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全文約2300字,閱讀約需要7分鐘;
國際乒聯要搞大改革,都要改些什麼?
國際乒聯的改革能執行下去嗎?
國際乒聯連世乒賽的資源沒用好,能創出什麼新品牌?
老話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有些時候,變化發生了,卻不影響計劃,國際乒聯CEO史蒂夫·丹頓就是一位堅定的「計劃推行者」。哪怕新冠疫情對國際乒壇造成了巨大衝擊,但他還是在最近的一封公開信裡透露了他對桌球賽事體系的改革計劃。這個計劃,哪怕用最大膽的眼光去看……似乎也顯得太過激進。
01
國際乒聯的改革賣的什麼藥?
史蒂夫·丹頓在信中表示,他本人,或者說ITTF國際乒聯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策劃完成了旗下賽事的重組計劃,力求圍繞著國際乒聯此前成立的WTT(世界桌球公司),以更加商業的思維和手段去經營國際桌球賽事平臺。在他看來,這個新的體系將會成為「向前發展、度過困難的關鍵點,帶領桌球向國際一流體育產業推進。」
史蒂夫·丹頓
在丹頓的藍圖裡,最引人關注、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點在於,他倡導將世界桌球錦標賽,也就是世乒賽改為一項純團體比賽,保留每兩年一屆、目前每個偶數年舉辦的團體世乒賽,直接取消每個奇數年舉辦的單項世乒賽——在他看來,這將讓「ITTF賽事」與「WTT賽事」之間的界限更為明確。國際乒聯以及下屬的各個協會將會更專注於團體世乒賽和以團體賽為主的奧運會,個人賽則由WTT領銜的職業賽事平臺來打造。
這個職業賽事平臺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三個字:大滿貫!丹頓表示,世界桌球公司WTT未來的計劃是每年舉辦3到4個桌球大滿貫,這些一年一度的賽事將會成為最高級別的主流桌球個人賽。以這個為前提,如果再加上單打世乒賽,那麼戰線會拉得太長,同時賽事日程和市場運營也可能出現衝突。丹頓認為,舉辦桌球大滿貫將會覆蓋更大的觀眾群,也比每兩年才舉行一屆的單打世乒賽會有更好的運營效果。
一目了然,丹頓的計劃幾乎是照搬了職業網球賽事體系:ITTF將會扮演類似國際網聯ITF那樣的角色,舉辦聯合會杯、戴維斯杯和奧運會這種帶有更濃厚團隊與國家色彩的「傳統」比賽;WTT將承擔起ATP與WTA的職責——當然了,網球四大滿貫理論上是ITF的下屬賽事,在國際乒聯的計劃裡,桌球大滿貫則屬於職業賽事管理組織的一部分,「團體」與「個人」的界線更加涇渭分明。理想地去看,劃分清晰的賽事體系確立明確目標,也許能夠集中精力增強開發效果,但現實真的能如他所願嗎?
02
國際乒聯的改革能推動起來嗎?
我們理解史蒂夫·丹頓或者說ITTF的理想,希望將旗下運動打造得更加主流、更有商業價值。但是在世界體壇的漫漫長河當中,「好心辦壞事」這種事情可不罕見。高度概括的話,我們可以把所有對ITTF改革計劃的疑慮歸納為兩點:1,能不能?2,值不值?
