、無不以陶為之。」所謂「近世一技之工,如陸子岡制玉、呂愛山制金、朱碧山制銀、鮑天成治犀、趙良碧治錫、馬小溪治瑪瑙、鏷仲謙雕竹、姜千裡螺鈿,今皆具於陶之一工」。
參閱 《清代瓷器鑑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P177,Lot 232。
《清宮瓷器檔案》載,乾隆四十年九月初五日九江關督全德進貢自在觀音三尊,陳貯於熱河行宮。
lot:0263 清乾隆 粉彩安居樂業紋盤
尺寸:直徑29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150,000-180,000
說明:本品盤心繪安居樂業圖,以礬紅、綠、赭、墨、黃等諸色精心繪製雌雄鵪鶉一對,臥於一組靈芝形山石之上,雄鳥居高,昂首仰視,雌鳥臥於其下,擰首凝望雄鳥,兩側秋菊數叢依洞石之旁,橫欹而出,吐萼含苞,石下芳草萋萋,雄鳥視線所及,一彩蝶空中翩翩飛舞,相映成趣,一派祥和。外壁繪折枝菊花紋三幅,清新怡人,饒添生趣。整體構圖簡潔清雅,筆法精細纖巧,所畫鵪鶉的點睛之筆尤其生動。盤底心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種裝飾圖案為乾隆時期開始出現,嘉道二朝最為流行。因「鵪」與「安」,「菊」與「居」,「落葉」與「樂業」諧音,鵪鶉秋菊共同構成「安居樂業,歲歲平安」,以此寓安於居,樂於業之意。
lot:0264 清中期 粉彩連生貴子云鶴折沿盆
尺寸:直徑38.5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說明:折沿盆顧名思義,口沿向外翻折,方便置於圈架,是最古老的陶瓷器造型之一。自新石器時代便已有此式,宋代的折沿盆造型更接近於明清的造型,明代青花折沿盆最為著名,清代多仿燒,至清中期多有粉彩裝飾,品種多樣更勝前朝。
此式盆折沿,弧腹飽滿斜下而收,外壁施松石綠釉,內壁白地粉彩裝飾,盆心繪「蓮生貴子」,人物形象飽滿喜慶,寓意吉祥;盆壁繪一周雲蝠仙鶴,折沿飾一周福壽花卉,畫工細膩,設色淡雅,疏為難求。
lot:0265 清嘉慶 粉彩過枝癩瓜碗 (一對)
尺寸:直徑11cm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估價:RMB 300,000-350,000
說明:此對碗撇口,深弧腹,圈足。造型端莊,胎釉瑩白如玉,麗質動人,所繪過枝癩瓜,從碗外壁牽連入碗內壁,內畫蒼勁挺拔的翠竹和聞香飄至的彩蝶,寄予「瓜瓞綿綿」之意,彩繪癩瓜之果肉效果尤佳,設色甚妙,紅中帶黃,黃中有綠,絢麗而又不失素雅。底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癩瓜又稱癩葡萄、野葡萄,與苦瓜同科而不同種,瓜面顆粒狀凸起,成熟時顏色鮮豔,自然開裂,露出鮮紅的瓜瓤,其籽多而飽滿,故被認為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於清代常作為吉祥紋飾使用。
粉彩過枝癩瓜碗創燒於清乾隆時期,當時官窯僅在盅上採用這種紋飾,而民窯生產的碗和盤上都予以表現。嘉慶、道光、光緒等朝沿襲燒造,成為清代官窯經典制式。故宮博物院現存一百零九張瓷器畫樣中,即有此一品種(參見《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樣與御窯瓷器》,頁134、135,圖26)。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曾讚譽曰:「過枝花之杯、碗,乾隆者尤綿密,癩瓜牽藤,間夾翠竹,繁麗中殊有玲瓏剔透之致。」
參閱 1.《清代瓷器賞鑑》,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9月,頁235,圖308。
2.《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218。《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朝華出版社,2005年,頁73。
3.《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312。
4.《官樣御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籹瓷官樣與御窯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頁134、135,圖26。
5.Toji Taikei,no. 46,pls. 83 and pls. 84。
Lot:0266 清道光 粉彩喜鵲登梅紋碗 (一對)
尺寸:高18.5cm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本對拍品敞口,深腹,圈足。碗外壁繪製喜鵲登梅圖,老梅橫斜,疏枝玉瘦,瓣蕊凝香,畫者落筆古拙,著色簡淡,所繪梅花清雅至極,可謂「清風自有神仙骨,冷豔偏宜到玉堂。」概因風遞幽香出,故有禽窺素豔來。兩隻喜鵲立於枝幹雅石之上昂首鳴叫,栩栩如生、傳神呼應,碗心繪以折枝牡丹,描摹精美,色彩搭配溫潤雅致,造型規整流暢,寓意喜上眉梢,且成對殊為難得,為清代傳統官窯的典範之作。
Lot:0267 清嘉慶 粉彩觀太極圖賞瓶
尺寸:高30cm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估價:RMB 300,000-350,000
說明:此賞瓶侈口長頸,豐肩弧腹,下承圈足,造型流暢柔美,比例協調,為清代瓷器生產中的一個傳統器型。其器形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專用於賞賜功臣。賞瓶成了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乾隆後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本品口沿描金,器內壁飾松石綠釉,外白地粉彩繪「五老觀太極圖」,一枝勁松纏繞於瓶頸。人物形態刻畫生動自然,衣袖褶皺逼真飄逸。設色亮麗,筆法細膩。松石綠底書「大清嘉慶年制」礬紅篆書款。此類賞瓶從清中期開始出現,多以其他瓷器上的紋飾移植到賞瓶之上,所繪紋飾十分豐富,因為賞瓶的器型易於在腹部繪製紋飾,因此,粉彩賞瓶比較受到人們的喜愛,但這類賞瓶並不是都作為賞賜之用,更多的是用于欣賞。
Lot:0268 清嘉慶 祭藍描金纏枝吉壽龍紋四方瓶
尺寸:高47cm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估價:RMB 3,500,000-4,500,000
說明:通體以藍釉地描金寶相花為主題紋飾,其藍釉色調深沉,釉質滋潤,柔和潔凈。瓶整體以金彩描繪紋飾,口沿及肩部飾如意頭紋,底足處飾如意蕉葉紋,足外牆繪回紋。頸部與腹部繪寶相花,寶相花上下兩層每面各一朵,花枝華麗,四周纏枝滿布,間繪「蝠壽」、「雙龍」寓意吉祥。花團錦簇繁茂,寓有「寶」、「仙」之意。兩側設獸面銜環鋪首,獸面用金色點染輕描,極富立體感,獸口銜金環,頗具皇家威嚴。
蘭釉描金器燒制時先在坯體上施鈷料,經高溫燒成藍釉器,再在藍釉上描繪金彩花紋,二次入爐低溫烤成,因燒造難度大而更為難得。底部為綠地上以紅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瓶主題紋飾的寶相花紋是傳統漢族陶器裝飾紋樣,最早出現於宋代文獻中,主要將自然界花卉,如以象徵富貴的牡丹,象徵純潔的蓮花,象徵堅貞的菊花為主體,將花頭作變形的藝術處理,又常在花蕊部位裝飾一些小圓圈象徵珠寶,在花朵邊沿附加小花,小葉,象徵豐滿繁盛。見本品造型敦厚,整體色彩豐富,通體以深金色繪纏枝蓮寶相紋,由於高超的金彩繪畫工藝,使得該瓶的整體圖案不僅沒有通常所見的密不透氣之感,反而突出表現了圖案的立體感。充分體現了嘉慶官窯的裝飾風格,誠為盛世彩瓷之代表。
此瓶為四方形制,成形不易。非琢器拉胚成形,而是預先做好四片,後拼貼而成,全過程沒有拉胚工具協助,靠手塑造,極其考究工匠的工藝水平,若瓷土揉打不結實,或粘合技術不臻熟,易發生塌陷或窯裂,成品率低,故彌足珍貴。正如王世懋《窺天外乘》記:「蓋窯器圓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獨方物即至小,亦須手捻而成,最難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餘皆置之無用。」愈見其珍貴。
Lot:0269 清乾隆 窯變釉弦紋瓶
尺寸:高35cm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此瓶盤口,細長頸,豐肩圓腹,足牆微撇,肩頸飾四道弦紋,瓶腹圓鼓,裝飾以雙弦紋。造型大器飽滿,通體施窯變釉,看似大紅,實則色彩明暗交織,深淺相融,流光溢彩,古雅雍容。《稗史彙編》有云:「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窯變釉色彩盡人事而經天成,成此卓效,天人同功。
Lot:0270 清晚期 竹節形花盆 (一對)
尺寸:長24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25,000-35,000
說明:此對花盆形狀四方,敞口,斜直壁。全器雕成緊密排列的竹節紋,通體分別滿施紅、綠釉,釉色嬌嫩,十分别致。花盆底書「大清乾隆年制」礬紅篆書款。花盆亦底座雕刻成竹節形狀,輔以竹葉形裝飾,更見玲瓏生動,生趣盎然。竹筆直入凌霄的形態自古與人品格之正直相關聯,文人雅士多有詩賦贊竹,以此造型,甚為雅觀。
Lot:0271 清雍正 青花海水紋海獸高足杯
尺寸:高7.5cm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估價:RMB 150,000-180,000
說明:宣德海獸紋高足碗為宣德時期名貴品種,此高足碗即依據明代宣德款青花海獸紋高足碗而制。拍品器型古樸端莊,外壁口沿繪如意雲頭紋一周,下飾海水江崖及留白海獸圖,獸形威武,身姿矯健,海水波濤,氣勢磅礴,足柄處亦繪海水江崖紋。此杯精巧玲瓏,胎骨潔白細膩,紋飾清晰,濃淡相宜,對比鮮明,從器形到紋飾都仿自宣德同類器物。全器形制典雅,青花發色濃重鮮豔,紋飾灑脫流暢。足雙圈內底書「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
參閱 1.《明代宣德官窯箐華特展圖錄》,臺北故宮博物院,1998年,頁202-203,圖74
2.《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下冊,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頁330-331,圖177
Lot:0272 清乾隆 青花梵文纏枝高足杯
尺寸:高8.5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150,000-180,000
說明:此器型為乾隆朝所盛行,撇口,斜腹,高足上微拱稜析一圈。上身外壁繪纏枝蓮紋,描繪精細,上託青花梵文八字真言,字體規謹工整,近底部繪變形蓮瓣紋一周。高足上壁飾如意雲紋,中間凸起的稜繪回紋一周,下飾垂幔狀如意瓔珞紋。胎體潔白堅緻,釉色瑩潤喜人,青花蒼雅亮麗,翠妍欲滴。碗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款。
