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型男「首要」問題——幞頭:初唐還得自己綁,晚唐乾脆直接戴

2021-02-23 懶龍說
這是公眾號「懶龍說」的第113篇文章

在唐代時尚界,有一種單品,是屬於唐代型男的。在唐代,如果一個男子出門沒戴著它的話,那幾乎就跟沒穿衣服一樣。這件單品就是幞頭。幞頭,其實可以理解成一種改良的頭巾。正是因為幞頭是男子頭上的必備單品,所以幞頭也成為了唐代型男的「首要」問題。

幞頭,也叫「襆頭」、「服頭」等,最早是在東漢的幅巾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所以又被稱作「折上巾」,《唐會要》中記載:「折上巾,軍旅所服,即今幞頭是也。」幞頭其實本來就是用一塊黑色的頭巾把頭髮包住,保證幹活時候不掉下來就行了。在魏晉南北朝時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時,將一塊黑色頭巾四邊加上了四條布帶,以便綑紮頭髮時能夠更加結實。這四根布帶就叫做幞頭的「四腳」。《隋書》中記載:「故事,用全幅皂而向後襆發,俗人謂之襆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於貴賤矣。」

關於幞頭到底怎麼佩戴,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很詳細:「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後,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繫於頂上。今人不復系頷下,兩帶遂為虛設。」這個意思很明白了,黑布往頭上一包,四個腳自然垂下,前面兩個腳系在腦後,後面兩個腳或者系在下巴下邊,或者是反過來系在頭頂上,大概就是這麼個工序。

在整個唐代,幞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發展,幞頭的造型也幾經豐富,材料上也不斷推陳出新。從初唐時期還需要自己來綁的頭巾,到晚唐時期已經成了拿起來直接戴走的帽子,幞頭經歷了從「巾」到「帽」的發展變遷。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幞頭的歷史變遷,看看幞頭的發展在歷史上都留下了那些痕跡。

1造型上——一代更比一代高

在唐代,幞頭的造型變化基本上主要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期間有過四次大的造型變化階段。而真正決定幞頭造型變化的,並不是幞頭本身,而是另外一種墊在幞頭裡面的東西。這種「幞頭伴侶」就叫做「巾子」,也有叫「山子」的。

大家知道,幞頭最早就是頭巾嘛,可是頭髮這個東西畢竟是軟的,頭巾包在上面也沒有造型可言,都是軟塌塌的,一不小心還容易掉下來。所以到了隋煬帝大業年間,有一位大臣就開始用桐木來製作一個墊在幞頭裡的東西,可以讓幞頭上面頂起來,這就是最早的巾子。唐朝人所著的《中華古今注》中記載:「隋大業十年(614年),禮官上疏裹頭者,宜裹巾子。與桐木為之,內外皆漆,在外及庶人常服。」就是這個小小的創意,開啟了後世幾百年型男們的時尚之路。

唐朝初年,這種為幞頭賦予了時尚生命力的巾子成為了型男們最流行的單品。而山子的不同造型也決定了幞頭的造型變化。《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武德以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因內宴賜宰臣以下內樣巾子。開元以來,文官士伍多以紫皂官絁為頭巾、平頭巾子,相效為雅制。玄宗開元十九年十月,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迄今服之也。」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幞頭在唐代造型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唐初的「平頭巾子」,武則天時期的「武家諸王樣」,唐中宗時期的「內樣巾子」以及唐玄宗時期的「官樣巾子」。

如果給這四個階段做一個簡單概括的話那就是——一代更比一代高啊。

下面我們就挨個說說這四種造型。

平頭巾子,是唐初沿襲隋朝的樣式,形制比較簡單,頂部一般呈扁平的形狀。比如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中,無論是大臣還是唐太宗所戴的都是這種扁平的幞頭。最初的巾子,也製作比較粗糙,往往只是用竹子編制的,高度也並不很高。

步輦圖局部

「武家諸王樣」巾子,是武則天改制時期創製的樣子,其最初有著鮮明的官方推動的色彩。這種巾子最初是武則天親自賞賜給大臣的,因為首先在武氏諸王中流行,所以就稱作「武家諸王樣」。《唐會要》中記載:「天授二年(691年),則天內宴,賜群臣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武則天是在天授元年(690年)登基的。在皇帝的家宴上,由皇帝親自發布新款時尚單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也多了一些「改元更服」的政治意味。

