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億萬鄉親喜迎全面小康
今年,農民日報40歲了!
40年來,守初心,擔使命。它由農村改革孕育、姓黨屬農,始終與農村改革同步,與億萬農民同心,與大國「三農」同行;它見證著農業農村發展進步的波瀾壯闊,記錄了億萬農民生活變遷的微觀記憶,在書寫「三農」發展史的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刻進歷史行進的轍痕之中。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期。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之際,讓我們深情回望,篤定前行。
△農民日報照片牆
一
1980年4月6日,《中國農民報》在農村改革的風雲際會中應運而生。1985年1月1日更名為《農民日報》,小平同志親筆題寫報名。
作為唯一一份面向「三農」的中央級、全國性報紙,中國「三農」地位有多特殊,它就有多特別。它服務的農民人數之多、農業分量之重、農村區域之廣,放眼世界報林,都獨具特性。
△農民日報大事記
它的誕生,是時代的召喚。一出生就以推動農村改革、傳播黨的政策為己任,開闢政策問答專欄,深入解讀宣傳。1982-1984年連續三年,主題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由《中國農民報》率先刊發。讀者把報紙當作「擋箭牌」,碰到與政策不符的做法,就把它拿出來,「報紙上是這樣講的,你們那樣不對」。
是人民的心願。戰爭期間在山溝裡吃過農民的小米,要為8億農民辦一張「一個雞蛋就能換」的報紙,「也是一種報答」。初創期,席地而坐辦公會客,每天只領1元工資自帶飯盒,背著樣報走到農民中間徵求意見,老報人們卻不覺苦不覺累。他們的肩頭,扛著的是全社會對農民的關注和情誼。
更是農民的期盼。《中國農民報》要出版的消息傳出後,農民紛紛來信說:「終於要出版一張我們自己的全國性大報,這是黨對我們的關懷。」不少農民直接寄錢給報社,要求訂報。萬裡同志指示,一定要把報紙辦好。杜潤生同志說:「這個報是其他報紙代替不了的,是無可替代的。」
△讀者送來的錦旗與牌匾(部分)
一定把報紙辦好,這是至重的囑託與重任!無可替代,這是何其的光榮與神聖!40年來,幾代農報人篳路藍縷、殫精竭慮,以筆為犁、以報為田,用痴情熱血和青春才智,為「三農」矢志奮鬥。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勉勵,「替農民說話,幫農民致富」「黨的宣傳喉舌、農民的知心朋友」「要把農民日報辦成農民喜聞樂見的報紙,真正做到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
二
這是不變的情懷,這是永遠的信念。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惠新西街15號的報社一樓入口,紅色的「崇農立言惟仁求真」社訓高懸,昭示著農民日報的辦報誓言。
「你們不替農民說話,誰替農民說話!」老一輩革命家的話語一直鞭策著農報人。為農民服務,把農民放在心上,是農民日報一以貫之的基本追求。做到了是本分,做不到就是失職。
有這樣一幕,定格下農民日報40年始終如一的行動姿態。1992年元月的寒冬,3位年輕記者,鑽進一輛滿載蒜薹的「大解放」,傍黑兒由山東蒼山啟程進京。這一路,縣縣有關,處處設卡,各種稅費名目繁多,「不在這兒賣也得交」。反映農產品流通領域亂象的報導《八百公裡跟車記》刊發後,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國務院辦公廳召開座談會聽取運銷戶意見,多部委聯合發文,撤除鮮活農產品流通中的關卡,直接催生了讓億萬農民受益至今的綠色通道政策。
△1992年1月27日,《農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報導《八百公裡跟車記》
往昔歲月曆歷在目,點點滴滴匯聚成河。40年來,推動改革、替農民說話,成為農民日報義不容辭的職責,更是義無反顧的擔當。
從改革初期「一肥難求」,農民極為不滿,記者調查採寫的《化肥追蹤記》,促使「條子肥」歪風得到整治,到上世紀90年代,刊發一系列調查和評論,呼籲減輕農民負擔;從最早推出建議儘快制定《代表法》報導,呼籲保障農民參政議政權利,到發起「同命不同價」討論,為農村居民爭取平等人身權利;從大聲疾呼廢止暫住證,讓農民工享有自由遷徙權利,到為農民工討薪,推動積分落戶,維護農民工權益等……在每一個涉及農村改革的重大時刻,在每一次攸關農民權益的關鍵節點,農民日報從未懈怠。
