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女排的歷史上,湧現過無數優秀的副攻手:曹慧英、梁豔、王怡、吳詠梅、 賴亞文、劉亞男、張萍、薛明、趙蕊蕊、楊珺菁、徐雲麗、顏妮、袁心玥、楊涵玉……一個個足以載入史冊的名字,記載著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除了她們外,還有一位頗具特色的高個副攻,在女排的低谷期扛起大旗,她就是馬蘊雯。
從籃球到排球
1986年,馬蘊雯出生於上海的一個體育世家,父母都是運動員出身,所以馬蘊雯走上體育道路,並不是計劃之外的事情。而且她小時候進行過骨齡測試,結果表明小馬可以長到1米9。這樣的完美基礎,不練體育豈不是白白浪費了天賦?就這樣,馬蘊雯開始練習籃球。
不過那時候的馬蘊雯實在是太瘦了,只有6歲的孩子又瘦又小,根本沒有辦法在體型健碩的籃球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這樣,在練習了6年籃球後,馬蘊雯開始轉戰排球訓練。
剛剛改行後,她就從盧灣少體校進入了上還是青年隊,可是進入市隊的馬蘊雯並沒有很興奮,在多年之後她回憶到:「當時最高興的事情就是不用寫作業了。」
進入排球隊的馬蘊雯就是一張白紙,但是很多人都看好他的潛力,畢竟她的天賦實在太出色了,想不打出成績都難。馬蘊雯自己其實非常擔心,雖然測試表明她可以長到1米90,可發育比較晚的馬蘊雯,那時候還沒有開始長起來。
她的身高只有不到1米7,這對於一個排球運動員來說並不合格。她的教練倒非常開明,經常告訴她:「如果身高長不起來就改行打二傳,一樣可以。」
改行二傳的事終究是沒有成行,因為馬蘊雯還是長了起來,1米90的她終於像個排球運動員了。但是她依然特別瘦,力量上的差距使得馬蘊雯不出任主攻,就這樣,她被安排到了副攻位置。
從無球可打到國家隊主力
在上海隊的訓練使得馬蘊雯進步神速,僅僅一年的時間就進到了一線隊,成為了隊內最年輕的成員。可是,一個16歲的小姑娘在上海一隊,根本就沒有什麼上場的機會,就這樣兩年過去了。
從18歲那年起,馬蘊雯開始獲得更多的上場時間,從上海舉辦的邀請賽,到接下來的女排聯賽,她施展身手的機會越來越多。在實戰的歷練中,她的身體和技術都有所發展,愈發成熟。
也正是在那一年的聯賽,在與北京隊的客場比賽中,看臺上迎來了一位大人物——時任國家隊主教練陳忠和,馬蘊雯後來回憶道:「我什麼都沒想,就覺得他是來看馮坤姐的,最後當我聽到要我去國家隊報到的時候,我真的是非常吃驚。」
那時候的馬蘊雯只有19歲,從正式練習排球開始也只有7年的時間,當時上海隊的主教練有一些擔心,他對馬蘊雯說:「國家隊是用人的地方,不是培養人的地方,你年紀還小,技術也不夠成熟,要做好回來的思想準備。」
果然跟主教練猜測的一樣,雖然馬蘊雯被陳指導報以希望,但事實證明她還負擔不起國家隊副攻的重任。雖然開始的表現不錯,但是隨著對手實力的加強,馬蘊雯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扣球力量不夠,技術過於單一等等,她的上場時間越來越少。
第二年的世錦賽,馬蘊雯沒能入選國家隊大名單,中國女排三個副攻分別是劉亞男、徐雲麗和萍,馬蘊雯回到了上海隊。中國女排在那屆比賽中,也只收穫了第5名。
這次挫折也是馬蘊雯崛起的契機之一,她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更加努力地訓練。她一直記得上海隊主教練對她的教誨:「回來就回來了,沒事,好好練,以後還能去。」
「我覺得自己要努力了,要找出自己的問題,找出差距,爭取再次進入國家隊,如果沒有自己的東西,就算去了也還是要回來。」
果然跟馬蘊雯預料的一樣,2007年,她又受到了國家隊的召喚,從替補開始一步步努力訓練,最後成為主力。她跟趙蕊蕊一起組成了中國女排的「雙塔」,參加了北京奧運會,最終獲得了銅牌。
那個時候,實力強大、技術全面的馬蘊雯進攻非常犀利,尤其是「背飛快攻」稱得上她的殺手鐧,她也被稱為「背飛女王」。
從運動員到全職媽媽
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女排陷入了低谷,隊員青黃不接,只有馬蘊雯等少數幾人一直在堅持。2013年,由於中國隊的成績不佳,新任主教練郎平決定重建球隊,27歲的老將馬蘊雯也逐漸淡出了國家隊。
在上海隊繼續打了6年球以後,馬蘊雯也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期間只是能偶爾看到她的消息:由於她的母親罹患重病,馬蘊雯捐獻出自己的骨髓為母親治病,但母親還是離開了人世。
曾經有一段時間,馬蘊雯與同是上海人的「跨欄王子」劉翔,傳出過一段轟轟烈烈、十分熱鬧的緋聞,以至於許多網友都信以為真。直到後來「小馬」本人多次駁斥,這件事才不了了之。不過,她還是在後來找到了一生的歸宿。
她的老公是之前中國女排的體能教練、美國人雷特·拉爾森,曾輔佐過郎平指導。隨著拉爾森在中國執教生涯的結束,馬蘊雯也跟著他去到荷蘭,並且在社交平臺上活躍了起來,經常分享自己的生活。
現在33歲的馬蘊雯已經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照看著自己的家庭。不知道她的孩子以後會不會繼承自己的天賦,成為新一代的「背飛女王」……