那麼,「武家諸王樣」的幞頭到底是什麼樣呢?基本上從前面記載中可以知道,一定是要比平頭巾子要高一些的。我們可以從一些武則天時期墓葬的壁畫中得以一窺究竟。在武則天次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有如下圖的人物形象。

按照時間段來推斷,這個應該就是「武家諸王樣」的樣式所屬的年代。從這個形象上來看,首先「武家諸王樣」的幞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幞頭頂端分成了兩瓣,中間呈凹陷狀。同時,也確實要比平頭巾子高出許多。

內樣巾子,最初是出現在皇宮大內,所以被稱作「內樣」。前面提到了,內樣巾子是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三月,也是在皇帝內宴時候,由皇帝親自賜給王公大臣的。跟前面的「武家諸王樣」發布會形式是一樣的。內樣巾子其實就是中宗自己原來還是英王的時候平時戴的巾子式樣,主要特點就是巾子向前傾斜,就好像要倒下來一樣。所以這種內樣巾子也被稱作「英王踣(bó)樣」,這個「踣」意思就是前傾摔倒的意思。

內樣巾子的樣子,可以從出土文物中驗證。唐節愍太子李重俊的墓中出土過一座三彩牽馬俑,造型是這樣的。從這個造型上來看,內樣巾子比「武家諸王樣」巾子的個頭要更大了,分成的兩瓣好像兩個球那麼大,同時,兩個大球確實有明顯的前傾趨勢。

唐節愍太子墓出土的三彩牽馬俑

內樣巾子在中宗、睿宗和玄宗朝初期都比較流行,而到了開元十九年(731年)以後,隨著另一種「官樣巾子」出現,內樣巾子逐漸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官樣巾子,也叫作「圓頭巾子」,這基本上就是盛唐以後比較固定的幞頭樣式了。這種幞頭,比內樣巾子要更加高,左右分瓣,依然是做成兩球狀。但是,官樣巾子取消了內樣巾子前傾的趨勢,而是將巾子造型向上延伸,讓巾子呈現一種上小下大的塔型,從視覺上,更加顯得端莊和挺拔。《唐會要》中記載:「開元十九年(731年)十月,賜供奉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圓頭巾子。」

官樣巾子的造型,在唐代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就有展現。比如其中這位白衣戴幞頭騎馬的騎士,其所戴的就是官樣巾子。

官樣巾子的造型其實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就還原的很好了。劇中的官員所戴的幞頭,大多都是這種造型。比如說劇中有一位甘守成將軍,他的幞頭就是典型的官樣巾子。

不過,根據另一些文獻的記載,這種官樣巾子的推出似乎還有一種君王猜忌的成分。根據唐人所著的《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中,燕公張說,當朝文伯,冠服以儒者自處。玄宗嫌其異己,賜內樣巾子,長腳羅幞頭。燕公服之入謝,玄宗大悅。因此令內外官僚百姓並依此服。自後巾子雖時高下,幞頭羅有厚薄,大體不變焉。」玄宗開元年間,燕國公張說是文臣的領袖。玄宗有點猜忌他,於是專門賜給他這種內樣巾子,張說帶著這種御賜幞頭進宮謝恩,玄宗這才解了猜忌之心。於是這種巾子就推廣到了全國各地,從此以後幞頭基本上都是這種造型了。

從這個故事上看,玄宗賜給張說官樣巾子,似乎還是有一些敲打張說的成分,而張說也很配合,就坡下驢表示了對玄宗的臣服。因為在古代,頭上戴的東西是關乎人的尊嚴的,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況,一般人是不願意隨便更改自己的髮型和首服的。張說對於玄宗所賜給的幞頭欣然接受,也是與玄宗心照不宣的認可。

前面說的就是幞頭的四種造型上的先後順序,其實還是那句話,一代更比一代高,總體上看,幞頭的造型是隨著巾子的不斷增高而變化的,最終在玄宗開元時期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形式。

