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獲獎的兩位學者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開發了拍賣形式,例如無線電頻率、捕魚配額、機場降落位、碳排放額度,或特定地區的礦物數量。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現年72歲的米爾格羅姆(Milgrom)和現年83歲的威爾遜都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他們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以及獎章。
評審委員會認為,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都受益」。
拍賣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的古巴比倫時期,一些拍賣事件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歷史的進程。拍賣在設定人們每天使用的許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到如今,網際網路幫助拍賣在變得更加普遍。
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真正用經濟學理論來研究拍賣問題。1961年,維克裡(William Vivrey,1914-1996)在一篇經典的論文中,討論了在單物品拍賣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四種拍賣形式。在威爾遜在上世紀60年-70年代的工作之前,對拍賣的研究集中於個人對待售商品或服務的私人或主觀評估。
此次獲獎的兩位學者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開發了拍賣形式,例如無線電頻率、捕魚配額、機場降落位、碳排放額度,或特定地區的礦物數量。
政府和納稅人希望通過出售這些公共商品獲得最大的收益,但危險在於他們可能收益過多,並使得成功的競拍者支付過多的費用,從而損害了相關服務(例如手機連接或航班)的交付。了解拍賣形式如何與複雜目標相匹配有助於避免此類結果。
評審委員會認為,威爾遜為拍賣具有共同價值的物品開發了一種理論。「威爾遜的理論展示了表理性的競標者為什麼會將競標價格置於自己對共同價值的最佳估計以下:他們擔心獲勝者的『詛咒』,即付出太多但最終出局」。
威爾遜的博士生米爾格羅姆通過展示私人價值和共同價值如何影響拍賣結果進一步完善了這一框架,將拍賣理論應用於更現實的環境。
評審委員會認為,保羅·米爾格羅姆制定了更為籠統的拍賣理論,不僅允許共同價值,而且還允許因競標者而異的私人價值。他分析了多種眾所周知的拍賣形式的出價策略,表明當出價者在出價過程中了解彼此的估計價值時,這種格式將給賣方帶來更高的預期收益。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將該理論付諸實踐,以更好地為電信和媒體公司分配無線電頻譜。該機構以前使用許可證申請和隨機形式分配頻譜。通過使用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的旨在解決不確定的價值和「獲勝者的詛咒」問題的拍賣形式,新的FCC頻譜拍賣在此後20年中推動了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
此後,這種形式陸續被其他國家和地區採用,其不僅改善無線電頻段的分配,而且還改善其他資產(如碳排放配額)的分配。
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52年來,外界對這一獎項的爭議常甚於其他獎項。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也稱,「這不是諾貝爾獎項」。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在該行300周年慶典上為紀念諾貝爾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
在52年的歷史中,這一獎項曾經被記錄為多個名稱。目前,這一獎項通常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但遭到許多人反對。因為此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其實際名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初期,諾貝爾家族的一位成員曾經提出,這個新獎項誇大了賦予民眾的利益。在某些方面,這一獎項仍處尷尬境地。經濟學家大多是提出問題和觀點,而非拿出解決方案。
記者 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