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億萬鄉親喜迎全面小康——寫在《農民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

2020-12-17 農民日報

與億萬鄉親喜迎全面小康

今年,農民日報40歲了!

40年來,守初心,擔使命。它由農村改革孕育、姓黨屬農,始終與農村改革同步,與億萬農民同心,與大國「三農」同行;它見證著農業農村發展進步的波瀾壯闊,記錄了億萬農民生活變遷的微觀記憶,在書寫「三農」發展史的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刻進歷史行進的轍痕之中。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期。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之際,讓我們深情回望,篤定前行。

△農民日報照片牆

1980年4月6日,《中國農民報》在農村改革的風雲際會中應運而生。1985年1月1日更名為《農民日報》,小平同志親筆題寫報名。

作為唯一一份面向「三農」的中央級、全國性報紙,中國「三農」地位有多特殊,它就有多特別。它服務的農民人數之多、農業分量之重、農村區域之廣,放眼世界報林,都獨具特性。

△農民日報大事記

它的誕生,是時代的召喚。一出生就以推動農村改革、傳播黨的政策為己任,開闢政策問答專欄,深入解讀宣傳。1982-1984年連續三年,主題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由《中國農民報》率先刊發。讀者把報紙當作「擋箭牌」,碰到與政策不符的做法,就把它拿出來,「報紙上是這樣講的,你們那樣不對」。

是人民的心願。戰爭期間在山溝裡吃過農民的小米,要為8億農民辦一張「一個雞蛋就能換」的報紙,「也是一種報答」。初創期,席地而坐辦公會客,每天只領1元工資自帶飯盒,背著樣報走到農民中間徵求意見,老報人們卻不覺苦不覺累。他們的肩頭,扛著的是全社會對農民的關注和情誼。

更是農民的期盼。《中國農民報》要出版的消息傳出後,農民紛紛來信說:「終於要出版一張我們自己的全國性大報,這是黨對我們的關懷。」不少農民直接寄錢給報社,要求訂報。萬裡同志指示,一定要把報紙辦好。杜潤生同志說:「這個報是其他報紙代替不了的,是無可替代的。」

△讀者送來的錦旗與牌匾(部分)

一定把報紙辦好,這是至重的囑託與重任!無可替代,這是何其的光榮與神聖!40年來,幾代農報人篳路藍縷、殫精竭慮,以筆為犁、以報為田,用痴情熱血和青春才智,為「三農」矢志奮鬥。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勉勵,「替農民說話,幫農民致富」「黨的宣傳喉舌、農民的知心朋友」「要把農民日報辦成農民喜聞樂見的報紙,真正做到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

這是不變的情懷,這是永遠的信念。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惠新西街15號的報社一樓入口,紅色的「崇農立言惟仁求真」社訓高懸,昭示著農民日報的辦報誓言。

「你們不替農民說話,誰替農民說話!」老一輩革命家的話語一直鞭策著農報人。為農民服務,把農民放在心上,是農民日報一以貫之的基本追求。做到了是本分,做不到就是失職。

有這樣一幕,定格下農民日報40年始終如一的行動姿態。1992年元月的寒冬,3位年輕記者,鑽進一輛滿載蒜薹的「大解放」,傍黑兒由山東蒼山啟程進京。這一路,縣縣有關,處處設卡,各種稅費名目繁多,「不在這兒賣也得交」。反映農產品流通領域亂象的報導《八百公裡跟車記》刊發後,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國務院辦公廳召開座談會聽取運銷戶意見,多部委聯合發文,撤除鮮活農產品流通中的關卡,直接催生了讓億萬農民受益至今的綠色通道政策。

△1992年1月27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報導《八百公裡跟車記》

往昔歲月曆歷在目,點點滴滴匯聚成河。40年來,推動改革、替農民說話,成為農民日報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義無反顧的擔當。