2材料上——一代更比一代硬

前面我們說的主要是造型上的變遷,其實幞頭的材料也是不斷變化的。比如巾子來說,最早是用桐木等木頭做的,但是木頭畢竟比較重,而且不太透氣。後來逐漸就改成用竹篾、藤皮或者芒草之類的材料編制而成,然後外部塗上漆,使其堅固不易腐壞。1964年和1972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中分別出土了兩件巾子的實物。這兩件巾子都是由絲葛植物編制後再浸漆製成的。

巾子如此,其實幞頭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在唐代發展中也得到了很大演變,那就是腳。幞頭的腳我們前面說過,就是幞頭的四根帶子,其中兩根綁在腦後,兩根反上去綁在頭頂。我們這裡說的腳,指的就是腦後面的兩根。腳不就是兩根布帶嘛,這還能有什麼變化?在唐代,幞頭的腳也經歷了從短到長,從軟到硬的變化。

幞頭腳的長短,大概是身份尊貴者腳更長些,普通老百姓腳就短。其實這個很好理解,普通老百姓得幹活,幞頭腳太長了比較耽誤事,王公貴族則無此麻煩,所以可以想多長就多長。《封氏聞見記》中記載:「至尊、皇太子、諸王及仗內供奉以羅為之,其腳稍長。士庶多以絁縵而腳稍短。」說的就是這意思。

到了玄宗開元時期,幞頭的腳長到了過肩的程度,這種幞頭就被稱為長腳羅幞頭,就是前面說的賜給張說的那個。不過這種越來越長的形制最終在硬腳幞頭出現以後逐漸停止。

幞頭腳最初就是個布條,肯定是「軟腳」,比如唐人就有「幞頭腳赤如風吹直豎」之語,風一吹都直豎起來了,肯定是軟的了。隨著幞頭的發展,逐漸有人在幞頭腳中加入鐵絲、銅絲或者竹絲等等物體,用布蒙起來,使得幞頭腳擺脫了自然下垂迎風吹立的狀態,而可以實現平伸和上翹的形態。這種腳與其說是腳,不如說是翅更為確切。

在《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這麼個事,說唐代名臣劉晏當吏部尚書的時候,裹頭非常的慢,每次裹頭的時候,後面這兩個翅就弄不太好。旁邊人跟他說:「尚書何不抽兩翅?」你直接把兩個翅抽掉不就完了嘛。劉晏一臉懵那啥的說:「啊?那兩個翅還能拿掉?兩邊是通的?」劉晏當吏部尚書是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這會已經是中唐時期了。也就是說硬腳幞頭應該是在中唐時就已經有了,只是當時還未普及開來,否則劉晏也不會問出這麼呆萌的問題了。

其實,硬腳幞頭的出現與其說是為了美觀,倒不如說是為了方便的需要。前面說了,幞頭本質上是一種頭巾,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是要有一個裹頭的過程的,穿戴起來比較麻煩。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戰亂頻發,官員百姓往往沒有那個閒工夫費勁吧啦的裹頭。所以,如果能夠直接把頭巾覆蓋在巾子之上固定住,形成一種類似帽子一樣的形狀,用的時候拿起來戴上就走,這樣無疑是實用性更高了。

在宋朝人著的《雲麓漫鈔》中有這樣的記載:「唐末喪亂,自乾符後,宮娥宦官皆用木圍頭,以紙絹為襯,用銅鐵為骨,就其上製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僖宗愛之,遂製成而進御。」這裡的「乾符」是唐僖宗的年號(874年-879年),這已經到晚唐了。宮女宦官為了戰亂時候逃跑方便,直接用布圍在銅絲鐵絲上面做成一個帽子,用的時候直接戴走,就不用對著鏡子裹頭了。

這種硬腳幞頭,因為腳可以平伸或者翹起,也被稱作「翹腳幞頭」。比如敦煌莫高窟很多的供養人畫像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幞頭腳到晚唐時期變硬的趨勢。比如下面的144窟供養人畫像,所戴的幞頭,就是典型的翹腳幞頭。