清朝乾隆時期曾製作了一批具有少數民族宗教風格的器物,用以加強民族間的聯繫。此種高足杯正是依照西藏寺廟的銅酥油燈造型而制,為佛龕前供奉的長明燈,具有鮮明的藏傳佛教風格。此件高足碗尺寸較大,形制規整,紋飾繁縟,為乾隆佳器。
Lot:0273 清康熙 青花人物杯 (一對)
尺寸;直徑7.5cm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估價:RMB 800,000-1,000,000
說明:小杯敞口弧腹,下承矮圈足,器形小巧。胎質細白,杯薄體輕,色清潤剔透。外壁以青花繪人物故事,此杯通景式表現叱石成羊的畫面。典故語出事本晉葛洪《神仙傳·黃初平》:「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有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尋索初平,歷年不得。後見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餘年,莫知生死所在,願道君為佔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聞之。即隨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見,悲喜語畢,問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見,但見白石而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見之。』初平與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今香港黃大仙廟即供奉此君。後以叱石成羊一語來寓意修成正果、點石成金。足內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清代早期的官窯瓷器中,於小尺寸杯壁之上描繪如此精細的人物圖,極為少見,向為康熙青花杯之名品佳物。1938年,收藏家餘啟昌在其所增補的《古今瓷器源流考》一書中曾對此品種杯有所描述∶「所藏叱石成羊圖杯,形如普通之茶盅,胎薄釉潤,畫法直逼松雪,青色濃淡,殆有多種。底足內多有雙藍圈兩行六字款識,書法極工,可決為官窯極精之品。」
參閱 1.《故宮博物館藏清代瓷器類選第一卷—清順治康熙朝青花瓷》,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247,圖156。
2.《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上海博物館、兩木出版社,頁37,圖27。
3.《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100。
Lot:0274 清康熙 青花纏枝紋碗 (一對)
尺寸:直徑10.5cm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估價:RMB 220,000-300,000
說明:敞口,深弧壁,圈足,重心近底,使器型顯得穩重大方。胎質潔白細膩,釉質純淨細膩,色正如雪,青花呈色青翠明快,濃淡層次分明。碗外壁繪有纏枝花卉紋飾,以六朵對稱分布的花卉為主要紋飾,四周蔓延出枝葉,兩兩之間以枝蔓相連。碗心雙圈內繪一朵主花。口沿部以青花繪一圈弦紋,近足部有一圈變形蓮瓣紋。底部有雙圈「大清康熙年制」款,字上下間距偏大,很有特色。此碗青花色澤鮮麗,發色亦具有康熙青花特有的硬度,運用多色階描繪花朵層次,充分表現出康熙青花的特點。
Lot:0275 清乾隆 青花釉裡紅雲龍玉壺春瓶
尺寸:高36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本品敞口,束頸,圓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通體施白釉,釉質堅緻細密,釉色潔白潤澤,其上以青花釉裡紅技法繪飾趕珠龍紋圖,描繪細緻,龍翔天宇,雙目圓瞪,角若鹿角,龍鱗規整,四爪俱張,孔武有力,生動傳神。整器體型碩大,形制端莊,胎釉均佳,青花釉裡紅髮色自然,紋飾繪就精細,實為佳品,殊宜寶之。
青花釉裡紅是以青花鈷料和銅紅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繪紋飾,然後上一層透明釉,入窯經高溫一次燒成,彩在釉下,永不褪色。始燒於元代,清三代最為成熟。乾隆一朝,重青花釉裡紅燒造,史載乾隆三年下旨」釉裡紅梅瓶紅龍顏色不好,往好裡燒造」,故而青花釉裡紅技藝爐火純青,色調豔麗,構圖繁複,繪飾精緻,為後世所重。民窯製品亦不能外之,無論器型、釉色或圖案紋飾,皆有嚴格要求,較之官窯,同有精妙可觀者,本器即為此中翹楚,且繪飾龍紋,更顯其重要價值。
參閱 1.《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148,圖126。
2.《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下)》,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頁252,圖230。
紀錄 1985年5月香港蘇富比春拍,Lot149。
Lot:0277 清乾隆 青花幾何紋纏枝藏罐
尺寸:高29cm
估價:RMB 280,000-350,000
說明:本品圓唇,直頸,微折肩,筒腹,斂脛,圈足微外撇。蓋頂飾寶珠紐,上繪六瓣花卉紋,蓋面滿飾冰凌錦地紋樣,內繪各式朵花,自頸部以下依次飾波濤海水紋、纏枝蓮紋、冰凌錦地朵花紋、纏枝蓮紋和如意頭狀朵花紋。白釉勻淨,青花濃艶,紋飾排列繁縟而不凌亂,系仿明永宣同類之作,原名「仿宣窯青花蘆粟錦壯罐」。
拍品為乾隆御窯仿自永宣同類器,亦屬乾隆親下諭旨特命燒造的「傳辦瓷器」,也是乾隆較為鍾愛的宮廷陳設器。按《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自乾隆十一年始,乾隆曾多次諭旨九江關唐英燒造「青花白地壯罐」,且屢次過問並催促燒造,燒成送京後均下諭旨全部配製體現器物等級和陳設重要性的「紫檀木座」,此種配座要求終乾隆一朝不為多見。查清宮陳設檔可知,此種壯罐被下旨陳設於圓明園、熱河行宮等乾隆可能御臨的所有宮苑殿堂之中,以供清賞雅玩。
參閱 1.《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323;
2.《孫瀛洲的陶瓷世界》頁240-241,圖148;
3.《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頁113,圖87;
4.《西藏博物館藏明清瓷器精品》頁110-111;
5.《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頁199;
6.《嶺南私人藏珍:明清民國瓷器篇》頁110,圖69;頁111,圖70;
7.《清代官窯瓷器史叄》中國畫報出版社,頁655。
Lot:0278 清乾隆 青花雲龍紋折沿盆
尺寸:直徑41cm
估價:RMB 1,200,000-1,500,000
說明:器折沿,直壁,平底。繪青花紋飾,主題紋樣為雲龍紋,龍紋展翼伸爪,騰空飛躍,威武兇猛,輔以雲紋寶珠紋等。內壁繪海水蝠紋,外壁繪有三條螭龍。此器形制較大,造型規整,青花色澤鮮麗明快,紋飾描繪細膩生動。此類折沿盆亦稱「面盆」,為洗漱用具。瓷質面盆最早見於漢代時期,造型同於當時的青銅器,其紋飾多見刻劃雙魚紋。景德鎮官窯於明永樂時期最早開始燒制,其造型、紋飾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品種也以青花為主。到了清代此種造型的面盆開始增多。本品雖無款識,但為宮廷用品無疑,推測此盆下承紫檀盆託,為宮廷盥洗用具。
來源 英國著名精神病研究家埃金頓醫生(John St Clair Elkington)收藏,英國漢普郡,傳二戰時期得自倫敦麥菲爾區 Hay Hill
自此家族承傳。
Lot:0279 清乾隆 青花天圓地方折枝花果四方葫蘆尊
尺寸:高29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5,000,000-7,000,000
尺寸:直徑37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說明:此缸唇口弧腹,平砂底,缸體作八方形,拼貼工藝細緻規整,造型典雅周正。通體青花裝飾,外壁主圖繪山間訪友,一面遠山層巒疊翠,一面小橋流水,山林之間匿一處小院,石橋上二人問路指點,全器通景構圖疏密有致,畫意高遠,反映古代文人高雅之情趣。口沿處繪一周如意雲頭紋,下飾一周竹石,所繪畫面層次清晰,布局巧妙,青花發色濃淡相宜,筆觸纖細,勾描點染極其到位,宛若一幅水墨山水圖。
Lot:0281 明崇禎 青花竹林七賢人物爐
尺寸:直徑21cm
估價:RMB 180,000-200,000
說明:崇禎時期青花瓷器的工藝水平非常高超,被宋應星讚譽為「上品細料器」。這一時期瓷器的諸多紋飾蘊涵濃厚的文人氣息,題材之特別,內容之豐富,均開一代未有之奇,此件明崇禎青花竹林七賢圖爐即為典型。爐造型成穩大氣,口沿外撇,器壁線條柔和,圈足較高。器身繪人物高士圖,人物描繪細緻,生動傳神,青花發色明快。明末戰亂四起,大明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時局動亂,此爐選用的題材也真實反映當時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願望,頗可玩味。配以原木座,十分文雅。
Lot:0282 清康熙 青花海水海獸圖棒槌瓶
尺寸:高20.5cm
估價:RMB 90,000-120,000
說明:瓶盤口,直頸,直筒形腹,足處微收,圈足。青花發色豔麗明朗,器形挺拔秀麗,標準的棒槌瓶式樣,保存完好。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呈色閃青。頸部飾山字紋,腹部通景滿繪海水瑞獸紋,瑞獸立於巖石之上,海水翻滾,山石威嚴,瑞獸矯健,神採飛揚,頗具氣勢。整體用筆流暢,畫面布局層次清晰,筆觸皴染得宜,蒼勁中見秀潤,渾厚中顯勁峭,青花發色青翠明快、色澤濃豔、妍麗秀雅、分水技法爐火純青,配以精良細膩之胎釉相映襯,可謂獨步有清一代,令後世摹古者望塵莫及。
康熙青花的特點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潔,且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最多層次變化可達數十層,有「墨分五色」之美譽,因此往往可得水墨之效果。繪畫技法借鑑中國紙絹水墨畫「分水」皴染和西洋畫的透視技法,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粗獷的紋飾,已達歷代青花之冠,並成為後代的楷模。晚清鑑賞大師寂園叟讚賞康熙青花曰「頗有天趣」。本品體量屬於較大者,在當時製作難度很高,成品率很低,更尤為珍貴之處在於其並無變形,製作規整,可以代表康熙時期制瓷手工業的高超技藝。
Lot:0283 清康熙 五彩人物瓷板 (一對)
尺寸:長32cm;寬23cm
估價:RMB 40,000-50,000