從改革初期「一肥難求」,農民極為不滿,記者調查採寫的《化肥追蹤記》,促使「條子肥」歪風得到整治,到上世紀90年代,刊發一系列調查和評論,呼籲減輕農民負擔;從最早推出建議儘快制定《代表法》報導,呼籲保障農民參政議政權利,到發起「同命不同價」討論,為農村居民爭取平等人身權利;從大聲疾呼廢止暫住證,讓農民工享有自由遷徙權利,到為農民工討薪,推動積分落戶,維護農民工權益等……在每一個涉及農村改革的重大時刻,在每一次攸關農民權益的關鍵節點,農民日報從未懈怠。

△1983年7月26日,《中國農民報》二版刊發報導《化肥追蹤記》

幾十年追求小康路上,中國農民經歷了從「吃飽飯」到「有錢花」再到「追求全面小康」的過程。幫農民致富,促農民增收,是農民日報另一鮮明的特色。

上世紀80年代,《讀者來信》版力求做好下情上達,每天近千封群眾來信像雪片般飛到編輯部。被評為中央媒體名專欄的《農村致富文摘》,悉心洞察農民需求,志做農民的科技顧問和致富參謀,幫助農民弄清政策「許不許」,市場「要不要」,技術「會不會」。一位現役軍人,一年時間從農民日報上收集信息50多條,幫助鄉親們發展生產,使不少農民成了萬元戶。一位農村讀者來信說:村裡開大會,會前念了則「文摘」,場內掌聲一片,再念一則,又是掌聲陣陣,念報人索性從頭到尾全部念完,會場裡掌聲不斷。40年間,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讀者的信任和厚愛,是鼓舞,更是鞭策,激勵著一代代農報人,時刻用心用情為農民服務,始終與農民水乳交融,心手相牽。

△讀者祝福寄語

這是重農的印記,這是強農的足跡。

40年來,11500期報紙,連綴起我國農業鏗鏘前行的奮進步伐,映照著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實踐,承載著農報人奉獻「三農」的真情實意。

歷史一再告誡:什麼時候忽視了農業基礎地位,什麼時候就要摔跟頭,導致發展停滯甚至倒退。農報人深知,農業穩固、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基礎之基,怎麼重視都不過分。不管是強調重農抓糧,還是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民日報都責無旁貸。

筆墨篇章中,始終響鼓重敲。上世紀80年代,刊登《萬張欠條帶來五難》的讀者來信,直斥打白條的嚴重危害,呼籲保護農民種糧賣糧積極性;上世紀90年代,「賣糧難」及忽視農業苗頭出現時,刊發《東西南北中,抓糧不放鬆》等連續報導,及時發出預警;新世紀以來,一系列強農重農惠農政策出臺,糧食連年豐收增產背景下,整版推出編輯部文章《創造糧食「七連增」奇蹟的偉大實踐》,高屋建瓴總結中國特色糧食安全發展的經驗啟示;撰寫重大典型報導《中國糧食穩定發展道路的中原實踐》,揭示糧食穩定發展規律……從做好強農惠農政策詮釋,到積極傳播先進農業科技,從撰寫評論理性分析,到深入總結典型經驗,在正確引導輿論上,農民日報始終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農民日報記者身影遍及祖國大江南北

版面經緯間,始終濃墨重彩。從在全國首次提出「糧食深加工轉化」思路,到最早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概念,從最先創辦《鄉鎮企業》專刊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到最早關注「菜籃子工程」,從「農業與科學」被評為受歡迎欄目,到聚焦一大批「三農」戰線先進典型……40年來,農民日報緊扣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智能化、數位化的發展脈搏,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農業變革,禮讚先鋒模範,謳歌生動實踐,在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農民日報總是領風氣之先,立農業前沿。

從沿海漁村到東北黑土地,從雲嶺高原到塞上江南,農報人走遍了廣袤的農村大地;從改革之初,到上世紀末,再到新世紀以來,每個時期的報導如催徵號角,似行進鼓點,不遺餘力彰顯著農業「壓艙石」的極端重要性,持續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發展。

