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文字添加關注即可瀏覽更多手稿圖哦
以添加關注的不要忘了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以便下次瀏覽方便哈
1 日本的大面積色彩鮮豔的看著槍眼!日本文化中mafiosi以遍布全身的紋身而聞名。紋身的內容大多與日本神話有關,同時這也是黑社會的象徵。在沒有先進紋身工具的過去,這樣的紋身差不多要兩年才能全部完成
2 泰國流行紋身,得追溯到十六世紀。當時兩個泰國特使,在法國宮廷內,面對著皇家衛隊的來福槍,褪去上衣,露出滿身紋圖,然後請槍手們朝向他倆身上射擊,一陣槍聲後,奇蹟出現了,子彈離開槍膛後竟瞬即墜地。兩個泰國特使紋風不動,面露笑容,然後欣然離去。時至今日,你問泰人身上刺青意義,他會向你作射擊狀,告訴你紋身的意義——安身立命保平安。
對於紋身能趨吉避兇一說,在泰國歷史不衰,通常持有這樣心態的紋身者,大都是從事「高危險」的行業,如置身仿如戰場的馬路上討生活的人,或那些乘著殘破漁船,在大海中謀生的討海人,還有當兵的,當**的和那些黑道份子等。
當然,紋身的意義不止於此,趨吉避兇之外,有人相信紋身可以增強性能力,故在那些對性方面缺乏信心的人,在他們的小腹和鼠蹊部位,常常會看到紋著性象徵和性愛圖案,以壯聲威。即使正當曼谷大都會日漸西化的時侯,紋身這玩藝兒在地方上仍然流行不衰,鄉下人將它視之為傳統。但這並不是表示曼谷人不信邪,只是部分西化罷了。
3 沒有曼海蒂,婚禮不算齊!
不僅僅是印度,巴基斯坦也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染料在手背、胳膊上畫上精美的紋身圖案。這些紋身只是暫時性的。
據考證,這種名叫「曼海蒂」的手繪藝術在印度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但也有專家認為它是12世紀隨著阿拉伯文化及莫臥爾王朝的興盛而傳入印度。
印度社會一直有「沒有曼海蒂,婚禮不算齊」的說法。在婚禮前一天晚上,新娘要由未來的婆婆點下第一筆手繪圖案,並由資深手繪師接著畫下最精美最複雜的圖案,整個過程至少需要七八個小時。第二天,手腳畫滿圖案的新娘將前往夫家開始全新的生活。有些新娘在隨後的日子裡,就以手繪為由躲過家務勞動。等到十幾天後再回娘家探視時,母親如果看到女兒的手繪依然未褪便會如釋重負。
新娘手繪的圖案也有很多講究。許多花朵都代表了對新娘「多子多福」的祝福,孔雀和荷花是印度的國鳥和國花,象徵著美麗、富貴,揚起鼻子的大象則代表家庭繁榮和好運。有時調皮的新娘女伴們還會把手繪變成一種遊戲。她們把新郎的名字隱藏在新娘的手繪圖案中,只有在這些圖案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新郎才可以開始甜蜜的新婚之夜。
顏料來自天然植物
手繪所用的顏料來自北方一種叫「漢娜」的植物。人們採摘下這種灌木的葉子和嫩芽,將其磨成極精細的糊狀物,便成為手繪師重要的繪圖原料。在新德裡有「民間手工藝品集中地」之稱的迪裡哈特,記者完整地觀看了手繪藝術的過程。在顧客把手臂清洗乾淨後,手繪師便利用裝著不同顏色、不同開口形狀的顏料筒,嫻熟地在其手背以及上臂上作畫。大約20分鐘以後,一個非常精細而複雜的圖案便在手繪師「筆下」宣告完成。為了讓圖案保留更長的時間,顧客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需要一動不動地等待顏料晾乾,待多餘的顏料乾燥脫落後,留在人體上的圖案便清晰地顯露出來。再用植物精油塗抹一遍,顏料便會在肌膚上「紮根落戶」了。
古老藝術走向世界
在新德裡街頭,只要花上50盧比(1美元約合43盧比),任何愛美的女孩都可擁有她喜歡的手繪圖案。而在印度的婚慶服務中,依然有專門為新娘進行複雜手繪的資深師傅,他們的收入非常可觀,一個新娘手繪往往要在1000盧比以上。隨著文化交流的深入,印度古老的手繪文化在上世紀末被傳到西方國家。人們可以通過購買現成的原料自行繪製圖案。一些西方文身店也引進了這種服務。據一些印度媒體報導,許多知名的好萊塢影星如麥當娜和黛咪�摩爾等,都曾經在公共場合甚至是頒獎典禮中展示過這種印度手法的「臨時文身」。