說明:瓷板長方形,以五彩繪就,四周以花形錢紋為邊飾,內心繪兩幅人物故事圖:一方描繪狩獵圖,峭崖之上,兩位主人公一位身跨赭色駿馬,左手持弓,箭出正中一頭梅花鹿,神採飛揚,另一位騎斑點馬,笑望友人騎射,身後佇立一小童;另一方繪兩位主人公庭院中酒罷送別,兩人酒過三巡,步履蹣跚,各由小童協扶,在門前依依不捨,園中假山扶欄,窗內屏風鼓凳,細節完整。兩方瓷板彩料均屬頂級,描繪亦極為細膩,人物神態、嶙峋山石、蒼勁枯枝、重簷廡殿等細節均設色巧妙,可謂將五彩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康熙五彩之佳作。
Lot:0284 清道光 粉彩雕蝴蝶瓶
尺寸:高31cm
款識:慎德堂制
估價:RMB 400,000-500,000
說明:此瓶造型為賞瓶形,賞瓶,其形乃雍正朝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燒造的款式,是清代宮廷傳統御賞之器。雍正皇帝專用於賞賜功臣,乾隆以後歷朝相襲。此件拍品通體施白釉兩面均以粉彩堆塑並雕刻滿鋪的蝴蝶紋,色彩豔麗,施彩肥厚,手摸有凹凸感。口沿一圈金彩,口內施松石綠釉,底足滿施松石綠釉並以紅彩書「慎德堂制」四字楷書款。
「慎德堂」為圓明園內的一座宮殿建築,位於圓明園九州清晏島,是道光皇帝與鹹豐皇帝在圓明園內居住的寢宮。道光帝酷愛圓明園,認為圓明園九洲清晏殿西側怡情書史、安樂和一帶風水極佳,遂將其原有建築拆除,新建造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卷的勾連式大殿,並取名為「慎德堂」。
Lot:0286 清乾隆 青花礬紅龍紋碗 (一對)
尺寸:直徑14cm
款識:精進堂制
估價:RMB 70,000-80,000
說明:拍品外壁口沿與底足雙線間青花繪雲紋、火珠與蕉葉紋,礬紅彩繪兩條行龍騰躍其間,龍紋矯健,雲紋飄逸,頗具動感。胎質細膩潔白,釉面光潔瑩潤,礬紅彩細潤明豔,青花發色純正,對比強烈,更顯妍麗。保存至今,較為難得。「精進堂制」為乾隆時期瓷器上著名的堂名款之一。
參閱 1.《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雜釉彩·素三彩》第146號。
2.《成化瓷器特展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第120頁。
Lot:0287 清雍正 青花礬紅龍紋小盤 (一對)
尺寸:直徑11cm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估價:RMB 90,000-120,000
說明:此制龍盤青花淡雅明快,毫無宣青濃重暈散之氣韻,恰與成窯青料恬淡雅潔之色調暗合。其形輕盈雋美,胎質細密,瑩潔如玉,盤心繪海水騰龍圖,以青花線描繪海浪紋,一絲不苟,疏密得當,又以明豔礬紅裝飾龍紋,色澤鮮妍厚潤,色階過渡自然,騰龍矯健有神,氣勢非凡,風格上呈現出雍正瓷器的精美典雅。拍品底部「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款書相當少見。成對保存,品相良好。
Lot:0288 清乾隆 礬紅海水龍紋盤
尺寸:直徑18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90,000-120,000
說明:本品敞口,弧腹,圈足,胎質細膩,造型周正,盤心以青花礬紅彩勾勒海水龍紋,翻騰於海面之上,外壁飾九隻海水騰龍紋,象徵皇帝九五至尊。以青花線描繪畫海水紋,一絲不苟,雖繁密而清晰。以礬紅裝飾龍紋,色澤鮮妍厚潤,色階過渡自然,騰龍矯健有神,氣勢非凡。青花與紅彩相互輝映,對比鮮明,以表現紋飾的立體效果。青花礬紅龍紋盤始見於明宣德官窯,後成化官窯有續燒。清代盛行摹古,此器亦可視為有意仿明代官窯器而成。本品造型規整,釉面瑩潤,設色妍麗,應屬乾隆官窯之佳作。
Lot:0289 清乾隆 礬紅青花海獸碗
尺寸:直徑21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敞口微侈,深弧腹,圈足。周身以青花礬紅彩為飾,口沿內繪兩周弦紋,口沿外飾回紋,足牆繪幾何紋帶,外腹和碗心以礬紅彩繪海水,以青花繪海八怪,海馬、獅、羊、象、翼龍、龜、魚等異獸魚類奔逐於洶湧的波濤間,動感而神秘。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碗型規整,繪工細膩,青花純正明快,紅彩豔若晚霞,輝映成趣。
「海八怪」亦稱「海獸魚濤」,始於明宣德朝,多以青花與紅彩互為襯託,明代後期採用青花一色繪畫,延續至清代仍有仿品。縱觀整器,數隻海中瑞獸或飛騰於空中,或穿浪而出,姿態各異,形態萬千,氣勢逼人。此器造型碩大,布局繁雜,張弛有度,富有韻律感,應為道光官窯之佳作。
參閱 《清瓷萃珍》,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5年,圖82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冊,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頁112、113 1.《孫瀛洲的陶瓷世界》故宮博物院,耿寶昌,紫禁城出版社,2003,頁298-299,圖187;
Lot:0290清雍正 鬥彩靈芝花卉碗 (一對)
尺寸:直徑15cm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
估價:RMB 1,300,000-1,800,000
說明:鬥彩以靜動兼蓄、對比鮮明、素雅堂皇等藝術特點備受推崇,其中雍正鬥彩又以其釉彩精妍絢麗、布局巧妙空靈獨步有清一代,為成化鬥彩曠世奇珍的續寫。雍正鬥彩御瓷獨步有清一代為曠世之名品,不但彩料精研絢麗,更獨得布局留空之妙,雖是常見的普通紋樣,一經入飾,頓生疏朗清新之氣,絕無堆砌紛繁之虞。本器形周正,線條優美,胎質細膩,碗心繪雙蝶舞於花叢中,外壁繪靈芝、仙草,寓意「靈仙祝壽」,色澤淡雅,層次清晰明麗,色彩富於變化,描繪細緻,格調優雅。
Lot:0291 清乾隆 鬥彩雲龍紋罐
尺寸:高20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700,000-900,000
說明:此罐圓口,直頸,豐肩碩腹,至底內收,圈足,形制規整,製作精細,附平頂圓蓋,子母口。內施白釉,外白地,通體紋飾均在釉下以青花勾勒輪廓線,釉上粉彩描繪,藍線粉彩,給人以清新雅麗之感。腹部主題紋飾為雙龍紋,呈追逐戲珠狀,間飾流雲、火焰紋,肩、脛部分別繪吉祥八寶紋飾及變體仰蓮瓣紋。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在青花勾線內以一色粉彩填繪的工藝是鬥彩的一種裝飾,始見於明成化朝,傳世有成化卷枝紋瓶和雲龍紋盤。清代燒制的粉彩鬥彩器以雲龍紋蓋罐最為典型,並以此為固定模式從清康熙至以後各朝歷代相傳,僅形制略有變化。此罐形制規整,製作精細,為乾隆官窯佳作。
參閱 1.《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館編著,徐湖平主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第271頁。
2.《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2713。
3.《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280、281頁,圖10。
4.《中國古代陶瓷藝術—明清彩瓷與顏色釉》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月,第164、165頁,圖69。
5.《清代乃瓷器》博寶館,1979年10月,圖17。
Lot:0292 清康熙 五彩花鳥鑲銅邊茶具 (一套)
尺寸:長34cm;寬18.5cm
估價:RMB 100,000-120,000
說明:五彩開光蘆雁飛鳴加素三彩雲鶴紋茶盤。此件拍品傳世極為罕見,通體呈四方形,盤身五彩繪以開光蘆雁飛鳴圖,折枝花卉圖,設色鮮豔明快,繪畫精細,其旁用素三彩裝飾一對茶漏,通體繪以雲鶴紋及折枝花卉紋,其中間位置以素三彩配以瑞獅細球雕塑,此種五彩與素三彩結合的搭配傳世器物極其少見,識者當為寶之。
Lot:0293 清康熙 五彩人物鑲銅邊花盆
尺寸:長30.5cm;寬16.5cm;高20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五彩開光喜鵲登梅童子戲春圖四方大盒。此件作品四方形制,通體開光繪以五彩喜鵲登梅圖及童子戲春圖,整體繪畫精細自然,設色明快,其兩面開光繪以喜鵲登梅紋,山石之間,梅花旁出,一喜鵲俏立其上,栩栩如生,色彩淡雅清麗,另外兩面繪以童子戲春圖,嬰戲嬉戲於庭院祥雲、山水欄杆、花草樹木之間,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繪畫精細入微,神形俱佳,傳世較為少見。底部銅邊處刻有「Escalier de Cristal PARIS」字樣。經查其為名叫「水晶梯廊」的專為法國皇室設計加工家具以及青銅鍍金飾品的品牌。水晶梯廊(Escalier de Cristal,1802-1923)最初由來自馬恩河畔的瑪麗-珍妮-羅莎莉·德扎羅-夏邦傑(Marie-Jeanne-Rosalie Désarnaud-Charpentier)夫人於1802年在巴黎大皇宮(Palais Royal)的法洛廊(Galerie de Valois)開設,主要製作和銷售水晶和青銅鍍金製品。隨後德扎羅夫人開始嘗試將瓷製品和家具結合,1819年在工業博覽會展出的新家具使她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並獲得金獎,隨後出售給路易十八的侄女貝裡公爵夫人(Duchess de Berry)用來裝飾她塞納河畔的羅斯尼宮(Château de Rosny-sur-Seine)。由此可見此件拍品極有可能被當時法國皇室收藏或使用。
Lot:0294 清康熙 五彩龍鳳紋盤 (一對)
尺寸:直徑32.5cm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說明:敞口,淺腹,圈足。盤內外皆以五彩為飾。除紅、綠、黃等主色外,還有釉上青花,加褐彩,使畫面愈加富麗醒目,五彩繽紛。整器以五彩繪龍鳳穿花紋飾,飛龍舞鳳,構圖繁密,畫意華美。盤心雙圈內飾追龍趕鳳,圍繞中心間次排列,龍鳳各二,四首相對,中間以牡丹花卉間隔開來;內壁亦繪有雙龍雙鳳,龍鳳紋隨形作環繞配置,周圍填花卉,雍容華貴;盤外壁與內壁構圖相似,繪雙龍雙鳳,與內壁的龍鳳纏枝紋相互輝映。其盤底雙圈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龍鳳紋是明、清瓷器常用的裝飾題材之一。龍為百獸之長,鳳為百鳥之王,屬於神獸瑞鳥。由龍鳳組成的畫面,稱為「龍鳳呈祥」,屬於內府專用經典的吉祥紋飾。常見御瓷之中多裝飾一對或二對龍鳳紋,但本品則品格非凡,一器之上裝飾六對龍鳳紋,有清一代唯見康熙一朝出現,後世清宮御瓷再沒見同類燒造。其盤底雙圈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其運筆遒勁,秀潤而不失鋒芒。此器造型端莊周正,胎骨精細,釉面細膩潤滑,釉汁瑩白似玉,整體紋飾精美,描繪精細,花團錦簇,絢爛奪目;設色豐富,諸彩明快妍麗,與釉下青花相映成趣;加之所繪龍鳳寓意吉祥,構圖疏密得當,系康熙五彩官窯典型器,海內外重要公私收藏機構均有典藏,是清康熙朝宮廷用瓷中的佳作。