△1983年7月26日,《中國農民報》二版刊發報導《化肥追蹤記》
幾十年追求小康路上,中國農民經歷了從「吃飽飯」到「有錢花」再到「追求全面小康」的過程。幫農民致富,促農民增收,是農民日報另一鮮明的特色。
上世紀80年代,《讀者來信》版力求做好下情上達,每天近千封群眾來信像雪片般飛到編輯部。被評為中央媒體名專欄的《農村致富文摘》,悉心洞察農民需求,志做農民的科技顧問和致富參謀,幫助農民弄清政策「許不許」,市場「要不要」,技術「會不會」。一位現役軍人,一年時間從農民日報上收集信息50多條,幫助鄉親們發展生產,使不少農民成了萬元戶。一位農村讀者來信說:村裡開大會,會前念了則「文摘」,場內掌聲一片,再念一則,又是掌聲陣陣,念報人索性從頭到尾全部念完,會場裡掌聲不斷。40年間,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讀者的信任和厚愛,是鼓舞,更是鞭策,激勵著一代代農報人,時刻用心用情為農民服務,始終與農民水乳交融,心手相牽。
△讀者祝福寄語
三
這是重農的印記,這是強農的足跡。
40年來,11500期報紙,連綴起我國農業鏗鏘前行的奮進步伐,映照著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實踐,承載著農報人奉獻「三農」的真情實意。
歷史一再告誡:什麼時候忽視了農業基礎地位,什麼時候就要摔跟頭,導致發展停滯甚至倒退。農報人深知,農業穩固、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基礎之基,怎麼重視都不過分。不管是強調重農抓糧,還是推動農業現代化,農民日報都責無旁貸。
筆墨篇章中,始終響鼓重敲。上世紀80年代,刊登《萬張欠條帶來五難》的讀者來信,直斥打白條的嚴重危害,呼籲保護農民種糧賣糧積極性;上世紀90年代,「賣糧難」及忽視農業苗頭出現時,刊發《東西南北中,抓糧不放鬆》等連續報導,及時發出預警;新世紀以來,一系列強農重農惠農政策出臺,糧食連年豐收增產背景下,整版推出編輯部文章《創造糧食「七連增」奇蹟的偉大實踐》,高屋建瓴總結中國特色糧食安全發展的經驗啟示;撰寫重大典型報導《中國糧食穩定發展道路的中原實踐》,揭示糧食穩定發展規律……從做好強農惠農政策詮釋,到積極傳播先進農業科技,從撰寫評論理性分析,到深入總結典型經驗,在正確引導輿論上,農民日報始終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農民日報記者身影遍及祖國大江南北
版面經緯間,始終濃墨重彩。從在全國首次提出「糧食深加工轉化」思路,到最早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概念,從最先創辦《鄉鎮企業》專刊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到最早關注「菜籃子工程」,從「農業與科學」被評為受歡迎欄目,到聚焦一大批「三農」戰線先進典型……40年來,農民日報緊扣農業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智能化、數位化的發展脈搏,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一系列農業變革,禮讚先鋒模範,謳歌生動實踐,在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農民日報總是領風氣之先,立農業前沿。
從沿海漁村到東北黑土地,從雲嶺高原到塞上江南,農報人走遍了廣袤的農村大地;從改革之初,到上世紀末,再到新世紀以來,每個時期的報導如催徵號角,似行進鼓點,不遺餘力彰顯著農業「壓艙石」的極端重要性,持續推動著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
這是崇農的追求,這是立言的價值。
