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教你標準粵語發音?!

2021-01-15 廣州日報本地通


引言:


筆者是北方人,但請諸位先不要急著說:「你一個北方人,怎麼好意思指導別人學粵語?」請聽我講下理由:我寫本文並不是要介紹粵語的發音(這種介紹到處都是,我是假設讀者已經對其有所了解),而是想探討一下我自己發現的一些發音上的規律,尤其是跟普通話的區別(不是那種無聊的粵普對應關係)。


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呢,一來對自己的母語太熟悉,發音的時候不會想這個音是怎麼發的,所以往往不會注意到當中對北方人來說很微妙的東西;二來粵語人士對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的了解也往往有這樣那樣和北方人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難以進行有效的比較。


筆者自學粵語一年,對語言學習興趣濃厚,看過許多粵語教學方面的書籍甚至語言學書籍,自以為粵語發音沒有問題,也得到了粵語人士的肯定。所以呢,本文不僅可以通過比較,使大家提高自己的粵語發音水平,或許還可以使粵語人士的普通話更上一層樓。


正文:


先界定幾個概念:


本文中「北方人」指的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中北方方言區與晉方言區的人。按這個界定,基本上除了江蘇南部(吳方言)、浙江(吳方言)、福建(閩方言)、江西(贛方言、客家方言)、湖南(湘方言)、廣東(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廣西東南部(粵方言)以及臺灣(閩方言、客家方言)人以外的人都是「北方人」。


為了方便,本文把「以粵語為母語的人」簡稱「廣東人」(請潮州、汕頭等地、香港澳門等地以及廣西南寧等地的同學諒解。問題是,假如我簡稱為「廣州人」,那麼深圳、佛山、湛江、香港、澳門、南寧等地的同學也會不滿意)。


本文涉及的粵語拼音採用香港語言學會之《粵語拼音方案》。涉及聲調的問題時,若數字使用漢字則表示普通話聲調,若使用阿拉伯數字則表示粵語聲調,如「第一聲」指普通話第一聲,「第1聲」指粵語第一聲。


討論讀音時,如果為加了引號的漢字,則說得是普通話的讀音,如果是隸書的漢字,則說得是粵語發音,如「粵」的發音為yuè,粵的發音為jyut6。


對於拼音系統,如果為普通拉丁字母,則為粵語拼音,若為斜體拉丁字母,則為普通話拼音,若被//括起來,則為國際音標。


另外,本文不討論粵語與普通話的孰優孰劣的問題,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管好自己的嘴。


本文內容均為筆者個人比較思考所得,多數觀點未見書中,所以可能難免有些許問題,歡迎對具體問題進行指正與討論,但請不要侮辱或謾罵。


1.什麼是「有區別」?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廣東人認為有區別的音,而北方人不以為然,相反的情況也有。舉個例子,很多廣東人認為普通話第一聲與第四聲「區別不大」,甚至有人分不出當中的區別,而北方人往往認為粵語第2聲和第5聲沒有區別。


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在粵語的九個聲調中,不存在與普通話第四聲一樣的聲調,同時,有的廣東人在一定語氣中,尤其在句末,存在把第1聲說成53(音階)調值的現象,比如:


好多的多

唔識聽的聽


它們可以與普通話第一聲一樣,也可以與普通話第四聲一樣(廣東人可以想想是不是這樣?)。因此有些廣東人認為普通話第一聲與第四聲沒有區別。


而普通話中只有第二聲是上升的,當北方人聽到粵語第2聲和第5聲的時候,覺得都是上升的調,所以覺得沒有區別。


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通話聲調的區分點主要在升降:第一聲不升不降,第二聲上升,第三聲先降後升,第四聲下降;普通話調號的寫法也是根據這一點來的。


粵語聲調的區分點主要在高低:第1、3、6(包括7、8、9)聲都是不升不降的,但高低不同。2、5都是上升的,也是高低不同。


由此不難達到一個共識:「相同」和「不同」都是相對的,關鍵看區分方式。


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我們常常用「詩,史,試,時,市,事」來學習粵語聲調,因為在粵語中,它們的音調分別是1到6聲,各不相同。