參閱 《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頁244,圖158,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上冊,頁134,圖35。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頁145,圖133。
來源 其中一隻為香港蘇富比成交。
lot:0295 清康熙 五彩花卉花觚 (一對)
尺寸:高53.5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說明:敞口,直頸,鼓腹,足部外撇,器形高大挺拔,胎體堅硬,造形莊重古樸。通體以青花五彩裝飾,紋飾分為三層,頸部繪鳳穿牡丹圖,畫面栩栩如生,中間腹部繪花卉圖,腹下繪孔雀圖,構圖主次有序,疏密有致。整器料彩濃重,用色豐富,發色豔麗濃鬱,紋飾描繪精細。鳳穿牡丹是傳統吉祥圖案。在古代傳說中,鳳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富貴。丹、鳳結合,象徵著美好、光明和幸福。造型及紋飾特徵時代氣息明顯,為清代早期典型之器。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王莉英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第52頁,圖48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編,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3頁,圖2
Lot:0296 清乾隆 粉彩描金大吉掛屏 (一對)
尺寸:高35.5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說明:粉彩大吉壁飾呈板式葫蘆瓶狀造型,口沿上堆塑蝙蝠一隻並施以金彩,腰部飾有綠彩變體花葉形綬帶,瓶身亦以金彩繪錦地,上下各有一圓形開光,開光內描金書「大」、「吉」二字,開光外各有五蝠環繞,下承醬色彩釉如意式底座。壁飾嵌於木框之中,相得益彰,做工精良,施彩華美,富麗堂皇,有著福祿綿長、子孫萬代、大吉大利之美好寓意,為重要的宮廷陳設品。
清宮瓷器文件內有明確記載,稱之為「洋磁大吉葫蘆掛屏」。《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活計清檔》載:「著傳伊齡阿照先燒造過磁大吉葫蘆每年燒造幾對隨貢呈進,欽此。於本月十九日……將畫得磁大吉葫蘆紙樣一張持進……呈覽,奉旨準交江西照樣燒造十對,得時在養心殿換安,欽此。」
參閱 香港蘇富比,《利國偉爵士藏重要中國藝術珍品》,2018年10月3日,拍品編號146
爭奇鬥豔
清代官樣彩瓷(Lots1114-1126)
《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頁207,圖165。
Lot:0297 清乾隆 粉彩開光山水人物瓷板 (一對)
尺寸:長53cm;寬39cm
估價:RMB 650,000-800,000
說明:本品尺幅恢宏可觀,胎釉精良雅潔。插屏為長方屏,鑲嵌於紅木框之內。白釉細膩溫潤,瓷板繪山水園景,奇山突兀。圖中遠山疊翠,巨石巉巖,長河涓涓,或石拱小橋,或修竹幽庭,或漁舟客帆,盡顯山澗旁居的自在閒適。兩件瓷板掛屏,山水兩兩相對應,令人如遊如居,目不暇接。整體色調艶麗而柔和,裝飾構圖與設色渲染都與別具匠心,山木遠近錯落有致,石壁凹凸分明。胎體厚重,釉面肥潤,白中閃青,配合筆墨滋潤,諸彩交融,渾然天成,氣韻生動的畫面中,殊為難得,屬乾隆時期瓷板人物畫之佳作。自康雍盛世以來,社會物質文化之高度精緻化、藝術化,山水樓閣題材的出現是瓷器繪畫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又一次成功深入結合的結果,是文人意蘊於瓷藝上日益增強的標誌。在此以前,由於繪畫材質、顏料所限,瓷畫技法只是有限地借鑑和融入中國傳統繪畫的部分,界畫的引入得益於唐英的努力嘗試和倡導,他力求文人之雅與瓷藝完美結合,相互輝映。本品繪畫題材與技法使用皆透出濃厚的文人意蘊,折射出唐英榷陶以後景德鎮瓷壇藝術性的加深,整體筆法細膩,用色鮮豔但不失雅麗,所繪人物神情瀟灑自如,形象清秀飽滿。
清代瓷板,一般採用瓷泥滾壓、切割的成形工藝,再平放入匣缽燒煉,因此,瓷板越大,成品率越低,燒成後極易變形或坼裂,再或釉面伴有氣泡、落渣、黑點之缺陷;如本拍品般品相完好的大型瓷板,可謂得之不易。
Lot:0298 明萬曆 青花八仙人物梅瓶
尺寸:高26cm
估價:RMB 200,000-250,000
說明:圈口、收頸、豐肩,肩以下漸收、矮圈足,整器造型規整,線條優雅端莊。通體施釉潔白滋潤,青花發色沈穩,色調沈靜。全器自口沿而下共分三重紋飾:頸部繪蕉葉紋;肩部開光畫花草紋;腹部繪主題紋飾八仙人物圖,又分兩層:上層主體八仙人物,手持寶物,姿態各異,表情生動詼諧,顯得平易近人。下層繪海馬紋。八仙為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說。八仙故事由於橫跨宗教、文學、民俗等諸多領域,流播甚廣,異變甚多,八仙故事屬於道教文化,其形成與元代全真教的興盛及明代嘉靖時期崇信道教的文化背景有密切關係。八仙傳說故事反應了對於「八」的數字崇拜和法寶崇拜意識。八仙在民間傳說及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中被人格化和個性化,成為各自具有獨特面貌的典型形象。八仙圖案作為中國陶瓷裝飾的典型紋樣,早在元代龍泉窯瓷中就已應用。而明代嘉靖、萬曆皇帝崇奉道教,故使得八仙圖案更為廣泛的應用,此件即為一例。
Lot:0299 明宣德 青花靈芝紋大碗
尺寸:直徑32cm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估價:RMB 1,800,000-2,500,000
說明:敞口,弧腹,圈足平削,口沿下部「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形制規整,釉面肥厚,透明度高。典型蘇麻離青料繪製,呈色靛藍,絢麗濃豔,清晰而通透,線條的紋理中或青料凝聚處有烏黑而濃重的結晶斑,結晶斑呈濃黑的松煙墨色,濃重處或濃聚處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側視或以手撫摸可感覺有凹凸不平狀。口沿處兩道弦紋環飾一周,碗身紋飾由青花靈芝卷草紋纏繞整器,連綿不斷,寓有生生不息之意。底部飾有一圈蓮瓣紋,圈足外壁變形水波紋裝點一周,圈足脛部雙弦圍。
靈芝形似如意,紋飾富貴,寓意吉祥。古代文化中的「靈芝」有別於現代生物學概念上的靈芝,並不在於展現它的自然屬性,而是側重於表達它的社會屬性,已升華為人與自然交流的一種象徵,所以追求的是神似而非形似。靈芝的顏色鮮豔,形狀優美,傳說中是瑤姬的化身,瑤姬是炎帝最小的女兒,聰慧漂亮,但還沒有出嫁的時候就夭折了,在她夭折的地方長出一株靈芝,所以靈芝也是美的象徵,寓意祥瑞。
宣德時期是中國青花瓷生產的繁榮時期,青花瓷以古樸典雅的造型,晶瑩豔麗的藍色,多姿多彩的紋飾而著稱於世,其燒造技術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的巔峰。明王世性《廣志繹》載:「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景德鎮陶錄》評價宣窯瓷器有「諸料悉精,青花最貴」之說,其藝術成就被稱為「開一代未有之奇」。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有「宣窯之美為有明一代冠,不但宣紅,宣黃彪炳葉已也,即青花、五彩各器並發明極多,鹹為後代所祖…。」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上)》「明宣德 青花纏枝靈芝紋碗」(圖148)P156。
《明代宣德官窯青花特展圖錄》 「宣德款 青花靈芝紋大碗」(圖45)P144。
2012年5月16日 紐約蘇富比 「明宣德 青花纏枝靈芝紋大盌」Lot0094。
2007年11月27日 香港佳士得 「明宣德 青花纏枝靈芝紋大盌」Lot1736。
紀錄 倫敦蘇富比1971年3月2日拍賣,Lot163。
倫敦蘇富比1976年7月6日拍賣,Lot148。
展覽 1985年在瑞典Boras藝術博物館展出,Mittens Rike·Lot202。
Lot:0300 明永樂 白釉模印龍紋碗
尺寸:直徑21.5cm
估價:RMB 300,000-500,000
說明:此碗形制規矩,敞口,斜腹壁,下承圈足。通體罩施白釉,胎質細潤瑩白,釉質白皙柔和,胎體薄透堅緻,釉面勻淨,單一釉色更添其淡雅之氣。碗內壁以模印鳳紋裝飾,線條流暢清晰。碗心模印一條龍紋裝飾,釉汁肥腴滋潤。此碗造型規整,釉色翠潤,紋飾布局嚴謹,刻工深邃靈動,其胎釉工藝特徵均為明初官器之典型。類似龍紋碗還見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龍紋碗,不同之處是臺北故宮所藏的明初官窯龍紋碗外壁光素,內壁刻雙龍,內底還飾有十字寶杵紋。與本品龍紋碗裝飾風格高度相似的還有龍紋匜式盂、龍紋高杯。龍紋匜式盂見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龍紋高杯除楓洞巖窯址所出外,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也有珍藏。此兩種均內外刻花,外壁刻飾行龍。甜白釉瑩潤明淨,可照見人影,比樞府窯卵白釉有更加明顯的乳濁感,素有「白如凝脂,素猶積雪」之譽,所指填白瓷是在燒好的瓷器上描摹瀝粉,堆垛圖形,然後再填釉,入窯二次或三次入窯燒制所成之瓷予人以溫柔甜淨之感,工藝複雜尤為難得,故稱甜白,以明代永樂窯最為著名。永樂甜白釉瓷器冠絕於世,為其後明清各朝御窯瓷器之典範。永樂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在有暗花刻紋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溫潤如玉的白釉。《明太宗實錄》永樂四年十月丁未條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砂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見,永樂皇帝對白瓷情有獨鍾,一代帝王的品味對於瓷器的影響極大,故而永樂甜白有「一代絕品」之稱。
Lot:0301 清乾隆 紅釉錐把瓶
尺寸:高32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300,000-350,000
說明:祭紅釉源於元代,由釉裡紅脫胎而出,至明代永樂年間成熟,是顏色中的珍貴品種,因往往用作祭器而得名,也叫 「鮮紅」、「霽紅」、「積紅」、「際紅」、「醉紅」、「寶石紅」。「祭紅」製作之難遠甚於其它顏色釉,文獻記載祭紅「以西寶石為末入釉」,故又稱為寶石紅。甚至傳說其是不惜工本,配方不僅有珍珠、瑪瑙、玉石,還摻入黃金,造價極為高昂。明代嘉靖年間,祭紅技術一度失傳,祭器改為用礬紅,清代才復燒成功。這件清乾隆祭紅釉錐把瓶,瓶身修長飽滿,線條流暢自然,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款,釉料汁水瑩厚如堆脂,色彩鮮豔而有寶光,如雨後霞霽。瓶口及底露白胎,即所謂「燈草邊」,倍覺精神靈動。此瓶器形一流,造型靈秀,線條流暢,胎質緊密,釉面光潔瑩亮,釉色純正,上無紋飾,含蓄內斂,古樸典雅,是清代官窯復燒的祭紅精品。
