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加坡和韓國是目前接納中國非技術勞工最多的三個國家;中國人去這三個國家打工,要付兩到五萬人民幣的中介費。這些錢不是給人販子,而是給有正規執照的中介機構。事實上,通過合法途徑出國打工的成本要明顯高於非法勞務。這並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在亞太地區,合法移民的比例在增加,2019年就有近60萬中國人出國境外就業,大大高於1999年的6萬人——但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了。其原因就在於,東亞、東南亞國家依賴於中介機構管理跨國勞動力流動。
出國打工費用高,首先是因為很多工人要通過三到四家代理中介才能出去。雁過拔毛,層層加價。這種多層次的「中介鏈」結構是和國家對遷移的整體管制直接聯繫在一起的。20世紀90年代以後,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勞務輸出;中國和勞工輸入地國政府授權特定的「窗口」公司作為勞務進出口的獨家渠道。這一作法被認為是能夠充分市場的靈活性,而又不失控制。在國內,這些外派公司大都設在大城市,和勞工相隔萬裡,於是大型外派公司就委託偏遠地方的中介給他們招聘工人,而地方的中介又再委託在農村的下一級代理招工。每一層都從工人那裡抽錢。
這樣的「中介鏈」利於政府監管,不僅因為它們招募符合要求的工人、熟練對應出入境的法律程序,而且使得中介在工人離開中國之後繼續對工人進行有效控制。比如,當一個工人在目的地出了問題,當地政府會向當地的勞工輸入的企業公司問責,而這些「輸入企業」則讓在中國的「外派公司」想辦法,這樣層層往下施壓,否則上一層中介威脅來年將不給招工配額。在農村基層的中介則通過對工人的家人施加壓力而讓在海外的工人就範。
這樣,一方面國家通過外派資質公司對跨國勞動流動進行嚴格管制,另一方面,正因為如此,跨國勞動流動使得各級中介生財有道。
隨著網絡發展,信息傳輸越來越快,很多外派公司,還有國外企業直接利用網絡進入國內招聘,也有助於避免出國勞務費用繼續這種方式!將來的招聘模式肯定會改變,但出國勞務中介費用過高是每個從業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也許這次疫情結束後就會出現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