對於不甚了解粵語的北方人來說,詩si1和試si3的粵語發音聽起來相同,史si2和市si5的發音相同,甚至有人會連時si4和事si6也認為是相同的。


對於英國人來說,si1,si2,si3,si4,si5,si6的發音全都相同。


據說遠古的腓尼基字母中,只有輔音字母而沒有元音字母,那麼很可能在腓尼基人聽來,sa,se,so,si,su都沒有區別。


所以,兩個音相同不代表在各個方面都相同,只能說在以某種方式進行區分時,它們相同。這個結論很重要,後面的比較幾乎都建立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否則在學粵語時常常感覺迷惑,有人說相同,有人說不同,因此難以發出正確的音。


2.關於z/c/s與j/q/x


也許廣東人會告訴你,z/c/s與j/q/x沒什麼區別。確實,在粵語中z/c/s與j/q/x幾乎沒有區別,甚至有時讀成zh/ch/sh都可以。比如上可以讀soeng,xoeng,shoeng。


規律是,z/c/s與j/q/x沒什麼區別,大部分時候讀成介於z/c/s與j/q/x之間(實際上有更學術化的拼音方案有這三個聲母的寫法,但是打不出來,請見諒);


在韻母以i,yu,oe開始時,聲母的發音傾向於j/q/x,如:知ji1,住jyu6,張joeng1;此qi2,處qyu3,長qoeng4;


在韻母為其他開口較大的韻母時,聲母的發音傾向於z/c/s。


3.一些元音「真正的」發音


現在,幾乎所有語言的發音都可以用拉丁字母來標註。但是同樣的拉丁字母在標註不同的語言(尤其是亞洲的語言)的發音時,其發音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各中語言都有自己的發音習慣,拉丁字母在標註一種亞洲語言(方言)時,它們的讀音以及拼讀方式還是按這個亞洲語言(方言)發音習慣來的。這又是一個重要的結論,後面的例子會證實這一點。


3.1 aa和a


aa與普通話的a可以說一樣,可以放心的發「啊」的音。


a往往不會單獨存在,之後還有其他元音或輔音,如ai,au,am,ang,ap,at,它的發音就和「啊」有微妙的區別。我認為a的發音可以被描述成:介於國際音標/ʌ/和/ə/之間,發音短促,音質不甚飽滿。


很多人喜歡粵語歌,很多北方人對粵語的初步印象可都是通過聽粵語歌來的。比如我們都聽過BEYOND的《海闊天空》,有的北方人也會唱。仔細聽他們是怎麼唱第一句「今天我……」的,就會發現,今聽起來像「剛」。為什麼北方人對今的直觀印象是gang?


今的正確發音為gam,如果a和「啊」發音一樣,gam聽起來就不會那麼像「剛」了吧。正因為a介於國際音標/ʌ/和/ə/之間,所以才聽起來像「剛」。這可能和美式英語/ʌ/的發音比較像,正是這個原因,美國的《韋伯詞典》中把/ʌ/和/ə/都寫成/ə/。


e.g.cut/kət/

courage/kərij/

cinema/sinəmə/


在粵語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有一天,我故意問一個廣東的同學請入嚟(請進來)的嚟讀lai4還是lei4,不出我所料,她認為是lei4,可正確的應該是lai4。如果a和「啊」發音一樣,ai和ei就不會那麼像,正是因為a有點像/ə/,且極短,才導致甚至連廣東人偶爾都會搞錯ai和ei。


同理還可以解釋為什麼au聽起來像/əu/。


3.2 e


e與國際音標/e/發音較為接近,與普通話拼音的複韻母ai區別很大。雖然聽起來就像「唉」,但是發e時口型較小,發音部位靠後,舌頭平伸且緊張,如果非要在普通話拼音中找相似的,我覺得大概介於ai和ei之間(但只能說聽起來像,發音部位和方式還是不一樣)。如嘅的發音聽起來似介於「該」和「給」之間。


同樣的道理,粵語拼音ei和普通話拼音ei 也不一樣。粵拼ei為上面說的e逐漸滑向i(滑音的問題後面一小節會單獨討論),口型比發ei 時要小,聽起來似介於ei 和i 之間。如美(mei5)的發音聽起來似介於「美」和「米」之間。


3.3 aai、ai和ei


aai與/ai/發音相同。如街(gaai1)和英文單詞guy發音一樣。


ai、ei上面已經具體講過。補充一點,如果拖長音的話,注意這兩個音拖得都是尾音都是i,例如,

如果把雞(gai1)拖長音,應該發成gaiiiiiiiiiiiiii.而不是gaaaaaaaaaaaaaai;


