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哈佛大學曾針對大腦發育做過很多研究,最終的結果都指向一個結論:孩子的大腦有很強「可塑性」,蘊含著大量潛能,這些潛能能否被開發出來,取決於孩子早期生活的環境。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幫孩子激活這些藏在大腦中的潛能呢?
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
哈佛大學兒童行為學家理察教授,曾帶隊進行過關於孩子的大腦發育方面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
孩子一生中大腦的發育有三次高峰期,如果家長能根據大腦的發育規律,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就能提高大腦的發育水平。
0-2歲
從出生開始,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就可以飛快的增殖和建立聯結了。
這一點從寶寶的腦重增速上就能看出來,出生時孩子的腦重大約為350克,而當孩子兩歲時大腦的重量可以達到900克,幾乎增長了一半。
在這兩年的時間內,大腦不僅增長了上百億的神經元細胞,孩子在通過感官接觸外界時,更會給大腦帶來刺激,促進神經元細胞間建立聯結形成突觸,然後初步建立起神經網絡。
因此,在孩子2歲前,家長要儘可能多的讓孩子接觸更豐富的環境,有更多運動、畫畫、音樂、戶外活動方面的經歷,儘可能多的動手嘗試,刺激大腦更多的形成突觸、建立更全面的神經網絡。
3-6歲
3歲開始,孩子會進入一個「環境塑造大腦」的時期。
因為2歲時形成的神經網絡是非常全面的,有的神經細胞形成的路線「繞遠」了、有的一輩子都用不到。
所以3-6歲相當於一個「磨合」階段,通過孩子實際的使用情況,大腦會自行將經常使用的突觸強化、將不常使用或不使用的突觸弱化甚至清理,找出更明確的發展方向。
所以3-6歲的啟蒙是十分重要的,從品格、習慣到將來會影響學習的專注力、語文、數學的啟蒙都不能少。
而且,3-6歲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決定了他不適合應試標準的教育方法。
就像某位教育家說的一樣,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在教他。
面對3-6歲的孩子,家長要將教育融入遊戲、生活中,以「潤物無聲」的方法影響孩子。
7-11歲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7歲之後孩子就進入了思維發展中的「具體運算」階段,也就是抽象思維開始發展了。
這時孩子的大腦「硬體」基本已經發育完全了,需要開始注重思維能力的發展。
尤其需要邏輯推理、正向思維、反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高級思維的鍛鍊。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聊一聊關於「如何解決問題」方面的話題,讓孩子接觸一些推理、判斷等邏輯方面的遊戲,以此作為學業之外的娛樂活動,提升思維的靈活度。
我根據孩子這三個階段的發育狀況列了一份書單,家長可以參考一下:
《寶貝腦力總動員》(10冊)
主題: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專注力
適齡:0-3歲
上榜理由:
這套腦力遊戲分為4冊躲貓貓、 2冊找不同和4冊大搜索。
其中《躲貓貓》分為生活用品、美味食物、漂亮衣服和香甜水果。
《找不同》分為小朋友和小動物。
《大搜索》分為動物園、幼兒園、快樂農場和形狀王國。
寶寶通過觀察、思考、答題的過程可以鍛鍊記憶力、專注力、觀察力等智力維度。
《蒙特梭利早教》共8冊
主題:蒙氏早教
適齡:0-6歲
這套書以蒙氏教育理念為基礎,用大量相關的益智遊戲作為輔助,培養孩子在數學、語言、智力、感覺、社會生活、藝術、左腦、右腦方面的能力。
通過運用蒙氏教育對孩子的啟發,激發出孩子對數學、語言、藝術等方面的興趣,從而激發孩子學習的自律性。並利用益智遊戲鍛鍊孩子的各種能力。
書中的遊戲都有一個基本的主題,比如這個「分圓」的主題就是圖形,鍛鍊的是孩子對圓的理解和對數的組合的理解。
遊戲旁邊還會有難易程度的標識,和可以提示孩子的「蒙氏指導」。
遊戲還會有拓展部分,家長可以按照引導用其他方式或材料引導孩子自製新的遊戲方法,觸類旁通。
《IQ益智遊戲大百科》
作者:秋山仁(日本數學家)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6-12歲
全套共5冊,分別是平面拼圖益智遊戲、數字推理益智遊戲、圖畫照片益智遊戲、立體移動益智遊戲和迷宮冒險益智遊戲。
這套書可以說是包含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益智遊戲類型,一套書相當於玩遍了古今中外最經典的益智遊戲,真正意義上的越玩越聰明。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