4 非洲早在原始人類時期,那時的古人就會用白泥或燃料在身上、臉上畫出紋絡。其作用一是美化自己,二是嚇唬敵人。紋身又是原始社會崇敬圖騰和裝飾藝術的反映。對於西非的很多男人來說,疤痕是部落身份和勇敢的象徵。刀鋒在臉上划過,這種疼痛的過程開始於青春期並一直伴隨著到成年。每一個部落有著不同的紋身圖案,人們相信這些紋身能夠避邪。
蘇丹南部羅圖佳族最初以「青龍」、「白虎」、「雄師」、「兀鷹」等動物圖案作為各部族的圖騰標記,紋在面部、手臂和身上。後來對圖騰的崇拜逐漸消失,但紋面紋身仍作為美的裝飾。
5 紋身的起源——————古埃及
花臂在古埃及壁畫中經常出現!
達爾文曾說,在這個地球上,沒有哪個民族不知曉紋身現象。但是,有關的記述即使是那些權威的人類學著作也常常語焉不詳。在這個崇尚個性,追求變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望歷史,在人類悠遠的記憶和原始的藝術中尋求一種新的認同。
人類紋身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了。這些固定在皮膚上的圖案——時而樸素,時而精緻,但都很私密——有諸多用處:護身符,身份的象徵,愛的展示,宗教圖騰,裝飾甚至作為一些懲罰的形式。joann fletcher,英國約克大學的考古學家,對紋身的歷史進行了回顧,並闡釋了紋身對於人類,從著名的有5200年歷史的「冰人木乃伊」到今天的毛利人的文化意義。
關於紋身最早的實例長時間以來都是埃及人的紋身,在一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女性木乃伊身上可以找到。但是1991年在義大利-奧地利交界處的冰人及其身上紋身的發現,將紋身的歷史回溯推進了幾千年,根據碳元素測定,該冰人生活在5200年前。
古埃及女人在其身體及四肢上有紋身的確鑿證據包括了一些公元前4000-3500年的雕像,一些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修建的墳墓中展示的女性形象和一些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雕像,這些女性形象都在大腿部位有紋身。同時,一些被認為是紋身工具的銅製的器物也在埃及北部的Gurob地區被發現,此類工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50年,當然,更強有力的證據是那些有紋身的木乃伊,包括了上文提到的公元前2000年的三個女性木乃伊及其後在埃及阿赫米姆古城一些希臘羅馬式的墓穴中發現的有紋身的女性木乃伊。
在古埃及,紋身的作用似乎是一項女性專有的慣例,那些帶有紋身的木乃伊通常會被發掘者認為是「身份不光彩」,某些情況下也被稱作「舞女」而諱言。但是,女性木乃伊在Deirel-Bahari地區(盧克索對面)某些皇家或貴族的陵墓也有出現,我們至少知道一個叫Amunet的高級女祭祀,通過其墓碑說明得知其極有可能是一個「皇家妃子」。
雖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這樣的紋身是妓女的標誌或者可以保護婦女免受性傳播疾病的困擾,我個人認為,古埃及婦女的紋身有治療的作用,同時其在婦女的懷孕和生產期間作為一個護身符。這些紋身大部分分布在婦女的腹部,或者大腿根部及胸部驗證了我的觀點,同時也解釋了某些特殊的紋身圖案,尤其是在腹部的網狀紋身點。在婦女懷孕期間,此種特殊的圖案就像木乃伊身上纏繞的布條,會起到一個類似保護的作用並且意味著「囊括一切」。在婦女大腿根部的喜神貝斯紋身意味著生產順利,因為在埃及,喜神貝斯是臨產婦女的保護者。這些都說明了為什麼紋身是一項女性的慣例。