這個看起來好像就眼熟多了,好像唐以後很多官員的烏紗帽就是這個樣子。對,在唐以後,五代至宋以後,人們逐漸把幞頭的硬腳慢慢做成了一種類似於冠的帽子。而硬的腳可以彎曲伸直朝天做出很多特殊的造型。到了宋代,人們通過對幞頭外面蒙的烏紗進行塗漆定型,不依靠巾子也可以製作出較為硬質的造型,從而擺脫了唐代幞頭對於內襯巾子的需求。使得宋代幞頭形式更加多樣,重量更輕,佩戴更為方便。同時,宋代幞頭的腳也在平伸的基礎上加長,形成了宋代獨特的展腳幞頭。宋代幞頭後來就慢慢演變成了官員的烏紗帽。

宋代展腳幞頭

幞頭作為唐代官員百姓的「首要」問題,其發展從初唐到晚唐的時間段,經歷了造型上由低矮平頭到圓頂高頭,材料上從軟質到硬質,使用上從複雜到簡單的過程。幞頭作為唐代型男「首要」時尚單品,上承自東漢以來的幅巾,下啟五代至宋明的烏紗帽,其所具有的承前啟後的作用和大眾消費品的時代風貌,在唐代的時尚界,成為當之無愧的「全民爆款」。

其實從幞頭的造型變遷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幾乎每次造型變化都是代表著一個新的階段代替舊的階段。武則天發布「武家諸王樣」,正是武則天代唐自立的時期;中宗發布「內樣巾子」,也是在李唐復立的時刻;而玄宗發布「官樣巾子」時,正是玄宗一掃武氏和韋氏女主陰霾,奠定開元盛世的時期。那麼,為什麼在時代轉變的時間段,皇帝要在幞頭樣式上做文章呢?

首先,自古以來,中國一直就有重視頭飾的傳統。對於古代的士大夫階層來說,頭上所戴的頭飾,冠冕,都代表著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尊嚴。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與敵人戰鬥時,死前都要念叨著「君子死,冠不免」,正好自己的冠才從容赴死。漢代的王充在《論衡》中說:「在身之物,莫大於冠。」所以在時代政治風向發生重大變化之時,通過對士大夫最為重視的冠冕進行形制的改動,可以更為明確的傳達皇帝改元更服的信號。

其次,正如前面所說,頭飾對於士大夫最為重要。所以皇帝也可以通過改動頭飾的形制,來對士大夫群體的忠誠進行試探。在幞頭形制發生改變的初唐到盛唐時期,門閥氏族手中依然掌握著較大規模的政治資源,所以即使是皇帝想要發布新的國策,也必須要獲得門閥氏族的支持。很多時候,當時代變遷的時候,剛剛上位的新皇帝對於門閥氏族是否真正支持自己,忠於自己往往是抱有很多疑問的。但是皇帝有不能挨個去問他們的意見,所以皇帝往往選擇在自己的家宴上,一個較為輕鬆的場合,以一種不太正式的方式,比如發布一種新的幞頭樣式,來對門閥氏族大臣的態度進行試探。如果大臣選擇接受新幞頭樣式,就像前面說的玄宗朝的張說,皇帝賜給自己新的幞頭,自己馬上就戴好去找皇帝謝恩,這個意思受到賞賜的大臣自然懂,皇帝也會懂,而觀望的其他大臣也會秒懂。就這樣你懂我懂大家懂,新的皇帝也就安穩的坐下去了。

參考文獻

1、《以敦煌壁畫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飾史研究》 曹喆 東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中國古代首服研究》 賈璽增 東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3、《西安地區唐墓壁畫所見男性服飾研究——以幞頭及袍服為中心》 楊宏軍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唐代幞頭形制變遷及其文化內涵》 李冬蕾 梁惠娥 服裝學報 2009年10月

5、《漢唐時期男子幞頭形制變遷的文化審視》 李怡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年9月

6、《敦煌供養人幞頭的形制變化》 徐會貞 盧秀文 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15年10月

7、《頭飾背後的政治史:從 「武家諸王樣」到 「山子軍容頭」》 呂博 歷史研究 2016年第4期

8、《唐代文官常服幞頭形制變遷的文化審視》 李怡 林泰然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學術經緯 2013年第1期

感謝您關注公眾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點擊屏幕下方的「在看」,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相關焦點