馬龍獲得2019布達佩斯世乒賽男單冠軍
雖然都叫Tennis,但桌球並不是網球,沒有網球那般雄厚的觀眾基礎與商業號召力。想通過更高的獎金和更有目的性的造星體系去做大蛋糕,從根本上擴充項目經濟體量,想法可以,但是誰來買單?就像創業一樣,想要站穩第一步總是最困難的,以ITTF目前自身具備的經濟能力和對旗下賽事的商業開發能力來看,很難讓人相信只要完成賽事形式的改革,他們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日月換新天」,讓桌球的商業形象出現截然不同的變化。國際網聯ITF家底不差了,改革戴維斯杯也借了皮克和他背後Kosmos財團的力量,ITTF找到自己的「皮克」了嗎?目前沒有。
桌球其實有很好的群眾基礎,論基層普及程度和開展運動的成本,桌球都比網球要更具親和力,因為網球對場地和器材有基本要求,大部分情況下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參與。但為什麼觀眾願意買網球的帳?很重要的一點是運動本身特性所決定的比賽觀賞性。桌球器材小,場地也小,比賽節奏又太快,核心愛好者自然能夠「看門道」,但是很難讓普通球迷和外行「看熱鬧」。一個項目想要發展壯大更具商業價值,最重要的又偏偏是爭取「非核心群體」的目光。如果想要讓業餘觀眾更真切地體驗到桌球賽事的競技魅力,可能需要配合上高速攝像、超高清慢動作、軌跡追蹤這些新技術才行,但成本又是另一個問題。ITTF構想裡的賽事改革,是否觸及到了這些根本矛盾呢?似乎也沒有。
還需要考慮到,目前的國際乒聯巡迴賽體系裡,所有選手基本都還是以團隊或者說國家隊名義集體參加,沒有像網球那種純粹以個人身份參加的比賽。也就是說,國際乒聯的想法如果成真,那這都不止是賽事體系的「改革」了,而是對桌球賽事體系和內在邏輯的「重鑄」。看起來只是參賽名義不同,背後牽扯到桌球人才培養體系以及運動員職業模式這些深層次問題。網球的極度個人化,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廣大球員群體當中「球員+專屬小團隊」這種根深蒂固的合作模式上。如果桌球如法炮製,是否要把職業模式也一同照搬?如此龐大且深刻的變化,國際乒聯是否有能力去掌控?
職業網球龐大的金字塔結構建立在數不勝數的基層教練、低級別球員、希望賽、挑戰賽和低級別職業巡迴賽上,這些東西共同構成底座,託起了金光燦爛的塔尖,然後才由塔尖吸引到了頂級贊助商和轉播商的目光。這樣的「地基」規模,國際乒聯具備嗎?WTT具備嗎?
03
拋棄現有的桌球賽事體系,值得嗎?
桌球世錦賽1926年1月在倫敦舉辦第一屆,到現在已經有了近百年的歷史。在當今的桌球賽事體系裡,世乒賽、奧運會、世界盃三足鼎立,並稱「乒壇三大賽」。而且桌球1988年正式進入奧運會,桌球世界盃1980年誕生,在桌球的領域中,世乒賽才是真正的「老祖宗」,就像羽毛球的全英賽和網球的溫布爾登。在這三個賽事之間橫向比較的話,世乒賽單打獎盃的地位或許不及奧運會,但是相比四年一個周期、歸屬有時候更看運氣和狀態的奧運會,我們可以說單打世乒賽作為一個競技平臺的含金量還更高一些,在三大賽當中真正地居於龍頭之位,是桌球「皇冠上的明珠」。
說白了,觀眾老爺們是看世乒賽的,圈內人也很重視世乒賽,可不是足球聯合會杯或者世俱杯那種關注度略顯雞肋的賽事可比。但國際乒聯偏要向自己手中資格最老、最有含金量、最具歷史傳承性的單打賽事下手。這又是圖什麼?說難聽些,ITTF坐擁世乒賽這塊百年招牌都沒能開發出個樣子來,從頭新建一個在世界乒壇毫無根基的新賽事就想經營成網球大滿貫那樣的存在?是梁靜茹給你的勇氣嗎?
再重複一遍,雖然兩者之間淵源極深,但是歷經百年演變,「桌上網球」和「網球」已經是有本質區別的兩種不同運動了。想進步、想發展,首先要認清限制自身發展的根本因素,抓住核心矛盾下手才行。改了Table,就能變成Tennis?這個世界可沒那麼簡單!
德承
《940體壇風雲》8:00-9:00
《辣椒Sports》 11:0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