這是崇農的追求,這是立言的價值。

40年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從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到城鄉統籌、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變遷,而今正步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時代。農民日報一路相隨,一路同頻,一路求索,一路銘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三農」發展決定著全面小康的進度、質量和成色,農民日報在凝聚共識上不斷發力,從「三農」中國夢、強美富,到七論鄉村振興、九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等系列評論員文章,在學懂弄通做實中,一直在深入闡釋。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場上,農民日報一直在協同奮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啃硬骨頭」階段,農民日報深入採訪總書記走過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創辦《中國脫貧攻堅》專刊,持續聚焦脫貧攻堅行動,致力於講好中國減貧故事,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助力全面小康實現。

△農民日報創刊40周年特刊

在夯實鄉村治理根基上,農民日報一直在全力推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健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中國鄉村治理》專刊應時而生,重點關注基層組織建設、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新探索新實踐。

在營造崇農敬農愛農氛圍上,農民日報一直在不懈努力。翻閱歷史底稿,從農民是弱勢的、農業是弱質的、農村是落後的,到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同階段的「三農」表情,體現在無數報導裡,蘊含著幾多夢想、幾多希冀。從第一個農民豐收節推出飽含深情的《中國農民禮讚!》,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發出《大國崛起,根基是農業》《復興夢想,起航在鄉村》《國運昌隆,最該謝農民》的「三農」強音,向世界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三農」,又唱響了幾多豪邁,幾多自信!

初心激勵擔當,使命高擎夢想。從一篇篇紮根泥土之深、為地方改革實踐總結的重大經驗和重要典型報導,到一篇篇攀登思想之峰、為「三農」政策創設和調整完善貢獻媒體智慧的編輯部文章和評論員文章,農民日報挺立「三農」發展的潮頭浪尖,盡心竭力不負「三農」新聞宣傳挑大梁和主力軍的歷史責任。

40載風雨兼程,40載砥礪奮進。

回望來路,心潮澎湃。有幸成為中國「三農」發展進程的記錄者、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始終與「三農」緊緊連接在一起,為「三農」擂鼓助力,這是農民日報存在的價值,是農報人奮鬥的意義。一次次的獨家報導,構成了最動人的農報故事,鍛造著捨我其誰的「三農」情懷和農報精神,聚合起屬於自己的媒體擔當和農報力量。

回望來路,豪情滿懷。從四開鉛排小報,成長為融報網端微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媒體,農民日報服務「三農」的手段和本領不斷增強,探索出「三重」報導模式,形成了以老帶新、打造專家型編輯記者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機制。發揚依靠群眾辦報的傳統,矢志為農民服務、為服務「三農」的人服務,農民日報必將在推動「三農」發展的路上走得更遠。

△農民日報40年版面集萃

不忘本來,開闢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農民日報將繼續秉持政治家辦報理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守主陣地,把握主動權;繼續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導向,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繪就壯闊的「三農」圖景;繼續秉持銳意創新精神,推進媒體融合,主力軍上主戰場,打造「三農」傳媒旗艦;繼續秉持優良傳統,以不忘初心使命的堅守和劈波斬浪的勇氣,奮力推進「三農」事業不斷向前。

四十歲正青春,擔使命再出發。今天,我們以農民日報之名,向所有讀者和關心支持「三農」事業的各界人士致謝!我們誓為促進「三農」改革發展而不懈奮鬥,與億萬鄉親共同喜迎全面小康社會,共赴鄉村振興新徵程,共同融入民族復興中國夢!