  • 幞頭(烏紗帽)
    初唐時期,幞頭腳均以輕薄柔軟的紗羅製成,故統稱軟腳幞頭。初唐至中唐的幞頭種類多樣且形態各異,幞頭頂部和兩腳的變化豐富,但大多為軟裹軟腳。初唐後垂於腦後的兩腳逐漸加長,稱為長腳羅幞頭。長腳樣式原出自宮廷,多為皇帝賞賜。中唐時兩腳漸短,有的還將兩腳反曲朝上,稱為翹腳幞頭或朝天腳幞頭;也有的將幞頭腳插入腦後的結內,從側面露出兩角,用以裝飾。
  •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唐幞頭看唐代頭冠對古代中國男子首冠的影響
    唐代幞頭是中國古代男子頭冠最為常見的一種冠飾,唐代之後唐幞頭經過歷代傳承演變,最終成為古代中國男子最為重要的和最為高貴的首冠。《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代幞頭唐代幞頭由漢代幅巾演變而來唐代幞頭是漢以來盛行用幅巾裹發演變而來,巾是古代男子首服的一種。古時平民多用包頭巾,包頭巾就是在髮髻上覆以巾。而橫著額上的包頭巾又常稱幅巾,可以說幅巾是古代男子用絹幅束髮的產物。
  • 唐太宗的頭衣——幞頭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  在昭陵博物館文物精華展廳中有一尊唐太宗的塑像,他戴的「帽子」就是唐代的幞頭。  唐時皇帝所用幞頭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趨平直。至宋,幞頭以藤草織巾子作裡,用紗作表,再塗以漆,成為「幞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其式樣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腳、順風腳等。
  • 說說幞頭
    秦漢時期華夏貴族,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身份稍低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髮。在關中一帶稱為絡頭,南楚荊湘一帶稱為帕頭,河北趙魏之間稱為幧頭,說或稱之為陌頭。使用時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髮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 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所以樂府詩《日出東南隅行》有「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之句。
  • 初唐四傑和晚唐四傑包含的高頻考點!
    唐朝有很多詩人與文學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作佳句供我們學習體會,我們知道李白,知道杜甫,知道白居易,還有一些文學家也很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去學習,我們今天來一起看一下初唐四傑和晚唐四傑。初唐四傑:是指唐代初期傑出的四位文學家,他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位,他們的駢文和賦更為出名,而後人更多是去評述他們的詩歌,比如王勃《滕王閣序》、駱賓王的《討武氏檄》,都是當時很有名駢文,他們的文章和詩歌一改以往詩文的宮廷氣息,朝著更為博看壯闊的方向發展,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到江河湖海,錦繡河山,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都獨樹一幟,連詩聖杜甫也給與了很高的評價
  • 楚韻百科 | 唐代冠服
    唐代冠服幞頭 秦漢時期華夏地區身份高貴的人,男子二十而冠,戴的是冠帽,身份卑賤的人戴幘,幘本是一種包頭布,用以束髮。就是用一塊巾布從後腦向前把髮髻捆住,在前額打結,使巾布兩角翹在前額作自然的裝飾,這在當時青年男子中間,認為是一種美的打扮。
  • 初唐四傑:唐代詩壇4大型男,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在多數人眼裡,杜甫是一個挺溫文爾雅的夫子,至少和他的好哥們兒李白比要低調得多。但就是這樣的「老實人」杜甫,卻硬是因為詩文「手撕」過一幫不識貨的文人,還留下了一個千古名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到底是誰值得詩聖這麼去維護?他們就是唐代詩壇的「型男天團」:初唐四傑。
  • 從初唐到晚唐,每個時期,都有唐詩大咖 |隋唐史話連載26