如果把美(mei5)拖長音,應該發成meiiiiiiiiiiiiii.而不是meeeeeeeeeeeeeei。


可以聽聽陳奕迅的歌《七百年後》,第二段副歌之前的一句「雖則你我被每粒星唾棄,我們貧乏卻去到金禧~~~~」的禧(hei2),eason就把i拖的老長。


3.4 ui


粵語拼音ui和普通話拼音的ui是有很大區別的。粵語的ui是u為主,漸漸滑向i,而普通話則u較短,後面跟一個ei,即這個普通話拼音雖然寫成ui,但是實際上讀的是wei。


聽陳奕迅的歌《黃金時代》時,副歌部分「你回來你不回來……」的時候,往往覺得回字唱的怪怪的。這是因為廣東人在讀回(wui)時,u發的較長,而i只是稍稍起個收尾的作用。


如果ui要拖長的話,則成了uuuuuuuui。可以聽聽陳奕迅《明年今日》中一句「例如學會(huuuuuui)承受失戀」。


3.5 uk/ung


在uk中,u不再是發u的音,而是發音有點像ou,即uk與/uk/發音一樣(k不爆破)。如六(luk6)聽起來就是英文單詞look(k不爆破),有點像「樓」,曲(kuk1)聽起來就是英文單詞cook(k不爆破),有點像「摳」。


ung中的u同上。


3.6ik/ing


粵語拼音i和普通話拼音i在多數情況下是一樣的,但在ik和ing中,與國際音標短元音/i/一樣。聽起來似介於i 和ei 之間,發音部位靠後,發音短促。如:


夕(zik6),即(zik1),識(sik1),食(sik6)


瓊(king4<與英文單詞king發音一樣>)永(wing5<與英文單詞wing發音一樣>)


應特別注意這個ing和英語的ing是一樣的,和普通話的ing不一樣。如果你覺得英語的ing和普通話的ing一樣,可以先看看本文第4節滑音現象。


3.7 oe


這裡只是順便說一下這個音,在普通話和英語中都沒有這個音,貌似除了粵語還沒有第二種語言有這個音,這個音的「奇葩」程度使足以使非粵語人士抓狂。英國人大概就是對這個音無語了,才只好把香港(hoeng1gong2)叫做Hongkong。


筆者一開始也不能準確的發這個音,後來經過仔細琢磨,終於找到了要領。我的經驗是一開始可以分兩步來,第一步撅嘴,嘴是張開的,嘴唇是圓形的,第二部用儘可能靠後的部位發/ ə:/,這樣就可以發出正確的oe。


4.粵語的滑音現象


學英語時都知道英語的拼讀方式和漢語拼音不同,這是因為英語有滑音現象,而普通話沒有。舉個簡單的例子,請出聲讀:an


我們先假設這是一個英語單詞,它的發音為/æn/,你在讀它的時候,是不是先發/æ/,然後逐漸滑向/n/,如果拖長的話可以 把/æ/髮長一點,也可以把/n/髮長一點?(如果你不是這樣發的,那麼也恭喜你,你終於找道你的pronunciation和英美人士的差距在哪了。)


我們再假設這是一個普通話的拼音,它的讀音同「安」,你在讀它的時候有向英語一樣先發一個音再滑向另一個音嗎?沒有!它就那麼簡單,一個音,安,純粹的,貫穿始終的,拖得再長還是「安」。在普通話拼音中,an已經不可再分。


粵語和英語一樣,都有滑音現象。怎麼樣,是不是找到你的粵語發音的問題了?


舉個例子,「單」這個字,粵語拼音daan1,普通話dān,由於aa和普通話的a發音相同,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單」這個字的粵語發音和普通話發音一樣呢?這個問題我問過廣東人,他認為一樣,這是因為他並不知道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不存在滑音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廣東人的普通話聽起來和我們不太一樣)。事實上,廣東人是這麼拼的,d-aa-n(d滑向aa再滑向n,三個部分都聽得清清楚楚,與國際音標/da:n/一樣),而北方人是d-an(an不可再分)。


有聽力較敏感的北方人或許會覺得粵語單的發音有點像「當」,這時候便會覺得單的發音時而向「單」,時而有像「當」,像蒙娜麗莎的微笑般無法捕捉。這是因為他直觀地聽出了aa-n(/a:n/),和an的區別,覺得aa-n(/da:n/)在an和ang之間飄忽不定。其實如果你的英式英語發音標準的話,這個現象不難解釋,正如:


為什麼can’t /ka:nt/聽起來像「康特」,為什麼dance /da:ns/聽起來像「當斯」。


他們確實有點像,但不一樣。


同理,


ang不讀「昂」,而是從a逐漸滑向ng(/ʌŋ/);


ong不讀「翁」,而是從o逐漸滑向ng(/ɔŋ/);


ung不讀「翁」,而是從u逐漸滑向ng(/uŋ/)

……


複韻母也是從前面一個滑向後面一個。


你有沒有看過陳奕迅2007年的Moving on stage演唱會?第二首歌《信心花舍》第二段副歌有一句「為你願拖著沿路飛舞」,這個舞mou5字被拖了好長,但你聽Eason拖得是ou(歐)嗎?不是,而是u,這是因為ou這個複韻母在發音時是從o滑向u,而不是一個單元音。


基於上面的論證,我們可以知道,


1.粵語和普通話在發音上有本質的不同。粵語和普通話基本上不會有發音上的相同的音節(除了像daa,di這樣「聲母+單韻母」以韻母結尾,且這個韻母和某個普通話的韻母發音一樣的音節)。


2.粵語和英語在發音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除了都存在滑音現象、元音的發音相似(a和/ʌ/,e和/e/,uk和/uk/,etc.)之外,有研究表明粵語的清輔音持續時間與英語相當。入聲(促音)的存在也增大了二者的相似性。


在我們的英語教育中,常常忌諱用漢字標註英文單詞,因為漢字的普通話讀音幾乎不可能和英文單詞的發音完全相同。不過現在想想,廣東人用粵語標註一些英語發音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一點從個別地名、人名的國粵語不同翻譯就可看出。英國著名足球明星Beckham,普通話翻譯成貝克漢姆(beikehanmu),已經和英文發音很接近了,但是粵語翻譯為貝克漢(bikhaam),發音與原文的接近程度大大提高。


同時學粵語的時候可以與英語類比,體會二者發音方式的相似性,可以使你的粵語發音更像廣東人。


5.促音(入聲)


促音可能也是北方人學粵語時的又一個問題,但不算很難,只要有這個意識,往往可以較快掌握。


筆者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促音的一些有趣現象,可能會對大家學習有所幫助。


我們都知道,促音可以分為三種類型:p尾,t尾,k尾。它們在發音時使整個字發音短促,塞住前面的韻母,理論上並不爆破。


但是實際上,就我所聽,p尾往往有輕微的爆破。大家聽陳奕迅的歌《富士山下》,有一句「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其中接(zip3),p尾爆破;陳奕迅的歌《Cring in the party》有一句「在接下來就要收拾了」的拾(sap6),p尾爆破。這也不難理解,因為發p的音時必須閉嘴,但說後面的字時又要把最張開,因此自然會產生爆破。


t尾沒什麼特殊的,不爆破,但嘴巴一定要作出發t音的動作。


k尾往往是微弱的,甚至有時會忽略。舉例:我問過一個廣東同學,「劇」怎麼讀,她讀ke6,但查粵語詞典發現實際上應該是kek6,後來我告訴她,她表示很驚訝。我又問她「錫」怎麼讀,她說se3,實際上應為sek3。可見廣東人常常忽略ek的k尾。


同樣,我常常聽到學hok6,客haak3,曲kuk1,覺gok3……的k尾常常被省略。廣東人可以想一下,你在說唔使客氣時,客有k尾嗎?


陳奕迅的歌《防不勝防》中有一句「家中有這一個訪客」的客沒有k尾,而且被拉了好長。 「也許這刻你仍然尚未發覺」的覺沒有k尾,而且被拉了好長。


陳奕迅的歌《Cring in the party》中有一句「哭崩排隊舞曲」的曲沒有k尾,而且被拉了好長。


再看陳奕迅的歌《信心花舍》,第二段副歌后的一段:


信心花舍特殊為你開鋪(pou)


誰經過你面前都知道(dou)


長夜清早梅蘭菊竹(zuk)


甚至自己都可送到(dou)


第一二四句都是ou韻,而第三句是uk。陳奕迅在演唱時,竹(zug)的k尾沒有了,u拉了老長,前邊說過uk的u發音與ou相似,於是四句都押ou韻了。


但是ik中的k尾一般不會被省略。


6.粵語音調的相對性


前面提到過粵語的聲調區分點主要在高低,而高低是相對的,所以我在聽時發現粵語的音調其實不是完全絕對的。


比如說,我們知道第3聲是中等高度的平調,可用音階來表示為33。可是,請問33是多高?只有有絕對音感的人才能告訴你。廣東人難道天生都有絕對音感?學粵語時難道旁邊都要放一臺鋼琴?當然不可能。