來源:農民日報編輯部

圖片:農民日報社報史編輯部供圖

監製:李飛;編輯:李鵬

相關焦點

  • 面向未來展開的思想文化大報——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1周年之際
    面向未來展開的思想文化大報——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1周年之際 2020-06-16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洪祝賀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管洪 七十載歷史見證,七十年筆墨春秋。值此《人民日報》創刊七十周年之際,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全體同仁向你們表示最誠摯的敬意和最熱烈的祝賀! 從開國大典到改革開放,從全面小康到中國夢想……70年來《人民日報》及時準確地傳遞著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著人民的心聲,見證和展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
  • 「樹文明家風 育時代新人」——《父母必讀》雜誌創刊40周年主題...
    12月11日,「樹文明家風 育時代新人」《父母必讀》雜誌創刊40周年主題活動在北京出版集團12層報告廳隆重舉行。40周年。(「樹文明家風,育時代新人」《父母必讀》雜誌創刊40周年展覽)活動當天,舉辦了「樹文明家風,育時代新人」《父母必讀》雜誌創刊四十周年展覽,全面展示了《父母必讀》作為改革開放後創辦的第一本家庭教育雜誌40年的發展歷程,並通過視頻、微博、微信、App等互動設備展示了父母必讀融媒體傳播平臺建設的成就。
  • 澳門日報舉行酒會隆重慶祝創刊60周年
    澳門日報舉行酒會隆重慶祝創刊60周年 2018-08-15 21:28:0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田博川
  • 新華社評論員:千秋偉業照初心——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千秋偉業照初心——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新華社評論員堅守脫貧攻堅一線,抓實疫情防控措施,扛起防汛救災的「硬核」責任,加快復工復產步伐「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在我們黨迎來99歲生日之際,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奮戰在各個崗位上
  • 【小康人物】徐文榮:「中國農民」的橫店夢
    上世紀70年代,剛剛上任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徐文榮向農民作出承諾。經過40餘年努力,橫店農民的收入由1975年的人均75元增長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7萬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過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位於浙江東陽橫店鎮都督南街233號的「四共委」辦公室,我們見到了橫店集團創始人、橫店「四共委」主席徐文榮。
  • 《小溪流》換了「婆家」 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長沙舉辦
    華聲在線4月1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鄧超)創刊40周年的《小溪流》雜誌,今天在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舉辦了一場「傳承與創新」的座談會。省委宣傳部、省作家協會、省內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出版人等領導嘉賓出席並見證了《小溪流》雜誌加入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揭牌儀式。
  • 《澳門日報》慶祝創刊60周年
    新華社澳門8月15日電(記者王晨曦)《澳門日報》15日在澳門旅遊塔會議中心舉行酒會,慶祝創刊60周年。  陳海帆在致辭中表示,《澳門日報》一直高舉愛國愛澳旗幟,勇於開拓創新,深具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和引導力。希望《澳門日報》以及澳門新聞界能繼續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發揮輿論監督、溝通民情的重要作用。
  • 農民合唱團:唱出全面小康最美和聲——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
    全面小康是經濟的,更是精神的「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這是30多年前大戰場鎮地物風貌的真實寫照。上世紀80年代,大戰場作為中寧縣揚黃灌區覆蓋區域,隨著基礎設施開始建設,陸續接納「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移民群眾。幾十年鬥風沙、戰貧困,如今的大戰場土地肥沃、林網縱橫。
  • 《農民日報》今日頭版頭條關注貴州:決勝全面小康 勞務就業見真章
    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貴州:決勝全面小康 勞務就業見真章》,報導貴州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勞務輸出大省的貴州,年初以來,在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把穩定農民及農民工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全力穩就業保民生,確保如期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
  • 20世紀40年代——《大眾日報》創刊前後的影響