    唐代詩歌無論題材之廣泛,數量之繁多,藝術之精湛,形象之豐富,都是過去時代所無法比擬的。據《全唐詩》所錄,其中詩人2300餘家,作品48000餘首。唐詩的發展一般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初唐90多年是扭轉齊梁以來浮豔的詩風,使唐詩走向健康發展的時期。初唐前期流行的是虞世南、上官儀的作品,仍然是齊梁的詩風。
  • 唐代美女們畫的眉毛真的好看嗎?反正她們自我感覺良好
    而對於整個時代來講,初唐、盛唐、中晚唐,妹子們喜歡的畫眉潮流,也在跟著時代不停變化。二:畫眉派超級導師——唐玄宗:唐代美女們崇尚自由似乎也體現在了「畫眉」風格上,她們各畫各的,創意是各種天馬行空。之所以唐玄宗在百忙之中還不忘關心婦女們的眉毛,這麼急著親自示範如何畫眉,是因為唐代姑娘們的眉毛,在歷史長河中,走位漸漸「風騷」……三:唐朝不同時期流行的眉毛:(1)初唐時期:畫眉風格尚算清新自然。初唐輕口味,審美正常。
  • 考研筆記,就應該是能直接背的丨中國服裝史-隋唐服飾
    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辦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
  • 黃巖宋墓出土的幞頭什麼樣?古人也有時尚造型
    除了頭巾,趙伯澐還佩戴了官帽。官帽的材質多為烏紗,或巾子為裡,外罩漆紗,骨架則多為竹子所扎。故而帽子幾乎腐朽殆盡,僅僅殘留下帽翅的造型鐵絲。即系扎頭巾而又戴上官帽,這種戴法叫「重戴」,多為文人雅士所崇尚。據說,「重戴」僅在宋代才出現的一個獨特風尚。幞頭,即「以帕覆首」,將髮髻包裹起來,以防塵沙。
  • 晚唐盛世之下 女性的瑰麗倩影
    那些文物的散佚與消失,讓中國美術史上最為瑰麗卻又撲朔迷離的晚唐五代藝術面目變得更加琢磨不定、深不可測。唐 樹下仕女圖絹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絲路霓裳 文化交融 敦煌藏經洞出土捲軸繪畫,主要集中在公元8世紀晚期至11世紀。此時的中國正值晚唐至北宋初年。
  • 【解讀】唐代建築彩繪
    唐代建築依然以朱白為最基本的木構色調,唐《含元殿賦》稱「今是殿也者,惟鐵石丹素」;韓愈《新修滕王閣記》中描述外簷受風雨侵蝕「赤白之漫漶」;佛光寺東大殿北梢間木板門背,還留有唐代彩畫工匠「赤白博士許七郎」的墨書題記,可見在當時唐人的一般概念中,建築的基本色調還是以紅白為主,以至於「赤白」便可作為彩畫代名詞,為表述方便,我們不妨也將此類稱之為「赤白彩畫」。而屋頂多採用黑、綠、藍色,整體色調比較明豔。
  • 【考古百科】唐代軍戎服飾——雲想衣裳系列
    唐代初年的軍戎服飾與南北朝和隋代的樣式相差不大。唐代中期,貞觀之後,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逐漸形成,至晚唐時已經形成了固定形制。
  • 講究衣品 歷史上的宋朝時尚獨特幞頭,宋代服飾的象徵
    超長帽翅被調侃解讀:為防上朝交頭接耳劇中,王凱超長的帽翅被觀眾調侃,當下強調社交距離,這個還挺適合抗疫。他自己也說,「不止一次被帽翅擋在門外。」到了宋代,幞頭成了宋代男子的首服,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要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頭。宋代的幞頭已脫離巾帕演變成了帽子。幞頭之所以在宋代流行,還真是為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黃強說,「幞頭伸出兩腳,伸出的長度約一尺左右。戴著這樣的幞頭上朝,為了避免幞頭碰撞,官員們彼此就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無法交頭接耳。」
  • 宋代文學批評史中的晚唐詩觀
    在中國古代關於唐詩的批評術語中,「晚唐」與「初唐」「盛唐」「中唐」作為「四唐」說的重要組成,佔據著重要地位。無論是對唐代特定時期詩歌的討論,還是對後人效仿晚唐詩歌的批評,晚唐詩觀在唐代以後的文學批評史中一直綿延不絕。
  • 唐朝影響力最大的時期,不在「盛唐」,而在「中晚唐」
    「初唐」大概為唐初一百年,到唐玄宗開元進入「盛唐」;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是盛唐轉折點,歷經八年,國力衰退,在公元766年左右進入「中唐」,持續70年修生養息,之後內外交困,進入「晚唐」階段。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是「盛唐」,出了像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等詩壇大家,還有「開元盛世」這一歷史著名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