我們確定第3聲的高度時其實是這樣的:第3聲比第1聲(55)低,比第6聲(22)高,如果把第3聲的字放在一個句子當中,只要把它和它前後字的相對高度說對,它就是對的。同理也可以把其他聲調弄對。


如:意思yi3si1,第一個字比第二個字低些就可以了;


意義yi3yi6,第一個字比第二個字高些就可以了;


注意zyu3yi3,兩個字一樣高就行了。


不必管意yi3到底有多高。


舉個稍微極端的例子:


聽日teng1 jat6和琴日kam4 jat6的「日」字的調,是不是在聽日中聽起來低,而琴日中聽起來高?這是因為聽是第1聲(很高,55),為了找對聽和日的相對關係,必須把日讀的很低。而在琴日中,琴是第4聲(很低,21),為了找對琴和日的相對關係,必須把日稍稍提高。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個日聽起來會有點不一樣高。


另外,在記憶粵語音調時有個小方法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就是粵語歌往往是不改字原來的聲調的。隨便找幾首粵語歌聽聽就可以知道,多數情況下,把歌詞讀出來反應的高低變化和唱出來的調幾乎一樣,舉幾個例子,都是大家熟悉的歌:


陳奕迅《K歌之王(粵)》



陳奕迅《富士山下》



王菲《約定(粵)》



說明:由於第2聲和第5聲的字本身就有聲調變化,並且歌手在唱的時候也總是保留這種變化,所以很容易確定。但是本圖表並不反映這種變化。在本圖表中第2聲調值取5,第5聲調值取2.5。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情況下,讀與唱所反映的聲調高低變化是一致的。當然也有不一致的時候,但往往是個別字的偏差導致的,如《富士山下》中,如果把懂和這兩個字排除,則兩條曲線的走勢基本就一樣了。


正是音調的相合和入聲的存在,才使得粵語歌如此抑揚頓挫。粵語歌填詞人是何等的匠心獨運啊!


另外粵語中還有的字在不同場合音調不一樣的情況。主要有三種情況:多音字,習慣,被其他字影響。


a.多音字:很多在普通話中為多音字的字在粵語中也是多音字,如


覺(jué)得gok3 dak1 瞓覺(jiào)fan3 gaau3


監(jiān)禁gaam1 gam3 太監(jiàn<不知道這個字讀jiàn的可以面壁去>)tai3 gaam3


行(xíng)走hang4 zau2 銀行(háng)ngan4 hong4


……


這種情況沒什麼好說的,多記便可。只是很奇怪,為什麼粵語和普通話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覺得在南方的方言中,粵語字的發音是和普通話較為接近的。閩方言就沒那麼接近。大家可能都知道的漢語方言中的超級BUG潮汕話就是閩方言的次方言。


b.習慣:有的字按習慣在不同場合發不同的音,這是約定俗成的。如


我一定話(waa6)畀佢知。


你識唔識講廣東話(waa2)吖?


年頭nin4 tau2 今年gam1 nin2


我從廣州嚟嘅(ge3)。


咁啱嘅(ge2)!


有時候看到書上同一個字在不同地方注為不同的音,開始以為是書上印錯了(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少見),後來一聽附帶光碟,發現原來就是這樣讀的,看來編書的人還真是頗費心思。


c.被其他字影響:有時候一個音調較低的字後面跟上一個音調較高的字,前面這個音調較低的字可能會讀成升調,如:


你想唔想同我食晚飯(faan6)呢(ne1)?這個飯是不是常常讀成第5聲(低升調)呢?


望佢考得倒好學校(haau6)喇(laa)。這個校是不是常常讀成第5聲(低升調)呢?