    《大眾日報》的正式出版,為山東黨政軍民在慶祝元旦之際增添了精神鼓舞力量。在報紙創刊這天,印刷廠的肖輝、徐華、白明、吳森等同志光榮入黨。為了慶祝《大眾日報》正式創刊,元旦這天晚上,報社、印刷廠分別舉行了文娛晚會,山東分局和報社的領導同志郭洪濤、劉導生、匡亞明等與幹部、職工歡聚一堂。02《大眾日報》的誕生轟動了沂蒙山區和山東大地。
  • 《小溪流》創刊40周年:原創高地淌下一條文學小溪流
    陪伴一代又一代孩子成長的《小溪流》創刊40周年,將從省作協落戶至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 原創高地淌下一條文學小溪流 新版《小溪流》雜誌封面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供圖 長沙晚報4月15日訊(全媒體記者 尹瑋)「傳承與創新——《小溪流》創刊40周年座談會」今日在長沙舉行。
  •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攝影創作暨「我策我展」《鄉裡鄉親...
    12月7日,由貴州省文聯主辦,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承辦的2020「聚焦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攝影創作暨「我策我展」《鄉裡鄉親》影像藝術展,在貴陽中天書畫院開展。本次展覽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主題,通過重點創作與全面徵集稿件相結合的方式,展出了陳炯吉、王萬志、王興文等21位攝影師的作品,內容包括「脫貧攻堅第一書記」「自強不息易搬人」等多個專題,展出了攝影工作者們用鏡頭聚焦我省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方面,用光影講述全省脫貧攻堅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暨《連雲港文學》創刊50周年散文徵稿...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暨《連雲港文學》創刊50周年散文徵稿啟事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也是《連雲港文學》創刊50周年。為以文學的力量鼓舞人們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勝利前進,經研究,連雲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與江蘇省散文學會聯合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暨《連雲港文學》創刊50周年」徵文活動。
  • 《小溪流》創刊40年:堅守少兒文學初心 「小溪歸海」來到湘少社
    4月15日,「傳承與創新——《小溪流》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長沙舉行。紅網時刻4月15日訊(記者 蔡娟 通訊員 鄧超 文乃斐)一條承載著真善美的《小溪流》,流淌40年,曾陪伴幾代人的成長。今日,《小溪流》創刊40周年座談會在長沙舉行。湖南兒童文學作家、學者、出版家齊聚一堂,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共同回顧《小溪流》40年發展歷程,探討雜誌未來發展之路,並共同見證《小溪流》加入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揭牌儀式。
  • 高永紅小康路上不忘鄉親
    從2006年初建玉米加工廠,到2009年註冊「霽朗」商標,再到2011年成立甘南縣霽朗米業有限公司,直到現在把公司發展成一家集種植、收購、烘乾、存儲、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企業,十餘年間,高永紅經過不懈奮鬥,從一名家庭婦女蛻變成為一方致富能手,並在群眾中樹立起一面脫貧致富的大旗,帶領鄉親們共同奔向小康的道路。
  • 《民族語文》創刊4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
    《民族語文》是在傅懋勣先生等一批民族語言學前輩的同心協力下於1979年創刊的,這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進程中的一個光輝的裡程碑,也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從無到有、從初創走向成熟的標誌。   2019年是《民族語文》創刊40周年。
  • 《甘肅教育》創刊40周年暨教育與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舉行
    人民網蘭州12月18日(魏怡)12月16日,《甘肅教育》創刊40周年暨教育與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在蘭州召開。這本創刊40年的綜合期刊,陪伴和見證了甘肅省教育事業40年來的發展歷程。甘肅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王光亞在研討會上表示,40年以來,《甘肅教育》堅持把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傳遍隴原大地,記錄了40年來甘肅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史脈絡。40年來,《甘肅教育》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始終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為甘肅省教育宣傳和教育科研發展作出了貢獻。
  • 秋分日&中國農民豐收節,致敬億萬農民
    大家好,我是培育好孩子,最近大家有沒有感覺天是那麼高那麼藍、水是那麼清、空氣是那麼清新,到處都是一派秋高氣爽、碩果纍纍、喜迎豐收的景象呢?您的心情是否也隨之變得分外愉悅了呢?而從2018年起,秋分這一天被賦予新的意義——「中國農民豐收節」。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我們小時候,包括世世代代的孩子,基本上學的時候必備的一首古詩就是《憫農》,其中的詩句也可謂是家喻戶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