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欣瑤 蘇家英
2020年,對於蘭州市鐵路東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白聰達來說,很特殊。
從1月21日接到指令,到季節再次進入寒冬,疫情防控是這300多天裡不變的主題。
每一天,又能具化成很多數字:最忙碌時,一天接待集中隔離人員210人、採集咽拭子210人;一天消殺房間80間、160次;2小時統計一次集中隔離人員情況;每天上報各類數據20餘次……
瑣碎、繁雜,是疫情防控中基層工作的最直接體現,但榮譽並沒有因為工作平凡而忽略他們。
近期,由中央文明辦、國家衛建委聯合主辦的「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抗疫特別人物評選中,白聰達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300名醫生一起,接受國家的表彰,他也是我省此次唯一獲得表彰的醫生。
「疫情來了,多做一些準備總沒錯」
1月21日下午五點半,白聰達接到了城關區衛健局緊急會議通知,全區進入疫情防控緊急狀態。
回到中心後,他緊急儲備了一批防疫物資。這批物資,在中心後續工作的開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鐵路東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蘭州城關區醫院同在一棟樓,從疫情一開始,中心人員就與醫院的人員打通管理,醫院設立了發熱門診、預檢分診。
在中心的醫護人員裡,女同志居多。疫情防控任務繁重,發熱門診需要人、轄區群眾居家隔離管控需要人、蘭州市天水路汽車站防疫工作點也需要人。
白聰達忐忑著給同事打電話,接到的回覆都是:「沒問題。」
現在想起來,白聰達滿是愧疚,「有位女大夫從進發熱門診開始就和孩子隔離了,後來我們直接進了隔離點,她近90天沒見到孩子。」
疫情剛開始,大家都有些理不出工作頭緒。白聰達說,我們只好摸著石頭過河,加緊開展防護服穿脫、消殺溶液配比等培訓。
充分的準備是為了接下來的硬仗。
白聰達(右四)和同事進駐隔離酒店。
「今天進點,不知道哪天能出來」
3月15日,白聰達接到通知,帶領中心工作人員進駐城關區隔離點星程酒店,這裡主要執行入境人員的隔離任務。
3月16日中午12時,中心14名醫護人員全部到位。由於工作人員也是全封閉管理,白聰達說:「我們都不知道今天進點,哪天能出來。」
從那一天起,由鐵路東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獨立負責的星程酒店隔離點整整運行了20多天。9層樓的酒店,14名醫護人員,最多時207名隔離人員,工作量不言而喻。
最初三天,白聰達和同事每天接待入住隔離人員到半夜,還沒休息一會,又得應對新一天的工作。
最多一天,近200名隔離人員入駐,登記、測溫、發放物品、房間消毒、餐食登記、微信聯絡、身體狀況監測……
同樣的工作,一天內得重複200多次。
中心20多歲的小姑娘,背著三四十斤的消毒桶,從1樓到9樓逐一消殺,一趟下來汗流浹背。
200多人用餐,是個大問題,光餐前統計就夠「燒腦」。幾號房今天吃幾餐,幾號房需要清真餐,幾號房需要早餐不送晚餐……
為隔離人員送餐。
每天都隔離在酒店,見不到親人孩子,白聰達怕同事們情緒有起伏,就抽空帶著他們在樓道裡做做遊戲,平淡枯燥的日子,也被他們過得有點滋味。
留學生隔離結束後留下的小紙條。
「疫情不退,我們不撤」
4月10日,星程酒店圓滿完成隔離任務撤點。白聰達又接到命令,帶領一部分同事轉戰瑞達酒店隔離點。還沒來得及回家的他們,直接被一輛救護車拉到了瑞達酒店。
這裡的情況更為複雜。當時正值全國復工復產,很多外省籍務工人員回到蘭州,第一站就要先到瑞達酒店進行核酸檢測。
在這個隔離點,人員往來頻繁,大部分隔離人員入住半天或一天時間,拿到核酸檢測結果後,便可離去。但是他們復工心切,工作開展起來異常艱難。
白聰達苦口婆心,耐心地勸解每一位隔離人員:「我們唯有耐心開導,才能讓他們配合理解我們的工作。」
由於人員流動性大,隔離人員就算只住半天,所有的流程也都得走一遍。曾有一天,解除留觀200餘人,同時入住隔離點200餘人,信息登記、報表整理、房間消殺的工作量激增。
中心辦公室負責人丁雅月負責信息登記和報表整理。那段時間,她在電腦桌前一坐便是十幾個小時,一條給隔離人員的群發信息發出去,好幾個小時都在不停地答疑解惑。
消毒間隙,短暫休息。
「疫情不退,我們不撤」,是白聰達和同事共同的心聲,他們雖未身處隔離病房,與新冠病毒正面「交手」,但卻一直都在疫情防控一線,守護著抗疫大後方。
300多日的工作,雖然瑣碎、繁雜,但卻盡顯基層醫護人員的奉獻敬業。白聰達說,這樣的日子繼續多久,我們就一直堅守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