雖然我們沒有找到關於古埃及紋身確鑿的書面證據,我們猜測是部族中年長婦女為年輕婦女製作紋身,就像在19世紀的埃及和現在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
大多數的木乃伊的紋身都是由點組成的線條或者鑽石圖案,某些塑像的紋身是一些自然的圖案。在一些墓室壁畫的女性形象和一些作為化妝品組成部分的女性雕像上,通常在其大腿根部有代表喜神貝斯的小人紋身。
公元前332年以前,紋身被嚴格限制為女性才有。而且某些圖案所處的位置一旦被接受,紋身就意味著在婦女懷孕及生產期間,其將得到保護
在很多使用紋身作為一種永久身體裝飾的古老文明中,埃及南部的努比亞就是一例。在Kubban附近墳墓中發現的女性木乃伊有藍色的紋身,其中至少有一例同我們上文提到的Deir el-Bahari提到女性木乃伊相似,即在腹部有類似的紋身點。古埃及人也描述了古代利比亞的女性領導人在其手臂和腿部紋有清晰的幾何紋身,並在古埃及的墓穴、廟宇和宮殿圖案中加以描繪。
6 有人喜歡紋印第安酋長! 有人喜歡紋瑪雅圖騰!
廣受世人關注的瑪雅文明,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瑪雅文明因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是美洲印第安瑪雅人在與亞、非、歐古代文明隔絕的條件下,獨立創造的偉大文明,其遺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地。瑪雅文明誕生於公元前10世紀,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後古典期三個時期,其中,公元3至9世紀為其鼎盛時期!
印第安人有紋身和穿鼻環的傳統!耳朵、嘴唇、鼻孔間的隔膜,都被穿上孔眼,用來綴掛各種裝飾品,質料包括金質、銅質、玉質、木質、貝殼、骨頭和石頭等等
7 古代世界最精緻的紋身 ——————傳統玻里尼西亞人紋身圖案
玻里尼西亞傳統文身是古代世界最精緻的文身。在2000多年前的太平洋上,文身之于波利尼西亞土著人,就像現在的流行音樂。
古代玻里尼西亞人紋身就其美麗和複雜的程度,可與現代藝術大師的最佳作品媲美。
在南太平洋塔西提島(TahitiIsland)上生活的玻里尼西亞人(Polynesian)眼裡,紋身毫無秘密可言,反而是一種「穿」在身上用來炫耀的美麗「衣裳」,只怕你不去看,完全與蒙羞忍辱無關。在這片伊甸園裡,沒有媚惑人的青蛇,夏娃也不需要那片遮羞的樹葉,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和純真,絕無絲毫邪惡與俗念。為了尋歡求愛,西方人會在自己沒有紋身的身體上掛滿金銀首飾,弄得珠光寶氣,眩目耀眼,俗不可耐。而玻里尼西亞人的紋身初始就是一種愛的宣言,也許這些圖案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一定和諧悅目。它是一種繪刻在身體上的詩文:真切熱情,風格鮮明,栩栩如生。
其實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裡,服裝除了禦寒蔽體的實用功能外,也是財富、權勢和等級的象徵。服裝是一種語言,但它卻是超越身體本身並且附著在衣服的實用性之上的。人們穿上服裝既不會感到疼痛,還可以經常更換。玻里尼西亞人的紋身同樣也是一種語言,但它自身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原生的和獨特的語言。紋身使身體變成一種符號,成為一本可以觀賞閱讀的書籍,上面有豐富的知識和無窮的創意。玻里尼西亞人的紋身全無西方人早期紋身的那些怨毒汙穢的內容,他們只想賦予這些圖案原始而永恆的含義,企望永葆青春,新鮮和純真。然而歲月無情,人的肌膚不會總象嬰兒般光滑細嫩,更何況無法抵擋的生老病死。於是,他們索性就將那些美麗的圖案刻畫在自己的臉上和身體上面,與逝水光陰和皺紋衰老作永恆的抗爭。這實在是玻里尼西亞人令人敬嘆的一種智慧。