參閱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261,圖231。
紀錄 北京拍賣會,2003年7月12日,編號788。
Lot:0302 清雍正 粉青釉抱月扁瓶
尺寸:高47cm
估價:RMB 280,000-300,000
說明:雍正一朝,多成單色釉器,其中青釉燒制繁多。傑出督陶官唐英,於雍正十三年(1735)編修御窯制瓷目錄,詳載各式青釉品名。唐氏細研宋明瑰瓷,探究其選料與工藝,體悟其「形」與「飾」之和美融洽,並以其為範,妙思出新。雍正一朝雖僅十三年,然瓷藝精進,達到清代制瓷之頂峰。又因雍正皇帝學養深醇,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對顏色釉瓷器情有獨鍾,故單色釉一項更是名品迭出,多為後世稱頌與寶藏。本品正是雍正御瓷創設之逸品。
唇口,短頸,扁腹,圈足外撇。於肩頸相交處添飾對稱螭龍耳,從而使整個器物於沉穩中蘊藏變化,莊嚴中富於生機。瓶通體滿粉青釉,釉質堅緻細膩,釉色肥腴瑩潤,流暢自由,整體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樸凝重,堪稱雍正仿古器箇中翹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見。
此瓶擬摹明永樂雛形,成器悅目臻美,然清器並非全盤仿明,其媒材、形制及紋樣亦同等出色。本瓶耳加飾精巧曲線,釉面層次藉由細緻浮雕而展現入微,釉質半透,釉色青藍,實難燒成。此器較之康熙作品,更顯雋秀柔美。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之獨特的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的容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了陳設用的藝術品,以永宣時期之抱月瓶最富盛名,其中蒜頭口抱月瓶於康熙、雍正兩朝多有仿製。
參閱 《大英博物館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精選》,倫敦,2009年,圖版44。《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北京,2005年,卷1,冊2,圖版41。
Lot:0303 清乾隆 粉青釉刻纏枝大瓶 (一對)
尺寸:高76cm
估價:RMB 800,000-1,000,000
說明:粉青釉纏枝蓮花卉紋瓶,飾有纏枝蓮花紋等,通體施仿宋龍泉窯粉青釉,口部暗刻回字紋,頸部裝飾變形的蕉葉紋,腹部主體紋飾為纏枝蓮紋,肩部與近足處裝飾暗刻蓮瓣紋,布局規整。此瓶為乾隆時期的典型器物,新穎別致的造型、精緻流暢的紋飾與溫潤似玉的青釉渾然一體,顯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燒瓷技藝,體現出美觀與實用的完美結合。自宋代產燒以來,青釉美瓷始終備受鍾睞,歷朝歷代巧思層出,然於釉下雕刻紋飾則為新舉。葫蘆尊釉色清澈透淨,宛若宋時龍泉青瓷,反映乾隆帝慕古之情。十八世紀景德鎮御窯廠,造瓷技術之進步與豐沛原料供給下,終能發展出深淺不一的青瓷釉色,其中最得鑑賞家傾慕者,一為明亮海青色的豆青釉,另一即是此瓶之粉青釉,柔和泛藍的淡青色。施釉於器身浮雕紋飾上,凹凸之間,釉藥流淌,呈現厚薄濃淡變化,自然柔美。
Lot:0304 清乾隆 官窯犧耳盤口尊
尺寸:高25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3,000,000-4,000,000
說明:仿官釉雙獸耳尊。圓唇,束頸,溜肩,鼓腹,內圈足。器形飽滿,敦實穩重,內外通施仿官釉,釉質肥潤,釉色古樸典雅,均勻細膩。釉面瑩潤如玉,周身開片,開片疏朗自然,器身飾雙獸耳,仿宋官釉效果,摹古水平較高,造型規整,器形古樸素雅,氣勢渾厚恢宏。清代仿官釉又稱「仿鐵骨大觀釉」,據唐英《陶成記事碑》記載:「一仿鐵骨大觀釉,有月白、粉青、大綠等三種」。乾隆皇帝仰慕古風,重宋人之審美品味,其中對摹制官窯瓷器尤為重視,據清宮內務府之檔案記載,其即位之初就曾大規模摹燒,並且燒造數量和器型之豐富列居諸類仿古色釉之首,可見宮廷上下對其之厚愛與尊崇。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乾隆皇帝不惜下發內府典藏的宋官窯古物讓御窯廠對照臨摹。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熱潮下的傑出代表,成功地以後仿之器詮釋宋人崇尚一色純淨之美學理念。其品格超群,一如宋官古物,用之陳設,古趣悠然,至為愜意。縱觀明清兩代,若論顏色釉之水平與品類之豐富,當推雍幹之交的御窯廠為最,尤其唐英榷陶以來至乾隆初年的二十年裡,仿古與創新俱精,斑斕多彩,成就顯赫,技藝均達到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境界,傳世至今,許多成為空前絕後之佳作,肇啟清代御瓷藝術之巔峰,令後世不可企及。
來源 日本回流
Lot:0305 清康熙 烏金釉鎮兇神獸
尺寸:長21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獸身為香燻主體,獸腹為爐膛,獸腿飾爐足,四爪健碩,撲地有力,獸尾側擺,雙目炯炯有神,首部成回首仰望狀,張嘴露齒,全身施烏金釉,華光異彩,此件香薰威儀與憨態奇妙的共存,教人好不心生喜愛。薰香的歷史在我國由來已久,漢代著名的博山爐就是人們為薰香而設計的。香燻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起初只是為了薰香衣物、消除疲勞以及驅散蚊蟲等。漢代以後,香燻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其用途也從一種實用器物,開始轉變成為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清代香燻的製作和使用進入繁榮時期,故宮內的大殿、書房、內寢陳設著高達三四尺的巨大燻爐,書房案頭放置瓷製香薰,也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彰顯著皇家豪華高貴的氣派。
Lot:0306 清雍正 釉裡紅瑞獸擺件
尺寸:長18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有清一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一種別具特色的仿生瓷器在督陶官唐英的奇思妙想下應運而生。仿生瓷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體而燒制的瓷器,它以仿擬物體的外表特徵,或是其材質的肌理為準,以惟妙惟肖,以假亂真為最高目標。正如清朱琰《陶說》所云:「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
此件作品作瑞獸一隻,細觀之,色澤古樸,包漿陳潤,壯碩的身軀,回首的身姿,五官的的刻畫,均極為貼切,將瑞獸憨態可鞠之形表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毛髮處理頗為巧妙,通體施釉裡紅,滿剔細密花紋,似夜空繁星,若隱若現,遠觀之宛若古銅之色澤,正如瑞獸之毛髮,頗具匠心,置之案頭,肅靜古雅,慕古幽思盡顯。
備註 原配紅木底座。
Lot :0307 清乾隆 鬥彩玲瓏松竹梅盤 (一對)
尺寸:直徑20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25,000-30,000
說明:盤撇口,淺弧璧,圈足,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通體以青花加彩為飾。裡外口沿下均繪雙線,盤心青花雙圈,主題紋飾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圖,畫中以青花繪就蒼松虯枝盤曲,傲骨錚錚,中間翠竹橫欹而出,碧葉經冬不凋,清秀而又瀟灑。右側冬梅破蕊怒放,歷寒雪而暗香愈濃。松、竹、梅於萬木凋零之際不畏嚴寒,各守其節,比興君子堅貞之德,故世人以「歲寒三友」借喻高尚質量,以此三友最彰文人氣節,自古為人所愛,是明代以來中國瓷器裝飾的典範。盤外同樣繪有松竹梅紋飾,青花發色淡雅,粉彩鮮豔,繪畫筆意流暢,構圖精細,疏密有致,筆法嫻熟,展現出獨特魅力。此對盤畫面布局主題鮮明,留白處與紋飾濃淡變化相配合,繪畫筆法灑脫寫意,頗為精彩,尤其渲染葉片時的粗筆溻染,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成對保存,殊為難得。
Lot:0308 清乾隆 粉彩忍冬紋碗
尺寸:直徑18.5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20,000-30,000
說明:碗撇口,弧腹,下腹內斂,碗心下凹,圈足,造型小巧規整,端莊雅秀,胎體輕薄,釉面潤澤如玉,釉色甜美潔白。外壁以青花、湖綠、礬紅、鵝黃等繪五彩忍冬紋裝飾,青花發色鮮亮,五彩呈色妍麗,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更覺嬌豔可愛。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忍冬紋是一種常見紋樣,隨佛教傳入中國,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後逐漸中國化,並被瓷器沿用為紋飾。忍冬為一種蔓生植物,俗呼「金銀花」、「金銀藤」,通稱卷草,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因名金銀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本草綱目》云:忍冬「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忍冬圖案多作為佛教裝飾,可能取其「益壽」的吉祥涵意。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中,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迴永生。後繪於官窯瓷器之上,被賦予多福多壽、長壽萬年之吉祥寓意。
Lot:0309 清嘉慶 粉彩花卉葵口碗 (一對)
尺寸:直徑20cm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
估價:RMB 60,000-80,000