不過這種情況並不是很普遍。


結語:


最近看到好多同學對學粵語產生興趣,也常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教粵語的文章。近來看到一篇文章講粵語和普通話的對應關係,例如說90%的在普通話中為第二聲的字在粵語中為第三聲,90%在普通話中為第三聲的字在粵語中為第二聲,90%ian變in,90%ao變ou云云。我覺得這中對應關係毫無意義。先不去探討粵語中是不是有第三聲的問題,首先這種規律很容易被注意到,其次準確度絕對到不了90%(依我看50%都夠嗆)。最重要的是,粵語不是把普通話的字改下音就完事了,它的語法和常用詞彙都和普通話有很大的區別。學粵語還是應該多聽多記多思考,北方人學粵語的難度可能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樣簡單,甚至不亞於學一門外語,因此不可能速成。


來源網絡:郭雨蘭

今日小編: diudiu



相關焦點

  • 李榮浩翻唱《甘心替代你》,網民大讚:發音比王嘉爾更標準?
    近日製作方釋出了嘉賓之一的李榮浩演唱廣東歌鄭伊健《甘心替代你》的片段,他標準的粵語發音被不少網民大讚更勝香港出生的王嘉爾?綜藝節目《美好的時光》主打音樂人卸下明星光環,走進街頭開啟療愈的音樂創演之旅,與韓國綜藝《Begin Again》相似的拍攝手法、主題和選材,惹起觀眾的疑惑,如果在沒有購買版權底下,會不會又是另一檔中國抄襲韓國的綜藝節目呢?
  • 劉德華暗裡著迷粵語諧音發音歌詞 暗裡著迷粵語怎麼唱
    劉德華暗裡著迷粵語諧音發音歌詞 暗裡著迷粵語怎麼唱  劉德華最近有一首老歌,在抖音上面傳唱度很高,這首歌曲是《暗裡著迷》,雖然很好聽,但是因為發音是粵語,所以不好唱,來看看暗裡著迷粵語諧音發音歌詞。
  • 翁美玲舊事:移居英國八年,粵語發音不正確,是拍戲時的致命傷
    翁美玲從中學時候起就移民到了英國,並且在英國完成了她的中學,讀完了大學,前前後後在英國差不多生活了八年,在英國時候和外人交流用的是英語,在家裡和家人交流用的應該是不標準的普通話,因翁媽媽是安徽人,並且據知翁媽媽不會說粵語,因為沒有粵語的語言環境,所以翁美玲的粵語也就擱淺了。
  • 更正《野狼disco》粵語發音,三棲藝人的他,結束「北漂」生涯?
    有人認可新版對粵語發音的更正,也有人認為標準的粵語Hook削弱了原曲中的意境和趣味。當然,還有更多尖叫著的陳偉霆的粉絲。當陳偉霆的標準粵語出現在Hook部分的時候,確實消解了一部分原曲的喜感和複雜性,對於本身並不以說唱技巧見長的這首作品來說,這確實是一種傷害。
  • 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的區別,誰才是最正宗的?
    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但之後中原因為受到西廈、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佔領,漢語開始胡化,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漢語已經由漢唐漢語(粵語)演變為現在的「客家話」了。
  • 粵語丨以下25個粵語發音,原來我讀錯咗20年...
    我哋粵語博大精深押韻嘅「freestyle」分分鐘玩死你但係如果你講嘅廣州話發音唔啱咁人地肯定聽唔明啦...最近漁公子突然發現原來呢啲粵語字,我讀錯咗20年...為大家歸納咗30個易讀錯嘅粵語10個廣州人,9個會讀錯…唔知你系咪其中之一?要傳承粵語文化,首先要從自己講得啱做起!
  • 普通話、粵語、潮汕話、客家話發音字典古詩文、字源、甲骨文查詢
    現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語是分析語,一般有四到十五種聲調。漢語的文字系統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漢語普通話及各方言有多套拼音方案,由各地區語言文字相關工作單位根據【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及相關國際標準編制。
  • 粵語為什麼將油條叫做「油炸鬼」,這裡面大有文章!
    經常愛看港片的人會注意到:粵語裡面很多對事物的叫法和普通話是不一樣的。所以學粵語除了學粵語的發音以外,還要學粵語的這些不同叫法,不然你在現實中用粵語和別人交流就會感覺很彆扭。舉個例子吧:普通話裡面說的「油條」,在粵語裡面叫做「油炸鬼」。如果你用粵語發音說油條,人家就會覺得你在說什麼?起碼要反應一下才會聽懂。
  • 知道這些你才算廣東人: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廣東人的組成與由來……
    同期,現在的普通話也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形成,但其音調只剩下四個調了,徹底與北方胡語相一致。  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在口音上會有差異但差異不會過大,例如粵北韶關地區的人,完全可以和廣西東部的人進行粵語交流。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公認的標準粵語發音是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的粵語發音。