在歐洲人到達南太平洋之產有就已存在的玻里尼西亞紋身是古代世界最精緻也最嫻熟的的紋身。它在太平洋諸島發展演進了數千年,其最發達的特點是繁複的幾何設計圖案,之後又在個人的一生當中經常對其進行增刪,翻新並裝飾,直到覆蓋全部肉體,古代玻里尼西亞人紋身就其美麗和複雜的程度,可與現代藝術大師的最佳作品媲美。
西方人種學家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作出努力,探尋傳統玻里尼西亞人生活中紋身的意義,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人種學學刊中出現了幾篇有關玻里尼西亞紋身的描述,不過,很不幸的是,我們所知的玻里尼西亞人紋身只是管中窺豹,大部分設計圖案以及豐富的相關傳統神話和宗教禮儀等都永久地失落了。我們對玻里尼西亞人自身關於紋身看法的意義知之甚少。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歐洲人眼中所看到的東西。
傳統文身的消逝意味著部分傳統文化的消逝,但有一點始終令我們沉思,歷史上許多人並不理解文化消逝的意義,但依然堅持文身的傳統。我們的理解是,或許他們已將文身視為「家傳」的遺產了。
位於中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曾發生過800多人偷偷遷徙到北部雅魯伊特島的事情,原因就是美國人和德國人的文化壓制令他們不滿。一戰後,日本奪佔該島,把文身定為刑事犯罪,文身者需進行30天左右的「勞改」。儘管少數人「改造得不徹底」,依然固執地捍衛自己的民族文化尊嚴,但二戰之後,島上已不再實行傳統文身。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土著的傳統文身藝術在趨於消亡的時候,卻在致力於消滅它的殖民者中間興盛起來,但多已是傳統文身的二代產品,已失去了原汁原味。
8美國紋身是從玻里尼西亞傳過去了!紋身在美國發展的比較好,北美的紋身始於十八世紀,在太平洋島嶼上,發現了人體紋身。詹姆斯、庫克船長和其他歐洲探險家首先在大溪地島及其他的太平洋島嶼上,發現了人體紋身。美國紋身並非始於美洲,1778年,當時與英國海軍一起出海的庫克船長,遇到夏威夷人描述了玻里尼西亞的紋身,圖案以線條為主,用以表明某家族成員身份或護身的作用。
1969年庫克船長第一次到達紐西蘭,發現當地毛利人有保存死去貴族紋身人身人頭的傳統,以記念死去的人,因為人們認為人頭是神聖的,擁有死人的魔力。於是便出現了人頭圖案的紋身。
18世紀的水手帶著玻里尼西亞的紋身回到美國,同時也帶回了紋身的玻里尼西亞人來展覽。當時,紋身與其他身體裝飾形式被認為是原始人的標緻。1876年,在費城的百年博覽會中,土著人紋身首次在美國亮相,真正的美國紋身是從1981年第一臺電子紋身機的發明開始。
根據美國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美國80%的人都有紋身,而且女性紋身也越來越普遍。在美國,紋身一度是水手、摩託車黨和其他彪形大漢的專利。今天雖依然保留了其對社會特殊群體的吸引力,深受像「地獄天使」這類非法摩託俱樂部的喜愛,也受到街頭匪幫和監獄文化的青睞,但卻已融入主流社會文化。到海邊去看看就會發現,如今的年輕人身上的紋身隨處可見。
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叫做「收存的紋身」的紋身館裡,老闆兼紋身師斯科特?坎貝爾對紋身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可能是失戀,可能是剛生了孩子,可能是表達對母親的愛,有時就是為了發洩青春期的情緒。不管他們選擇哪種圖案,都是想通過紋身講述一個故事。