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是山中之藥、食中之藥。不僅可做成保健食品,而且具有調理疾病的藥用價值。山藥一般在霜降前後收穫,正好供入冬後至春節時食用。可主食,可蔬菜,亦可甜點。
中醫認為,山藥一味入三經:即肺、脾、腎經。具有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主要有:
補中益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健脾補益、滋精固腎、治諸百病,療五勞七傷」之說。
鐵棍山藥因富含18種胺基酸和10餘種微量元素,及其它礦物質,所以有健脾胃、補肺腎、補中益氣、健脾補虛,固腎益精、益心安神等作用。
生津止渴:中醫治療虛勞消渴(糖尿病)處方中常有山藥單味使用,或與其它藥物合用,效果更佳。
保健養顏:鮮山藥可以防治人體脂質代謝異常,以及動脈硬化,對維護胰島素正常功能也有一定作用,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益心安神,寧咳定喘,延緩衰老等保健作用。山藥對滋養皮膚,健美養顏有獨特療效。
控制進食慾望:山藥中重要的營養成分薯蕷皂是合成女性荷爾蒙的先驅物質,滋陰補陽、增強新陳代謝的功效;而新鮮塊莖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質、消化酵素等,可預防心血管脂肪沉積,有助於胃腸的消化和吸收。
適合全家:為秋冬進補打基礎。山藥為補中益氣藥,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者進補前食用。秋冬進補前吃點山藥,更有利於補品的吸收。
山藥、大棗、米(粳米、糯米各一半)熬成粥
適合男性:防止「老胃病」復發。在「老胃病」病人中,有相當多屬於潰瘍病,而秋冬季節是潰瘍病容易發生或復發的季節。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藥中所含尿囊素有助於胃黏膜的修復。可用鮮山藥製成山藥扁豆糕、或小米山藥糕,蒸熟後食用。
山藥糕
適合女性:益氣養血暖手腳。中醫認為,手腳冰涼與體質虛弱有密切關係,而山藥烏雞湯和龍眼山藥羹均具有很好的補中、益氣、養血作用,特別適合容易手腳發涼在女性。
山藥烏雞湯
適合老人:補益中氣防感冒。山藥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因此,多汗、反覆感冒的氣虛患者在秋季應該適度增加山藥的攝入量。可以把山藥炒食、蒸食、拔絲,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
拔絲山藥
適合兒童:防治腹瀉好幫手。每年8—12月是小兒腹瀉的多發季節,用山藥粉治療腹瀉,比較容易被接受。具體做法為:將山藥研細磨粉與米粉按1∶2的比例給患兒混合服用,每天餵食2—3次即可。
*食用宜忌
1.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2.適宜糖尿病患者、腹脹、病後虛弱者、慢性腎炎患者、長期腹瀉者。
3.山藥有收澀的作用,故大便燥結者不宜食用;另外有實邪者忌食山藥。
4.山藥與油菜、香蕉、柿子、甘遂、豬肝等不可同食。
小貼士:製作指導
1.山藥切片後需立即浸泡在鹽水中,以防止氧化發黑。新鮮山藥切開時會有黏液,極易滑刀傷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許醋洗,這樣可減少黏液。
2.新鮮山藥切開時黏液中的植物鹼成分易造成奇癢難忍,如不慎粘到手上,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許醋洗。用加熱的方法促使它分解,如用火烤或用稍熱的水淋洗,過一會就沒事了。千萬不要抓癢,抓到哪裡癢到哪裡。
3.山藥質地細膩,味道香甜,不過,山藥皮容易導致皮膚過敏,所以最好用削皮的方式,並且削完山藥的手不要亂碰,馬上多洗幾遍手,要不然就會抓哪兒哪兒癢。食用油塗於手上可有緩解。
4.好的山藥外皮無傷,帶黏液,斷層雪白,黏液多,水分少。皮可鮮炒,或曬乾煎湯、煮粥。去皮食用,以免產生麻、刺等異常口感。
5.山藥鮮品多用於虛勞咳嗽及消渴病,炒熟食用治脾胃、腎氣虧虛。
山藥皮中所含的皂角素或黏液裡含的植物鹼,少數人接觸會引起山藥過敏而發癢,處理山藥時應避免直接接觸。山藥不要生吃,因為生的山藥裡有一定的毒素。山藥也不可與鹼性藥物同服。
聯繫 ▏商業合作
— 020-28133477 —
— END —
檀,左木取草本之意,右亶取「亶中穴」,代指人體各穴;溪,喻氣血循行經絡。經絡貫通穴位,兼採東方草本精華,通暢人體,成此檀溪匯。
傳播中醫藥文化,共弈中醫產業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