說明:此器圓腹葵口,口沿外撇,碗形周正。所施白釉細膩溫潤,外壁繪纏枝花卉圖案,通體彩繪荷花、梅花、菊花、牡丹四季花卉,底落「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此碗畫工典雅,色彩豔麗,充分體現了皇家御用瓷器的富麗華貴。胎土陶洗精煉,堅緻縝密。釉面光潤細膩,潔白瑩亮。製作考究,線條優美流暢,典雅端重。所繪製花卉圖案,枝繁葉茂,花卉妍麗婀娜,多姿奪目,採用國畫技法,清新脫俗,雅致宜人。碗心以粉彩繪一如意紋,象徵吉祥如意。發色純正,菁麗明快,繪畫精細自然,寫實流暢,深具風骨。此件作品製作上乘,端莊秀雅,宮廷氣息濃厚。
Lot:0310 清 德化窯觀音立像
尺寸:高53cm
款識:許雲麟
估價:RMB 1,000,000-1,800,000
說明:許進勇,字友羲,號雲麟,生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卒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為清末民國時期德化傑出的雕塑大師。其祖父許良西,父親許起容,均為德化佛像雕塑名家。許雲麟畢生從事瓷雕藝術,並經營「裕源」商號。其得意之作的背面蓋有「許裕源制」和「許雲麟制」四字方形陰文篆體印記。當年曾為香港「玉成軒」,「源源」等古玩商特製成不少仿明清瓷塑製品,所用印章多為角質,有「德化」文葫蘆章,「許雲麟」文葫蘆章,「許雲麟制」方章,「許裕源」方章等,均為篆書。此釋迦摩尼立像造型精緻,端莊慈祥。遵含著高深莫測,耐人尋味的神秘感情;神韻灑脫,顏容端麗,神採奕奕,超凡脫俗,儀態宛然,令人一見生敬,嘆為觀止。胎質堅細節白,施象牙釉,明澈晶亮,瑩潤如玉,塑像背後刻有「德化」陰文葫蘆形印款和「許雲麟制」方章。整體刀法深刻銳利,衣紋流轉自如,發揮了我國傳統的「傳神寫意」的手法,以其精湛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刻畫入微的表現人物的內心表情和儀態;格調高雅,肅穆大方,形態逼真,充分表現出許氏的高招藝術技巧,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欣賞價值。
出版 1969年唐·納利著《中國白—福建德化瓷》,P358。
P.J.Donnelly《BLANCE DE CHINE》,P79。
來源 紐約蘇富比1987年6月,Lot255。
Lot:0311 清 德化白釉觀音
尺寸:高57cm
估價:RMB 170,000-250,000
說明:此尊觀音體型碩大,立姿,盤發成髻,頭戴寶冠,中飾化佛,面龐豐腴,額前白毫,雙目宛若未開敷的蓮苞,眼瞼低垂,目光下斂,鼻若懸膽,櫻桃小口,大耳下垂,頸脖及上胸袒露,胸前橫貫一串蓮花瓔珞,左手輕搭右腕之上。頭戴風帽,身著寬袖長袍,胸部正中衣帶交結,圓肩修身,背面亦是衣紋瓔珞具細,十分精緻。後背落「博及漁人」四字雙行篆書款。整像造型及細部刻畫極為精緻,面相平和安詳,儀態沉穩端莊,遵含著高深莫測,耐人尋味的神秘感情;其神韻灑脫,顏容端麗,神採奕奕,超凡脫俗,衣中颯拂,儀態宛然,令人一見生敬,嘆為觀止,特別是衣服的堆塑,質感強烈,不滯不結,曲折生動,流暢自然,顯示出了極高的工藝水平。整體刀法深刻銳利,衣紋流轉自如,發揮了我國傳統的「傳神寫意」的雕塑手法,以其精湛嫻熟的技巧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刻劃入微地表現人物的內心表情和儀態,格調高雅,肅穆大方,形態逼真,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欣賞價值。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是福建沿海地區古代著名的窯廠,宋、元時已燒制青、白瓷,明代達到高峰。其以燒白瓷著稱,胎、釉渾然一體,光潤如白玉,特別是觀音、達摩、關公、文昌君等佛道人物,神情生動,刻畫細緻入微,觀音為福建德化窯白釉品種中最著名的塑像題材,然而觀音題材仍以坐像為主,立像在德化觀音品種中所佔比例較少,且精品更甚。本品是為一例。人物簡介:蘇學金(1869-1919年)名光銓,號蘊玉、博及漁人。德化縣城關寶美人。古瓷都德化著名雕塑藝術家,一代瓷塑大師,何朝宗優秀雕塑藝術風格與技法的重要傳人。學金生於清同治八年一個雕塑藝術家庭。父德銘,邑武生,善雕塑,系民間泥塑木雕佛像巧匠,間亦從事瓷雕製作。學金幼從父學,長獲家傳技藝,尤嗜瓷雕,對先輩各流派瓷雕藝術風格與工藝技法廣採博取,潛心鑽研,深得何朝宗等大師之藝術技巧與優秀傳統精華,故瓷雕技術全面,工藝精湛,所作仿明仿何作品,惟妙惟肖。
Lot:0312 清乾隆 青花花卉四方琮式瓶
尺寸:高34cm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器為仿玉琮形制,圓口,方體,圈足。器通體青花裝飾,主題紋飾為四面開關畫四季花卉紋。器漿胎而制,胎體輕薄,質地細膩。器胎體是以澄濾過的漿泥為胎製成的,故稱為漿胎,又稱為「煨瓷」。漿胎器物始見於清朝康熙時期,乾隆朝也有燒造。乾隆時期國力強盛、社會安定,瓷器的生產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燒造品種之豐富,種類之多樣,裝飾之華麗,令人讚嘆。其青花瓷的生產更是精益求精。器莊重典雅,造型俊秀,青花色澤純正雅麗,紋飾吉祥,構圖工整,疏密有致,繪製嫻熟,紋飾線條流暢,為乾隆青花瓷的典型器。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評論乾隆瓷器記有:「雍正則逸麗而秀倩,若乾隆則繁密富麗之極而時露清氣。」
Lot:0313 清中期 青花花卉花盆
尺寸:高45cm
估價:RMB 120,000-200,000
說明:圓口微內斂,直腹壁,二層臺式圈足。本品造型沉穩大氣,線條柔雅自然,外壁口沿、口沿和底部近足處分別裝飾如意雲頭紋和回字紋,主題紋飾則是上下交錯的三組折枝花果紋,花卉者芬芳盈枝,風姿綽約,果實者,飽滿豐碩,寓意吉祥。
Lot:0314 清晚期 鬥彩花卉缸
尺寸:直徑38cm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鬥彩自創燒以來就廣受宮廷喜愛,經雍正時期御窯將其改良為釉下青花與粉彩相結合之後,更顯嬌嫩明麗,發展到乾隆時期,鬥彩技術已是爐火純青。乾隆朝鬥彩器以製作工藝精緻、色彩鮮麗、紋飾更趨圖案化為特徵,釉上釉下彩已然融為一體,於淡雅中顯亮麗,於纖細中見雋永。
本件拍品為一清代晚期鬥彩精品,拍品內壁光素無紋,外壁通體以鬥彩裝飾,口沿下一周邊飾為海棠形連環開光,外以青花為地,內分繪各式花卉。腹部以一周如意紋作簾,主題紋飾為纏枝花卉,一朵醒目的紅彩番蓮居於中心,其四周又有以紅、黃等色繪就的各色四季花卉,枝纏葉繞,五彩繽紛。團花外有一空白帶將其與周圍紋飾相隔,周邊的纏枝花卉花鮮葉綠,枝蔓繞團花紋而飾,連綿不絕。底部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篆書款。
整器紋樣線條流暢,描繪細膩準確,層次分明,用色極為豐富,所繪開光及枝葉纏枝方式還略帶西方巴洛克風格,使其華麗的中更添一份情趣。此類案缸由於燒造難度較大、工藝精美,故傳世甚為珍罕。
Lot:0315 清乾隆 廣彩開光人物瓶
尺寸:高39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本品造型為玉壺春瓶,頸部與腹部分別開光畫人物故事圖,其餘部位以繁亂的花卉紋裝飾。通體粉彩描金,採用西洋繪畫技法表現人物和遠近景,繪工精美,筆觸細膩,工藝繁複,紅綠相映,金碧輝煌,為典型的廣彩風格,內外滿工,尺寸碩大,畫工精美,殊為難得。廣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亦稱「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指廣州燒制的織金彩瓷及其採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制而成的特色傳統工藝品。廣彩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豔、金碧輝煌為特色,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瑯」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瑯」,後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瑯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Lot:0316 清光緒 粉彩喜上眉梢賞瓶
尺寸:高57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120,000-180,000
說明:賞瓶,其形乃雍正朝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燒造的款式,是清代宮廷傳統御賞之器。雍正皇帝專用於賞賜功臣,乾隆以後歷朝相襲。通體以粉彩繪有喜鵲登梅圖。幾隻喜鵲姿態各異地棲憩在梅花枝於上,深、淺兩道枝幹,紅、白兩色梅花,以及濃豔的靈芝、青翠的蘭花,寓意著春天的到來,喜事的降臨。構圖頗具章法,疏密相宜;彩料鮮妍佚麗,質感逼真,展賞之際如臨春苑。
Lot:0317 民國 琺瑯彩三娘教子蒜頭瓶
尺寸:高19cm
款識:乾隆年制
估價:RMB 130,000-150,000
說明:雍乾之後,彩瓷發展當以民國初年為新典範,彼時風行摹古雍乾彩瓷名品,不惜工本,佳料為之成胎,良匠為之彩畫,所出之作,直逼雍乾之後塵。清季內府歷庚子事變之劫,典藏文物散失無數,流入市肆,世人方才初識雍乾二帝摯愛秘玩之「琺瑯彩瓷」,後來民國三年成立古物陳列所,分批展出清宮舊藏琺瑯彩瓷,更是引發一場持久的摹古熱潮,該件作品當是其中之典範。
本品蒜頭形口,長頸溜肩,圓腹,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質瑩潤,胎釉結合緊密。外壁通體以琺瑯彩繪飾紋樣,口沿飾蕉葉紋一周,頸腹部通景「三娘教子」圖,洞石桂樹之下,兩孩童折桂嬉鬧,三娘執扇端坐於扶椅之上,神情怡然自得。另一面空白處以墨彩題識「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落「仁化」、「世寧」、「碧露」印章款,底落藍料「乾隆年制」四字方章款。其集畫、詩、章之藝術於一體,妍彩麗質,深得雍乾珍秘之意韻。
《三娘教子》又名《王春娥》、《雙官誥》。故事本自李漁《無聲戲》等小說,傳是實事。明代,儒生薛廣(另有稱「薛衍」者)外出經商,家留妻張氏,妾劉氏、王氏,劉氏所生之子倚哥及老僕薛保。薛廣託同鄉往家中捎白金五百兩,不料其人吞沒白金,購一空棺停於荒郊,以為薛廣靈柩……張、劉二氏改嫁,遺倚哥。王氏春娥含辛茹苦,織布為生,與老僕薛保共撫之。倚哥在學堂被同學譏為無母之兒,氣憤回家,不認三娘為母,三娘立斷機布,以示決絕。經薛保解勸,倚哥發憤讀書,得中狀元。薛廣亦得官回,父子所得官誥兩份,俱授春娥。
Lot:0318 民國 琺瑯彩如意耳尊
尺寸:高16cm
款識:乾隆年制
估價:RMB 90,000-150,000
說明:如意耳尊是清雍正、乾隆時期官窯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裝有如意形耳而得名。此尊造型優雅別致,輪廓線條富於變化而又不失穩重。上部呈缽式,頸部較細,下部豐滿渾圓,中接束腰類似葫蘆,兩側有對稱的珊瑚紅釉描金如意式雙耳連接上下,假圈足,底部以藍料落「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