其實紋身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在他的紋身館的牆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案設計,從吞噬野火的巨龍,到玻里尼西亞幾何圖案、到著名藝術家、詩人和劇作家的畫像,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今天的年輕人紋身非常注重個人風格。僅僅十年前,很多人還滿足於一朵簡單的玫瑰、一個蝴蝶、或是一些常見的圖案,但是紐約一位研究潮流的專家安娜?德拉格羅薩說,這已經是老黃曆了。她說:「我們發現,如今的年輕人不會再是星期五晚上心血來潮,走進紋身館,隨便從牆上選個圖案了,他們都會經過仔細的思考和策劃,紋身已經成了人們一種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
9 紋身在我國也是古來已有的文化現象,據歷史文獻記載的關於紋身的稱謂就有多種:黥、刺、雕、鏤、繡、扎、刻等,與之相關的詞語更是豐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題、刺青、刺面、刺額、黥刺、黥面、鏤身、鏤肩、繡面、繡腳、刻劃、點青等。
據考古學家劉敦願的考證,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文身現象。在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人頭彩陶瓶上,人的面部、頸部、肩部都繪有鳥獸花紋圖案。這些即是當時人們文面和方向的反映。
在殷商墓葬和甲骨文中,紋身的遺蹟就更多了。
關於文身的明確的文字記載始於周代。《左傳�哀公七年》載:「太伯端委、以治周禮,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裸以為飾。」太伯、仲雍投奔於吳,斷髮文身乃是入鄉隨俗。
從史料記載來看,中國各民族的文身習俗十分普遍,如古代越人、百越、匈奴、羌族、藏族等。《禮記�王制篇》說:「東方四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戰國策�趙策》云:「黑齒雕題,鯷冠秫縫,大吳之國也。」是指吳國的文身。
《墨子�公孟篇》:「越王勾踐,剪髮文身。」《莊子�逍遙遊》:「越人斷髮文身。」則指越國的文身。另外《史記》、《漢書》、《隋書》、《新唐子》、《酉陽雜》、《永北府志》、《臺灣府志》等④,對文身的記載,可謂史不絕書。
秦朝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作警示。「黥」,又稱「墨型」。秦始皇建築長城時,懲罰有過失者就在臉上刺上「城旦
唐代刺青的內容較為豐富,主要有山水鳥獸、佛像、詩歌和文字記號等。在唐朝中後期時代,刺青在可謂流行一時,當時的長安、成都、荊州、黔南都有刺青的風俗。大街上就有人以刺紋身為職業的,而且技術已相當嫻熟,刺出的紋身圖案或者文字精細的猶如畫、寫上去一般。唐代是佛教極盛之世,唐憲宗奉迎佛骨之時,長安城官民解衣散錢,焚頂燒指,傾城若狂。風氣所染,有人在身上札刺佛像以表虔誠或用來護身,自在情理之中。
宋朝梁山好漢 「 浪子燕青 」 「九紋龍史進 」「花和尚魯智深」等等都有紋身。《水滸傳》中,至少就有三個身滿刺青的重要角色:花和尚魯智深、九紋龍史進與浪子燕青。浪子燕青前胸、雙臂的山水畫和後背的青鳥(鷹)構成,山水畫源自一幅宋代的山水畫蘇東坡的「歲寒三友」,包含了松、竹、梅三種元素,體現了燕青玉潔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史進全身刺了九條青龍,江湖人稱「九紋龍 」,是水滸中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現在又不少吹捧紋身的愛好者,也喜歡在自己的身上紋上龍,已顯示自己霸氣,勇猛的一面,看了九紋龍史進以後,你有沒有勇氣想他一樣,在自己的身上紋了九條龍有或是超越他,紋上十條龍呢?!魯智深全身繡著花的紋身,故人稱花和尚!