40年來,我國農村經歷了從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到城鄉統籌、一體化、融合發展的變遷,而今正步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時代。農民日報一路相隨,一路同頻,一路求索,一路銘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三農」發展決定著全面小康的進度、質量和成色,農民日報在凝聚共識上不斷發力,從「三農」中國夢、強美富,到七論鄉村振興、九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等系列評論員文章,在學懂弄通做實中,一直在深入闡釋。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場上,農民日報一直在協同奮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啃硬骨頭」階段,農民日報深入採訪總書記走過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創辦《中國脫貧攻堅》專刊,持續聚焦脫貧攻堅行動,致力於講好中國減貧故事,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助力全面小康實現。
△農民日報創刊40周年特刊
在夯實鄉村治理根基上,農民日報一直在全力推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健全,提升鄉村治理能力,《中國鄉村治理》專刊應時而生,重點關注基層組織建設、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新探索新實踐。
在營造崇農敬農愛農氛圍上,農民日報一直在不懈努力。翻閱歷史底稿,從農民是弱勢的、農業是弱質的、農村是落後的,到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同階段的「三農」表情,體現在無數報導裡,蘊含著幾多夢想、幾多希冀。從第一個農民豐收節推出飽含深情的《中國農民禮讚!》,到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發出《大國崛起,根基是農業》《復興夢想,起航在鄉村》《國運昌隆,最該謝農民》的「三農」強音,向世界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三農」,又唱響了幾多豪邁,幾多自信!
初心激勵擔當,使命高擎夢想。從一篇篇紮根泥土之深、為地方改革實踐總結的重大經驗和重要典型報導,到一篇篇攀登思想之峰、為「三農」政策創設和調整完善貢獻媒體智慧的編輯部文章和評論員文章,農民日報挺立「三農」發展的潮頭浪尖,盡心竭力不負「三農」新聞宣傳挑大梁和主力軍的歷史責任。
五
40載風雨兼程,40載砥礪奮進。
回望來路,心潮澎湃。有幸成為中國「三農」發展進程的記錄者、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始終與「三農」緊緊連接在一起,為「三農」擂鼓助力,這是農民日報存在的價值,是農報人奮鬥的意義。一次次的獨家報導,構成了最動人的農報故事,鍛造著捨我其誰的「三農」情懷和農報精神,聚合起屬於自己的媒體擔當和農報力量。
回望來路,豪情滿懷。從四開鉛排小報,成長為融報網端微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媒體,農民日報服務「三農」的手段和本領不斷增強,探索出「三重」報導模式,形成了以老帶新、打造專家型編輯記者等多層次人才培養機制。發揚依靠群眾辦報的傳統,矢志為農民服務、為服務「三農」的人服務,農民日報必將在推動「三農」發展的路上走得更遠。
△農民日報40年版面集萃
不忘本來,開闢未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農民日報將繼續秉持政治家辦報理念,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守主陣地,把握主動權;繼續秉持以人民為中心導向,用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繪就壯闊的「三農」圖景;繼續秉持銳意創新精神,推進媒體融合,主力軍上主戰場,打造「三農」傳媒旗艦;繼續秉持優良傳統,以不忘初心使命的堅守和劈波斬浪的勇氣,奮力推進「三農」事業不斷向前。
四十歲正青春,擔使命再出發。今天,我們以農民日報之名,向所有讀者和關心支持「三農」事業的各界人士致謝!我們誓為促進「三農」改革發展而不懈奮鬥,與億萬鄉親共同喜迎全面小康社會,共赴鄉村振興新徵程,共同融入民族復興中國夢!
來源:農民日報編輯部
圖片:農民日報社報史編輯部供圖
監製:李飛;編輯: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