瓷胎畫琺瑯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時,琺瑯彩得到進一步發展。琺瑯彩吸取了銅胎面琺瑯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瑯」。琺瑯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明麗,畫工精緻。製作這種專供帝王和賞賜宮廷貴人賞玩的琺瑯瓷極度費工,不可能有很大發展,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直到民國復古仿製頗多,這件琺瑯彩西洋人物瓶即一典型,其為蒜頭瓶制,器身潔白,胎質細緻,口沿部繪蕉葉紋,瓶體在白地上彩繪西洋仕女,並以山水風光做背景。底落「乾隆年制」四字楷書藍料款。
Lot:0319 民國 粉彩雕雲蝠壽桃香薰
尺寸:高24cm
估價:RMB 100,000-150,000
說明:粉彩浮雕壽山福海紋蓋爐。此件作品由爐蓋、爐座兩部分組成,內壁施白釉,嵌入式蓋,與爐融為一體,爐鼎鏤雕描金雙蝠展翅相對翻飛,餘部均以黃彩為地,上浮雕雲蝠及壽桃紋,三足之間施木紋釉,整器工藝繁複,紋飾精美,極為難得。
Lot:0320 民國 花卉硯屏
尺寸:高25.5cm
估價:RMB 50,000-60,000
說明:說起文房用具,自然會聯想到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和筆洗、筆架、筆筒、墨床、鎮紙、水盂、硯滴、印章、臂擱等器物,但很少有人知道有硯屏。屏者,屏風也。《說文》云:「屏、敝也,從屍,並聲」。《淮南子·時則》云:「授車以級皆正設於屏外」。屏風乃敝障之物,硯之有屏,旨在擋風,蔽日,裝飾也。
傳硯屏始於蘇東坡,黃庭堅二人,因日光或燭光投射墨汁之餘光甚傷目,故制硯屏以擋之。宋朝人認為是蘇東坡、黃庭堅發明了硯屏。宋代文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說:「古無硯屏……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山谷,就是黃庭堅。我發現好事一定記在名人頭上。其實硯屏不一定是蘇東坡、黃庭堅這樣的大人物發明的,但宋代一定就有了。此件硯屏為瓷質,架通體施烏金釉從上倒下分別以回字紋,纏枝蓮紋,波浪紋相裝飾。屏身為粉彩瓷板,一面繪貓蝶紋,一面繪福壽紋並配有詩文。耄耋泛指老年,「貓」與「耄」,「蝶」與「耋」,均為諧音,故民間常將貓、蝶組合在一起,寓意「耄耋」,作為對人們長壽的祝福,是民間最為常見的吉祥圖案之一。
Lot:0321 清乾隆 粉彩嬰戲掛屏
尺寸:長71cm
估價:RMB 90,000-150,000
說明:掛屏木製,長方形,以漆打底,粉彩人物故事圖貼於上,施彩清薄,設色淡雅。唐英(1682-1756年),清陶瓷藝術家。字俊公,關東瀋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初授內府外郎兼佐領,歷任淮關、九江關、粵海關監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唐英榷陶於雍幹之世,所出器皿皆名品,備受眾人推崇,影響深遠,世稱唐窯。唐窯的偉大在於其代表著雍幹之世制瓷技術的創新與輝煌,每一件作品都注入唐英的創新思想與深厚的情結。每一件作品都閃現唐英對瓷器的摯愛,不是簡單的重複製作,而是在運用不同的技法和方式來表達。正因為如此的開拓與追求鑄就唐窯的獨一無二的輝煌。他在瓷器上所書具的款識除唐英、俊公外,還有俊公氏、雋公、叔子、蝸寄、蝸寄老人、陶成居士、沐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其存世作品分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處。
Lot:0322 清 翡翠煙壺煙碟各一件
尺寸:尺寸不一
估價:RMB 150,000-200,000
說明:此翡翠煙壺呈扁瓶形,圓口、直頸、豐肩、收底。精選上好翡翠為材,種質晶瑩細膩,色澤嬌妍剔透,秀逸華滋,呈玻璃光澤。通體光素無紋,表面密布深淺不一的翠綠色,自然的色澤如雲似霧,別有一幅意境,在簡潔的造型下突出翡翠天然材質之美。配以珠紅碧璽瓶蓋,猶如天際一旭日欲躍於翠波,立意深秀,匠心獨運,頗合文人之審美情趣。整器線條流暢,拋光細緻,小巧玲瓏,盈盈一握,令人愛不釋手。
Lot:0323 清道光 礬紅人物鼻煙壺
尺寸:高7cm
款識:道光年制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扁形壺體,直口,橢圈足。瓷胎,胎質細密,釉色光潔。雙面繪立姿鍾馗,頭頂天腳立地。亂發蓬髯,雙眉倒豎,目光炯炯,面目威嚴可怖。鍾馗為民間傳說中趨兇避鬼的真神,原為唐朝人,因長相猙獰遭小人讒言武舉未中,觸階而亡。後託夢唐明皇,誓除天下惡鬼。由此鍾馗的形象便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國百姓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Lot:0324 清乾隆 粉彩鼻煙壺
尺寸:高8cm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煙壺扁葫蘆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扁圓形,下部為扁方體,與傳統的葫蘆形有所區別,寓意天圓地方。上圓下方造型始見於明嘉靖時期,以體現道教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含有天地交泰之意,其成型難度較大,成品率低,遠過於一般器形。壺身瓷胎通體施松石綠釉,通體施粉彩為飾,雙面做四開光,內繪百子圖,童子簇擁相攜,或敲鑼放炮,或放燈嬉戲,玩姿各異,場景熱鬧,布局繁密有致,構思巧妙,色彩清新,人物傳神,勃勃生氣呼之欲出,歡樂祥和。畫面以舞獅、彩燈、鞭炮諸元素,展現春節元宵習俗,寓有長春百子之吉祥寓意。
整器繪工採取平面布局,注重線條畫結構,以線寫形,以形寫神。頂配銅鎏金鏨花嵌料蓋,底書礬紅「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單行篆書款,頸、腹側以綠彩繪纏枝蓮紋,繪畫流暢,呈色鮮豔,配合器物局部造型而設,顯示宮廷法度一絲不苟。此壺方寸之間,巧納近百人,畫工嫻熟,用色大膽,畫面熱鬧非凡,一派生機喜慶景象。
百子圖為清代傳統四賀圖之一,百子的典故源自歌頌周文王子孫眾多。相傳周文王有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中國古人認為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是家族興旺的最主要的標誌,後世遂常作「百子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而此壺在「百子圖」中又增加了「平升三級」、「太平有象」、「連年有餘」、「鼓樂喧天」等這些美好寓意。後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八年,上諭唐英,瓷器圖案需與節日民俗關聯,如端陽節用艾葉靈符、七夕用鵲橋仙渡、中秋節用丹桂飄香等,百子圖亦多與鬧元宵相結合。
彩瓷器在乾隆時期發展至登峰造極,不僅器形精巧別致,而且色彩濃重豔麗,畫工更是層次豐富,美輪美奐,不僅表現於大件陳設御瓷,小器大樣的宮廷瓷器鼻煙壺上也會表現的淋淋盡致。此件百子圖鼻煙壺集乾隆粉彩之大成,尤其是其精美絕倫的細膩畫工和特殊的器形上,堪稱乾隆粉彩鼻煙壺之集大成者,殊可寶也。
參閱 1.《中國鼻煙壺珍賞》耿寶昌,趙炳曄主編,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臺港文化事業公司聯合出版,1992年,頁120,圖123;
2.佳士得紐約,2013年03月21日-22日,Lot 0901。
Lot:0325 清乾隆 白玉山子
尺寸:高9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山子白玉質,依玉材原型琢雕為聳立山峰狀,山石陡峭,凹凸有致,與整體形態配合天衣無縫、恰到好處。通體雕亭臺樓閣、山崖峭壁、蒼松長階,長袍老者策杖而行,步履登階,一童子緊隨其後,古松環繞,意味深遠。整體布局妥當,刻畫生動,層次分明。
「玉山子」為兩宋時期出現之特殊玉品,《宋史·禮樂志》「宴饗」條云:「(真宗)詔輔臣觀粟於後苑御山子。」記敘真宗皇帝與群臣觀賞御廷中之石假山之事,事後君臣造詞作詩以資留念,後玉工受此啟發,將整塊璞玉精雕細作,使其形如山狀,始做「玉山子」。
Lot:0326 清乾隆 紫檀三鑲玉如意
尺寸:長50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此件如意主體採用小葉紫檀製成,柄身曲度呈「S」形,靈芝式首與尾,中部隆起,呈長方凹角形。頭、柄、尾三處鑲嵌形制不同的倭角和闐白玉瓦子,玉質細膩溫潤,質地晶瑩。三塊瓦子均雕刻蘆雁紋,三隻大雁形態各異,形體豐滿,或臥或立於蘆草之中,羽毛及身體細節琢刻到位,形象生動。旁邊以鏤空方式琢飾蘆葦,葦葉錯縱交叉,穿插有條不紊,層次豐富,蘆穗飽滿。為典型的元末明初玉雕風格。紫檀木柄的頭、柄上分別掐銀絲裝飾壽字紋,銀絲排布工整細緻,極為精美。
清高宗乾隆皇帝可以說是如意的狂熱愛好者,他認為如意不僅是一種祥瑞,即可做裝飾,又可佐文房,更是一種可以代口由心之物,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一時期各種材質及工藝的如意紛至沓來,「處處座之旁,率陳如意常。」清中期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陳設著各類精美的如意,而本品或即其中頗具特色的一柄。
整件如意造型頗為典雅端莊,曲線婉轉流暢,結構嚴謹和諧,工藝嫻熟精湛,彰顯出非凡的皇家氣息。三鑲如意是乾隆時期因尚古而發展出來的獨特工藝設計創舉。以竹、木為主題,首、腹、尾三處鑲以玉器為飾,尤以裝鑲古玉為貴。此件作品,利用元末明初玉器鑲嵌,不論從器形、材質的甄選,還是木柄掐絲工藝的製作,都十分講究。是一件符合時人審美的精雅之物。整器製作精美,為清代如意珍品,世人當收以珍之。
Lot:0327 清 白玉瓜果把玩件
尺寸:高9cm
估價:RMB 60,000-100,000
說明:墜白玉製成,玉質堅硬緻密,勻淨潤澤,玉石留皮,表面可見褐色的皮色。呈長圓瓜形,上尖下圓,有淺細的豎向密稜。表面浮雕瓜蝶圖,枝藤盤繞,瓜果纍纍,蟲蝶遊戲於瓜藤之間。此圖以圓雕及浮雕技法製成,在瓜蝶輪廓上以線刻勾畫出枝葉筋脈和蝴蝶的身形紋理。小巧精緻,玉質瑩潤,雕工精湛,寓意家族興旺、多子多孫。
「瓜蝶綿綿」來源於《詩經》中的《詩·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具有祝願子孫昌盛、興旺發達的吉祥寓意。加之本品以上好略帶灑金留皮的羊脂白玉為材,正應了屈原《楚辭·九歌·湘夫人》中所云的「白玉兮為鎮」,其玉色潤白、質地細膩溫潤,是為上品,清雅閒逸,意蘊盎然。
Lot:0328 明或更早 玉熊