北宋時期嶽飛抗金名將就是身背四個大字「精忠報國」(如果你熱愛紋身又想當兵,那嶽飛給你指明了道路)
晚清的愛國志士,武術高手,「大刀王五」背後刺有壯志標識,以激勵自我。京師武林名俠。本名王正誼,字子斌,位列民間廣泛流傳的晚清十大高手譜中,與燕子李三、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 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北方興起。王五率眾積極參加,與義和團眾並肩作戰,殺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將順源鏢局團團圍住。終因寡不敵眾,被八國聯軍槍殺於前,一心護國的英烈,就這樣慘死於賣國賊的屠刀下!死時56歲。據說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龍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躍進」時期進了煉鋼爐
1
10 後紋身時代
我國近現代仍施行文身的民族,對文身習俗也有專門的稱謂。如傣族稱文身為「曼克(mank)」;彝族則把文身叫「馬扎」,施墨稱為「馬扎拖」;海南黎族用漢語把文身叫做「拍面」、「畫面」、「繡面」;但黎語則叫文身為「是很廣泛的。儘管在圖案選取和刺圖理由上各不相同,那些文身卻似乎都不具有社會階級上模歐(mu-ou)」、「打登(tatan)」等。
獨具特色的傣族紋身
傣族的先民百越族群遠古時就具有紋身習俗,這傳統代代相傳,沿襲至今。由於西雙版納傣族既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又信仰原始宗教,所以紋身具有濃鬱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傣族紋身成為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互依附、共同發展的方式。1,以經文為主,這種紋身主要出現在老人身上,它代表著權威和一種信仰...2,就是圖文搭配,一般出現在壯士,和尚身上,這種紋身表示一種祈福....3,花紋...這種紋身年輕人紋的比較多,一來好看而來就是圖個平安。紋身是傣族男子的重要特徵,是傣族男子壯美的標誌之一。按傳統習俗,傣族男子到一定年紀都要紋身,否則被認為背叛傣族,不承認他是傣族子孫,就受到社會的岐視,特別是受婦女的岐視,甚至娶不到老婆別是受婦女的岐視,甚至娶不到老婆。
高山族是臺灣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男女,從進入青春期時開始,一生要經歷二至四次的刺文施墨,也就是說雕青。這一習俗成為他們成年、求偶、愛美、武功甚至是地位的標誌。高山族都在身上刺上各種花紋是美的裝飾。北部族群的男子通常在額前中央刺一條短柵形紋,但不同社群還略有差異。這一習俗在臺灣北部族群中較為盛行。尤其以泰雅人和賽夏人則以黥面為美。因此,泰雅人有被稱為「黥面番」之說。
黎族紋面
黎族紋身,自漢代開始,就已經有文字記載。在世界民族族群中是一種罕見的文化現象。紋身,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是母權制產物,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的藝術結晶,是黎族凝聚力、號召力、生命力的標誌。
村寨中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泛濫,老先與荷發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荷發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於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今天,黎族少數老年婦女身上還保留著紋身的歷史印痕。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說,目前在世的文身婦女有2000人左右,年紀最大的90多歲,最年輕的也約70歲,她們去世後,黎族婦女文身歷史也將劃上句號。
在中國,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族皆有文習俗!
到了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從影視作品中看到了大量的黑社會、惡勢力,這些人身上多有文身,社會上一些不良人士也紛紛效仿,所以,人們就將兩者「必然」地聯繫在了一起。
事實上現代紋身**了歷史,繪畫,人體結構,肌體活動規律,玄學,針法……等多項專業知識,漸漸成為一門多元化的學科。
它對紋身師的要求也特別高,構圖是否美觀,針法是否純熟,紋身的部位是否合理,活動時會有怎樣變化,甚至怎樣的圖案會主宰什麼的人運程……都是一個紋身師要事先進行周密考慮的。
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當諾基亞成為街機,當i phone4s受到熱捧,你可能就想要一臺HTC,人們為什麼覺得一個東西俗,因為他的普及率太過於廣泛,影視明星文章,體育明星林丹,他們身上的紋身告訴我們,其實紋身不只有青龍、白虎、關公、大刀、,他可以有小清新,小唯美,甚至還可以很性感,而在現今,標榜自身的年代,紋身對於人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追求時尚,表達自己個性的方式,紋身的理由從來都不複雜,他可以是為了你心愛的小貓咪,可以是為了遮住你醜陋的疤痕,可以是為了記錄你們相愛的那一刻,也可以為了悼念逝去的親人,我們無須再去評判紋身的好與壞,走過千年的歷史,紋身從未消亡,這一點足以證明它的存在,對於人類而言是有價值的,而這份價值是雕刻在皮膚上永久的紀念!
本文轉自網絡,我們致力於推廣權威、專業知識,如涉及原作者權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