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小康》2013年第07期,轉載請註明來源
周日午後,重慶汪山,還在上小學的康國雄照例在自家花園裡等著將要到訪的軍官。
此時的中國,抗戰烽火正烈。拱衛陪都的巴蜀之地,因中央政府遷播至渝而頻遭日軍轟炸,來自東、南省份的各路人物,也僅能在川內享得「未淪陷」的安寧。
散步的路上,軍官在離康國雄幾步之遙的前方不緊不慢地走著,遇行人多處,軍官會說「請讓一讓,讓委員長過去。」有人閃到路旁後就勢喊一句「委員長萬歲」,領著康國雄的蔣介石便向路人揮揮帽子並還以微笑。康國雄記得,第一次陪蔣介石散步後,剛剛和宋美齡拉過手的妹妹告訴他,「夫人的手好香啊!」
1966年8月,當康國雄被押上單位的批鬥臺時,童年這段經歷已變成一項卓犖不群的罪名——「蔣介石的乾兒子」。康國雄無法理解如此頭銜的來歷,但他明白,康家和好多事一樣衰落了,在這個世事難料的年代。
那天,臺下一位同事帶頭喊出了「打倒康國雄」,不過此人立即被揭發曾在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中任職。「他也不是好東西!」於是領喊口號的人也被押到臺上,陪康國雄坐起了「噴氣式」。
「他們讓我承認,」康國雄用回憶解釋,「我說『我不是!』」
委員長官邸比我家差遠了
初遇蔣介石的1941年,康國雄12歲。一天,蔣介石、宋美齡在汪山康家別墅後的山坡上野餐。康國雄聽僕人說委員長來了,就拉著妹妹跑去看,未想惹得警犬一陣狂吠。蔣介石見狀忙讓侍衛把狼狗牽走,並叫兄妹倆過去聊天,還給了每人一塊點心。臨別時,蔣介石說下次來汪山再找他們玩。
從此,蔣介石凡到汪山散步都要特意經過康宅,行至門前,或者派侍衛官進去請這位小朋友,或者索性就兀自召喚「國雄!國雄!」一來二去,康國雄也摸清了蔣介石的規律——周六從重慶市裡回黃山官邸「雲岫樓」,周日下午從黃山來汪山散步。蔣介石到達之前,山路兩旁會出現幾個站崗的憲兵,看見憲兵,康國雄通常主動到前院花園等候。
待熟絡了,蔣介石也曾邀康國雄去雲岫樓玩,只是在少年康國雄看來,委員長的官邸實屬「簡陋」。蔣介石在黃山的住所是一棟二層小樓,一層的客廳裡放著幾隻普通的沙發和木椅,牆上掛了一些照片,沒有名人字畫,晚餐四菜一湯,除一盤燉得極爛的蠶豆外,再沒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總之,在見識了雲岫樓後,康國雄覺得「委員長官邸比我家差遠了」。
康國雄說的「我家」不只是汪山上的花園別墅,還有重慶市區僅房屋面積就有3300多平方米的康公館。在這座勝過「委員長官邸」的豪宅裡,「不少東西都是進口的」,啤酒、絲襪、外國化妝品等時所罕見的高檔貨在康家淪為尋常物,客廳的照明設備是嵌在牆裡的暗燈,「開燈之後只見燈光不見燈」。房屋的寬大更可以使蔣介石的住所降為蝸居,比如在公館內的一間大廳裡,康國雄二哥結婚時一下擺了20桌酒席也未顯侷促。至於偌大的宅院究竟住了多少人,康國雄只記得家中僅僕傭就有40多位。每天吃飯前,為保證全家都知道開飯了,必須有人專職在飯廳搖鈴,聽到鈴聲,其他僕人再去請各自服侍的康家人。趕上洗衣服的時候,十來個同時幹活的傭人在院子裡排成長長一列,且洗且聊,煞是熱鬧。
雖然富有,康家還是要孩子遵守那個時代的規矩。康國雄說自己很少被允許坐家裡的汽車,上下學都是搭公交車,或者乾脆走著,因為在舉國傾力抗敵的1940年代初,乘私車上學的富家子弟會被同學們大聲提醒「一滴汽油一滴血!」「不光我家這樣」,在康國雄的記憶裡,「那時候好像就沒有資本家敢讓孩子坐私家車上學。」
關於家裡的情況,康國雄也曾被蔣介石片片段段地問及,不過直到兩人認識挺長時間之後,蔣介石才真正得知康國雄的背景。「你姓康,那你和康心如是什麼關係?」有一次蔣介石問康國雄。「康心如是我爸爸,」康國雄答。蔣介石這才恍然明了,「哦!你是康心如的兒子!」
責任編輯:楊馥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