尺寸:高4cm
估價:RMB 40,000-60,000
說明:本品玉質溫潤,包漿自然均勻,局部帶有黑褐色沁。玉熊呈蹲坐之姿,雙耳貼於腦後,圓圓的眼睛望向地面,耳朵呈祥雲狀,憨態可掬,以立體圓雕技法雕出其圓渾健壯、肉豐骨勁的形態。
此件作品應為宋人承襲漢代動物的雕琢技法,具有高度的寫實感。盤玩既久,器表包漿厚重,光澤熠熠。玉熊通體結構圓潤,形神俱備,各個視角的線條均體現出拙笨質樸之美感。
此件玉熊與鹹陽西漢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熊有幾分相像,均是體態圓潤的的憨厚之相,大概是為了配合古人「熊羆入夢」的美好願望,好讓溫順的熊羆給自己帶來伶俐的男丁吧。《詩經·小雅·斯幹》:「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Lot:0329 清 白玉荷葉形筆舔
尺寸:長14cm
估價:RMB 30,000-50,000
說明:筆洗為白玉雕刻而成,整體造型為荷葉,以葉包攏為洗。寓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此筆洗造型精美,情趣盎然,且工藝精湛,線條簡練犀利,用刀自由,奔放,形象逼真,將荷塘清趣盡表其上,作為文案小品,不但實用更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
Lot:0330 清乾隆 御製銅胎鎏金掐絲琺瑯提梁壺
尺寸:長16.5cm
估價:RMB 50,000-80,000
說明:銅胎掐絲琺瑯開光洞石瑞仙萱草花蝶紋六方提梁壺。元末從阿拉伯地區傳入我國的掐絲琺瑯工藝,發展至清代乾隆朝時,由於皇帝的酷愛和推崇而使其達至鼎盛。從現存大量的乾隆朝宮廷掐絲琺瑯器中可知,內廷琺瑯作掐絲琺瑯器的燒造技術已達爐火純青。此時,乾隆帝命令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生產了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掐絲琺瑯器,只有到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才全面興盛,並正式達到巔峰,並形成了內府造辦處、廣州、揚州、蘇州等幾個工藝中心。掐絲琺瑯所制之壺珍稀罕見,有御款者,足證為宮廷重器,更是寥若星辰。乾隆一朝之壺,或隨明代早期款例而來。此類壺款,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金屬胎琺瑯器》,香港,2002年,圖版67。此件器物六方制式,傳世品實屬罕見之極。通體已開光洞石瑞仙萱草,花鳥圖為主題紋飾,填彩準確,做工精細。壺直口,斜收腹,平底,置曲流。肩部置雙提梁,此壺採用景泰藍工藝製作而成,銅質精良,掐絲添琺瑯釉,松石綠地,其上飾纏枝蓮紋,色澤淡雅明快。此壺造型別致,打磨平整光潤,圖案排列整齊有序,是一件品相工藝均臻一流的景泰藍精品。乾隆一朝,琺瑯器製作工藝發展突飛猛進,皇帝不僅親自詢問造辦處琺瑯作的生產情況,還經常對產品的燒造提出意見,故造型式樣顯示出多方面的發展,許多前所未見的新作品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如此拍品之類掐絲琺瑯提梁壺即為其中之一。或作為茶壺,或為置於博古架上的賞玩之物。縱觀此件拍品,整器諸色紛呈,填彩一絲不茍,尤為精彩之處是填彩並非單調的一氣呵成,而是注重濃淡相宜的色彩搭配,給人以絢麗華美之觀感。整器設色研麗,紋樣精美流暢,提梁壺左右兩側銅鉚之外固定銅彎板,吉意備至。
Lot:0331 17-18世紀 銅鎏金金剛手菩薩像
尺寸:高31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此尊是典型的西藏丹薩替寺風格造像。全身鎏金銅像,雙腳呈弓子字步站立,左手高舉持金剛鉞刀,右手託碗置於胸前;臉盆方圓寬大,四肢粗壯,杏仁眼圓睜,皺鼻憤怒,咧嘴露牙,額頭寬而低,中間有一目,威嚴兇猛;頭帶寶冠,紅色怒發上衝,凸顯忿怒像,耳掛大鐺垂於肩膀;上半身袒露,下身著短裙;周身披瓔珞,項鍊、手鐲、臂釧、足釧,瓔珞鑲嵌各色寶石,寶石尚存,完好無失,將佛像原來風貌一一展現出,極為難得。銅像四臂粗壯,細節精緻細膩,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體現了西藏丹薩替寺造像的鮮明特點。
金剛手,又名「秘密主」,屬金剛部,因手持金剛杵得名,為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現,司大能力,亦稱「大力尊」。金剛手菩薩,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在西藏地區,也是相當重要的雨神。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合稱「三族姓尊」(雪域三怙主)、「事部三怙主」,分別代表「伏惡、慈悲、智慧」三種特質,也為「八大菩薩」(文殊、普賢、虛空藏、地藏王、觀世音、金剛手、彌勒、除蓋障)之一。是大勢至菩薩的忿怒化現,司大能力,亦稱「大力尊」。金剛手菩薩為統攝財寶天王(四大天王之北方毗沙門天王,即多聞天王)與財神護法等夜叉部之主尊,亦為象頭王、龍王和阿修羅之部尊。
Lot:0332 清康熙 宮廷鎏金佛像
尺寸:高13cm
估價:RMB 200,000-300,000
說明:燃燈佛音譯提洹竭,提和竭羅,瑞應經譯曰錠光,大智度論譯曰燃燈。因其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稱為燃燈佛或稱為錠光佛。
此尊銅鎏金燃燈佛面相飽滿,螺發高髻,上有頂髻。面貌端正莊嚴,鼻梁直挺,雙耳下垂,耳垂內彎,溫和端祥。左肩披佛衣,袈裟上鏨刻有細緻精美的花紋,借鑑了織繡上的裝飾圖案,以細膩精微的技法在銅像表面生動地表現出來,衣紋起伏凸顯,轉折流暢自然,富有立體感。袒露右胸及右臂。其雙手於胸前結轉法輪印,即說法印。雙腿結跏趺坐,下裙亦雕刻精美,層迭有致,鋪於蓮臺之上。下承仰覆蓮座,蓮瓣碩大飽滿,宮廷氣息濃鬱,造型寬闊,每一瓣均有兩層,上層蓮瓣尖端則有卷草紋樣裝飾,蓮座上緣飾聯珠紋。較為特別的是,本件造像蓮座下方更裝飾一圈精緻的花紋,十分罕見。
整件作品製作工藝極為精細,鎏金厚重華美,俊秀的造型融含漢藏風格,體格寬厚飽滿,肢體生動有力,精美的陰刻紋飾及獨特的蓮瓣均是康熙時期宮廷造像的典型特點,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此特色在康熙造像中應用頻繁,帶有康熙紀年的參考可見施洛德,《印藏造像》,香港,1981年,頁541,圖152E。同類風格拍品可見香港蘇富比清康熙銅鎏金佛坐像,2010年10月8日,編號2795。
Lot:0333 清 龍耳三足爐
尺寸:高10cm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估價:RMB 90,000-120,000
說明:精銅為材,規格大,入手厚重。平口束頸,腹扁鼓,下承三象形足。爐身上設圓蓋,蓋上鏤雕刻纏枝蓮紋。一對巧妙設計的螭龍形耳,鬃發矗立,雙目圓睜外凸,龍角貼頭,吻長而上翹,兇悍威猛,具有威懾力。一改常見瑞獸形蓋頂巧置雲團提鈕,合圍一團,呈威儀祥瑞之態。造型流暢自如寓意非凡,整器胎壁厚實,銅質溫潤似玉,靜穆蘊光,包漿淳美。康熙時期,香爐製作工藝已經成熟,就技術而言完全可以滿足清代貴族對銅爐的盡奢要求。康熙開國之際,國力強盛開拓疆土,期間器形厚重沉實,紋飾亦由明代簡潔素淨逐向巧麗精美演化,正如此爐細節奪人眼目,蓋鈕圓雕,雲龍紋裝飾,形如流水,極具動感,工藝繁複華美;雙龍耳,龍紋之威猛兇悍,無不反映清初國力強盛,時至清晚期之龍紋已無此威風華貴之神韻,其萬人之上的尊貴氣質,無法模仿。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盡顯器物之華貴威儀,當為收藏家珍視。
Lot:0334 清 灑金缽式爐
尺寸:長11cm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
估價:RMB 70,000-100,000
說明:此缽爐銅質明黃精潤,造型若寶珠,飽滿渾圓,獅耳銜環輔首置於爐身最寬處,=懸扣雙環,素淨無比。其底僅寸餘,微凹圓潤,中部嵌款,底款方正嚴峻,與爐型圓潤產生強烈對比。古香古色,厚澤細膩,微撫即亮,微溫即潤。淡雅之間嘗有奇光。鏤雕銀蓋,配紅木座。
Lot:0335 清 原座蚰耳爐
尺寸:直徑23cm
款識:內用
估價:RMB 80,000-100,000
說明:爐作蚰耳簋式,口沿平侈,收頸鼓腹,圈足微外撇,有侈弦一周,雙耳出頸曲折下收於腹部,渾厚有力,粗細富於變化,轉角圓潤,耳洞幾近渾圓。爐身線條流暢柔美,分量沉重墜手,叩之金聲玉振。器造型凝重典雅,銅質密實細膩,色正而瑩潔,奇光內出,寶氣溫潤,撫之綿滑。圈足內開框鏨刻龍鳳款,內書「內用」二字,工麗整飭,秀朗俊健。據記載,蚰耳爐器形仿自宋代定窯器,耳為龍身,曲彎如蚰蜒,故稱。此爐具潛龍之象,含韜晦之志,正如《易·繫辭》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因此,古代不論帝王、文人皆喜愛之
蚰耳爐為宣爐中最具代表性的款式,其型婉轉圓融,久觀不厭,寓意絕佳,據記載,明宣宗愛之彌篤,置於書房為伴。也正因此,後世仿製者甚多。《宣德鼎彝譜》贊其「款制大雅為諸爐之冠」。觀諸此爐,令人信服。此爐形制、皮色洵美,銅精工巧,其色熠熠,蘊光其裡,備極精妙。款字結體蒼秀,深得金石韻味。
Lot:0336 清 銅燻爐
尺寸:長20cm
估價:RMB 10,000-20,000
說明:爐呈六邊型,寬折沿,口沿上飾二沖天立耳。束頸、折肩,斜直腹,下承三足,通體素麵無紋飾,整器質地精良,造型洗鍊古樸,線條柔美,圓渾端莊,器表瑩潤,寶光內斂,色澤蘊藏於內,映出黯淡奇光,燦爛自然、柔和,給人以細膩柔嫩之 感。該爐完全符合銅爐收藏的所有要素,即:器形端莊,線條自然,款識端正,字體利落,做工精到,打磨精良,柔膩溫潤,色澤純正,體量厚重,年份足夠。順合清代文人審美觀「淳樸率真,天然謝雕飾」的風格。明清時期的銅爐為焚香之器,是供桌上必置的香爐、花瓶、燭臺三種供具之一。
Lot:0337 明 黃花梨桌子
尺寸:100×50×120cm
估價:RMB 600,000-800,000
說明:此桌通體以黃花梨為材,採用典型明式家具結構,桌面以標準格角榫攢框鑲心,心板為兩拼大板,以龍鳳榫拼合,冰盤沿可見明榫,束腰內彎與牙板連做,柔婉相接,牙板沿邊接腿足和棖均淺起陽線,順勢而下,方材直腿,足間置羅鍋棖,內翻小馬蹄足,足底平更顯穩重;其選料精細,比例協調,榫卯細節嚴謹,製作工藝考究,光素無飾造型簡約,是上乘黃花梨與明式家具制式的完美結合,雖尺寸較大,卻頗具妍秀溫婉意韻,加之來源可靠,實為明式家具收藏尚選。
參閱 1.王世襄、袁荃猷,《明式家具萃珍》,美國中華藝文基金會,1997年,第74、75頁;
2.王世襄編著《明式家具珍賞》,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第146頁,圖91;
3.香港嘉木堂2008年10月特展圖錄,第5頁;
4.香港嘉木堂1993年新加坡特展圖錄內頁;
5.紐約佳士得2012春拍「御案清玩」專場:普孟斐珍藏選粹,第1322號,明末清初 黃花梨方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