  • 中國古代人的發音,萬萬沒想到是這樣!
    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但之後中原因為受到西廈、遼、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佔領,漢語開始胡化,到了南宋時期中原漢語已經由漢唐漢語(粵語)演變為現在的「客家話」了。
  • 她是專業配音員,粵語播音最標準的主播,《630新聞》主持江雪鴻
    江雪鴻,被人稱之為廣東電視臺粵語播音最標準的主持人之一,她與王怡斐、陳維聰、陳旭然、區志航等差不多同期出道,都是廣東電視臺元老級主持人。最近我寫了許多關於廣東主持人的文章,有觀眾就留言問;最近怎麼沒看到粵語播音最標準的女主播江雪鴻了,她去了哪裡?江雪鴻早在1986年就進入廣東電視臺工作,一開始她從事的是粵語配音工作。粵語配音需要講一口流利標準的廣州話,江雪鴻從事了多年粵語配音工作,所以她講的廣州話是特別標準的。
  • 你覺得call li是英語還是粵語?
    講完之後,Simon發覺call li係一個好有意思嘅詞,所以今晚同你哋研究下。call li嘅意思call li嘅意思係:本事、實力。call li係英語定粵語?call li係粵語唔係英語,係由英語quality(品質),或qualify(資格)演變而嚟嘅。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陳小春說,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所以用粵語才讀的通順。而普通話,是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出來的,比粵語單薄粗疏多了。古代的廣東並無漢族人,大量的北方漢族人移民到廣東,成為廣東地區的統治者。  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 「1分鐘學會粵語歌」BEYOND-《灰色軌跡》粵語諧音發音
    dei呀才位平sei)衝不破牆壁前路沒法看得清(衝八婆蒼北 青漏木法(活嗯)噠清)再有那些掙扎與被迫(跩藥那塞掙扎與被白)/**************************/踏著灰色的軌跡(打這飛seidei乖zei)儘是深淵的水影(尊西傷運dei水英)/**************************/我已背上一身苦困後悔與唏噓(我以bui桑呀身服寬號非與嘿灰)你眼裡卻此刻充滿淚
  • 周華健-難念的經-粵語歌曲歌詞諧音發音-1分鐘學會粵語歌曲發音
    周華健-難念的經-粵語歌曲歌詞諧音發音-1分鐘學會粵語歌曲發音黑山港海琴須ging牙梅句夢)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拎發把早拼機莎塞言情狂)憑這兩眼與百臂或千手不能防(旁結郎俺與巴背瓦親掃八囊防)天闊闊雪漫漫共誰同航(聽服服須漫漫共誰同航)這沙滾滾水皺皺笑著浪蕩(結沙館館水遭遭秀這籠東)貪歡一刻偏教那女兒情長埋葬(貪鳳呀哈拼高那餒衣情倉埋葬)/**************************//**************************/笑你我枉花光心計
  • 粵語屋官方下載
    超好玩app粵語屋官方下載強勢來襲,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軟體體驗。粵語屋官方下載特色系統:粵語屋官方下載的玩法豐富,絕對適合喜歡軟體的你。
  • 作為廣東人一定要知的簡明粵語歷史
    三、廣東古漢語的穩定與中原漢語的胡化簡音李唐之後,中原再次陷入長時間的戰亂及飽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佔領,語言隨之也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中原地區的漢語仍能基本保持漢唐語言,當時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 葉振棠-《勝利雙手創》-粵語中文音譯歌詞諧音發音
    葉振棠-《勝利雙手創》-粵語中文音譯歌詞諧音發音 《勝利雙手創》 《愛拼才會贏》粵語版 電視劇《我來自潮洲》主題曲
  • 張學友-餓狼傳說-粵語歌曲歌詞諧音發音-一分鐘學會粵語歌曲發音
    張學友-餓狼傳說-粵語歌曲歌詞諧音發音-一分鐘學會粵語歌曲發音
  • 普通話與粵語之爭,其實並不是官話的爭奪,而是白話與文言文之爭
    大多數開國元老都是南方的,然後定了北方的語言為通用官方語言,所以這事情根本就沒法地域黑,從上到下的全國統一。河南話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普通話的,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影響力,河南最多排在全國省份的中遊。粵語地區的經濟實力實在太強,革命的火種也是從廣州起義開始,普通話只有這兩個競爭對手。現行的普通話,它與歷代官話一脈相承,是白話標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